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微粒的集合体、金属微粒分散液、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玻璃、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及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427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见光透过性良好、且吸收近红外光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金属微粒分散液、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玻璃、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及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射率,保持透明性,并且吸收热线(近红外线)的热线屏蔽技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技术。例如,使用有导电性微粒的分散体的热线屏蔽技术与其它的技术相比,有热线屏蔽特性优异,成本低,具有电波透过性,并且耐候性高等优点。

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红外线吸收性合成树脂成形品,其是将以分散状态含有氧化锡微粉末的透明树脂成形为片或膜,并叠层在透明树脂基材上而成的。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夹层玻璃,其是将分散有sn、ti、si、zn等金属、该金属的氧化物、该金属的氮化物、该金属的硫化物、sb或f与该金属的的掺杂物、或这些混合物的中间层夹入于至少2张对置的板玻璃之间而成的。

另外,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将介电常数实部为负的分散含有微粒的红外线屏蔽过滤器。而且,作为实施例,公开一种分散而含有棒状、平板状的银微粒的红外线屏蔽过滤器。

并且,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一种金属微粒分散而成的金属微粒分散物,其可见光区域的分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值相对于近红外光区域的分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值充分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362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592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0853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789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专利文献1、2中提出的红外线吸收性合成树脂成形品等热线屏蔽结构体均存在要求高的可见光透射率时的热线屏蔽性能不充分的问题点。

另一方面,判明:专利文献3、4中提出的红外线屏蔽过滤器或金属微粒分散物在用作日照屏蔽材料的情况下存在问题。

具体而言,由专利文献3、4中记载的红外线屏蔽过滤器或金属微粒分散物吸收的光的波长在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中,仅为与比大约波长900nm相比短波长的一侧,几乎不具有吸收长波长侧的光的能力。即,将专利文献3、4中所实施的红外线屏蔽过滤器或金属微粒分散物用作日照屏蔽材料时,只能屏蔽太阳光中所含的波长780~2500nm的红外线的中极少一部分。该结果,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存在性能不充分的技术问题。

根据专利文献3、4的说明书中的记载,该技术的目的为将等离子体显示器用的近红外线屏蔽过滤器设为用途,而并非屏蔽日照。而且,等离子体显示器用的近红外线屏蔽过滤器在等离子体显示器装置中,以防止遥控装置的误操作等为目的,是选择性地对从显示器中放出的近红外线进行屏蔽的过滤器,设置于显示器装置的前部。

另一方面,从等离子体显示器装置中放出的近红外线是由随着等离子体显示器装置的机制而产生的氙原子的激发而引起的,其峰值波长在700~900nm。因此,可以认为,在专利文献3及4中,只要是相对于波长700~900nm的近红外线具有吸收的银微粒,则满足该专利文献的目的。

本发明是在上述的状况下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微粒的集合体、金属微粒分散液、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玻璃、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及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所述金属微粒的集合体控制光的吸收波长的选择性,具有作为广泛地屏蔽太阳光中所含的热线成分的日照屏蔽材料的充分的特性。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人等进行了研究。而且发现: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为盘状或杆状,将该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在指定范围内时,可以即确保日照透射率,并对太阳光具有的波长780~2500nm的近红外光中的宽广的范围进行屏蔽。并且想到:在选自透明膜基材或透明玻璃基材中的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涂层形式设有含有热线屏蔽微粒的集合体的粘合剂树脂的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玻璃中,含有该金属微粒作为热线屏蔽微粒。进一步想到一种至少含有热线屏蔽微粒的集合体和热塑性树脂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以及在多片透明基材之间存在该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的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完成了本发明。

即,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第1项发明为一种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其是呈盘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其中,

将所述金属微粒的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并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

就所述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而言,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且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

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具有连续的分布,

在所述集合体中,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0%以下,

所述金属为银或银合金。

第2项发明为一种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其是呈杆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其中,将所述金属微粒的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并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

就所述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而言,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

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

在所述集合体中,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0%以下,

所述金属为银或银合金。

第3项发明为一种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其由第1发明所述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和第2发明所述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构成。

第4项发明为一种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其中,

所述银合金为选自铂、钌、金、钯、铱、铜、镍、铼、锇、铑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和银的合金。

第5项发明为一种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其中,

所述金属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nm以上且100nm以下。

第6项发明为一种金属微粒分散液,其通过第1项~第5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微粒分散于液态介质中而成。

第7项发明为一种金属微粒分散液,其中,

所述液态介质为下述任一种:水、有机溶剂、油脂、液态树脂、液态塑料用增塑剂、或选自这些液态介质中的2种以上的混合液态介质。

第8项发明为一种金属微粒分散液,其中,

分散于所述液态介质中的所述金属微粒的分散量为0.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第9项发明为一种热线屏蔽膜或热线屏蔽玻璃,其在选自透明膜基材或透明玻璃基材中的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涂层形式设有含有热线屏蔽微粒的粘合剂树脂,其中,

所述热线屏蔽微粒为呈盘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

将所述金属微粒的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并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

就所述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而言,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且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

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

在所述集合体中,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0%以下,

所述金属为银或银合金。

第10项发明为一种热线屏蔽膜或热线屏蔽玻璃,其在选自透明膜基材或透明玻璃基材中的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涂层形式设有含有热线屏蔽微粒的粘合剂树脂,其中,

所述热线屏蔽微粒是呈杆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

将所述金属微粒的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并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

就所述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而言,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且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

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

在所述集合体中,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0%以下,

所述金属为银或银合金。

第11项发明为一种热线屏蔽膜或热线屏蔽玻璃,其在选自透明膜基材或透明玻璃基材中的透明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以涂层形式设有含有热线屏蔽微粒的粘合剂树脂,其中,

所述热线屏蔽微粒由第9项发明所述的呈盘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和第10项发明所述的呈杆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构成。

第12项发明为第9项~第11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膜或热线屏蔽玻璃,其中,

所述银合金为选自铂、钌、金、钯、铱、铜、镍、铼、锇、铑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和银的合金。

