一种过滤器阀体装配生产线的校位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5119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过滤器阀体装配生产线的校位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机械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滤器阀体装配生产线的校位组件。



背景技术:

过滤器是输送介质管道上不可缺少的一种装置,通常安装在减压阀、泄压阀、定水位阀,方工过滤器其它设备的进口端设备。过滤器通常由阀体、不锈钢滤网、排污部分、传动装置及电气控制部分组成。待处理的水经过过滤器滤网的滤筒后,其杂质被阻挡,当需要清洗时,只要将可拆卸的滤筒取出,处理后重新装入即可,因此,使用维护极为方便。

现有的加工过程中,都是将各个部件生产好,通过人工装配成完整的过滤器,而在过滤器的装配部位多是在其侧部,因此,在装配过程中需要转动阀体,是阀体的侧部面向人工操作的方向,以便于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过滤器阀体装配生产线的校位组件,在装配前将阀体放在夹紧装置上,随后驱动装置带动夹紧装置转动,进而阀体旋转,并通过传感器组件检测阀体的位置,直至阀体正位后停止旋转,免于免于需要人工转动阀体的步骤,进而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生产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过滤器阀体装配生产线的校位组件,包括传送带,所述传送带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上搭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中心处竖立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向上延伸,转动轴的顶部设置有夹持装置,所述传送带上安装有传感器组件,所述固定件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个圆形梯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底部设有和梯台搭接配合的圆口,所述第一壳体内位于转动轴的旁侧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转动轴之间设有皮带,转动轴上设有与皮带配合的外齿部。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感应灯,所述第一面板竖直焊接在传送带上,所述第二面板焊接在第一面板的顶部并与第一面板呈一定夹角,所述感应灯安装在第二面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灯设有三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中心处设有与转动轴配合的圆环状的安装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设有第一顶盖,所述第一顶盖通过螺栓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一顶盖上设有供转动轴通过的孔,所述转动轴自上而下穿过第一顶盖后竖立在安装部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机还包括第一电机支架和紧固螺栓,驱动电机架设在第一电机支架上,所述紧固螺栓先后穿过驱动电机和第一电机支架最后与第一壳体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内设有第一电源,所述第一电源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过滤器阀体装配生产线的校位组件,在装配前将阀体放在夹紧装置上,夹紧装置将阀体夹紧,避免装配过程中阀体移动,随后驱动装置带动夹紧装置转动,进而阀体旋转,并通过传感器组件检测阀体的位置,直至阀体阀体的主要安装部位正对人工操作的方向,免于需要人工转动阀体的步骤,进而增加工作效率,提高生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图2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驱动装置和夹持装置的底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驱动装置和夹持装置的顶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驱动装置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1,

图6为本发明驱动装置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2,

图7为本发明夹持装置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1,

图8为本发明夹持装置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2,

图9为本发明夹持装置局部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图9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夹持装置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3,

图12为本实用过滤器分解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传送带1,驱动装置2,转动轴21,外齿部21a,卡合部21b,第一壳体22,圆口22a,安装部22b,驱动电机23,主动轮231,第一电机支架232,皮带24,第一顶盖25,第一电源26,夹持装置3,第二壳体31,卡合口31a,第二顶盖32,凸盘321,安装柱322,通槽32a,丝杆电机33,第二电机支架331,螺母34,夹持件35,连杆351,滑轨352,定位板36,滑槽36a,安装导套37,第二电源38,传感器组件4,第一面板41,第二面板42,感应灯43,固定件5,梯台51,阀体61,过滤网62,除杂管63,阀盖64,垫圈6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12一种过滤器阀体装配生产线的校位组件,包括传送带1,所述传送带1上间隔设有多个固定件5,所述固定件5上搭接有驱动装置2,所述驱动装置2的中心处竖立有转动轴21,所述转动轴21向上延伸,转动轴21的顶部设置有夹持装置3,所述传送带1上安装有用于检测阀体61放置位置的传感器组件4,所述固定件5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个圆形梯台51,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第一壳体22,第一壳体22的底部设有和梯台51搭接配合的圆口22a,所述第一壳体22内位于转动轴21的旁侧设有驱动电机23,所述驱动电机23的输出端上设有主动轮231,所述主动轮231与转动轴21之间设有皮带24,转动轴21上设有与皮带24配合的外齿部21a,启动驱动电机23,通过皮带24带动转动轴21的转动,进而带动夹持装置3的转动。

