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的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8250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用于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的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材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的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



背景技术:

选择性激光熔化SLM(Selective Laser Melting)技术是金属增材制造的一种方法。SLM技术采用的加工材料为粒径大约为15 μm-50 μm的金属粉末。在加工过程中,激光器发出激光,经光学系统处理后照射到加工平面上,在控制系统控制下,激光按照导入至系统中的STL文件所计算的轮廓曲线,对金属粉末铺成的粉床进行扫描,使金属粉末融化形成成品。

在激光扫描粉床的过程中,激光照射下的金属粉末很容易在高温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因此需要在密闭的成型室中通入高纯度的氮气、氩气等惰性气体对激光扫描过程进行惰性气体保护,防止金属粉末高温氧化。但是,形成粉床的金属粉末仍旧会将部分氧气带入成型室,加之成型室本身无法做到绝对密封,因此,在成型室中会存在一些由于金属粉末氧化所产生的烟尘。同时,由于激光能量的冲击作用以及成型室内气流的扰动等因素,大量的烟尘附着到粉床上,直接影响粉床表面对激光能量的吸收,最终影响金属成型件的质量。如果将带有烟尘的保护气体直接排出到成型室外,不仅造成了保护气体的浪费,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对成型室内的气体进行循环净化。

授权公告号为CN201420623918.7的专利文件中公布了一种用于金属3D打印机密封舱气氛除氧及循环净化的滤筒。其技术方案中:成型室内的高粉尘气体进入滤筒后,经过滤筒中滤芯的过滤作用,再进入精滤滤芯进行细致的过滤,净化后的保护气体重新进入成型室内,实现了3D作业中的循环净化。

该净化系统设备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精滤部分的滤芯每间隔一段时间需要进行更换,当滤芯达到使用极限后,滤芯上的压差报警器会报警,此时必须同时停止成型室内的打印动作以及净化系统设备,以更换精滤的滤芯。再次重启设备前,由于更换滤芯会导致净化系统设备内带入氧气,再次启动前需要对净化系统设备以及成型室进行重新排氧,耗时较长且需要停机,影响生产效率,重新对成型室进行排氧会浪费部分惰性气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的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该循环净化设备能够在正常加工运行状态下进行滤芯的更换以及废料的处理,以减少因停机更换滤芯造成的时间和惰性气体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的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包括连接至SLM设备的成型室内的进风口、回风口以及连接于两者之间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粗滤装置和精滤装置,且粗滤装置的出风通口通过管路连接至精滤装置,所述精滤装置至少包括两个滤筒,所述出风通口通过精滤进气支管分别连通至每个滤筒,每根所述精滤进气支管上设置有连通或截止滤筒与出风通口导通的气动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风口和回风口连接至SLM设备的成型室,分别完成将成型室内的带净化的气体引入和净化后的空气引出的功能,粗滤装置与精滤装置对进风口引入的气体进行分级过滤,由于精滤装置的更换频率高,这里至少设置两个滤筒,两者以备一用,每个滤筒上的精滤进气支管引入待精滤气体,通过气压推动气动阀的阀芯即可打开或者截止该气动阀对应的滤筒,以选择其是否进入工作状态。当前工作的滤筒内的铝达到更换上限时,驱动它所对应的气动阀将对应的精滤进气支管截断,阻止氧气进入,并同时开启另外的至少一个滤筒上的精滤进气支管,使其进入工作状态,以保证SLM设备可以继续工作并保持内部气体的持续循环净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粗滤装置包括旋风除尘器,所述旋风除尘器包括与进风口通过管路连通的进风通口、与精滤装置连通的出风通口,以及除尘筒体,所述除尘筒体的下端设置排灰口,所述旋风除尘器通过排灰口连接有集料罐。

