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34576发布日期:2019-07-10 10:30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折弯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弯模具。



背景技术:

在产品制造加工中,有时候会涉及到产品的折弯加工,即通过对产品施加作用力迫使产品产生预设的角度的折弯变形。目前折弯加工存在的问题在于,大多数金属制的产品在折弯成型后,在折弯处会发生反弹。例如,如图1所示,为了在产品200上折弯出直角,传统的做法是,在折弯模具中将产品200折弯成直角。然而,当出模后产品200的折弯处会发生反弹,即折弯处的端部从出模时的m1位置回弹至m2位置,导致出模后的产品200满足不了直角的要求。

针对反弹的问题,所采用的纠正方法是,设计人员在设计折弯模具时,会调整产品200在折弯模具中的折弯角度。例如,如图2所示的,要得到折弯角为直角的产品200,先要通过计算产品200的反弹率,根据反弹率来计算折弯模具的折弯角度,例如,如图2所示的,增大折弯模具对产品200的折弯幅度,即将产品200的折弯处的端部折弯至m3的位置,当产品200出模后,在反弹作用下,产品200的折弯处的端部便会从m3回弹至m1,从而得到产品200所需的直角。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在于,利用反弹率计算出来的折弯角属于理论值,而理论计算出来的折弯角与实际加工所得到的折弯角之间会存在误差,因此,对于传统的折弯模具,即使计通过反弹率计算出了产品在折弯模具内所需的折弯角度,依然需要在实际作业中进行多次试模,而每次试模都要重新修改模具内的成型部件的角度,导致模具加工成本提高,并且延长模具开发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弯模具,在试模过程中,在无需修改模具内的成型部件的角度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调整块,便可以达到调整产品的折弯角度的目的,降低模具加工成本,并且缩短模具开发周期。

该折弯模具,包括:

下模组件;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连接在下模座上的成型块、以及滑动连接在下模座上的折弯推块;以及

平行于下模组件的上模组件;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滑动连接上模座的插刀、以及滑动连接上模座的调整块;插刀的一端延伸至上模座外并朝向下模座延伸以驱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滑动;调整块滑动设置于上模座上且一端延伸至上模座的外侧;调整块滑动连接插刀以调整插刀相对于上模座的伸出量。

上述折弯模具,工作时,将需要折弯的产品放置在下模组件的成型块上。接着,上模组件的上模座开始向下模座移动,从而带动插刀向下模座靠拢。在此过程中,上模组件与放置在成型块上的产品接触并且将产品压紧,而随着上模座的进一步动作,插刀朝向下模座的一端与折弯推块接触并且推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滑动,从而迫使产品需要折弯的一端发生变形。折弯推块的给进量决定于插刀的给进量,而插刀的给进量则可以通过调整块进行调节,即通过调节调整块的给进量便可以调整产品的折弯角度。因此,在试模过程中,在无需修改模具内的成型部件的角度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调整块,便可以达到调整产品的折弯角度的目的,降低模具加工成本,并且缩短模具开发周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模组件还包括:平行于上模座的调整螺丝;调整螺丝穿设在调整块延伸至上模座外的一端以驱动调整块活动。通过旋动调整螺丝,便可以调节调整块的给进量,并且调整螺丝具有定位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刀垂直于与上模座设置且滑动方向与上模座垂直;调整块平行于上模座设置且滑动方向与上模座平行。在合模时,随着上模座的移动,插刀也随之移动,在上模组件紧在放置于成型块的产品后,通过插刀的侧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移动,并且压迫产品需要折弯的端部。而插刀的给进量,则通过调节调整块的给进量实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模组件还包括:滑动连接上模座的上压板;上压板相对成型块设置以压紧放置于成型块上的产品。在合模时,随着上模座的移动,上压板和插刀也随之移动,在上压板压紧在放置于成型块的产品后,通过插刀的侧推折弯推块朝向成型块移动,并且压迫产品需要折弯的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模组件还包括:连接在上模座与上压板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在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合模时,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压缩形变,为上压板提供相对于上模座移动的活动空间。并且在上模组件与下模组件开模时,第一弹性复位件还可以推动上压板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成型块的端部的侧面设有供产品的折弯处的端部活动的内凹面。该内凹面可以为产品的折弯处的端部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使得成型块可以适用于试模过程中的多种折弯角度的调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折弯推块背离成型块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插刀朝向下模座的一端设有滑动连接第一斜面的第二斜面。利用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构成的斜楔结构,可以实现平稳地实现插刀与折弯推块在两种不同方向上的联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刀滑动连接上模座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调整块靠近插刀的一端设有滑动连接第三斜面的第四斜面。利用第三斜面与第四斜面构成的斜楔结构,可以实现平稳地实现调整块与插刀在两种不同方向上的联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刀滑动连接上模座的一端与上模座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复位件。当插刀与折弯推块分离时,第二弹性复位件可以推动折弯推块复位以便于产品出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折弯推块与成型块之间设有第三弹性复位件。第三弹性复位件用于为插刀提供复位的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产品在折弯成型后因反弹而引起的变形的示意图;