第13项发明为第9项~第12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膜或热线屏蔽玻璃,其中,

所述金属微粒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nm以上且100nm以下。

第14项发明为第9项~第13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膜或热线屏蔽玻璃,其中,

所述粘合剂树脂为uv固化性树脂粘合剂。

第15项发明为第9项~第14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膜或热线屏蔽玻璃,其中,

所述涂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

第16项发明为第9项~第15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膜或热线屏蔽玻璃,其中,

单位投影面积的所述涂层中所含的所述热线屏蔽微粒含量为0.01g/m2以上且0.5g/m2以下。

第17项发明为第9项~第16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膜,其中,

所述透明膜基材为聚酯膜。

第18项发明为一种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至少含有热线屏蔽微粒和热塑性树脂,其中,

所述热线屏蔽微粒为呈盘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

将所述金属微粒的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并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

就所述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而言,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且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

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

在所述集合体中,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0%以下,

所述金属为银或银合金。

第19项发明为一种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至少含有热线屏蔽微粒和热塑性树脂,其中,

所述热线屏蔽微粒是呈杆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

将所述金属微粒的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并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

就所述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而言,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且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

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

在所述集合体中,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0%以下,

所述金属为银或银合金。

第20项发明为一种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至少含有热线屏蔽微粒和热塑性树脂,其中,

作为所述热线屏蔽微粒,含有第18项发明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和第19项发明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

第21项发明为第18项~第20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中,

所述银合金为选自铂、钌、金、钯、铱、铜、镍、铼、锇、铑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和银元素的合金。

第22项发明为第18项~第21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中,

所述金属微粒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nm以上且100nm以下。

第23项发明为第18项~第22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中,

所述热塑性树脂为选自下述中的任一种:

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这一树脂组中的1种树脂,

或者选自所述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树脂的混合物,

或者选自所述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树脂的共聚物。

第24项发明为第18项~第23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含有0.5质量%以上且80.0质量%以下的所述热线屏蔽微粒。

第25项发明为第18项~第24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中,

所述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为片状、板状或膜状。

第26项发明为第18项~第25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中,

单位投影面积的所述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中所含的所述热线屏蔽微粒的含量为0.01g/m2以上且0.5g/m2以下。

第27项发明为一种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其中,

在多片透明基材之间存在第18项~第26项发明中任一项所述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集合体及金属微粒分散液使用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作为金属微粒,并且具有作为广泛地对太阳光中所含的热线成分进行屏蔽的日照屏蔽材料的充分的特性,是优异的日照屏蔽材料。

而且,本发明的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玻璃使用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作为热线屏蔽微粒,并且具有作为广泛地屏蔽太阳光中所含的热线成分的热线屏蔽膜、热线屏蔽玻璃的充分的特性,是优异的日照屏蔽材料。

并且,本发明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及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使用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作为热线屏蔽微粒,并且具有作为广泛地对太阳光中所含的热线成分进行屏蔽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及热线屏蔽夹层透明基材的充分的特性,是优异的日照屏蔽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1]基于金属微粒进行的光的吸收、[2]金属微粒的形状和近红外光的吸收、[3]金属微粒的形状控制、[4]金属微粒的构成、[5]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的长宽比、[6]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制造方法、[7]金属微粒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8]红外线吸收膜及红外线吸收玻璃及其制造方法、[9]金属微粒分散体及其制造方法、[10]片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及其制造方法、[11]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及其制造方法的顺序进行说明。

[1]基于金属微粒进行的光的吸收

金属微粒具有由其介电特性引起的光吸收。如果限定于可见~近红外波长中的吸收进行叙述,则具体而言,有由其电子结构引起的带间跃迁导致的吸收;和被称为等离激元共振的自由电子与光的电场进行共振的机制导致的吸收。

就带间跃迁而言,由金属组成决定以及基本由其吸收波长决定,对此,由于等离激元共振吸收依赖于金属微粒的大小或形状而变化,因此容易进行波长调整,因此,可成为工业的利用对象。对金属微粒照射电磁波时,在该粒径大概为100nm以下时,已知有被称为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的强力的光吸收显现。金属微粒为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时,金属微粒的粒径大概为40nm以下时,光的散射变小,另一方面,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引起的光的吸收变为高效,其吸收峰值位于可见光的短波长侧,大约位于波长400~450nm。

而且,金属微粒的尺寸发生变化时,等离激元共振波长发生变化,另外,共振的大小也发生变化。

[2]金属微粒的形状和近红外光的吸收

金属微粒从球状偏离而成为细长的杆状或扁平的盘状时,等离激元共振引起的吸收波长位置移动,或分离成2个。例如在扁平的盘状粒子中,随着长宽比[长轴长]/[短轴长]的值变大,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波长分离成2个,并且主要部分向长波长侧移动。

更具体而言,处于大约波长400~450nm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引起的光的吸收分离成短波长侧和长波长侧的2个峰。

向短波长侧分离的吸收对应于沿盘状微粒的短轴方向的共振,移动至大约波长350~400nm前后的紫外光~可见光短波长的区域。

另一方面,向长波长侧分离的吸收对应于盘状微粒的沿长轴方向的共振,随着长宽比变大吸收向波长400~780nm的可见光区域移动。而且,长宽比进一步变大时,吸收峰值向具有比波长780nm长的波长的近红外光区域移动。该结果,金属微粒的长宽比为大概9.0以上时,与沿长轴方向的共振对应的吸收峰值移动至波长780nm之后的近红外光区域。

另一方面,在细长的杆状粒子中,随着长宽比[长轴长]/[短轴长]的值变大,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波长分离成2个,并且主要部分移动至长波长侧。

具体而言,杆状粒子的情况下,金属微粒的长宽比为大概4.0以上时,与沿长轴方向的共振对应的吸收峰值移动至波长780nm以下的近红外光区域。

[3]金属微粒的形状控制

上述的单一形状的金属微粒具有的吸收相对于光的波长选择性非常高,具有尖且窄的吸收峰。因此,对太阳光具有的波长780~2500nm的光谱在宽广的范围内进行有效地屏蔽,不适于保持可见光透射率,并降低日照透射率的日照屏蔽用途。

