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火圈多工位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2659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火圈多工位组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阻火圈芯材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火圈多工位组装机。



背景技术:

阻火圈是由金属材料制作外壳,内填充阻燃膨胀芯材制作而成,其套在硬聚氯乙烯管道外壁,固定在楼板或墙体部位,火灾发生时芯材受热迅速膨胀,挤压管道,在较短时间内封堵管道穿洞口,阻止火势沿洞口蔓延。

阻火圈的外壳和芯材是单独制作出来,外壳通常由两个半圆形外壳组成,芯材也由两个半圆形芯材组成,半圆形的外壳和半圆形的芯材组装一起后形成半成品,将两个半成品结合即为阻火圈。现有的阻火圈外壳和芯材多采用手工组装的方式,这种方法落后,存在耗时长、效率低、劳力多、易松脱和耐久性差等诸多缺点,因此,有必要对此提出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耗时短、生产效率高的阻火圈多工位组装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阻火圈多工位组装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加压装置,还包括有可固定阻火圈外壳的外壳定位装置和可固定阻火圈芯材的芯材定位装置,所述外壳定位装置与加压装置驱动连接,所述芯材定位装置设置在外壳定位装置的下方且固定在机架上。

所述的加压装置可以为气缸,通过气缸的活塞杆的伸缩运动以控制外壳定位装置的上下运动。外壳定位装置上固定有阻火圈外壳,其下方设有固定阻火圈芯材的芯材定位装置,阻火圈外壳与阻火圈芯材相对应,当外壳定位装置下压时,阻火圈外壳与阻火圈芯材相结合,正是由于采用这种器械的方式对阻火圈外壳和阻火圈芯材进行结合,可以采用阻火圈芯材比阻火圈外壳稍大,当结合瞬间,阻火圈外壳的裙边对过大一点的阻火圈芯材进行剪切,从而保证阻火圈芯材安装在阻火圈外壳中是过盈配合的,保证了两者的稳定性。这里所述的阻火圈外壳为与半圆形阻火圈芯材形状相适应的结构,所述的阻火圈芯材为半圆形的芯材,阻火圈芯材和阻火圈外壳相结合后为半成品,两个半成品结合才成为应用到管材的整个阻火圈。

所述外壳定位装置包括多个与阻火圈外壳形状相适应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可用于固定阻火圈外壳的固定机构。阻火圈外壳固定在安装座上,安装座对阻火圈外壳形成限位与固定,便于对准下方的阻火圈芯材。多个安装座可并排排列,因此一次性可安装多个阻火圈外壳,在工作的时候一次性组装多个半成品,因此能大大提供生产效率。

所述固定机构为电磁铁,所述电磁铁设置在安装座上对阻火圈外壳实现磁吸。既要实现对阻火圈外壳固定在安装座上,也要在阻火圈外壳与阻火圈芯材结合后容易松脱,则电磁铁是一种较为优选的方案,通过将电磁铁的吸力调节到合适的大小,此时能刚好吸合阻火圈外壳,由于阻火圈外壳与阻火圈芯材是过盈配合,并且阻火圈芯材有芯材定位装置固定,因此,在安装座上升的时候即能实现安装座与阻火圈外壳的分离。优选的,电磁铁可分布在安装座与阻火圈外壳形状相适应的曲面上或其它面上,只要对阻火前外壳实现磁吸即可。

所述安装座上还设有用于对阻火圈外壳进行限位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设在安装座的一侧。

限位柱给阻火圈外壳安装到安装座时提供了一个位置的参考,防止阻火圈外壳安装出现较大的偏移。优选的,限位柱安装位置处于阻火圈外壳与安装座结合后的阻火圈外壳挂耳之间。

所述安装座固定在滑动连接板的下方,其通过滑动连接板与加压装置驱动连接,所述滑动连接板的边角位套设在导向轴上。

为了使得固定在安装座上阻火圈外壳能施加均匀压力至阻火圈芯材上,因此将安装座与滑动连接板连接,加压装置驱动滑动连接板上下驱动,而边角位套设在导向轴上,保证了滑动连接板上下运动时的平顺,必要时,套设的部位可设置直线轴承以进一步保证稳定性。除此之外,在滑动连接板上可固定多个安装座也较为方便。

所述芯材定位装置包括用于对阻火圈芯材实现支承的支承管和紧贴支承管两侧的支承板,所述支承板的一侧设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的端部、支承管和支承板之间形成可对阻火圈芯材端部实现固定限位的空间,所述支承管的一端设有可将结合后的阻火圈外壳和阻火圈芯材推离支承管的推料机构。

