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0445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将热压用钢板例如加热到Ac3点以上且950℃以下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



背景技术:

为了兼顾汽车车身的更大的强度、刚度以及碰撞安全性的提高、和基于车身的轻量化的燃料效率的提高,高强度钢板作为汽车车身的结构构件的材料而被广泛使用。但是,钢板的压制成形性伴随着高强度化而下降。因此,无法制造具有期望的形状的高强度的压制成形品。

近年,热压法(还称作热冲压法)作为汽车车身的结构构件的压制成形法而被使用。在热压法中,在将供于压制成形的热压用钢板(坯料)加热到Ac3点以上的温度之后立即利用压制模具进行成形以及骤冷淬火(还称作模压淬火;die quench)。由此,能够制造具有期望的形状的高强度的压制成形品。

为了利用热压法量产高强度的热压成形品,需要使用用于加热热压用钢板的加热炉。至今为止也提案有与这种加热炉相关的发明。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多层型加热炉(multi-stage heating furnace)。该多层型加热炉包括用于收纳多张热压用钢板的多个收纳空间。多个收纳空间互相水平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在多个收纳空间设有在加热过程中使热压用钢板移动的部件。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包括箱状的主体和加热源的多层型加热炉。在主体的内部形成有加热室。加热源将加热室的内部加热到大约900℃。该多层型加热炉能够同时对多张热压用钢板进行加热,并且,能够单独搬出加热后的热压用钢板。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一种包括主体的多层型加热炉。在主体的内部设有利用加热源加热的加热室。在主体的前侧的壁上设有上下排列的多层的开口部。在各层的每个开口部分别设有开闭门。

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有一种热处理方法。该热处理方法具有第1工序和第2工序。在第1工序中,将热压用钢板加热到合金温度(alloying temperature)。在第2工序中,利用在第1工序中被赋予的热能将热压用钢板的第1区域保持在A3相变点温度以上,并且,自热压用钢板的第2区域吸收热能。由此,将热压用钢板的第2区域冷却到A1相变点温度以下。该热处理方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在合金化时赋予的热能,并且,能够缩短热处理时间。

在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加热炉中,作为热压用钢板的加热源而使用燃气喷嘴、线圈加热器、辐射加热管或电磁波加热器等。

这些加热炉被要求将热压用钢板不分部位地均匀且迅速地加热到Ac3点以上(例如850℃~950℃)的高温范围、提高量产性、以及使设置面积最小化。近年,逐渐开始使用将远红外线式加热器作为加热源使用的加热炉。该加热炉兼备以下列举的特征a~c。

(a)能够均匀地加热热压用钢板。

(b)能够谋求基于在上下方向上的多层化(multistage)的小型化。

(c)能够呈薄型的平面形状,并能够自双面加热热压用钢板。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有一种将柔性远红外线加热器(flexible far-infrared radiation heater)作为加热源使用的多层型加热炉。柔性远红外线加热器具有以多个绝缘子(insulator)纵横排列而构成柔性的面板的方式编织而成的结构。多个绝缘子具有收纳作为电阻器的发热导体(heating conductor)的槽。在这些槽的内部插入设置放射远红外线的发热导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98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912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9623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519785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4-3468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专利文献4的图2所示,期望的是,通过PTP控制的工业用机器人抓住热压用钢板并将其自多层型加热炉输送到压制成形装置。工业用机器人配置于多层型加热炉与压制成形装置之间。这是因为,由此,热压用钢板自多层型加热炉向压制成形装置的输送变得顺畅且迅速,而能够提高通过热压而量产热压成形品时的生产率。

但是,运行时的多层型加热炉的炉内温度达到850℃~950℃。若多层型加热炉的炉体(furnace body)的绝热性不足,则炉体的外壁、设于炉内的炉内构造体(特别是金属制的构造体)因热膨胀而较大程度地变形。

即使对炉体的绝热性进行强化,炉体、炉内构造体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高温部位和低温部位。因高温部位和低温部位的热膨胀差而使炉体产生反复的热应力。由此,塑性变形(plastic deformation)在炉体累积,而使炉体进行塑性变形。

存在有以下这样的课题:

(a)当运行时的炉体热膨胀、或不可逆地进行塑性变形时,将热压用钢板搬出到炉外的输送口的高度位置(Height position)变化。相伴于此,无法将通过PTP控制而以固定的轨迹工作的安装于工业用机器人的操纵器(manipulator)的顶端的夹持工具(末端执行器)(end effector)插入于输送口并夹持热压用钢板,从而无法稳定地进行操作;以及