在上述的认识下,本发明的发明人着眼于可以使共振波长或共振吸收大大变化的粒子形状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想到如下划时代的技术方案:在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对各个的金属微粒所具有的长宽比的值赋予偏差,使得该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金属微粒的在一定范围以上连续的长宽比得以扩大,从而可以顺利地屏蔽太阳光具有的波长780~2500nm的近红外光中宽广的范围,降低日照透射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集合体”作为具有各个形态的1个1个的微粒多个存在于相同空间内的物质,及意指其状态的概念而使用。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并不作为多个微粒彼此形成凝聚体的物质、及意指其状态的概念而使用。

[4]金属微粒的构成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在近红外区域中显现等离激元吸收引起的光的吸收。在此,金属优选为银或银合金。

另外,就本发明的金属微粒而言,作为晶体的完整性越高,越可得到大的热线屏蔽效果。尤其是即使是结晶性低且以x射线衍射产生宽的衍射峰的物质,也在微粒内部存在有充分的自由电子,如果电子的行为是金属性的,则显现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引起的热线屏蔽效果,因此,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

另外,如上所述,银微粒优选作为本发明的金属微粒。但是,银微粒的集合体或分散体在氧、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存在下,在高温环境下或长时间暴晒的情况下,在银微粒的表面形成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等被膜,有时损害光学特性。为了防止、或减轻所述的劣化,将本发明的金属微粒设为银和其它金属元素的银合金微粒,从而提高金属微粒的耐候性是优选的技术方案。

作为上述的银合金中的他金属元素,从提高银的耐候性的效果方面考虑,优选为选自铂、钌、金、钯、铱、铜、镍、铼、锇、铑中的1种以上的元素。

另外,在本发明中“银合金”意指银和银以外的一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的合金。尤其是,“银合金”不一定是指在质量比例、摩尔比例和/或体积比例中,银的含有比率高于银以外的金属的含有比率。即,在总组成中,即使质量比例、摩尔比例和/或体积比例中的银以外的金属的比例高于银的比例,只要在其组成中含有银,在本说明书中,设为“银合金”。因此,所选择的1种以上的元素的比例根据银合金微粒的用途、作业条件等适当确定即可,含有大概1摩尔%以上70摩尔%以下即可。

[5]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的长宽比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由具有指定范围的粒子形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构成。

另外,如后述的金属微粒的制造方法、及金属微粒分散体的制造方法中所说明的那样,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特征与金属微粒分散体中的金属微粒的特征或金属微粒分散液中的金属微粒的特征一致。

具体而言,首先,在微粒的形状为盘状的情况下,为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且将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且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通过使用所述金属为选自银或银合金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可见光的透明性优异,发挥屏蔽太阳光具有的波长780~2500nm的近红外光的中宽广的范围的良好的日照屏蔽特性。

另一方面,微粒的形状为杆状的情况下,为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且将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设为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通过使用所述金属为选自银或银合金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可见光的透明性优异,发挥对太阳光具有的波长780~2500nm的近红外光中宽广的范围进行屏蔽的良好的日照屏蔽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通过如下方法而求出:根据利用temx线断层照相术法得到的3维图像识别各个金属微粒,比较3维图像的长度规模和粒子的具体的形状,由此,对每个金属微粒算出长宽比。

具体而言,由该3维图像识别100个以上,优选200个以上的金属微粒。关于所识别的每个金属微粒,将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而且,通过使用最长轴的半轴长度a和最短轴的半轴长度c算出长宽比a/c而求出。

另外,具有所述盘状的形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和具有所述杆状的形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混合存在而成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可见光的透明性优异,发挥对太阳光具有的波长780~2500nm的近红外光的中宽广的范围进行屏蔽的良好的日照屏蔽特性。

盘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和杆状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混合存在而成的情况下,就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的统计值而言,根据利用temx线断层照相术法得到的3维图像将各个金属微粒的形状判别为盘状和杆状,对判别为盘状的微粒组和判别为杆状的微粒组各自进行统计,由此可以准确地评价长宽比的统计值。

具体而言,关于所识别的各个金属微粒,将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而且,长轴长a和短轴长c的平均值为小于中轴长b的数值的情况、即(a+c)/2<b成立的情况下,该微粒判别为盘状。另一方面,长轴长a和短轴长c的平均值为大于中轴长b的数值的情况、即(a+c)/2>b成立的情况下,该微粒判别为杆状。

而且,在判别为盘状的粒子组中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如果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则可见光的透明性优异,发挥对太阳光具有的波长780~2500nm的近红外光的中宽广的范围进行屏蔽的良好的日照屏蔽特性。

另一方面,在判别为杆状的粒子组中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且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通过使用所述金属为选自银或银合金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可见光的透明性优异,发挥对太阳光具有的波长780~2500nm的近红外光的中宽广的范围进行屏蔽的良好的日照屏蔽特性。

[6]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制造方法

对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制造方法例进行说明。

另外,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该制造方法例,只要是可以实施构成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微粒的形状的特征或存在比例的方法,就可以使用。

首先,准备具有大概8~40nm的范围平均粒径的公知的球状金属微粒。此时,越使用初期(即,在形状为球状时刻)粒径小的微粒,越在经过后述的处理后,成为长宽比小的金属粒子。

另一方面,越使用初期的粒径大的微粒,越在经过后述的处理后,成为长宽比大的粒子。

因此,在用于制造本发明的微粒的集合体的初期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通过适当地对该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径进行选择,可以制造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长宽比的技术特征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

上述的初期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的该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径的选择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合成具有适当的粒径分布的球状的金属微粒集合体,并使用该球状的金属微粒集合体。另外,通过公知的方法合成具有某种粒径分布的球状的金属微粒集合体,与具有其它粒径分布的球状的金属微粒混合,由此也可以准备具有适当的粒径分布的微粒的集合体。