通过采取上述技术方案,粗滤环节中的气体,会夹杂有大量的氧化粉尘以及打印用的金属粉末,并且,即使农户粉末氧化后形成的粉尘粒径要小于原本的金属粉末的粒径,因此通过旋风除尘器的优良的沉降效果,将粒径较大的金属粉末沉积至排灰口,并进入集料罐进行物料回收,这个集料罐内的物料经过筛选后可以重复利用,以节约金属粉末,防止粉末被带到气体循环净化设备而损耗。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灰口与集料罐之间设置有气体控制组件,所述气体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排灰口上的蝶阀以及连接于蝶阀与集料罐之间的管体,所述集料罐上设置有充气口,所述管体上设置有排氧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集料罐内的金属粉末收集满后,需要拆下集料罐将物料倾倒出来,拆下集料罐的时间段内以及再次安装集料管时,都可能向过滤装置内带入氧气,设置的蝶阀可以截断排灰口,以防止拆去集料罐后空气从排灰口进入旋风除尘器;通过蝶阀截断排灰口后,重新安装至过滤装置内的集料罐可以通过充气口和排氧口进行局部排氧,即将外部的惰性气体通过充气口充入集料罐,并逐渐将其内部的空气从排氧口挤出直至氧气浓度满足要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筒底部设置有排灰口,所述排灰口上设置有与滤筒连通的集料罐,所述排灰口与集料罐之间设置有气体控制组件,所述气体控制组件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排灰口上的第一蝶阀以及连接于第一蝶阀与集料罐之间的管体,所述集料罐上设置有充气口,所述管体上设置有排氧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筒为精滤装置的过滤部件,其排灰口排出的为氧化的灰尘,用作集尘的集料罐内充满灰尘后,需要拆下集料罐将物料倾倒出来,拆下集料罐的时间段内以及再次安装集料管时,都可能向过滤装置内带入氧气,设置的第一蝶阀可以截断排灰口,以防止拆去集料罐后空气从排灰口进入旋风除尘器;通过第一蝶阀截断排灰口后,重新安装至过滤装置内的集料罐可以通过充气口和排氧口进行局部排氧,即将外部的惰性气体通过充气口充入集料罐,并逐渐将其内部的空气从排气口挤出直至氧气浓度满足要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管体与集料罐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蝶阀,所述滤筒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筒在堵塞面积达到上限后需要更换内部的滤芯,更换滤芯后的滤筒再次接入,会带入空气,此时,关断第二蝶阀并打开第一蝶阀,将集料罐局部排氧时用的排氧口用作惰性气体的充入口,再通过滤筒顶部的排气口将内部空气排出。引入第二蝶阀,可以避免料筒不能独立于集料罐单独排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筒由上至下包括封头、外筒以及锥桶,所述封头与外筒固定,所述锥桶与外筒之间通过拉紧搭扣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桶通过拉紧搭扣设置于外筒底部,更换滤筒内的滤芯时,可以通过拉紧搭扣拆卸下锥桶,并通过拆去锥桶后外筒暴露的开口拆换内部滤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精滤装置与回风口之间通过精滤出气主管连接,所述精滤出气主管上还设置有一换向阀以及与换向阀连通的放散进气管,所述放散进气管的端部形成放散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在接入SLM设备时,需要进行排氧,此时,放散口可以作为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本身的气体出口,而不必将气体通过回风口进入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再进行排氧,提升排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放散口上设置有滤盒,所述滤盒上设置有至少一块可拆卸的挡板,所述滤盒内部填充过滤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盒内填充过滤棉,可以对放散口排出的气体进行过滤,防止排出的气体带有粉尘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滤筒通过精滤出气支管均连接至精滤出气主管,并通过该精滤出气主管连接至风机,所述风机的出风接头通过回风管路连通至回风口,所述回风管路上设置有节流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SLM设备的气体扰动会干扰打印工作的进行,因此,回风口进入SLM设备的气体流速需要控制,通过节流阀的设置,可以在必要时调大或者调小进入SLM设备的成型室的气流大小,以适应于工况调整成型室内的气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作业设备还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下方设置支撑柜体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若干可调节脚杯,每个可调节脚杯对应设置一个脚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脚轮可以将主动反吹清洗设备移动至SLM设备处,确定好移动的位置之后,使用调节脚杯固定。此外,调节脚杯也可以调整高度以调整主动反吹清洗设备与SLM设备的相对高度,方便使用。

