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66877发布日期:2021-06-08 16:15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端子铆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开发中的电热设备中,需要用到耐高温和绝缘性优良且性价比高的材料,云母板通常会作为首选材料。在云母板的构造基础上,客户创新设计增加一些五金件作为导体和云母板装配在一起,这对于传统的云母板生产工艺来说增加了制造工序。
3.现有技术中,往往是采用手工作业的模式将端子铆压在云母板上,手工作业的缺点是:1.只能单片单片的铆压,生产效率比较低;2.铆压时需要手工施力,容易伤到自身,产生安全隐患;3.铆压的效果不稳定,产品质量会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在云母板上设置有与至少一个上端子的铆爪对应通孔,并在下模上对应设置引导铆爪弯折的第一凹槽,通过上模与下模的合模一次性将端子铆压在云母板上,将手工铆压的方式改为自动冲压加工,能够同时对多个端子铆压,无需人工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且通过机械生产的方式稳定了铆压效果,提高了产品质量。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端子包括上端子,所述上端子设置有至少一个铆爪,云母板设置有与至少一个上端子的铆爪对应的通孔,所述设备包括冲床,所述冲床包括模具以及驱动单元;所述模具包括上模、下模,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相对,所述云母板和端子位于所述下模上,所述下模上设置有与所述云母板上的通孔相对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低于所述铆爪的长度,所述铆爪穿过所述云母板伸入所述第一凹槽内,通过所述第一凹槽引导所述铆爪折弯;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上模驱动模块,所述上模驱动模块与所述上模连接,驱动所述上模接触所述下模上的上端子,将所述端子铆压在所述云母板上,并在铆压后,带动所述上模远离所述下模。
6.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下模驱动模块,所述下模驱动模块与所述下模连接,带动所述下模以及所述下模上的云母板、端子平移至所述上模相对的位置,并在开模后带动所述下模复位。
7.进一步地,所述冲床还包括防护挡板,所述防护挡板位于所述下模复位的位置和上模之间,且所述防护挡板上设置有容纳所述云母板、下模的开口,所述下模驱动模块通过所述开口将带动所述下模上的云母板、端子平移至所述上模相对的位置。
8.进一步地,所述设备还包括启动开关,所述启动开关设置在所述冲床的下部,与所述驱动单元连接,通过所述启动开关控制所述驱动单元工作。
9.进一步地,所述端子还包括下端子,所述下端子设置在所述云母板远离所述上端子一侧,所述下端子与所述上端子相对,且所述下端子上设置有与所述铆爪对应的缺口,通
过所述缺口将所述铆爪铆压在云母板一侧的下端子上。
10.进一步地,所述下端子设置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一端远离所述云母板。
11.进一步地,所述下模还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弯折部相对,通过所述第二凹槽容纳所述弯折部。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一侧设置有弧形侧面,所述弧形侧面与所述铆爪相对,通过所述弧形侧面引导所述铆爪弯折。
13.进一步地,所述上端子的四个角分别设置有铆爪。
14.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云母板上设置有与至少一个上端子的铆爪对应通孔,并在下模上对应设置引导铆爪弯折的第一凹槽,通过上模与下模的合模一次性将端子铆压在云母板上,将手工铆压的方式改为自动冲压加工,能够同时对多个端子铆压,无需人工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且通过机械生产的方式稳定了铆压效果,提高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中云母板和端子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中上模和下模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18.图4为图3中下模的部分区域一实施例的放大图。
19.图中:1、冲床;2、云母板;3、上端子;4、下端子;11、防护挡板;12、模具;13、下模驱动模块;14、启动开关;121、下模;122、上模;1212、第一凹槽;1211、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1.请参阅说明书附图图1

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中云母板和端子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中上模和下模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4为图3中下模的部分区域一实施例的放大图。其中,图3中的左图为下模,右图为上模,图4为图3中虚线围成的区域a的放大图。结合附图1