伸缩机构处于伸展状态时,两侧的伸缩机构夹紧支承管,它们与支承管之间存在空间,阻火圈芯材安装在支承管上,其两端嵌入限位空间中,保持与外壳定位装置上的阻火圈外壳相对应,并且设置的支承板作用在于,若安装在安装座上的阻火圈外壳出现偏斜的情况,则在与阻火圈芯材结合过程中,由于支承板的良好支承作用,能对阻火圈外壳实现校正。在阻火圈外壳与阻火圈芯材相结合后,伸缩机构回缩,推料机构便可将组装后的阻火圈外壳与阻火圈芯材推离支承管,再进行下一轮的作业。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与支承管平行设置的气缸安装板,所述气缸安装板上设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贯穿气缸安装板与侧向定位连接板连接,所述侧向定位连接板上设有多对定位板,每对定位板的端部与支承管、支承板之间形成可对阻火圈芯材端部实现固定限位的空间。

第一气缸活塞杆的伸缩运动,带动了定位板与支承管的压紧与分离,定位板安装在侧向定位连接板上,因此一次性能带动多对定位板,因此可固定较多的支承管上的阻火圈芯材,提高生产效率。

所述侧向定位连接板上设有贯穿气缸连接板的导向杆,所述气缸连接板与导向杆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直线轴承。

为了使在第一气缸驱动侧向定位连接板时更加稳定平顺,在第一气缸活塞杆与侧向定位连接板连接的两侧设有导向杆,可以使得侧向定位连接板的往复运动更加稳定。

所述推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承管一端的第二气缸以及设置在支承管上的推板,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推板连接。通过第二气缸的驱动,推板能沿着支承管的表面把相结合后的阻火圈半成品推离并收集。

所述支承管的另一端设有可用于收集阻火圈芯材和阻火圈外壳相结合形成的半成品的卸料槽。不断的推料工作,可以将半成品一个个挨着推出沿卸料滑槽滑入包装箱。

还包括控制各部件的运作的电气控制系统,由直流电源、PLC、电磁阀、光电开关、控制按钮、气动过滤减压两联件等元器件组成,可根据现有技术来确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一次组装多个阻火圈半成品,生产效率大大超过人工组装;通过外壳定位装置和芯材定位装置的配合生产出的阻火圈半成品定位准确可靠、稳定性较高、不易松脱;组装完成后可自动进行推动落料。

附图说明

图1为组装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外壳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外壳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阻火圈外壳结构示意图;

图5为芯材定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外壳定位装置下压示意图;

图7为推料机构工作示意图;

图8为其中半边阻火圈外壳与阻火圈芯材结合示意图;

图9为另半边阻火圈外壳与阻火圈芯材结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阻火圈多工位组装机,包括机架100,所述机架100包括有底板101,所述底板101上固定有四根立柱103,所述立柱103的顶部设有顶板102。所述顶板102上设有加压装置300,所述加压装置300为加压气缸,其活塞杆贯穿顶板102与外壳定位装置200驱动连接,所述外壳定位装置200的下方设置有芯材定位装置500,芯材定位装置500固定在底板101上。

如图2、3和4所示,所述外壳定位装置200包括多个与阻火圈外壳形状相适应的安装座230,所述安装座230上设有可用于固定阻火圈外壳的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为电磁铁232,其设置在安装座230上对阻火圈外壳600实现磁吸。所述安装座230的一侧设有用于对阻火圈外壳600进行限位的两根限位柱231。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230固定在滑动连接板210的下方,其通过滑动连接板210与加压装置300驱动连接,所述滑动连接板210的边角位套设在导向轴220上,且其上设有直线轴承221,所述导向轴220的底部通过导向轴支座222固定在底板101上。

如图5所示,所述芯材定位装置500包括用于对阻火圈芯材700实现支承的支承管502和紧贴支承管502两侧的支承板501,所述支承管502下方设有底部连接板503,起垫高作用,所述支承板501为L型,所述支承板501的一侧设有伸缩机构,且伸缩机构的端部、支承管502和支承板501之间形成可对阻火圈芯材700端部实现固定限位的空间,所述支承管502的一端设有可将结合后的阻火圈外壳和阻火圈芯材推离支承管502的推料机构。

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与支承管502平行设置的气缸安装板522,所述气缸安装板522上设有第一气缸521,所述第一气缸521的活塞杆端部连接有侧向定位连接板523,所述侧向定位连接板523上设有多个定位板524,每对定位板的端部与支承管502、支承板501之间形成可对阻火圈芯材700端部实现固定限位的空间。进一步的,所述侧向定位连接板523上设有贯穿气缸连接板522的导向杆525,所述气缸连接板522与导向杆525相接触的部位设有直线轴承526。如图6所示,加压装置300驱动安装座230向下压,使得阻火圈外壳600与支承管502上的芯材相结合。

如图5和7所示,所述推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承管502一端的第二气缸511以及设置在支承管502上的推板512,所述第二气缸511安装在气缸安装座513上,其活塞杆与推板512连接。所述支承管502的另一端设有可用于收集阻火圈芯材和阻火圈外壳相结合后半成品的卸料槽514。如图7所示,第二气缸511动作将结合后的阻火圈半成品推至卸料槽514。

如图8和9所示,两个半边阻火圈外壳与芯材组装成两个半成品,两个半成品组合在一起即成为完整的阻火圈。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