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压边圈结构的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6444发布日期:2019-05-24 22:32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双压边圈结构的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拉延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双压边圈结构的拉延模具。



背景技术:

拉延是汽车模具中常用的工艺,对于深拉延类零件,起皱开裂问题一直是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目前常见的结构对于像轮罩一类的零件,拉延深度较大,传统的单压力圈设计起皱开裂风险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双压边圈结构的拉延模具,通过双压边圈结构,降低了拉延深度,减少起皱叠料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具有双压边圈结构的拉延模具,包括下模座,在所述下模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压边圈和第二压边圈,所述第一压边圈设置在第二压边圈的外侧;在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与第二压边圈相配合;当进行压边作业时,第一压边圈先进行第一次压边作业,然后第一压边圈和第二压边圈同时进行第二次压边作业。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第一压边圈设置在靠近下模座上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压边圈设置在第一压边圈内部,且所述第二压边圈的行程小于第一压边圈的行程。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在所述下模座上还设有上凸模,所述上凸模设置在第一压边圈和第二压边圈之间。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弹性件设置在下模座上部的中间位置,当进行第二次压边作业时,所述弹性件为第二压边圈提供压边力。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所述弹性件为氮气平衡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双压边圈结构的拉延模具,通过在第一压边圈内设置第二压边圈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产品内凹一侧的拉延深度,使得整个拉延过程中有两个压边过程,解决了深拉延件的起皱开裂问题,使得产品塑性成形更充分,刚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压边圈结构的拉延模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下模座,2、第一压边圈,3、第二压边圈,4、弹性件,5、上凸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双压边圈结构的拉延模具,具体包括下模座1,在下模座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压边圈2和第二压边圈3,所述第一压边圈2设置在第二压边圈3的外侧;在下模座1上设有弹性件4,其中,弹性件4与第二压边圈3相配合,当进行压边作业时,第一压边圈2先进行第一次压边作业,然后第一压边圈2和第二压边圈3同时进行第二次压边作业。

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压边圈2设置在靠近下模座1上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压边圈3设置在第一压边圈2内部。所述第二压边圈3的行程要远小于第一压边圈2的行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压边圈3的行程为第一压边圈2的行程的1/3)。这样,保证了在进行第一次压边作业时,第二压边圈3不参与第一次压边作业。

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下模座1上还设有上凸模5,上凸模5设置在第一压边圈2和第二压边圈3之间的位置,通过上凸模5与第一压边圈2和第二压边圈3之间的配合,第二压边圈3与凹模(图中未示出)参与第二次压边过程,使得产品塑性成形更充分,刚性更好。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设置在下模座1上部的中间位置,当进行第二次压边作业时,弹性件4为第二压边圈3提供压边力。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为氮气平衡缸,所述弹性件4由多个氮气弹簧组件串联,提供了稳定的压边力,可以提高和稳定拉延模具中拉延件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压边圈2的内侧增加一个第二压边圈3,使得整个拉延过程中有两个压边的过程。具体的在拉延工作中,首先板料与第一压边圈2进行接触,上模座(图中未示出)下行后第一压边圈2闭合,即完成第一次压边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压边圈3不参与工作,随着上模座(图中未示出)的继续下行,第一压边圈2下行到一定的行程后,此时拉延工作还未完成,板料开始接触第二压边圈3,弹性件4(氮气弹簧)被压缩,提供第二次压边过程中的压边力,这时上模座继续下行,此时两个压边圈(第一压边圈2和第二压边圈3)同步下行,完成整个拉延工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