4对本实用新型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作详细说明。
22.在本实施例中,端子包括上端子3,上端子3设置有至少一个铆爪,云母板2设置有与至少一个上端子3的铆爪对应的通孔,设备包括冲床1,冲床1包括模具12以及驱动单元;模具12包括上模122、下模121,上模122与下模121相对,云母板2和端子位于下模121上,下模121上设置有与云母板2上的通孔相对的第一凹槽1212,第一凹槽1212的深度低于铆爪的长度,铆爪穿过云母板2伸入第一凹槽1212内,通过第一凹槽1212引导铆爪折弯;
23.驱动单元包括上模驱动模块,上模驱动模块与上模122连接,驱动上模122接触下模121上的上端子3,将端子铆压在云母板2上,并在铆压后,带动上模122远离下模121。
2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云母板2上设置有四个上端子3,且每个上端子3的四角分别设置有铆爪,通过云母板2上的通孔对上端子3进行限位。
25.在本实施例中,端子为导体,其中,导体可以为铁、铜、铝以及其他能够铆压在云母板2上的导体。
26.在本实施例中,冲床1可以为机械冲床1、液压冲床1以及其他类型的冲床1。
27.在本实施例中,上模驱动模块带动上模122接触上端子3完成合模,将上端子3铆压在云母板2上后,自动带动上模122远离下模121实现开模。
28.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单元还包括下模驱动模块13,下模驱动模块13与下模121连接,带动下模121以及下模121上的云母板2、端子平移至上模122相对的位置,并在开模后带动下模121复位。
29.在本实施例中,冲床1还包括防护挡板11,防护挡板11位于下模121复位的位置和上模122之间,且防护挡板11上设置有容纳云母板2、下模121的开口,下模驱动模块13通过开口将带动下模121上的云母板2、端子平移至上模122相对的位置。通过该防护挡板11阻值用户的手或其他部位跟随下模121移动至上模122所在的位置,从而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30.在本实施例中,设备还包括启动开关14,启动开关14设置在冲床1的下部,与驱动单元连接,通过启动开关14控制驱动单元工作。
3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启动开关14为脚踩式启动开关14。
32.在本实施例中,端子还包括下端子4,下端子4设置在云母板2远离上端子3一侧,下端子4与上端子3相对,且下端子4上设置有与铆爪对应的缺口,铆爪穿过该缺口延伸至下端子4远离云母板2的一侧,通过缺口将铆爪铆压在云母板2一侧的下端子4上。
33.在本实施例中,上端子3与下端子4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需二者均为能够固定在云母板2上的导体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34.在本实施例中,下端子4设置有弯折部,弯折部一端远离云母板2。下模121还设置有第二凹槽1211,第二凹槽1211与弯折部相对,通过第二凹槽1211容纳弯折部,防止弯折部在铆压时损坏。
3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211的形状根据弯折部的形状设置,且第二凹槽1211也可以容纳下端子4上的凸起、折边以及其他需要避免铆压时受力的部位。
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12一侧设置有弧形侧面,弧形侧面与铆爪相对,通过弧形侧面引导铆爪弯折。
3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12的弧形侧面可以设置在第一凹槽1212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凹槽1212的两侧设置所有侧面,只需能够在铆压时引导铆爪光滑过渡弯折,避免铆爪断裂或损坏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38.下面通过云母板2上的端子铆压的过程对本实用新型用于云母板2铆压端子的设备做进一步说明。
39.铆压时,先将上端子3插入云母板2的通孔中,再将下端子4放入下模121的第二凹槽1211里面定位好,然后将上端子3的铆爪放入下模121的第一凹槽1212中,从而将下端子4与云母板2、上端子3定位配合在一起,然后脚踩冲床1的启动开关14,下模121会被下模驱动模块13自动送入冲床1内部,停止于上模122的正下方,由于设计有防护挡板11,操作员的手以及身体其他部位被挡在模具12的外面,确保了操作的安全性。冲床1的上模驱动模块自动
带动上模122和下模121压紧,这时上端子3和下端子4完成铆压,模具12会自动开模,上模驱动模块和下模驱动模块13分别带动上模122和下模121复位,产品铆压完毕,工序结束。从而一次性铆压多个端子到云母板2上面。
4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云母板铆压端子的设备在云母板上设置有与至少一个上端子的铆爪对应通孔,并在下模上对应设置引导铆爪弯折的第一凹槽,通过上模与下模的合模一次性将端子铆压在云母板上,将手工铆压的方式改为自动冲压加工,能够同时对多个端子铆压,无需人工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且通过机械生产的方式稳定了铆压效果,提高了产品质量。
41.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