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5452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激光切割,是利用高功率密度激光束照射被切割材料,使材料很快被加热,并瞬间汽化,从而达到切割效果。该技术具有切割速度快,毛刺质量稳定可控,换型快速,切割线形多样等特点。利用激光切割技术制造的激光切割机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在激光切割金属板材或箔材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在激光焦点附近存在高亮的等离子区,其中往往会有高速溅射的细小金属颗粒,如激光切割锂电池的阳极膜片时,产生的铜颗粒飞溅速度超过了48m/s,远高于碳粉飞出的速度。这些粉尘主要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粉尘回落到被切割材料表面,严重影响材料的生产质量,例如,金属颗粒回落到锂电池极片上,会带来刺穿隔离膜,导致电池失效的风险;二是,粉尘沉积在生产设备和工件上,对生产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对粉尘的清除十分必要。

现有的除尘装置有抽风式、吹风式和抽吹结合式三类,对低速飞溅的粉尘清除效果明显,其中抽吹结合式效果较好。但这三类都不能完全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一者是因为,受风场作用区域和强度的影响,离抽/吹风口较远的粉尘受风场作用很小,且存在风场流动死区,导致除尘不充分;二者是因为,现有除尘装置在设计时,并没有对颗粒飞溅的速度做计算,使用的抽/吹风风速太小,一般不超过10m/s,且装置密闭性差,其风场对高速颗粒的运动轨迹基本没有改变作用,导致该除尘装置不能抽/吹走朝被切割材料高速运动的颗粒,也不能清除朝激光入口高速飞溅的颗粒。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除尘装置,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除尘装置,包括防尘罩、第一风刀、第二风刀以及抽风管,

所述防尘罩包括顶部、底部以及相对的两个侧部,两个所述侧部中的一个上设有激光入口,另一个上设有切割口,所述抽风管设置在所述底部,所述第一风刀以及所述第二风刀均设置在所述顶部,且所述第一风刀相对于所述第二风刀靠近所述激光入口,

所述第一风刀以及所述第二风刀所产生的风幕均朝所述底部,且隔断所述激光入口至所述切割口的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刀和/或所述第二风刀与所述顶部铰接,以改变风幕与所述底部之间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防尘罩还具备第一风刀阻挡面,所述第一风刀阻挡面用于阻挡所述第一风刀的风幕朝向所述切割口。

优选地,所述防尘罩内还具有第一风刀挡板,所述第一风刀阻挡面位于所述第一风刀挡板上。

优选地,所述防尘罩还具备第二风刀阻挡面,所述第二风刀阻挡面用于阻挡所述第二风刀的风幕朝向所述切割口。

优选地,所述防尘罩内还具有第二风刀挡板,所述第二风刀阻挡面位于所述第二风刀挡板上。

优选地,所述防尘罩还具备防火布,所述防火布覆盖所述防尘罩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防火布处于松弛状态。

优选地,所述防尘罩还具备激光入口挡板,所述激光入口挡板部分遮挡所述激光入口。

优选地,所述防尘罩还具备边角料导向面,所述边角料导向面位于所述切割口的底部,且由所述切割口朝向所述抽风管。

优选地,所述切割口为朝向所述防尘罩的内部弯曲的弧形开口,所述第二风刀的风幕与所述弧形开口相切。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除尘装置能够通过风刀产生高流速的风幕,配合抽风管共同除尘,从而有效清除高速飞溅的颗粒。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由左上角俯瞰除尘装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由右上角俯瞰除尘装置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除尘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防尘罩;

10a-顶部;

10b-底部;

10c-左侧部;

10d-右侧部;

11-激光入口;

12-切割口;

13-第一风刀挡板;

13a-第一风刀阻挡面;

14-第二风刀挡板;

14a-第二风刀阻挡面;

15-激光入口挡板;

16-边角料导向块;

16a-边角料导向面;

2-第一风刀;

2’-第二风刀;

3-抽风管。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除尘装置的放置状态为参照。

如图1至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尘装置,包括防尘罩1、第一风刀2、第二风刀2’以及抽风管3。防尘罩1是一个罩子,防尘罩1的四周包括顶部10a、底部10b以及相对的左侧部10c以及右侧部10d,左侧部10c上设有激光入口11,右侧部10d上设有切割口12,在切割时,将切割口靠近被切割工件,切割激光束由激光入口11射入防尘罩1的内部,并在穿过防尘罩1之后由切割口12照射到被切割工件上进行切割作业。在切割时,被切割工件一般会贴覆在辊面上进行输送,被切割工件会形成一个弧形面,因此,为了便于切割,切割口12设计为朝向防尘罩1内部弯曲的弧形开口,第二风刀2’可以采用与弧形开口相切的方式设置,使所产生的风幕距离切割口12最近。