图2为解决图1所示的产品的反弹问题所采用的纠正方法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折弯模具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折弯模具的正面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折弯模具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折弯模具的开模状态的原理图;

图8为图3所示的折弯模具的合模状态的原理图;

图9为图8中的c局部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100-折弯模具;

10-下模组件,11-下模座,111-定位孔,12-成型块,121-内凹面,13-折弯推块,131-挤压端,132-第一斜面,14-第三弹性复位件;

20-上模组件,21-上模座,211-导柱,22-插刀,221-第二斜面,222-第三斜面,23-调整块,231-第四斜面,24-上压板,25-第一弹性复位件,26-调整螺丝,27-定位件,28-第二弹性复位件;

200-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3至图9所示,其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折弯模具100。

如图3和图4所示,该折弯模具100包括:下模组件10和平行于下模组件10的上模组件20。其中,下模组件10用于放置待折弯的产品200,而上模组件20则用于配合下模组件10以达到折弯产品200的目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下模组件10和上模组件20均为水平放置,而上模组件20设置于下模组件10的上方并且可以通过上下移动以实现开模及合模。

如图5所示,下模组件10包括:下模座11、连接在下模座11上的成型块12、以及滑动连接在下模座11上的折弯推块13。折弯推块13位于成型块12的外侧,且折弯推块13的滑动方向与下模座11平行。结合图6所示,使用时,产品200放置于成型块12上,并且产品200需要折弯的一端侧向延伸至成型块12之外,当折弯推块12朝向成型块12滑动靠拢时,折弯推块12便会推动产品200延伸出成型块12之外的一端变形以达到折弯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模座11开设有开口朝向上模组件20的容置槽,成型块12固定在容置槽的中心,而折弯推块13则水平滑动设置在容置槽的底部并且位于成型块12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成型块12的端部的侧面设有供产品200的折弯处的端部活动的内凹面121。该内凹面121可以为产品200的折弯处的端部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使得成型块12可以适用于试模过程中的多种折弯角度的调试。

此外,如图6所示,折弯推块13朝向成型块12的一端设有弧形的挤压端131。挤压端131抵压产品200的折弯处以迫使产品200折弯变形。弧形的挤压端131作为折弯推块13与产品200的接触点,可以避免折弯推块13刮伤产品200。

如图5所示,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21、滑动连接上模座的插刀22、以及滑动连接上模座21的调整块23。其中,上模座21平行于下模座11设置。插刀22的一端延伸至上模座21外并朝向下模座11延伸以驱动折弯推块13朝向成型块12滑动。调整块23滑动设置于上模座21上且一端延伸至上模座21的外侧。调整块23滑动连接插刀22以调整插刀22相对于上模座21的伸出量。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插刀22垂直于与上模座21设置且滑动方向与上模座21垂直。调整块23平行于上模座21设置且滑动方向与上模座21平行。在合模时,随着上模座21的移动,插刀22也随之移动,在上模组件20压紧在放置于成型块12的产品200后,通过插刀22的侧推折弯推块13朝向成型块12移动,并且压迫产品200需要折弯的端部。而插刀22的给进量,则通过调节调整块23的给进量实现。即,当需要调整产品200的折弯角度时,沿平行于上模座21的方向调节调整块23的位置,便可以调整插刀25相对于上模座21在垂直于上模座21的方向上的伸出量(插刀25在平行于上模座21的方向上的位置保持不变),间接地调节下模组件10与下模组件20合模时折弯推块13的滑动行程,达到调节产品200的折弯角度的目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中,上模组件20还可以包括:滑动连接上模座21的上压板24。上压板24相对成型块12设置以压紧放置于成型块12上的产品200,起到对产品200的定位作用。在合模时,随着上模座21的移动,上压板24和插刀22也随之移动,在上压板24压紧在放置于成型块12的产品200后,通过插刀22的侧推折弯推块13朝向成型块12移动,并且压迫产品200需要折弯的端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上压板24平行于上模座21设置且滑动方向与上模座21垂直。

