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饭锅外壳上下侧翻边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9225发布日期:2018-12-11 21:00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饭锅外壳上下侧翻边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翻边模具设备,尤其是一种电饭锅外壳上下侧翻边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电饭锅金属外壳产品的上下两端头有卷边工艺要求,传统的做法是把铆合好的外壳产品放在卷圆夹具内,然后通过旋转车床或钻床上的卷圆工具把产品端头卷成圆弧形,但是这种方法一次只能翻一个端头,而且需要手工操作翻边夹具的进出,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的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一次便能同时将电饭锅外壳侧壁的上、下端部翻边,生产效率高、翻边质量高的电饭锅外壳上下侧翻边冲压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饭锅外壳上下侧翻边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上翻边座、涨形机构、涨形驱动机构、下顶压翻边机构。

所述上翻边座,设于上模具的上模板上,上翻边座的底面设有一圈上翻边环形槽,用于下压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上端部,从而将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上端部翻边。

所述涨形机构,设于下模具上,用于对电饭锅外壳的侧壁内外涨形,包括内涨形组件、外涨形组件,所述外涨形组件位于内涨形组件的外周,外涨形组件与内涨形组件相离设置,以形成一夹紧空间。

所述涨形驱动机构,设于上模具的上模板上,用于驱动内涨形组件往外移动涨形、同时驱动外涨形组件往内移动涨形,用于驱动下顶压翻边机构向上顶压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下端部。

所述下顶压翻边机构,设于下模具上,用于向上顶压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下端部,从而将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下端部翻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所述涨形驱动机构包括中心插柱和外插柱,所述中心插柱和外插柱呈竖直状设于上模板上,所述上翻边座位于中心插柱和外插柱之间。

所述内涨形组件包括多块内涨形滑块,多块内涨形滑块呈环形设置在下模具上,所述多块内涨形滑块的内壁面围成一中心驱动涨形通道,所述多块内涨形滑块呈中心辐射状滑动设置在下模具上,内涨形滑块与下模具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在上、下模具开模时,第一复位弹簧的弹力驱动内涨形滑块回到原来的位置。

所述中心插柱的底端设有第一驱动斜面,多块内涨形滑块上均设有与第一驱动斜面斜面传动配合的第一从动斜面,以驱动多块内涨形滑块往四周分离。所述多块内涨形滑块合拢时,多块内涨形滑块的外壁面围成一圆形的外曲面。

所述外涨形组件包括至少两块外涨形滑块,外涨形滑块水平滑动设置在下模具上,所述多块外涨形滑块呈环形设置在下模具上,外涨形滑块与下模具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外插柱的底端设有第二驱动斜面,所述外涨形滑块上设有与第二驱动斜面斜面传动配合的第二从动斜面,以驱动外涨形滑块往中心合拢或合拢。所述多块内涨形滑块合拢时,多块外涨形滑块的内壁面围成一圆形的内曲面。所述外曲面、内曲面的形状、大小与电饭锅外壳侧壁的形状、大小相匹配。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在上、下模具开模时,第二复位弹簧的弹力驱动外涨形滑块回到原来的位置。

所述外涨形滑块上对应外插柱设有从动让位孔,所述从动让位孔的上端设有所述第二从动斜面。

所述下顶压翻边机构包括中心升降块、多块水平移动块、多块外升降块以及下翻边座,所述下翻边座位于内涨形组件的下方,所述中心升降块上下滑动设置在下模具上并位于中心驱动涨形通道的下方,所述外升降块上下滑动设置在下模具上,所述水平移动块位于中心升降块和外升降块之间,中心升降块与水平移动块的内端斜面传动配合,所述水平移动块的外端与外升降块斜面传动配合,所述水平移动块的外端与下模具之间设有第三复位弹簧,多块水平移动块以中心升降块为中心呈环形设置在中心升降块的外周,所述多块水平移动块呈中心辐射状滑动设置在下模具上,所述多块外升降块以中心升降块为中心呈环形设置在水平移动块的外周,所述下翻边座设于多块外升降块上,所述下翻边座的上表面设有一圈下翻边环形槽。所述第三复位弹簧在上、下模具开模时,第三复位弹簧的弹力驱动水平移动块回到原来的位置。

所述上翻边座和下翻边座呈环形状。

所述外涨形滑块合拢时和多块内涨形滑块合拢时,外涨形滑块的内壁面所围成的形状与多块内涨形滑块的外壁面所围成的形状相匹配。

所述中心升降块的外周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驱动斜面,所述水平移动块的内端设有第三从动斜面,第三驱动斜面与第三从动斜面传动配合,所述水平移动块的外端设有第四从动斜面,所述外升降块下端设有第五从动斜面,第四从动斜面与第五从动斜面传动配合。

