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铜线弯折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6287阅读:4922来源:国知局
扁铜线弯折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机定子用扁铜线的弯折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扁铜线的电机转子制作线圈比制作圆铜线线圈难度大,特别是大型电机转子扁铜线的弯线过程一直都是电机转子制作、修理的一个难点,耗时耗力而且没有专用工具。传统的弯折方式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个用两个梅花板手对折,另一个用钳子夹住折弯处进行折弯,必要时还需要用手锤敲打,折弯一处就需要花费十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的时间,并且折弯后,在折弯处总是会起一些褶皱和喇叭口,也会破坏绝缘层,容易引起匝间短路,给电机运行带来了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扁铜线弯折成型装置,其操作简单,省力快捷,且可有效避免扁铜线的绝缘层被破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扁铜线弯折成型装置,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若干螺孔;

通过螺栓结构设于底板上的限位块;

通过螺栓结构安装在底板上端面的竖直芯轴,所述竖直芯轴的上端面中心设有圆柱凸台;

通过螺栓结构安装在底板上端面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设有水平芯轴和水平的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位于定位块的侧壁且其延伸方向与水平芯轴中心轴的相平行,所述第一线槽的底面与竖直芯轴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一线槽开口所处平面与圆柱凸台外圆周相切,所述竖直芯轴和限位块分别位于第一线槽两端的延长线上;

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与竖直芯轴相匹配的第一轴套、连接在第一轴套外圆周切线方向上的第一压块以及固定在第一压块上的第一手柄,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第一轴套活动式地套在竖直芯轴上且可绕竖直芯轴自由转动,且所述第一轴套的上端面不高于所述竖直芯轴的上端,所述第一压块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竖直芯轴的上端面;

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与水平芯轴相匹配的第二轴套、设于第二轴套外圆周表面的第二压块以及固定在第二压块上的第二手柄,其中所述第二压块与第二轴套外圆周之间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轴套的中心轴相平行,所述卡槽至第二轴套中心轴的距离等于第一线槽至水平芯轴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第二压块的外壁还设有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轴套中心轴的第二线槽,且所述第二线槽、卡槽和第二轴套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转动件通过第二轴套活动式地套在水平芯轴上且可绕水平芯轴自由转动;所述第一压块至圆柱凸台的水平方向距离与第一线槽、卡槽和第二线槽的宽度均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上设有用于将其可调式安装在底板上的长圆形安装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于底板上端面的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柱用于对第一转动件的水平转动范围进行限定,所述第二限位柱用于对第二转动件在垂直面上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所述竖直芯轴的下端设有限位凸环。

进一步地,所述水平芯轴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帽。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且操作方便快捷,可极大地提高加工效率,并极大地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弯折成型质量好,还可有效避免扁铜线外表绝缘层被损坏,保证了扁铜线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底板、定位及竖直芯轴的结构立体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转动件的结构立体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转动件的结构立体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工作初始状态俯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终止状态俯视图。

图7为图6的B-B剖视图。

图8为图7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终止状态立体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扁铜线弯折成型装置,包括:

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有若干螺孔;

通过螺栓结构设于底板1上的限位块2,所述限位块2上设有用于将其可调式安装在底板1上的长圆形安装孔21;

通过螺栓结构安装在底板1上端面的竖直芯轴3,所述竖直芯轴3的上端面中心设有圆柱凸台31,所述竖直芯轴3的下端设有限位凸环32;

通过螺栓结构安装在底板1上端面的定位块4,所述定位块4上设有水平芯轴41和水平的第一线槽42,所述水平芯轴41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帽43,所述第一线槽位于定位块4 的侧壁且其延伸方向与水平芯轴41中心轴的相平行,所述第一线槽42的底面与竖直芯轴 3上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且所述第一线槽42开口所处平面与圆柱凸台31外圆周相切,所述竖直芯轴3和限位块2分别位于第一线槽42两端的延长线上;

第一转动件5,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转动件5包括与竖直芯轴3相匹配的第一轴套 51、连接在第一轴套51外圆周切线方向上的第一压块52以及固定在第一压块52上的第一手柄53,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第一轴套51活动式地套在竖直芯轴3上且可绕竖直芯轴 3自由转动,且所述第一轴套51的上端面不高于所述竖直芯轴3的上端,所述第一压块 52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竖直芯轴3的上端面;

第二转动件6,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转动件包括与水平芯轴41相匹配的第二轴套 61、设于第二轴套61外圆周表面的第二压块62以及固定在第二压块62上的第二手柄63,其中所述第二压块62与第二轴套61外圆周之间设有卡槽64,所述卡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轴套61的中心轴相平行,所述卡槽64至第二轴套61中心轴的距离等于第一线槽42 至水平芯轴41中心轴的距离,所述第二压块62的外壁还设有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轴套61 中心轴的第二线槽65,且所述第二线槽65、卡槽64和第二轴套61中心轴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转动件6通过第二轴套61活动式地套在水平芯轴41上且可绕水平芯轴41 自由转动;所述第一压块52至圆柱凸台31的水平方向距离与第一线槽42、卡槽64和第二线槽65的宽度均相等;

固定于底板1上端面的第一限位柱71和第二限位柱72,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柱71用于对第一转动件5的水平转动范围进行限定,所述第二限位柱72用于对第二转动件6在垂直面上的转动范围进行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如图4、图5所示,先将第一转动件5和第二转动件6调整至初始位置,其中第一转动件5接触第一限位柱71,第二转动件6接触第二限位柱72;然后将扁铜线8的一端从圆柱凸台31与第一压块52之间插入并穿过第一线槽42,直至其抵柱限位柱2;再拨动第二手柄63使得第二转动件6转动,直至卡槽64底部接触到扁铜线8,此时第一线槽42和第二线槽65位于同一水平高度;最后拨动第一手柄53使得第一转动件5转动,此时第一压块52围绕圆柱凸台31转动并对扁铜线8进行弯折,直至扁铜线8的弯折部分压入第二线槽65内,如图6-图9所示,最终实现了将扁铜线8从圆柱凸台处折弯180°。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弯折的扁铜线8的长度,可随时调整限位块2与竖直芯轴3的距离;通过在水平芯41两端设置限位帽43,使得其形成铆接式结构,以保证第二转动件 6与定位块4连接的稳固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