(b)配置于炉内的耐火物、炉内构造体的寿命伴随着炉体的热变形而下降,或是炉体产生龟裂等的损伤,由此,多层型加热炉的维护费用升高。

因此,需要可靠地抑制炉体的外壁、炉内构造体的热膨胀、塑性变形、不可逆的炉体的变形。但是,在专利文献4、5中并未公开可靠地抑制这些情况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以往的技术所具有的该课题的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如以下所述。

(1)一种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其包括:加热单元,该加热单元具有以包围收纳热压用钢板的空间的水平面的周围的方式配置并由绝热材料形成的块体以及配置于所述热压用钢板的上方和下方并将该热压用钢板加热到例如Ac3相变点以上且950℃以下的远红外线加热器;以及炉体框架(furnace body frame),其以包围该加热单元的方式配置,并为金属制,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体框架包括间隔件,该间隔件以将所述加热单元自该炉体框架分开的方式支承(搭载)所述加热单元。

(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其中,所述远红外线加热器通过由作为远红外线放射陶瓷的烧结体的多个绝缘子主体在纵横方向上排列而构成为面状,并且,该远红外线加热器通过所述多个绝缘子主体利用插入于分别穿设于该多个绝缘子主体的电热丝贯通孔的电热丝相互以自由位移的方式连结,而具有挠性。

(3)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在水平面上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并且,所述块体具有固定配置于所述矩形的外形的四边的固定块体、和以开闭自如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四边中的相对的两边的盖块体。

(4)根据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其中,所述加热单元具有包围所述固定块体的外周并保持该固定块体的金属制的炉壳(铁罩)。

(5)根据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其中,该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多个所述加热单元。

(6)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热压用钢板的远红外线式加热炉,其中,所述多个加热单元相互分开地设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运行时达到850℃~950℃的环境的空间的加热单元以与炉体框架分开的方式利用设于炉体框架的间隔件支承。因此,能够防止加热单元与框架接触。由此,不会产生炉体框架的热膨胀、热应力,能够防止因炉体框架的热膨胀、热收缩而产生的变形、因热应力而产生的反复负荷、操作的不稳定、由绝热材料形成的块体(耐火物)的寿命的下降、以及炉体框架的龟裂等的损伤。因而,能够大幅降低远红外线式加热炉的维护费用,并且,能够提高远红外线式加热炉的运行率。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柔性远红外线加热器所使用的绝缘子主体的俯视图,图1的(b)是绝缘子主体的主视图,图1的(c)是柔性远红外线加热器的俯视图,图1的(d)是表示在排列的绝缘子上穿过电热丝并编织成帘(bamboo blind)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的(e)是图1的(c)的侧视图,图1的(f)是表示将绝缘子主体错开二分之一地排列而成的状态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的整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的说明图,图3的(a)是表示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的外观的说明图,图3的(b)是表示加热单元的说明图,图3的(c)是图3的(b)中的A-A剖视图,图3的(d)是表示将盖块体拆除后的状态的加热单元的说明图,图3的(e)是图3的(b)中的B-B剖视图,图3的(f)是表示钢板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的说明图。

图5是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的主视图,表示顶部单元。

图6的(a)是表示加热单元中的加热器支承构件的说明图,图6的(b)是加热单元的俯视图,图6的(c)是表示加热器和热压用钢板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6的(d)是表示加热单元中的另一加热器支承构件的说明图。

图7的(a)是表示钢板支承构件的一例子的说明图,图7的(b)是该钢板支承构件的剖视图,图7的(c)~图7的(f)均是表示另一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

1.炉体框架12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整体图,是表示外壳面板11a、11b、11c、炉体框架12的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说明图,图3的(a)是表示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外观的说明图,图3的(b)是表示加热单元13-1~13-6的说明图,图3的(c)是图3的(b)中的A-A剖视图,图3的(d)是表示将盖块体16c、16d拆除后的状态的加热单元13-1~13-6的说明图,图3的(e)是图3的(b)中的B-B剖视图,图3的(f)是表示钢板支承构件32的立体图。

图4是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说明图,仅表示加热单元13-1、13-2。

图5是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主视图,表示顶部单元19。

如图2~图5所示,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具有加热单元13-1~13-6、顶部单元19以及炉体框架12。

加热单元13-1~13-6均具有收纳热压用钢板15-1~15-6的空间。该空间利用以将其周围包围起来的方式配置的绝热材料制的块体16a、16b、16c、16d、16e、16f形成。加热单元13-1~13-6均在该空间的内部收纳被大致水平支承的热压用钢板15-1~15-6。