[作为盘状的金属微粒集合体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具有适当的粒径分布的盘状的金属微粒集合体的制造方法的优选的1个实例进行说明。

将上述的球状金属微粒、分散介质(本发明中,有时仅记载为“珠”)、分散溶剂(可以举出例如异丙醇、乙醇、1-甲氧基-2-丙醇、二甲基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酸正丁酯等有机溶剂、或水)、及根据所期望的适当的分散剂(可以举出例如高分子类分散剂。)装填于研磨机(可以举出例如溶剂扩散磨机),进行珠磨机分散。

此时,与通常的分散时相比降低磨机的周速下降而运转(例如以通常运转时的0.3~0.5倍左右运转),进行基于低剪切力进行的湿式分散。

通过该低剪切力进行的湿式粉碎,可以制造如下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将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且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

根据上述的制造条件可以制造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理由不确定。尤其是本发明的发明人考虑是否是因为如上述那样对分散状态及珠磨机的周速进行选择,通过珠对球状的金属微粒的冲突、或在贝塞耳内壁和珠之间、或珠和珠之间夹持金属微粒,对球状的金属微粒施加适当的应力,发生塑性变形,从而金属微粒的形状从球状变形为盘状。

另外,如上所述,关于越是初期的(即在形状为球状的时刻)粒径小的金属微粒,越在经过湿式粉碎处理后成为长宽比小的金属微粒,另一方面,越是初期的粒径大的金属微粒,越在经过湿式粉碎处理后成为长宽比大的金属微粒的理由,不确定。但是,本发明人等通过上述的机制推测是因为,球状金属微粒变形成盘状时,产生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微粒的厚度大致一定。即,考虑具有相同体积的球状金属微粒通过塑性变形那样的体积大致不变的变形处理而变形为盘状金属微粒的情况时,如果盘状金属微粒的厚度相同,则必然是作为原材料的球状金属微粒的体积越大,塑性变形后的盘状金属微粒的直径会越大。

上述的粉碎介质的材质可以任意地选择,但优选选择具有充分的硬度和比重的材质。这是因为,使用不具有充分的硬度和/或比重的材质的情况下,在上述的分散处理时,不能发生由于珠的冲突等引起金属微粒的塑性变形。

具体而言,作为粉碎介质,优选氧化锆珠、氧化钇添加氧化锆珠、氧化铝珠、氮化硅珠等。

粉碎介质的直径可以任意地选择,但优选使用具有微细粒径的珠。这是因为,通过使用具有微细粒径的珠,在分散处理时珠和金属微粒的冲突频率提高,容易使球状金属微粒变形为盘状金属微粒。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球状金属微粒非常微细,因此,有时金属微粒彼此会发生凝聚。在此,这是因为,通过使用具有微细的粒径的珠,可以将金属微粒彼此的凝聚有效地解胶。具体而言,优选具有0.3mm以下的粒径的珠,更优选具有0.1mm以下的粒径的珠。

以上,对具有本发明的盘形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当然上述的制造方法是优选的一个实例。因此,可以使用通过光还原法、胺还原法、二阶段还原法这样的可控制形状的湿式法制造的金属微粒,或使用用可以控制形状的等离子体焰炬法制造的金属微粒。

总之,只要是可以制造最终金属微粒为盘状或杆状,将该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在指定范围内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制造方法即可,可以优选使用。

[作为杆形的金属微粒集合体的制造方法]

作为具有杆形的金属微粒的制造方法,有几种公知的方法,对适于具有本发明的杆形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制造的制造方法例进行说明。

例如,使金属微粒担载于指定的基板表面上之后,浸渍于介电体介质中。而且,可以使用如下方法:照射引起该金属微粒的等离子体振动的偏振光,在基板表面使金属微粒与等离子体振动激发对应而以线状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对基板施加偏压,使介电体介质中的金属离子析出伸长,而在固体表面形成由指定的金属构成的微细杆(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1-064794号公报)。

另外,可以使用如下方法:准备含有适当的添加剂的金属盐溶液,将纳米粒子的成长核的生成比例较低的还原剂添加于该金属盐溶液而使金属盐化学性地还原,然后,对该金属盐溶液光照射紫外线,该光照射后,静置金属盐溶液,使金属纳米杆成长而制造棒状的金属纳米杆。

并且,可以通过在作为盘状的金属微粒集合体的制造方法栏中进行了说明的光还原法、胺还原法、二阶段还原法这样的可控制形状的湿式法制造具有杆形的金属微粒,或通过可以控制形状的等离子体焰炬法制造具有杆形的金属微粒。

采用上述的任意方法、或其以外的方法,只要是最终可以制造金属微粒为杆状,将该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在指定范围内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制造方法即可,可以优选使用。

而且,适当地配合用所述制造方法制造的具有各种指定杆形的金属微粒,可以得到所述金属为银或银合金的本发明的金属微粒集合体,将所述金属微粒近似为椭圆体的本发明金属微粒的形状,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就在所述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而言,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在所述集合体中,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0%以下。

[关于作为盘形和/或杆形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nm以上100nm以下。

这是因为,如果该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则制造后述的金属微粒分散体时,不会由于散射而完全屏蔽光,可以确保可见光区域的可视性,同时有效地保持透明性。

另外是因为,如果该平均粒径为1nm以上,则容易进行该金属微粒的工业的生产。

在本发明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及金属微粒分散液中,特别是在重视可见光区域的透明性的情况下,优选进一步考虑由金属微粒导致的散射的降低。

如果考虑该金属微粒导致的散射的降低,则金属微粒的平均粒径为100nm以下即可。该理由是因为,如果金属微粒的分散粒径小,则几何学散射、或米氏散射引起的波长400nm~780nm的可见光线区域中的光的散射降低。该光的散射降低,结果,可以避免后述的金属微粒分散体成为磨砂玻璃而无法得到鲜明的透明性。