综上所述,进风口和回风口连接至SLM设备的成型室,分别完成将成型室内的带净化的气体引入和净化后的空气引出的功能,粗滤装置与精滤装置对进风口引入的气体进行分级过滤,由于精滤装置的更换频率高,这里至少设置两个滤筒,两者以备一用,每个滤筒上的精滤进气支管引入待精滤气体,通过气压推动气动阀的阀芯即可打开或者截止该气动阀对应的滤筒,以选择其是否进入工作状态。当前工作的滤筒内的铝达到更换上限时,驱动它所对应的气动阀将对应的精滤进气支管截断,阻止氧气进入,并同时开启另外的至少一个滤筒上的精滤进气支管,使其进入工作状态,以保证SLM设备可以继续工作并保持内部气体的持续循环净化,以实现不停机更换滤筒内的滤芯,实现连续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的结构视图;

图2是为显示进风口管路而做的拆去柜体后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3是旋风除尘器与集料罐的连接结构视图;

图4是为显示精滤部分结构而做的拆去柜体后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5是左滤筒的爆炸视图;

图6是左滤筒的爆炸结构的第二视角视图

图7是左滤筒的爆炸结构的第三视角视图

图8是为显示回风口管路而做的拆去柜体后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9是为显示放散口管路结构而做的拆去柜体后的整体结构视图;

图10是气体控制组件与集料罐的正视图。

图中,1、柜体;10、柜板;11、柜门;12、透孔;13、电控箱;2、支撑结构;20、可调节脚杯;21、脚轮;3、放散口;30、换向阀;31、滤盒; 311、挡板;32、放散进气管;4、进风口;41、三通;42、气动阀;43、风机;430、进风接头;431、出风接头;44、节流阀;5、回风口;50、回风管路;6、旋风除尘器;60、进风通口;61、出风通口;62、除尘筒体;63、锥体;64、排灰口;65、粗滤进气管;650、90°弯头;651、波纹管;652、卡箍垫片;7、精滤进气支管;70、左滤筒;71、右滤筒;72、封头;720、进气口;721、出气口; 722a和722b、排气口;723、连接端;73、外筒;74、滤芯;740、固定环;741、吊杆;742、蝶形螺母;75、锥桶;750、拉紧搭扣;76、精滤出气支管;77、精滤出气主管;8、气体控制组件;80、第一蝶阀;81、第二蝶阀;82、排氧口;9、集料罐;90、进料口;91、上锥体;92、集料筒;93、充气口;94、观察口;95、透明玻璃;96、旋转升降托盘;97、气罐;98、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用于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的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柜体1以及支撑柜体1的支撑结构2。

支撑结构2包括可调节脚杯20和脚轮21,柜体1的下表面顶点处分别安装有四个可调节脚杯20,对应于四个可调节脚杯20的内侧分别安装有四个脚轮21。通过脚轮21将整台气体循环净化设备滑动至相应的SLM设备处,调节可调节脚杯20的高度,将整台气体循环净化设备水平固定于地面上。脚轮21与可调节脚杯20搭配使用,当需要移动用于激光选区熔化制造的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时,将调节脚杯20抬起,使设备通过脚轮21支撑于地面,以通过脚轮21的滚动带动设备整体移动;当设备移动至指定地点,向下调整调节脚杯20,使之将设备支起,使脚轮21向上脱离支撑状态,此时,脚杯20稳定支撑设备于该位置。

支撑结构2支撑柜体1固定于地面上,柜体1包括柜板10,以及放置于柜板10内部的过滤装置。柜板10上开设有柜门11,通过柜门11可以对柜体1内部的过滤装置进行更换及检修。在柜板10上垂直开设三个透孔12,用以引出过滤装置内的三个管路,形成上下依次排布的放散口3、进风口4和回风口5,进风口4和回风口5连接至SLM设备的成型室,以对其内部的惰性气体进行循环净化。