加热单元13-1~13-6在上下方向上层叠设有多个(在图2~图5所示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中为六个)。

加热单元13-1~13-6具有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6,顶部单元19具有远红外线加热器14-7。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配置于收纳在上述空间中的热压用钢板15-1~15-6的上方和下方。即,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2分别配置于热压用钢板15-1的下方和上方,远红外线加热器14-2、14-3分别配置于热压用钢板15-2的下方和上方,远红外线加热器14-3、14-4分别配置于热压用钢板15-3的下方和上方,远红外线加热器14-4、14-5分别配置于热压用钢板15-4的下方和上方,远红外线加热器14-5、14-6分别配置于热压用钢板15-5的下方和上方,另外,远红外线加热器14-6、14-7分别配置于热压用钢板15-6的下方和上方。

由此,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分别自热压用钢板15-1~15-6的上方和下方将热压用钢板15-1~15-6加热到例如Ac3相变点以上且950℃以下。

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为日本注册实用新型第3056522号说明书所公开的柔性面状红外线加热器(以下还称作“柔性远红外线加热器”)。

如图1的(a)~图1的(f)所示,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具有绝缘子主体1。绝缘子主体1例如为Al2O3、SiO2、ZrO2、TiO2、SiC、CoO、Si3N4等的远红外线放射陶瓷的烧结体。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通过多个绝缘子主体1纵横排列而构成为面状。多个绝缘子主体1利用插入于分别穿设于多个绝缘子主体1的电热丝贯通孔2的电热丝4,相互以自由位移的方式连结。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为具有挠性的柔性远红外线加热器。

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通过使电流在设于绝缘子主体1的内部的电热丝上流过,从而自绝缘子主体1的内部发热。因此,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能够获得较高的升温速度。由于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能够双面加热,因此,热损失较小。由于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放射高密度的远红外线能量,因此,具有较高的加热效率。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为柔性,因此,不会产生高温时的裂纹、变形,还能够容易设定从小型到大型的尺寸。另外,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为薄型,另外,能够对热压用钢板15-1~15-6的双面进行加热。

因而,远红外线加热器14-1~14-7优选作为配置于多层型加热炉的各加热单元13-1~13-6以及顶部单元19并要求有较高的加热效率、优异的炉内温度控制性的加热器而被使用。

炉体框架12为以包围加热单元13-1~13-6和顶部单元19的方式配置的金属制(例如碳钢制)的框架。

如图3的(b)所示,加热单元13-1~13-6中的上述空间均在水平面上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形。加热单元13-1~13-6均具有在水平面内包围该空间的周围的由绝热材料形成的块体16a、16b、16c、16d、16e、16f。

加热单元13-1~13-6均包括固定块体16a、16b、固定块体16e、16f以及盖块体16c、16d。固定块体16a、16b固定配置于矩形的外形中的相对的两边。固定块体16a、16b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固定块体16e、16f固定配置于剩余的相对的两边。固定块体16e、16f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形。盖块体16c、16d以与固定块体16e、16f卡合的方式开闭自如地配置。

盖块体16c、16d利用适当的开闭机构(未图示)开闭。盖块体16c、16d在关闭的状态下与固定块体16e、16f的前表面、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和固定块体16a、16b的长度方向上的端面抵接。由此,盖块体16c、16d与固定块体16a、16b以及固定块体16e、16f一起使加热单元13-1~13-6的内部的空间与外部绝热。

加热单元13-1~13-6具有金属制(例如钢制)的炉壳(铁罩)18,该炉壳18包围固定块体16a、16b和固定块体16e、16f各自的外周而分别保持固定块体16a、16b和固定块体16e、16f。

例如钢制的间隔件17-1~17-7例如利用焊接、紧固等适当方法配置于与炉体框架12中的各加热单元13-1~13-6以及顶部单元19的配置高度一致的高度。间隔件17-1~17-7具有不会因自固定块体16a、16b传递的热而变形的程度的耐热性即可,还可以由钢以外的金属材料构成。

加热单元13-1~13-6以及顶部单元19中的固定块体16a、16b虽然支承(搭载)于在该固定块体16a、16b与炉体框架12之间设置的间隔件17-1~17-7并与该间隔件17-1~17-7接触,但并不与炉体框架12接触。