这是因为,金属微粒的平均粒径成为100nm以下时,上述几何学散射或米氏散射降低,成为瑞利散射区域。在该瑞利散射区域中,散射光与粒径的6次方成反比例而降低,因此,随着金属微粒的平均粒径的减少而散射降低,透明性提高。并且,金属微粒的平均粒径为50nm以下时,散射光非常变少,故优选。从避免光的散射的观点出发,金属微粒的平均粒径越小越优选。

另外,如果将金属微粒的表面用含有si、ti、zr、al中任一项1种以上的元素的氧化物包覆,则可以使耐候性更加提高,优选。

[7]金属微粒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

通过使本发明的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这样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分散于液态的介质中,可以得到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液。

该金属微粒分散液可以用作日照屏蔽用的油墨,也可以优选适用于后述的金属微粒分散体、日照屏蔽用结构体。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液可以通过向液态的介质添加上述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及所期望的适量的分散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等并进行分散处理而得到。

以下,对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液及其制造方法,以(1)介质、(2)分散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3)金属微粒和其含量的顺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有时将金属微粒分散液仅记载为“分散液”。

(1)介质

对该金属微粒分散液的介质,要求用于保持金属微粒分散液的分散性的功能,和用于在使用金属微粒分散液时不使缺陷产生的功能。

作为该介质,可以选择水、有机溶剂、油脂、液态树脂、液态的塑料用增塑剂、或选自这些物质中的2种以上的介质的混合物而制造金属微粒分散液。作为满足上述的要求的有机溶剂,可以选择醇类、酮类、烃类、二醇类、水性等各种物质。具体而言,可以举出:甲醇、乙醇、1-丙醇、异丙醇、丁醇、戊醇、苄醇、二丙酮醇等醇类溶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异佛尔酮等酮类溶剂;3-甲基-甲氧基-丙酸酯等酯类溶剂;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异丙醚、丙二醇单甲醚、丙二醇单乙醚、丙二醇甲醚乙酸酯、丙二醇乙醚乙酸酯等二醇衍生物;甲酰胺、n-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等酰胺类;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类;乙烯卤化物、氯苯等卤化烃类等。其中,优选极性低的有机溶剂,特别更优选异丙醇、乙醇、1-甲氧基-2-丙醇、二甲基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酸正丁酯等。这些溶剂可以组合1种或2种以上而使用。

作为液态的树脂,优选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作为液态的塑料用增塑剂,作为一元醇和有机酸酯的化合物的增塑剂、或多元醇有机酸酯化合物等作为酯类的增塑剂、有机磷酸类增塑剂等作为磷酸类的增塑剂等作为优选的实例列举。其中,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四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由于水解性低,因此进一步优选。

(2)分散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

分散剂、偶联剂、表面活性剂可以结合用途而选定,但优选具有含有胺的基团、羟基、羧基、或环氧基作为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具有吸附于金属微粒的表面,防止金属微粒集合体的凝聚,在后述的金属微粒分散体中使金属微粒均匀地分散的效果。

作为可以优选使用的分散剂,有磷酸酯化合物、高分子类分散剂、硅烷类偶联剂、钛酸酯类偶联剂、铝类偶联剂等,但并不限定于这些物质。作为高分子类分散剂,可举出:丙烯酸类高分子分散剂、聚氨酯类高分子分散剂、丙烯酸-嵌段共聚物类高分子分散剂、聚醚类分散剂、聚酯类高分子分散剂等。

该分散剂的添加量相对于金属微粒集合体100重量份优选为10重量份~1000重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20重量份~200重量份的范围。如果分散剂添加量在上述范围,则金属微粒集合体在液体中不发生凝聚,确保分散稳定性。

分散处理的方法只要是金属微粒集合体均匀地分散于液态介质中的方法,则可以从公知的方法中任意地选择,可以使用例如珠磨机、球磨机、砂磨机、超声波分散等方法。

为了得到均匀的金属微粒分散液,可以添加各种添加剂或分散剂,或进行ph调节。

(3)金属微粒和其含量

该金属微粒分散液中的金属微粒的平均分散粒径优选为1nm以上100nm以下。

这是因为,如果平均分散粒径为100nm以下,则透过该金属微粒分散液中的光不会发生散射,可以确保透明性。另外是因为,如果金属微粒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nm以上,则容易进行该金属微粒分散液的工业的生产。

另外,上述的金属微粒分散液中的金属微粒的含量优选为0.01质量%以上50质量%以下。如果为0.01质量%以上,则可以优选用于后述的涂膜、膜、片材、及塑料成型体等制造,如果为50质量%以下,则容易进行工业的生产。进一步优选为0.5质量%以上20质量%以下。

使这种金属微粒分散于液体介质中的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液可以放入适当的透明容器中,使用分光光度计,以波长的函数的形式对光的透射率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液具有可见光透射率非常高,另一方面日照透射率低这样优异的光学特性,上述光学特性最适于后述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或红外线吸收玻璃、红外线吸收膜等。

另外,该测定中,金属微粒分散液的透射率的调整通过用其分散溶剂或分散溶剂和具有相容性的适当的溶剂进行稀释而容易地形成。

[8]红外线吸收膜及红外线吸收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通过使用上述的金属微粒分散液,在选自基板膜或基板玻璃中的透明基板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形成含有金属微粒集合体的涂层,可以制造红外线吸收膜或红外线吸收玻璃。

通过将前述的金属微粒分散液与塑料或单体混合而制作涂布液,用公知的方法在透明基材上形成涂膜,可以制作红外线吸收膜或红外线吸收玻璃。

例如,红外线吸收膜可以如下地制作。

在上述的金属微粒分散液中添加粘合剂树脂,得到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敷于膜基材表面之后,如果使溶剂蒸发且用指定的方法使树脂固化,则可以形成该金属微粒集合体分散于介质中的涂膜。

作为上述涂膜的粘合剂树脂,可以根据目的而选定例如uv固化树脂、热固化树脂、电子束固化树脂、常温固化树脂、热增塑树脂等。具体而言,可举出:聚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氟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