如图2所示,过滤装置分为粗滤和精滤两个部分,其中粗滤部分与进风口4连接,以将SLM设备成型室内的气体引入进行净化。具体来说,粗滤部分包括旋风除尘器6,进风口4通过粗滤进气管65与旋风除尘器6的进风通口60连通。粗滤进气管65自下而上分别为90°弯头650,波纹管651、90°弯头650。每个90°弯头650与管路连接处均设置有卫生级卡箍垫片652,使整台气体循环净化设备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防止气体循环净化设备内的气体逸出。气体净化设备内的各个连接管路均由90°弯头650和波纹管651配合连接,之后将不再赘述。

如图3所示,旋风除尘器6包括进风通口60、除尘筒体62,锥体63、出风通口61以及排灰口64。除尘筒体62的侧壁设置有进风通口60,进风通口60与粗滤进气管65连通,以将工作舱室内的待净化气体引入旋风除尘器6。除尘筒体62的顶板中心处设置有出风通口61,出风通口61向除尘筒体62内部延伸到至少超出进风通口60的位置,以防止进风通口60内引入的气体未经旋风除尘即进入下一环节。除尘筒体62的底部一体设置有锥体63,锥体63从上至下内径逐渐减小,直至锥体63底部的内径与排灰口64的尺寸相匹配。

当含尘气体经过进风通口60进入旋风除尘器6后,含尘气体在除尘筒体62以及锥体63的内壁作旋转向下的运动,直至将含尘气体运送到排灰口64处。由于离心力作用,烟尘可以从气流中分离出来,并且因为锥体63的内径逐渐减小,气流越向下运动,烟尘的积累越容易,直至烟尘借重力作用经排灰口64排出。分离烟尘后的气体垂直向上做旋转运动,经过出气通口61将初滤后的气体排出旋风除尘器6。

排灰口64连接气体控制组件8,气体控制组件8包括第一蝶阀80、第二蝶阀81以及波纹管651。排灰口64的下端管路连接第一蝶阀80,第一蝶阀80连接波纹管651的一端,波纹管65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蝶阀81。波纹管651靠近第一蝶阀80的一端设置一个排氧口82。排氧口82内设置有氧探头,在除氧过程中检测排出气体的氧气浓度,当含氧量达到工作要求时,停止排氧作业。排氧口82在设备正常工作是处于关闭状态,以丝堵或者其他管口封闭件对其进行密封。当需要对集料罐9进行局部排氧时,需要打开排氧口82进行排气,此时需要拆去丝堵,以连通排氧口82与外部空气。

结合图2,气体控制组件8的第二蝶阀81下方设置集料罐9,由于烟尘中的粗颗粒杂质大部分为未使用的金属粉末,集料罐9主要收集从旋风除尘器6分离出来的金属粉末,收集后的金属粉末经过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集料罐9放置于旋转升降托盘96上,旋转升降托盘96用于固定集料罐9,防止集料罐9在气体循环净化设备工作时晃动。旋转升降托盘96与柜板10的内侧壁之间通过L型连接件960和调节螺栓961固定,通过调节螺栓961的旋紧或者拧松,上下微调旋转升降托盘96的高低位置,以可靠的托住集料罐9,防止其在设备工作时晃动。

结合图2,集料罐9的罐体上设置有一个开口朝上的充气口93。旋风除尘器6的一侧固定有气罐97,气罐97内部充斥有惰性气体,气罐97内的惰性气体从集料罐9的充气口93充入,从气体控制组件8的排氧口82排出,实现了集料罐9的局部排氧。气罐97下方设置有电控箱13,电控箱13对气体循环净化设备进行控制。

含尘气体经过粗滤部分初滤后,随后通入精滤部分,具体来说,如图2和图4中所示,精滤部分包括左滤筒70和右滤筒71,旋风除尘器6的出风通口61通过精滤进气支管7分别与左滤筒70和右滤筒71的进气口720连通。两根精滤进气支管7通过一个三通41与旋风除尘器6的出风通口61连通。两根精滤进气支管7上分别设置有气动阀42,通过开启或闭合其中一个气动阀42,可以实现其中一个精滤进气支管7与出风口61连通,以选择左滤筒70或者右滤筒71工作。