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相对的侧壁上均开有第一斜滑槽,所述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之间连接有辅助涨形滑块,所述辅助涨形滑块呈燕尾状,辅助涨形滑块包括中心辅助涨形头以及连接在中心辅助涨形头两侧的翼臂,辅助涨形滑块的两翼臂分别滑动设置在两内涨形滑块的第一斜滑槽上,中心辅助涨形头位于两内涨形滑块之间且靠近两内涨形滑块的外壁面。当内涨形滑块往四周分离时,辅助涨形滑块一直连接着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当其内涨形滑块往四周移动时,辅助涨形滑块也一直往四周移动,辅助涨形滑块一直保持密封住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之间的缝隙,辅助涨形滑块的中心辅助涨形头一直顶压着电饭锅外壳的内壁,避免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之间的缝隙会导致,内涨形滑块在涨形时,该缝隙位置处的电饭锅外壳会发生变形。

所述内涨形滑块沿其滑动方向设有导向滑槽,导向滑槽用于引导内涨形滑块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通过涨形驱动机构的中心插柱和外插柱分别驱动内涨形组件、外涨形组件内外夹住电饭锅外壳侧壁,上模具继续下降,上翻边座的上翻边环形槽下压电饭锅外壳侧壁的上端并翻边,与此同时,中心插柱也驱动上翻边座上升,上翻边座的上翻边环形槽也同时顶压电饭锅外壳侧壁的下端并翻边,因此,本实用新型在一次冲压生产中便能同时完成电饭锅外壳侧壁的上下两个端头的翻边工作,由于电饭锅外壳侧壁上下两端的翻边工作是同时进行,因此本实用新型所生产出来的电饭锅外壳侧壁的翻边的质量,外形,尺寸等均优于在车床,钻床上装夹手工卷圆。

(二)另外,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一次两个端头一起在模具内同时成型好,工人无需经常操作,同时也减少了装夹电饭锅外壳时刮伤碰伤电饭锅外壳的问题。

(三)而且,本实用新型冲压翻边时,多块内涨形滑块围成的圆形外曲面与多块外涨形滑块围成的圆形内曲面内外夹紧电饭锅外壳,从而防止电饭锅外壳在卷圆时失稳变形扭曲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饭锅外壳上下侧翻边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上翻边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下翻边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内涨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中的实线双箭头为内涨形滑块合拢或分离的方向)。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内涨形滑块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外涨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中的虚线双箭头为外涨形滑块合拢或分离的方向)。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中心升降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见图1至图11所示,一种电饭锅外壳上下侧翻边冲压模具,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上翻边座6、涨形机构3、涨形驱动机构4、下顶压翻边机构5。

所述上翻边座6,设于上模具1的上模板上,上翻边座6的底面设有一圈上翻边环形槽61,用于下压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上端部,从而将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上端部翻边。

所述涨形机构3,设于下模具2上,用于对电饭锅外壳的侧壁内外涨形,包括内涨形组件31、外涨形组件32,所述外涨形组件32位于内涨形组件31的外周,外涨形组件32与内涨形组件31相离设置,以形成一夹紧空间331。

所述涨形驱动机构4,设于上模具1的上模板11上,用于驱动内涨形组件31往外移动涨形、同时驱动外涨形组件32往内移动涨形,用于驱动下顶压翻边机构5向上顶压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下端部。

所述下顶压翻边机构5,设于下模具2上,用于向上顶压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下端部,从而将电饭锅外壳的侧壁的下端部翻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所述涨形驱动机构4包括中心插柱41和外插柱42,所述中心插柱41和外插柱42呈竖直状设于上模板11上,所述上翻边座6位于中心插柱41和外插柱42之间。

所述内涨形组件31包括多块内涨形滑块311,多块内涨形滑块311呈环形设置在下模具2上,所述多块内涨形滑块311的内壁面围成一中心驱动涨形通道312,所述多块内涨形滑块311呈中心辐射状滑动设置在下模具2上,内涨形滑块311与下模具2之间设有第一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所述中心插柱41的底端设有第一驱动斜面411,多块内涨形滑块311上均设有与第一驱动斜面斜面传动配合的第一从动斜面314,以驱动多块内涨形滑块311往四周分离。所述多块内涨形滑块合拢时,多块内涨形滑块的外壁面围成一圆形的外曲面318。