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但是,在该涂层用的介质的中,从生产率或装置成本等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uv固化性树脂粘合剂。

另外,可以利用使用有金属醇盐的粘合剂。作为该金属醇盐,以si、ti、al、zr等醇盐为代表。使用有这些金属醇盐的粘合剂可以通过加热等而进行水解、缩聚,由此形成由氧化物膜构成的涂层。

除上述方法以外,可以将金属微粒分散液涂布于基板膜或基板玻璃上然后,进一步涂布使用有粘合剂树脂、或金属醇盐的粘合剂而形成涂层。

另外,上述的膜基材并不限定于膜状,例如可以为板状,也可以为片状。作为该膜基材材料,可以根据各种目的而使用pet、丙烯酸、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氟树脂等。但是,作为透明膜基材,优选为聚酯膜,更优选为pet膜。

另外,为了实现涂层粘接的容易程度,优选对膜基板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另外,为了提高玻璃基板或膜基板和涂层的粘接性,在玻璃基板上或膜基板上形成中间层,并在中间层上形成涂层也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间层的构成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由聚合物膜、金属层、无机层(例如二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锆等无机氧化物层)、有机/无机复合层等构成。

向基板膜上或基板玻璃上设置涂层的方法只要是可以向该基材表面均匀地涂布金属微粒分散液的方法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棒涂法、凹版棒涂法、喷涂法、浸涂法等。

例如根据使用有uv固化树脂的棒涂法,可以使用能够符合目的地满足涂膜厚度及所述金属微粒的含量的棒编号的线棒,使适当调整了液体浓度及添加剂使得具有适度的平衡性的涂布液在基板膜或基板玻璃上形成涂膜。而且,在通过干燥除去了涂布液中所含的溶剂之后照射紫外线并使其固化,由此可以在基板膜或基板玻璃上形成涂层。此时,作为涂膜的干燥条件,由于各成分、溶剂的种类或使用比例不同而不同,通常在60℃~140℃的温度下为20秒~10分钟左右。对紫外线的照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优选使用例如超高压水银灯等uv曝光机。

此外,通过涂层形成前后的工序,可以对基板与涂层的密合性、涂敷时的涂膜的平滑性、有机溶剂的干燥性等进行操作。作为所述前后工序,可举出例如基板的表面处理工序、预烘烤(基板的前加热)工序、后烘烤(基板的后加热)工序等,可以适当选择。预烘烤工序和/或后烘烤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优选为80℃~200℃,加热时间优选为30秒~240秒。

基板膜上或基板玻璃上的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实用上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6μm以下。这是因为,如果涂层的厚度为10μm以下,则除发挥充分的铅笔硬度而具有耐擦过性之外,在涂层中的溶剂的挥散及粘合剂的固化时,可以避免基板膜的翘曲产生等工序异常产生。

所制造的红外线吸收膜或红外线吸收玻璃的光学特性在可见光透射率为70%时,波长850~1300nm的光波长区域的透射率的最小值(最小透射率)为35%以下。另外,为了将可见光透射率调整为70%,通过对涂敷中的金属微粒浓度进行调整、或对涂层的膜厚进行调整而容易地形成。

例如,单位投影面积的涂层中所含的所述金属微粒集合体的含量优选为0.01g/m2以上0.5g/m2以下。

使这种金属微粒分散于液体介质中的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液可以放入适当的透明容器中,使用分光光度计以波长的函数的形式对光的透射率进行测定。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液具有最适于后述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或红外线吸收玻璃、红外线吸收膜等的优异的光学特性,所述光学特性为:位于吸收峰值的光的吸光度与波长550nm的光的吸光度之比[(吸收峰值位置的光的吸光度)/(波长550nm的吸光度)]的值为5.0以上12.0以下。

另外,该测定中,金属微粒分散液的透射率的调整通过用与该分散溶剂或分散溶剂具有相容性的适当的溶剂稀释而容易地形成。

[9]金属微粒分散体及其制造方法

关于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及其制造方法,以(1)金属微粒分散体、(2)金属微粒分散体的制造方法的顺序进行说明。

(1)金属微粒分散体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体由所述金属微粒和热塑性树脂或uv固化性树脂构成。

作为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选自下述中的任一种: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树脂组中的1种树脂;

或者为选自所述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合物;

或者为选自所述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共聚物。

另一方面,作为uv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优选使用例如丙烯酸类uv固化性树脂。

另外,就分散于金属微粒分散体中而含有的金属微粒的量而言,优选含有0.001质量%以上80.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70质量%以下。如果金属微粒为0.001质量%以上,则金属微粒分散体可以容易地得到需要的近红外线屏蔽效果。另外,如果金属微粒为80质量%以下,则可以在金属微粒分散体中取得热塑性树脂成分的比例,可以确保强度。

另外,从金属微粒分散体得到红外线屏蔽效果的观点出发,单位投影面积的金属微粒分散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含量优选为0.01g/m2以上0.5g/m2以下。另外,“单位投影面积的含量”是在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体中,光通过的单位面积(m2)中,在其厚度方向上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重量(g)。

金属微粒分散体可以加工成片状、板状或膜状,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

(2)金属微粒分散体的制造方法

将金属微粒分散液和热塑性树脂或增塑剂混合后,通过除去溶剂成分,可以得到金属微粒以高浓度分散在作为在热塑性树脂中和/或分散剂中得到的作为分散体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仅记载为“分散粉”),或者将金属微粒以高浓度分散在增塑剂中得到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仅记载为“增塑剂分散液”)。作为从金属微粒分散液中除去溶剂成分的方法,优选将该金属微粒分散液进行减压干燥。具体而言,一边搅拌金属微粒分散液,一边进行减压干燥,使分散粉或增塑剂分散液与溶剂成分分离。作为用于该减压干燥的装置,可举出真空搅拌型的干燥机,但只要是具有上述功能的装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另外,适当选择干燥工序中减压时的压力值。