此外,考虑到上压板24复位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上模组件20还可以包括:连接在上模座21与上压板24之间的第一弹性复位件25。在上模组件20与下模组件10合模时,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25的压缩形变,为上压板24提供相对于上模座21移动的活动空间。并且在上模组件20与下模组件10开模时,第一弹性复位件25还可以推动上压板24复位。例如,随着上模座21的移动,上压板24先与放置于成型块12上的产品200接触,并且随着上压板24的进一步移动,第一弹性复位件25被压缩,上压板24与上模座21之间的距离缩小,插刀23开始插入到下模座11中并且与折弯推块13接触。

例如,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压板24平行于上模座21设置以压紧放置于成型块12上的产品200。上压板24的滑动方向与上模座21垂直。上压板24设有供插刀22穿过的贯穿孔。插刀22垂直于上模座21。插刀22的一端滑动设置在上模座21。插刀22的相对的另一端穿出到上模座21外且朝向下模座11延伸以驱动折弯推块13朝向成型块12滑动。调整块23平行于上模座21。调整块23的一端延伸至上模座21的外侧。调整块23的相对的另一端穿入到上模座21内且滑动连接插刀22以调整插刀22相对于上模座21的伸出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调整块23设置为与上模座21垂直,也可以实现对插刀22的给进量的调节,但是该方式不利于上模座21相背于下模座11的一面与驱动设备连接。因此,调整块23优选的设置方式为与上模座21平行,但是也不排除与上模座21成夹角设置的方式。

如图5所示,为了便于操作,在本实施例中,上模组件20还可以包括:平行于上模座21的调整螺丝26。调整螺丝26穿设在调整块23延伸至上模座21外的一端以驱动调整块23活动。通过旋动调整螺丝26,便可以调节调整块23的给进量,并且调整螺丝26具有定位作用。

进一步地,上模组件20还可以包括:连接调整块23的定位件27。考虑到在折弯产品200的过程中,会产生反作用于调整块23的复位力,因此,设置定位件27可以进一步锁定调整块23的位置,提高折弯模具100工作的稳定性。例如,如图5所示,该定位件27可以为定位销或者锁紧螺丝,当合模时,在产品200的反作用力下,调整块23有朝向上模座21的外部滑动的趋势,通过定位销或者锁紧螺丝预先将调整块23的位置锁定,防止调整块23向外移动。

此外,为了实现调整块23、插刀22、以及折弯推块13之间的联动。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折弯推块13背离成型块12的一端设有第一斜面132。插刀22朝向下模座11的一端设有滑动连接第一斜面132的第二斜面221。利用第一斜面132与第二斜面221构成的斜楔结构,可以实现平稳地实现插刀22与折弯推块13在两种不同方向上的联动。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插刀22滑动连接上模座21的一端设有第三斜面222。调整块23靠近插刀22的一端设有滑动连接第三斜面222的第四斜面231。利用第三斜面222与第四斜面231构成的斜楔结构,可以实现平稳地实现调整块23与插刀22在两种不同方向上的联动。

另外,为了便于产品200出模,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插刀22滑动连接上模座21的一端与上模座21之间设有第二弹性复位件28。当插刀22与折弯推块13分离时,第二弹性复位件28可以推动折弯推块13复位以便于产品200出模。

而为了便于插刀22复位,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折弯推块13与成型块12之间设有第三弹性复位件14。第三弹性复位件14用于为插刀22提供复位的作用力。

此外,对于上述的第一弹性复位件25、第二弹性复位件28、以及第三弹性复位件14,可以为弹簧、或者弹片、或者弹性胶块(例如聚氨酯块)。

考虑到上模组件20与下模组件10合模的精度将会影响产品200的折弯的精度,因此,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模座21设有导柱211。导柱211垂直于上模座21设置且朝向下模座11延伸。下模座11设有供导柱211插入的定位孔111。在上模组件20与下模组件10合模时,导柱211插入到定位孔111中,提高合模的精度。

上述折弯模具100,如图7所示,合模前,将需要折弯的产品200放置在下模组件10的成型块12上(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产品200在放入折弯模具100前经过了折弯角度较小的预折弯工序)。接着,上模组件20的上模座21开始向下模座11移动,从插刀22向下模座11靠拢。如图8和图9所示,在此过程中,上模组件20先与放置在成型块12上的产品200接触并且将产品200压紧,而随着上模座21的进一步动作,插刀22朝向下模座11的一端推动折弯推块13朝向成型块12滑动,从而迫使产品200需要折弯的一端发生变形。折弯推块13的给进量决定于插刀22的给进量,而插刀22的给进量则可以通过调整块23进行调节,即通过调节调整块23的给进量便可以调整产品200的折弯角度。因此,在试模过程中,在无需修改模具内的成型部件的角度的前提下,通过调节调整块23,便可以达到调整产品200的折弯角度的目的,降低模具加工成本,并且缩短模具开发周期。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