例如本发明是装配一种Y型过滤器,Y型过滤器包括阀体61和过滤网62,所述阀体61包括设置在阀体61两端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以及设置在阀体61侧部呈一定角度斜置的除杂管63,所述除杂管63设有带正方形法兰的过滤网62插入端,所述过滤网62由过滤网62插入端插入到除杂管63内;所述过滤网62插入端通过螺栓安装有正方形的阀盖64;所述阀盖64与正方形法兰之间设有垫圈65。在装配过程中,需要依次对过滤网62、垫圈65阀盖64和螺栓进行安装,因此需要将主要的装配部位面向人工操作的方向,以便于安装,本发明通过人工或者机械臂的方式,首先将阀体61从地面抓起移动到传送带1上方的夹持装置3上,夹持装置3将阀体61固定住,随后传送带1运转,当阀体61移动到传感器组件4的位置后传送带1停止,驱动装置2带动夹持装置3整体旋转,进而阀体61旋转,直至其主要装配位置,也就是除杂管63的端面面向人工操作的方向,被传感器组件4检测到,驱动装置2停止,随后传送带1运转,阀体61向后移动到后面的装配区域进行装配。

所述传感器组件4包括第一面板41、第二面板42和感应灯43,所述第一面板41竖直焊接在传送带1上,所述第二面板42焊接在第一面板41的顶部并与第一面板41呈一定夹角,所述感应灯43安装在第二面板42上。第二面板42与除杂管63的端面平行,感应灯43与正位状态下的除杂管63的端面边缘正对。

所述感应灯43设有三个,对除杂管63端面的三个方向的边缘进行检测,使检测更加精确。

所述第一壳体22的中心处设有与转动轴21配合的圆环状的安装部22b,所述第一壳体22的顶部设有第一顶盖25,所述第一顶盖25通过螺栓与第一壳体22固定连接,第一顶盖25上设有供转动轴21通过的孔,所述转动轴21自上而下穿过第一顶盖25后竖立在安装部22b内。

所述驱动电机23还包括第一电机支架232和紧固螺栓,所述驱动电机23卡接在第一电机支架232上,第一电机支架232用于固定安装驱动电机23,驱动电机23架设在第一电机支架232上,使第一电机的主动轮231保持水平,所述紧固螺栓先后穿过驱动电机23和第一电机支架232最后与第一壳体22螺纹连接。

所述第一壳体22内设有第一电源26,所述第一电源26与驱动电机23电性连接。

所述夹持装置3包括第二壳体31,所述第二壳体31的顶部设有第二顶盖32,所述第二壳体31内均匀分布有多个丝杆电机33,所述丝杆电机33的丝杆上设有螺母34,所述第二顶盖32上设有多个夹持件35,所述夹持件35穿过第二顶盖32与螺母34连接。阀体61放置在第二顶盖32上,通过丝杆电机33的驱动使多个夹持件35配合将阀体61夹持固定,防止在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

所述转动轴21的上部外延设有多个向外凸出的卡合部21b,所述第二壳体31的底部设有嵌入式的卡合口31a,第二壳体31搭接在转动轴21的顶部,并与转动轴21卡合。

所述夹持件35的底部设有四个连杆351,所述四个连杆351穿过第二顶盖32分别竖立螺母34的左前处、右前处、左后处和右后处,所述四个连杆351与螺母34接触配合。通过丝杆电机33驱动螺母34做直线运动,使螺母34与连杆351抵接,进一步带动夹持件35移动。

所述第二顶盖32上设有供连杆351移动的通槽32a,所述通槽32a的左右两端设有固定安装夹持件35的定位板36,所述定位板36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第二顶盖32上,所述夹持件35的左右两端设有水平的滑轨352,所述定位板36上设有与滑轨352配合的滑槽36a。夹持件35固定在定位板36上,并且所述夹持件35与定位板36滑动配合,通过丝杆电机33驱动使夹持件35在定位板36上来回滑动,多个夹持件35同时向第二顶盖32的中心处滑动将阀体61夹持,反向运动则将阀体61松开。

所述第二顶盖32的底部设有安装柱322,所述第二壳体31的内部设有与安装柱322配合的安装导套37,所述安装柱322与安装导套37插接配合。

所述第二顶盖32的顶部设有圆形的凸盘321,凸盘321的直径与阀体61底部管道的内径相同,凸盘321用于限位固定。

所述第二壳体31内设有第二电源38,所述第二电源38与丝杆电机33电性连接。

所述丝杆电机33还包括第二电机支架331,所述丝杆电机33与第二电机支架331固定连接,第二电机支架331与第二壳体31固定连接。第二电机支架331可以是通过螺栓与第二壳体31固定,也可以是焊接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