通过使用该减压干燥法,来自金属微粒分散液的溶剂的除去效率提高,同时,金属微粒分散粉或增塑剂分散液不会长时间暴露于高温,因此,不引起分散于分散粉中或增塑剂分散液中的金属微粒集合体的凝集,故优选。进一步金属微粒分散粉或金属微粒增塑剂分散液的生产率也得到提高,回收蒸发的溶剂也容易,从环境的考虑出发,优选。

在该干燥工序后得到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或金属微粒增塑剂分散液中,残留的溶剂优选为5质量%以下。这是因为,如果残留的溶剂为5质量%以下,则将该金属微粒分散粉或金属微粒增塑剂分散液加工成例如后述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时不产生气泡,良好地确保外观或光学特性。

另外,通过使金属微粒分散液或金属微粒分散粉分散于树脂中并将该树脂进行颗粒化,可以得到母料。

另外,将金属微粒分散液或金属微粒分散粉、和热塑性树脂的粉粒体或颗粒、及根据需要添加的其它添加剂均匀地混合,然后,用带式单螺杆或双螺杆的挤出机进行混练,通过对一般的进行熔融挤出的线束进行切割的方法加工成颗粒状,由此可以得到母料。该情况下,作为其形状,可以举出圆柱状或角柱状的物质。另外,也可以采用对熔融挤出物进行直接切割的所谓的热切割法。在该情况下,一般采用近似于球状的形状。

[10]片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及其制造方法

通过将所述金属微粒分散粉或金属微粒分散液、或母料均匀地混合于透明树脂中,可以制造本发明的片状、板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由该片状、板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可以制造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红外线吸收膜、红外线吸收玻璃。

制造片状、板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的情况下,可以在构成该片或膜的树脂中使用多种热塑性树脂。而且,片状、板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优选为具有充分的透明性的热塑性树脂。

具体而言,可以从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苯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醛树脂这样的树脂组中的树脂;或者选自该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混合物;或者选自该树脂组中的2种以上的树脂的共聚物中进行优选树脂的选择。

另外,将片状、板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用作中间层的情况,且构成该片、板或膜的热塑性树脂单独不充分地具有柔软性或与透明基材的密合性的情况,例如热塑性树脂为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情况下,优选进一步添加增塑剂。

作为增塑剂,可以使用相对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用作增塑剂的物质。作为用于由例如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构成的红外线吸收膜的增塑剂,可举出:作为一元醇和有机酸酯形成的化合物的增塑剂、作为多元醇有机酸酯化合物等酯类的增塑剂、作为有机磷酸类增塑剂等磷酸类的增塑剂。任一种增塑剂也优选在室温下为液态。其中,优选作为由多元醇和脂肪酸合成的酯化合物的增塑剂。

将金属微粒分散粉或金属微粒分散液或母料、热塑性树脂和根据所期望的增塑剂其他添加剂混练,然后,可以将该混练物通过挤出成形法、注塑成形法等公知的方法制造例如成形为平面状或曲面状的片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

片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的形成方法中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压延辊法、挤出法、浇铸法、充气法等。

[11]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及其制造方法

对使片状、板状或膜状的金属微粒分散体作为中间层介于由平板玻璃或塑料等材质形成的多片透明基材间而成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进行说明。

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为将中间层从其两侧用透明基材夹住而成的材料。作为该透明基材,在可见光区域中可使用透明的板玻璃、或板状的塑料、板状的塑料、或膜状的塑料。塑料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用途而选择,可以使用聚碳酸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树脂、聚酰胺树脂、氯乙烯树脂、烯烃树脂、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氟树脂等。

本发明的金属微粒分散体夹层透明基材如下而得到:用公知的方法使夹入选自本发明的片状、板状或膜状中的1种以上的金属微粒分散体而存在的对置的多片透明基材贴合而一体化。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膜的光学特性使用分光光度计(日立制作所(株)造制u-4100)进行测定。可见光透射率以及日照透射率以jisr3106为基准进行测定。

另外,将本实施例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就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而言,对分散有微粒的集合体的分散体进行使用了temx线断层照相术的三维图像分析,对100个粒子的长宽比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为基础而确定。

(实施例1)

准备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5~23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18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a”)。

将3重量份的微粒a、甲苯87重量份、10重量份的分散剂(为具有羧基的酸值10.5mgkoh/g的丙烯酸类分散剂。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剂a”)进行混合,制备3kg的浆料。将该浆料与珠同时添加于珠磨机,使浆料循环,进行5小时分散处理。

使用的珠磨机为横型圆筒形的环型(ashizawa株式会社制造),容器内壁和转子(旋转搅拌部)的材质设为zro2。另外,该珠使用直径0.1mm的ysz(yttria-stabilizedzirconia:氧化钇稳定化氧化锆)制的珠。浆液流量设为1kg/分钟。

用使用有前述的temx线断层照相术的方法测定得到的银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a”)中所含的银微粒形状。将银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20.4、标准偏差7.0,长宽比低于9的银微粒的个数比例为6%。

接着,测定分散液a的光学特性。具体而言,根据以下的步骤。

在分散液a中添加甲苯并进行稀释混合,使得银微粒的浓度为0.001质量%,充分地振荡。其后,在光程长1cm的玻璃槽中放入该稀释液,用分光器测定其透射率曲线。此时,在相同的玻璃槽中用充满甲苯的试样用于画出分光器的基线。

另外,由透射率曲线,以jisr3106为基准求出可见光透射率和日照透射率。由透射率曲线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1.8%,日照透射率为57.9%。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分散液a,混合100重量份的作为棒涂用紫外线固化树脂的东亚合成制造的aronixuv-3701(本发明中记载为“uv-3701”)而制成热线屏蔽微粒涂布液,使用棒涂机(使用no.3的棒)在pet膜(帝人制造的hpe-50)上涂布该涂布液,形成涂布膜。

另外,在以下记载的实施例、比较例中,也使用同样的pet膜。

将设有涂布膜的pet膜在80℃下干燥60秒而使溶剂蒸发后,用高压水银灯使其固化,由此制作设有含有银微粒的涂膜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a”)。