由此,具有运行时环境温度达到850℃~950℃的所述空间的加热单元13-1~13-6以及顶部单元19虽然与间隔件17-1~17-7接触,但并不与炉体框架12接触。因此,加热单元13-1~13-6以及顶部单元19的热不会传递至炉体框架12。因而,能够防止炉体框架12的热膨胀。

例如,在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运行时,炉体框架12在最上层的加热单元13-6的高度方向中央位置的高度处的位移量为0.4mm~0.5mm左右。由此,实际上能够消除炉体框架12的因热膨胀而产生的变形。

因此,炉体框架12不会产生热应力,而能够防止因热膨胀、热收缩而产生的炉体框架12的变形、因热应力而产生的反复的负荷、操作的不稳定、作为绝热材料16的耐火物的寿命下降、以及炉体框架12的龟裂等的损伤,由此,能够谋求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维护费用的大幅降低、运行率的提高。

2.远红外线加热器14-1的支承构件24-1、24-2

图6的(a)是表示加热单元13-1中的远红外线加热器14-1的加热器支承构件(以下简称为“支承构件”)24-1的说明图,图6的(b)是加热单元13-1的俯视图,图6的(c)是表示远红外线加热器14-1和热压用钢板15-1的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6的(d)是表示加热单元13-1中的远红外线加热器14-1的另一支承构件24-2的说明图。

如图6的(a)~图6的(c)所示,远红外线加热器14-1利用支承构件24-1支承为在水平方向上不会挠曲。支承构件24-1由第1金属带26和支承件27构成。第1金属带26例如由镍基耐热合金形成。第1金属带26朝向一个方向排列设有多个(图6的(a)~图6的(d)中为四个)。支承件27支承这些第1金属带26。支承件27例如为由不锈钢形成的板。

如图6的(b)所示,远红外线加热器14-1搭载在四个第1金属带26上,并大致水平地配置。远红外线加热器14-1在水平面内配置于由固定块体16a、16b、16e、16f包围起来的区域的内部。

四个第1金属带26均以强轴方向(弯曲刚度(截面惯性矩·截面系数)较大的方向)与重力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抑制第1金属带26的挠曲。

第1金属带26均具有间隙地嵌入于在支承件27形成的狭缝或孔27a(图示例为狭缝)而被支承。由此,第1金属带26利用支承件27支承为通过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自如。因此,第1金属带26不会产生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应力。

期望的是,第1金属带26隔着具有绝热性和绝缘性的绝缘材料(例如Al2O3制)搭载远红外线加热器14-1。绝缘材料例如可例示具有槽形的截面形状、嵌入于第1金属带26的上端部而安装于第1金属带26的绝缘材料。

如图6的(d)所示,还可以是多个(图6的(d)中为两个)第2金属带28与第1金属带26一起构成另一支承构件24-2。多个第2金属带28朝向与第1金属带26所指向的一个方向交叉(图示例中为正交)的另一方向排列设置。第2金属带28例如由不锈钢形成。

第2金属带28与第1金属带26相同,以其强轴方向与重力方向大致一致的方式设置。另外,第2金属带28均具有间隙地嵌入于在第1金属带26形成的狭缝28a而被支承。由此,第2金属带28利用第1金属带26支承为通过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自如。因此,第2金属带28不会产生因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应力。

如图6的(b)所示,在绝热材料16e、16f上形成有贯通孔29。第1金属带26贯通绝热材料16e、16f的贯通孔29并利用支承件27支承。支承件27配置于由作为绝热材料的固定块体16a、16b、16e、16f包围起来的钢板收纳区域的外侧。由于贯通了绝热材料16e、16f的第1金属带26的外侧部分成为高温,因此,期望的是,对第1金属带26的外侧部分施加利用绝热材料或罩包围等的绝热处理。

由此,支承件27在绝热材料16a、16b、16e、16f的外侧支承多个第1金属带26,或支承多个第1金属带26和多个第2金属带28。

将由因科镍合金(注册商标)形成的第1金属带26(全长1000mm)以上述方式配置于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加热单元13-1的规定的位置,并将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一天24小时地使用且使用一个月的时间。其结果,第1金属带26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的向铅垂下方的挠曲量小于0.1mm。由此,能够理解的是,第1金属带26能够不使远红外线加热器14-1挠曲地充分平坦地支承远红外线加热器14-1。