如图4中所示,左滤筒70和右滤筒71的结构相同,以左滤筒70为例对其结构进行叙述。

结合图5和图6,左滤筒70包括封头72、外筒73、滤芯74以及与外筒73下端连接的锥桶75。左滤筒70的封头72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720,封头72顶部上表面的中心处垂直设置有出气口721,出气口721的两端设置有两个排气口722a。同时,封头72的顶部设置有同样三个排气口722b,同时排气口722b内设置有氧探头,用于在更换滤筒后进行局部排氧时的气体出口。

在进气口720与出气管721处共同设置有压差传感器,用于监测精滤过程中进气口720与排气口722之间的压力差,当压差达到一定数值时,停止左滤筒70的精滤工作,并切换至右滤筒71进行工作。压差传感器的设置及连接方式,与现有的过滤设备中采用的压差传感器以检测滤芯寿命的使用方式完全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封头72的底端通过螺钉固定外筒73一端,外筒73的内部设置有滤芯74。滤芯74下端支撑于固定环740上,固定环740套接于吊杆741上。吊杆741的上端固定于封头72顶板内表面的中心处,吊杆741的下端为自由端,吊杆741的下端套接蝶形螺母742,通过蝶形螺母742可以将固定环740固定于吊杆741上。当滤芯74达到使用极限,需要更换滤芯74时,松开蝶形螺母742,固定环740和滤芯74从吊杆741的下端取出,可以方便地更换滤芯74。结合图6与图7,封头72内部对应于吊杆741的上端部处设置有连接端723,吊杆741的上端通过螺纹配合与连接端723固定,以固定滤芯74。滤芯74上靠近封头72的一端为开口设置,以使进气口720引入的气体可以进入滤芯74内部。封头72的内顶壁与外顶壁之间形成有一空腔,连接端723设置于内顶壁上,内顶壁上围绕连接端723设置有圆周阵列的一圈过气孔724,以使过滤后从滤芯74内排出的干净气体,可以通过过气孔724进入吃气管721内排出。外筒73的另一端通过三个拉紧搭扣750固定锥桶75,锥桶75从上至下内径逐渐减小,直至锥桶75的底部半径与排灰口64尺寸相匹配。左滤筒70的排灰口64连接气体控制组件8,气体控制组件8的另一端连接有集料罐9。由于烟尘中的金属粉末大部分在粗滤过程中被过滤,左滤筒70处的集料罐9主要收集含尘气体中的灰尘。该处的气体控制组件8以及集料罐9的结构与旋风除尘器6处的气体控制组件8以及集料罐9的结构一致,故不再赘述。

结合图8,精滤后的含尘气体经过左滤筒70与右滤筒71的两根精滤出气支管76最终由风机43引出。两根精滤出气支管76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气动阀42,两根精滤出气支管76通过三通41连通于精滤出气主管77上。精滤出气主管77向下延伸,最后连接于的进风接头430上。

风机43的出风接头431连接至三通41的一个阀口上,三通41的第二个阀口通过回风管路50连接于回风口5上,回风管路50上设置有节流阀44,用于调节回风口5输出至SLM设备中的气体流速。净化后的气体经过风机46以及回风管路50从回风口5处排至SLM设备的成型室。

气体循环净化设备的进风口4和回风口5分别连接于SLM设备的成型室上,实现了SLM设备的成型室内惰性气体循环净化。

结合图9,三通41的最后一个阀口连接有换向阀30,换向阀30的两个出口分别连接至放散进气管32以及回风管路50,通过换向阀30的阀芯动作,选择三通41的这个阀口连接至放散口3或者回风口5 。回风管路50上还设置有

在设备接入前需要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进行排氧,在排氧时,通过换向阀30选择放散口3作为气体出口,直到放散口3内部设置的氧探头显示,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内排出的氧气浓度符合标准,再通过换向阀30切换至气体通过回风口5接入SLM设备。

滤盒31通过放散进气管32与换向阀30连通。滤盒31为圆筒状,放散口3处设置有滤盒31,滤盒31内设置有过滤棉,在除氧过程中,过滤棉对放散口3排出的气体进行过滤,以防止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气体污染环境,取得清洁生产的效果。当过滤材料310达到使用极限时,可以通过滤盒31上的挡板311及时进行更换。

