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工作台式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床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8261发布日期:2019-10-08 22:46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固定工作台式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床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切割机床,尤其涉及一种固定工作台式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床身。



背景技术:

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是采用钼丝或硬性黄铜丝作为电极丝,在高频脉冲电压的作用下,击穿液体介质,形成电火花放电,同时产生热量,使工件表面的金属局部熔化,同时切割液对切割部位进行冲洗,并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极丝移动,在工件上形成预置的形状和尺寸。由于线切割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机床内容易进水和废屑,使得机床容易老化,电气故障率较高。同时,各运动部件均装配于机床床身上,当床身发生变形时,电极丝的移动过程容易发生偏差,使得切割精度难以提高。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切割机床床身进行结构优化,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工作台式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床身,以提升机床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固定工作台式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床身,包括左面板、右面板,左面板与右面板长度一致并相互平行,左面板前端通过前面板连接于右面板前端,左面板后端通过后面板连接于右面板后端,左面板、前面板、右面板及后面板围护形成侧向框架,侧向框架顶部装设有顶板,顶板的左侧边连接于左面板的顶边,其右侧边连接于右面板的顶边,其前侧边连接于前面板的顶边,其后侧边连接于后面板的顶边,顶板上开设有安装孔与安装槽,其中:

左面板的底边设有一组左支块,左支块向左面板下方凸出,各左支块沿左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右面板的底边设有一组右支块,右支块向右面板下方凸出,各右支块沿右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前面板的底边设有一组前支块,前支块向前面板下方凸出,各前支块沿前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后面板的底边设有一组后支块,后支块向后面板下方凸出,各后支块沿后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左面板与前面板连接处设有左前支块,左前支块向左面板及前面板下方凸出,右面板与前面板连接处设有右前支块,右前支块向右面板及前面板下方凸出,左面板与后面板连接处设有左后支块,左后支块向左面板及后面板下方凸出,右面板与后面板连接处设有右后支块,右后支块向右面板及后面板下方凸出,侧向框架通过左支块、右支块、前支块、后支块、左前支块、右前支块、左后支块以及右后支块置于地面上;

左面板与右面板之间设有一组横向底梁,横向底梁之间相互平行,各横向底梁沿左面板及右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左端连接于左面板的底边,其右端连接于右面板的底边,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设有纵向底梁,纵向底梁前端连接于前面板的底边,其后端连接于后面板的底边,纵向底梁与横向底梁相互垂直并交叉连接,横向底梁顶部设有横向底筋,横向底筋沿横向底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纵向底梁顶部设有纵向底筋,纵向底筋沿纵向底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横向底梁与纵向底梁交叉连接形成底部框架;

顶板底面设有一组横向筋板,各横向筋板沿顶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沿顶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左端连接于左面板的顶边,其右端连接于右面板的顶边,顶板底面还设有一组纵向筋板,各纵向筋板沿顶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顶板的宽度方向顺次排布,其前端连接于前面板的顶边,其后端连接于后面板的顶边,纵向筋板与横向筋板相互垂直并交叉连接,顶板底面还设有一组斜向筋板,斜向筋板与横向筋板及纵向筋板形成夹角,其一端连接于左面板的顶边,另一端连接于右面板的顶边,斜向筋板、横向筋板及纵向筋板交叉连接形成顶部框架;

底部框架与顶部框架之间设有竖向联板,竖向联板与顶板相互垂直,其底端连接于横向底梁与纵向底梁连接处,其顶端连接于纵向筋板与横向筋板连接处,底部框架与顶部框架之间还设有斜向联板,斜向联板与竖向联板形成夹角,其底端连接于横向底梁与纵向底梁连接处,其顶端连接于顶板的左侧边或右侧边,左面板内壁设有一组左侧联板,各左侧联板沿左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左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顶端连接于斜向联板顶端,其底端连接于横向底筋左端,右面板内壁设有一组右侧联板,各右侧联板沿右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右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顶端连接于斜向联板顶端,其底端连接于横向底筋右端,前面板内壁设有一组前侧联板,各前侧联板沿前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前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顶端连接于纵向筋板的前端,其底端连接于纵向底筋的前端,后面板内壁设有一组后侧联板,各后侧联板沿后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后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顶端连接于纵向筋板的后端,其底端连接于纵向底筋的后端,竖向联板、斜向联板、左侧联板、右侧联板、前侧联板以及后侧联板形成中部框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该机床床身采用左面板、前面板、右面板及后面板围护形成侧向框架,在侧向框架底部通过横向底梁与纵向底梁交叉连接形成底部框架,在顶板底面通过斜向筋板、横向筋板及纵向筋板交叉连接形成顶部框架,在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之间通过竖向联板、斜向联板、左侧联板、右侧联板、前侧联板以及后侧联板形成中部框架,使得床身各部位受力均匀,同时床身的重量大为降低,有利于节约成本,提升床身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固定工作台式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床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该机床床身的剖面图之一;