所述外涨形组件32包括两块外涨形滑块321,外涨形滑块水平滑动设置在下模具上,所述多块外涨形滑块321呈环形设置在下模具2上,外涨形滑块321与下模具2之间设有第二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所述外插柱42的底端设有第二驱动斜面421,所述外涨形滑块321上设有与第二驱动斜面421斜面传动配合的第二从动斜面323,以驱动外涨形滑块321往中心合拢或合拢。所述多块外涨形滑块合拢时,多块外涨形滑块的内壁面围成一圆形的内曲面329。所述外涨形滑块321合拢时和多块内涨形滑块311合拢时,外涨形滑块321的内壁面所围成的形状与多块内涨形滑块311的外壁面所围成的形状相匹配。

所述外涨形滑块321上对应外插柱42设有从动让位孔324,所述从动让位孔324的上端设有所述第二从动斜面323。

所述下顶压翻边机构5包括中心升降块51、多块水平移动块52、多块外升降块53以及下翻边座54,所述下翻边座54位于内涨形组件31的下方,所述中心升降块51上下滑动设置在下模具2上并位于中心驱动涨形通道312的下方,所述外升降块53上下滑动设置在下模具2上,所述水平移动块52位于中心升降块51和外升降块53之间,中心升降块51与水平移动块52的内端斜面传动配合,所述水平移动块52的外端与外升降块53斜面传动配合,所述水平移动块52的外端与下模具2之间设有第三复位弹簧55,多块水平移动块52以中心升降块51为中心呈环形设置在中心升降块51的外周,所述多块水平移动块52呈中心辐射状滑动设置在下模具2上,所述多块外升降块53以中心升降块51为中心呈环形设置在水平移动块52的外周,所述下翻边座54设于多块外升降块上,所述下翻边座54的上表面设有一圈下翻边环形槽541。

所述上翻边座6和下翻边座54呈环形状。

所述中心升降块呈多棱台状,所述中心升降块的外周设多个第三驱动斜面511,所述水平移动块52的内端设有第三从动斜面521,第三驱动斜面511与第三从动斜面521传动配合,所述水平移动块52的外端设有第四从动斜面522,所述外升降块53下端设有第五从动斜面531,第四从动斜面522与第五从动斜面531传动配合。

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311相对的侧壁上均开有第一斜滑槽373,所述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311之间连接有辅助涨形滑块37,所述辅助涨形滑块37呈燕尾状,辅助涨形滑块37包括中心辅助涨形头371以及连接在中心辅助涨形头371两侧的翼臂372,辅助涨形滑块37的两翼臂372分别滑动设置在两内涨形滑块311的第一斜滑槽373上,中心辅助涨形头371位于两内涨形滑块311之间且靠近两内涨形滑块311的外壁面。当内涨形滑块311往四周分离时,辅助涨形滑块37一直连接着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311,当其内涨形滑块311往四周移动时,辅助涨形滑块37也一直往四周移动,辅助涨形滑块37一直保持密封住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311之间的缝隙376,辅助涨形滑块37的中心辅助涨形头371一直顶压着电饭锅外壳的内壁7,避免相邻的两内涨形滑块311之间的缝隙376会导致,内涨形滑块311在涨形时,该缝隙位置处的电饭锅外壳会发生变形。

所述内涨形滑块311沿其滑动方向设有导向滑槽317。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在开模状态时,下模具的内涨形滑块是向内收缩的,外涨形滑块是向外张开的,这样方便把电饭锅外壳放进内外涨形滑块之间的夹紧空间331内,在上、下模具在合模时,中心插柱驱动内涨形滑块向外涨形滑动,内涨形滑块紧贴住电饭锅外壳侧壁7的内型面,外插柱驱动两块外涨形滑块向模具内合拢并紧贴在电饭锅外壳的外表型面,多块内涨形滑块围成的圆形外曲面与多块外涨形滑块围成的圆形内曲面内外夹紧电饭锅外壳,从而防止电饭锅外壳在卷圆时失稳变形扭曲等。接着上模继续下行时,上翻边座的上翻边环形槽开始接触电饭锅外壳侧壁7的上端,并对电饭锅外壳侧壁7的上端进行翻边工作,下翻边座是通过上模具的中心插柱往下推动中心升降滑块,中心升降滑块下降,进而推动水平移动块52向四周滑动,水平移动块52再推动外升降块53上升,从而推动整块下翻边座的下翻边环形槽顶压电饭锅外壳侧壁7的下端,并对电饭锅外壳侧壁7的上端进行翻边工作。由下顶压翻边机构向上驱动下卷圆块对外壳产品进行下端头的卷圆工作。本实用新型在一次冲压生产中同时完成电饭锅外壳侧壁7的上下两个端头的翻边工作,由于电饭锅外壳侧壁7上下两端的翻边工作是同时进行,电饭锅外壳侧壁的翻边的质量,外形,尺寸等均优于在车床,钻床上装夹手工卷圆。

当上、下模具开模时,所有部件回到原位,为下一次翻边工作做准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