集料罐9的具体结构如图10所示:集料罐9包括上锥体91,上锥体91的顶部开设有进料口90,上锥体91的底部一体设置有集料筒92,上锥体91与集料筒92之间设置有一个开口向上的充气口93。集料筒92的侧壁上开设一个观察口94,观察口94上通过螺母固定有一块透明玻璃95,用以观察集料筒92内累积的烟尘高度。透明玻璃95上标记有指示最大积灰量的刻度98,当累积的烟尘高度到达刻度98时,需要通过气体控制组件8关断波纹管651的上下两端,并清理集料罐9中累积的烟尘。

当集料罐9内达到最大积灰量时,关闭气体控制组件8处的第二蝶阀81,将集料罐9取下,清理完毕集料罐9内部的烟尘后,将集料罐9安装于气体控制组件8上。

将集料罐9排灰后,打开第二蝶阀81,关闭第一蝶阀80,同时开启集料罐9上的充气口93与气体控制组件8上的排氧口82。从充气口93处通入气罐97内的惰性气体,通入后的惰性气体从排氧口82处排出,实现了集料罐9的局部排氧。

本实施例中的气体循环净化连续作业设备工作过程叙述如下:通过进风口4与回风口5与SLM设备的成型室连通,首先对两台设备进行排氧工作。将设备内所有阀门都开启,通过换向阀30选择放散口3作为气体出口。惰性气体从进风口4顺序进入旋风除尘器6、左滤筒70以及右滤筒71、滤盒31,最后惰性气体从放散口3排出。当换向阀30处的氧探头检测到排出的惰性气体中氧浓度达到工作要求,停止排氧工作,通过换向阀30切换至气体排出至回风口5。

排氧结束后,关闭右滤筒71的精滤进气支管7以及精滤出气支管76上的气动阀42,使右滤筒71处于备用状态。同时调节回风管路50上的节流阀44,使气体以需要的速度进入SLM设备中。

SLM设备进入工作状态,进风口4处通入含尘气体,含尘气体经过粗滤进气管65进入旋风除尘器6。在旋风除尘器6的作用下,含尘气体中的粗颗粒烟尘在离心力及惯性力作用下沉降,烟尘累积至集料罐9中。经过初次过滤的含尘气体从旋风除尘器6的出风通口61排出后,进入到左滤筒70。

在左滤筒70的精滤作用下,粗滤后的含尘气体中细小的颗粒被吸附在滤芯74上,细小的颗粒在滤芯74上逐渐累积,最终掉落于集料罐9中。粗滤后的含尘气体经过滤芯74过滤后,干净的气体从左滤筒70的出气口721排出。干净的气体顺序经过精滤出气支管76、精滤出气主管77,进入风机43。经过风机43提高干净的气体压力至SLM设备所需压力时,经过回风管路50排至回风口5处,返回到SLM设备中,实现了SLM设备的气体循环净化。

当左滤筒70内部的压差传感器检测到左滤筒70内部的压力过大时,需要将精滤工作切换到右滤筒71。首先开启右滤筒71的精滤进气支管7以及精滤出气支管76上的气动阀42,同时关闭左滤筒70处的精滤进气支管7以及精滤出气支管76的气动阀42,实现了左滤筒70与右滤筒71精滤工作的切换。

拆开左滤筒70处的拉紧搭扣750后,旋转蝶形螺母743将滤芯74取出,更换好滤芯74后,重新将拉紧搭扣750扣合好,左滤筒70更换完毕。打开左滤筒70处封头72与出气口721的排气口722b,关断第二蝶阀81,将气罐97内的惰性气体通过排氧口82充入,充入的惰性气体将更换好的左滤筒70内的氧气排出。当排气口722b内的氧探头检测排出气体的氧气浓度达到工作要求时,停止排氧作业,从而实现了左滤筒70的局部排氧,由于第二蝶阀81的设置,使得更换滤芯74时可以截断集料筒,局部排氧时可以省去这个位置的排氧过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