如上所述,即使在850℃以上的加热时,支承构件24-1、24-2也能够利用第1金属带26、或利用第1金属带26和第2金属带28,不使远红外线加热器14-1挠曲、且以较小的平面投影面积支承远红外线加热器14-1。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降低具有挠性的远红外线加热器14-1的维护频率或维护次数,由此,能够谋求以下所有效果: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维护费用的大幅降低、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运行率的提高、热压用钢板15-1的均热性的维持和提高、以及基于多层化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小型化。

另外,在图6的(c)中,以利用圆管35的线接触支承热压用钢板15-1的方式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还能够利用后述的图7的(a)~图7的(f)所示的各种钢板支承构件31~34支承热压用钢板15-1。

3.热压用钢板15-1的钢板支承构件30~34

图7的(a)是表示钢板支承构件30的一例子的说明图,图7的(b)是该钢板支承构件30的剖视图,图7的(c)~图7的(f)均是表示其他例子的钢板支承构件31~34的说明图。

例如将耐热合金制的钢板支承构件30~34配置于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加热单元13-1。钢板支承构件30~34通过与热压用钢板15-1点接触或线接触,从而支承热压用钢板15-2。

在本发明中,“点接触”的意思是利用形成于销等的顶端面的外径为6mm程度以内的接触面进行接触、或利用线径为7mm程度以内的环等的外周面进行接触,“线接触”的意思是利用通过倒角等而形成于板等的端面的宽度为3mm程度以内的接触面进行接触、利用外径为6mm程度以内的棒钢的外周面进行接触、或利用外径为20mm程度以内的薄壁圆管等的外周面进行接触。通过进行点接触、线接触,从而能够在热压用钢板为镀锌钢板的情况下防止接触部的镀层的蒸腾。

作为与热压用钢板15-1点接触的钢板支承构件,可例示在表面竖立设置有销30a并且纵向配置的方管30(参照图7的(a)、图7的(b))、或在表面竖立设置有销34a并且纵向配置的方棒件34(参照图7的(f))、或在外周面卷绕有圆形截面的线材32a的圆管32(参照图7的(d))。该情况下,从确保热压用钢板的品质的观点来看,期望的是,方管30、方棒件34的主体例如为因科镍合金等的超耐热合金制,并且,设于方管30的主体的销30a、设于方棒件34的主体的销34a由作为非金属材料的陶瓷(例如Al2O3、SiO2、ZrO2、TiO2、SiC、CoO、Si3N4等)形成。

另外,作为与热压用钢板15-1进行线接触的钢板支承构件,可例示有正三角形截面的方管31(参照图7的(c))、或表面形成有锐角部33a并纵向配置的板材33(参照图7的(e))。

钢板支承构件30~34与第1金属带26和第2金属带28相同,期望的是利用支承件27支承为通过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自如,以避免产生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钢板支承构件30~34例示了利用搭载于绝热材料16e、16f的上表面的支承件支承为通过热膨胀或热收缩而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自如的构件。

在这些钢板支承构件30~34随着使用而产生挠曲的情况下,通过使其上下翻转而以朝向上方凸出的方式重新配置即可。

将由因科镍合金形成的具有图7的(b)所示的截面形状的方管30(全长800mm)作为钢板支承构件,并以上述方式配置于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加热单元13-1的预定的位置,将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一天24小时地使用且使用一个月的时间。其结果,方管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处的向铅垂下方的挠曲量小于0.2mm。由此,能够理解的是,能够在大致恒定的位置支承热压用钢板15-1。

另外,被加热到900℃的热压用钢板15-1的各部位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间的差大致为7℃,而能够充分均匀地对热压用钢板15-1进行加热。

另外,还能够使用除图7的(a)~图7的(f)所示的钢板支承构件30~34以外的钢板支承构件。例如能够使用以下所有构件作为钢板支承构件:

上述销、和纵向配置的方管30、方棒件34一体构成的方管或方棒件;

通过在纵向配置的方管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一部分设置缺口,从而在上表面和下表面连续地形成凹凸的方管;

通过在纵向配置的槽形截面的构件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设置缺口,从而在上表面连续地形成凹凸的构件;或

通过在纵向配置的方管3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圆孔,从而在上表面和下表面连续地形成圆孔的方管。

利用本发明,能够大幅抑制钢板支承构件30~34的热变形等。因此,利用本发明,能够达成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维护费用的大幅降低、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运行率和均热性的提高、以及基于多层化的远红外线式多层型加热炉10的小型化。

附图标记说明

10、远红外线式加热炉;12、炉体框架;13-1~13-6、加热单元;14-1~14-7、远红外线加热器;16a~16f、由绝热材料形成的块体;17-1~17-7、间隔件;19、顶部单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