抽风管3设置在底部10b上,用于由防尘罩1的内部抽气,并同时排出颗粒。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均设置在顶部10a上,其中,第一风刀2更偏向左侧,而第二风刀2’更偏向右侧,使得第一风刀2相对于第二风刀2’更加靠近激光入口11。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均可以产生高速的风幕,并且,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所产生的风幕均朝底部10b,以隔断激光入口11至切割口12的方向。

当产生高速飞溅的颗粒时,利用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所产生的风幕能够有效阻挡颗粒,并将颗粒吹向底部10b,同时利用抽风管3的负压抽气将这些颗粒排出,从而有效清除朝向激光入口11以及切割口12高速飞溅的颗粒。

根据被切割工件的形状、材质以及工艺要求的不同,切割时所产生的颗粒大小、飞溅角度等均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导致风幕的阻挡效果下降。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与顶部10a铰接,从而获得改变风幕与底部10a之间的夹角的能力,以应对不同的工况环境。

然而,如果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与底部10a之间的夹角能够随意调整,则很有可能导致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所产生的风幕直接朝向切割口12,或者产生朝向切割口12的低速边界风,将飞溅的颗粒再次吹回被切割工件上,同时还有可能引起切割后的边角料抖动,影响切割精度,造成切割质量降低。因此,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防尘罩1内还分别设置了第一风刀阻挡面13a以及第二风刀阻挡面14a,第一风刀阻挡面13a能够阻挡处于任意角度的第一风刀产生的风幕吹向切割口12,同时,第二风刀阻挡面14a能够阻挡处于任意角度的第二风刀产生的风幕吹向切割口12。具体地,在防尘罩1内可以分别固定设置第一风刀挡板13以及第二风刀挡板14,第一风刀挡板13以及第二风道挡板14可以均与顶部10a连接,第一风刀阻挡面13a可以位于一块第一风刀挡板13上,第二风刀阻挡面14a也可以位于一块第二风刀挡板14上。

有些高速颗粒由于速度过快,在通过风幕之后不会直接落入抽气管3,而是会与防尘罩1的内壁进行碰撞,不断改变飞溅方向并丧失动能,最终才会进入抽气管3内。由于这些颗粒自身温度很高,因此频繁碰撞防尘罩1会导致防尘罩1的内壁损坏,因此,本实施例还在防尘罩1的内壁覆盖了防火布(图中未标号)。防火布一方面能够有效阻挡高温颗粒以及火花,保护防尘罩1,另一方面,防火布的基材是不燃纤维,相比金属结构的壁面,防火布具有很好的弹性,因此能够通过弹性形变大幅吸收颗粒的动能,使这些飞溅颗粒的动能快速丧失,从而加快落入抽气管3。并且,使防火布处于松弛态贴覆于防尘罩1的内壁,更加充分地将飞溅颗粒的动能转化为防火布的弹性变形势能,防反弹效果更优越。

由于切割工艺要求不同,激光束的运动范围也会存在差异。如果激光入口11的大小不变,则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始终都需要保持同样的功率。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激光束的运动范围较小,此时可以在激光入口11上遮挡激光入口挡板15来缩小激光入口11的实际尺寸,减小颗粒向外逸出的通路,从而降低第一风刀2以及第二风刀2’的功率。如图1和图3所示,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激光入口11的上、下两侧各设一块激光入口挡板15,并根据需要进行高度调节或装卸。

切割过程中会形成很多边角料,这些边角料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对后续切割过程造成影响,因此,本实施例中在防尘罩1内设置了边角料导向面16a,具体是设置了一块边角料导向块16,该边角料导向块16位于切割口12的底部,边角料导向面16a位于边角料导向块16上,并由切割口12朝向抽风管3,切割产生的边角料便可以在重力、风幕吹力以及抽气力的共同作用下顺着边角料导向面16a落入抽气管3内并排出。

本申请所提供的除尘装置能够高效、彻底地清除高速飞溅的颗粒,有效地保证了切割材料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