图3是该机床床身的剖面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固定工作台式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床身包括左面板1、右面板2,左面板与右面板长度一致并相互平行,左面板前端通过前面板3连接于右面板前端,左面板后端通过后面板4连接于右面板后端,左面板、前面板、右面板及后面板围护形成侧向框架,侧向框架顶部装设有顶板5,顶板的左侧边连接于左面板的顶边,其右侧边连接于右面板的顶边,其前侧边连接于前面板的顶边,其后侧边连接于后面板的顶边,顶板上开设有安装孔6与安装槽7,其中:

左面板的底边设有一组左支块8,左支块向左面板下方凸出,各左支块沿左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右面板的底边设有一组右支块9,右支块向右面板下方凸出,各右支块沿右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前面板的底边设有一组前支块10,前支块向前面板下方凸出,各前支块沿前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后面板的底边设有一组后支块11,后支块向后面板下方凸出,各后支块沿后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左面板与前面板连接处设有左前支块12,左前支块向左面板及前面板下方凸出,右面板与前面板连接处设有右前支块13,右前支块向右面板及前面板下方凸出,左面板与后面板连接处设有左后支块14,左后支块向左面板及后面板下方凸出,右面板与后面板连接处设有右后支块15,右后支块向右面板及后面板下方凸出,侧向框架通过左支块、右支块、前支块、后支块、左前支块、右前支块、左后支块以及右后支块置于地面上;

左面板与右面板之间设有一组横向底梁16,横向底梁之间相互平行,各横向底梁沿左面板及右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左端连接于左面板的底边,其右端连接于右面板的底边,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设有纵向底梁17,纵向底梁前端连接于前面板的底边,其后端连接于后面板的底边,纵向底梁与横向底梁相互垂直并交叉连接,横向底梁顶部设有横向底筋18,横向底筋沿横向底梁的长度方向延伸,纵向底梁顶部设有纵向底筋19,纵向底筋沿纵向底梁的长度方向延伸,横向底梁与纵向底梁交叉连接形成底部框架;

顶板底面设有一组横向筋板20,各横向筋板沿顶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沿顶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左端连接于左面板的顶边,其右端连接于右面板的顶边,顶板底面还设有一组纵向筋板21,各纵向筋板沿顶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顶板的宽度方向顺次排布,其前端连接于前面板的顶边,其后端连接于后面板的顶边,纵向筋板与横向筋板相互垂直并交叉连接,顶板底面还设有一组斜向筋板22,斜向筋板与横向筋板及纵向筋板形成夹角,其一端连接于左面板的顶边,另一端连接于右面板的顶边,斜向筋板、横向筋板及纵向筋板交叉连接形成顶部框架;

底部框架与顶部框架之间设有竖向联板23,竖向联板与顶板相互垂直,其底端连接于横向底梁与纵向底梁连接处,其顶端连接于纵向筋板与横向筋板连接处,底部框架与顶部框架之间还设有斜向联板24,斜向联板与竖向联板形成夹角,其底端连接于横向底梁与纵向底梁连接处,其顶端连接于顶板的左侧边或右侧边,左面板内壁设有一组左侧联板25,各左侧联板沿左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左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顶端连接于斜向联板顶端,其底端连接于横向底筋左端,右面板内壁设有一组右侧联板26,各右侧联板沿右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右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顶端连接于斜向联板顶端,其底端连接于横向底筋右端,前面板内壁设有一组前侧联板27,各前侧联板沿前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前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顶端连接于纵向筋板的前端,其底端连接于纵向底筋的前端,后面板内壁设有一组后侧联板28,各后侧联板沿后面板的高度方向延伸,并沿后面板的长度方向顺次排布,其顶端连接于纵向筋板的后端,其底端连接于纵向底筋的后端,竖向联板、斜向联板、左侧联板、右侧联板、前侧联板以及后侧联板形成中部框架。其中未详述的部件连接均为连接件连接、焊接、一体成型等现有连接形式。

该机床床身采用左面板、前面板、右面板及后面板围护形成侧向框架,在侧向框架底部通过横向底梁与纵向底梁交叉连接形成底部框架,在顶板底面通过斜向筋板、横向筋板及纵向筋板交叉连接形成顶部框架,在顶部框架与底部框架之间通过竖向联板、斜向联板、左侧联板、右侧联板、前侧联板以及后侧联板形成中部框架,使得床身各部位受力均匀,同时床身的重量大为降低,有利于节约成本,提升床身稳定性。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