接着,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热线屏蔽膜a的光学特性。由得到的透射率曲线,以jisr3106为基准求出可见光透射率和日照透射率。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1.9%,日照透射率为51.6%。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向分散液a进一步添加分散剂a,以分散剂a和金属微粒的质量比成为[分散剂a/金属微粒]=3的方式制备。接着,使用喷雾干燥机,由该复合氧化钨微粒分散液a除去甲苯,得到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a”)。

相对于作为热塑性树脂的聚碳酸酯树脂添加指定量的分散粉a,制备热线屏蔽片的制造用组合物。

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在280℃下对该热线屏蔽片的制造用组合物进行混练,利用t模挤出,利用压延辊法制成1.0mm厚度的片材,得到实施例1的热线屏蔽片。

利用分光光度计对得到的实施例1的热线屏蔽片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而且得到透射率曲线。由透射率曲线,以jisr3106为基准求出可见光透射率和日照透射率。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2.7%,日照透射率为51.2%。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2)

作为微粒a的替代,使用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15~21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17nm。在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b”),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2的银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b”。)。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b中所含的银微粒形状。将银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18.8、标准偏差4.7,长宽比低于9的银微粒的个数比例为5%。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b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5.3%,日照透射率为62.4%。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b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2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b”。)。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热线屏蔽膜b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5.1%,日照透射率为55.7%。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b替代分散液a的,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2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b”。)。

使用分散粉b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2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b”)。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热线屏蔽片b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5.9%,日照透射率为55.2%。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3)

作为微粒a的代替,使用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19~35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27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c”),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3的银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c”)。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分散液c中所含的银微粒形状进行测定。将银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36.2、标准偏差15.9,长宽比低于9的银微粒的个数比例为8%。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c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2.6%,日照透射率为61.9%。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c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3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c”)。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热线屏蔽膜c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2.6%,日照透射率为55.2%。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c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3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c”)。

使用分散粉c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3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c”)。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c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3.4%,日照透射率为54.8%。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4)

作为微粒a的代替,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20~28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24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d”),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4的银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d”。)。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分散液d中所含的银微粒形状进行测定。将银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30.3、标准偏差7.3,长宽比低于9的粒子的个数比例为0%。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d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7.3%,日照透射率为71.6%。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d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4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d”)。

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热线屏蔽膜d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6.8%,日照透射率为63.9%。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d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4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d”)。

使用分散粉d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4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d”)。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热线屏蔽片d的光学特性进行测定。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7.6%,日照透射率为63.3%。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5)

作为微粒a的代替,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金合金(存在于合金中的金属原子的摩尔比率[合金微粒中所含的金属原子的物质量]/[合金微粒中所含的原子的总物质量]为10原子%)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16~27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22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e”),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5的银-金合金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e”)。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e中所含的银-金合金微粒形状。将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25.4、标准偏差9.2,长宽比低于9的微粒的个数比例为3%。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e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2.9%,日照透射率为60.2%。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e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5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e”)。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e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2.8%,日照透射率为53.7%。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e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5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e”)。

使用分散粉e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5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e”)。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e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3.6%,日照透射率为53.3%。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6)

作为微粒a的代替,使用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金合金(存在于合金中的金属原子的摩尔比率[合金微粒中所含的金属原子的物质量]/[合金微粒中所含的原子的总物质量]为50原子%)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16~24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20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f”),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6的银-金合金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f”)。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f中所含的银-金合金微粒形状。将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23.9、标准偏差7.0,长宽比低于9的粒子的个数比例为2%。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f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1.2%,日照透射率为62.6%。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f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6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f”)。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f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1.4%,日照透射率为55.9%。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f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6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f”)。

使用分散粉f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6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f”)。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f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2.2%,日照透射率为55.4%。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7)

作为微粒a的代替,使用在粒径上具有偏离的公知的银-钯合金(存在于合金中的钯原子的质量比率[合金微粒中所含的钯原子的物质量]/[合金微粒中所含的原子的总物质量]为10原子%)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17~24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20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g”),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7的银-钯合金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g”)。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g中所含的银-钯合金微粒形状。将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23.1、标准偏差5.7,长宽比低于9的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g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2.8%,日照透射率为67.3%。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g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7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g”)。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g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2.8%,日照透射率为60.0%。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g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7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g”)。

使用分散粉g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7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g”)。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g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3.6%,日照透射率为59.5%。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8)

相对于100重量份的实施例1中制作的分散液a,混合100重量份的作为棒涂用紫外线固化树脂的东亚合成制造的aronixuv-3701(本发明中记载为“uv-3701”)制成热线屏蔽微粒涂布液,使用棒涂机(使用no.3的棒)在蓝色平板浮法玻璃(3mm厚)上涂布该涂布液,形成涂布膜。

通过将设有涂布膜的玻璃在80℃下干燥60秒并使溶剂蒸发后,用高压水银灯使其固化,制作设有含有银微粒的涂膜的热线屏蔽玻璃(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玻璃h”)。

接着,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热线屏蔽玻璃h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2.3%,日照透射率为86.4%。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9)

混合实施例1中制作的分散粉a和聚碳酸酯树脂颗粒,并使得金属微粒的浓度为1.0质量%,进一步使用搅拌器均匀地混合而制成混合物。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将该混合物在290℃下进行熔融混练,将所挤出的线束切割成颗粒状,得到热线屏蔽透明树脂成形体用的实施例9的母料(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母料a”)。

向聚碳酸酯树脂颗粒对指定量的母料a进行指定量添加,制备实施例9的热线屏蔽片制造用组合物。

使用双螺杆挤出机在280℃下对该实施例9的热线屏蔽片的制造用组合物进行混练,由t模挤出,利用压延辊法制成1.0mm厚的片材,得到实施例9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i”)。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该热线屏蔽片i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2.6%,日照透射率为51.0%。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由以上的结果确认:与实施例1的分散粉同样,可以制作作为能够优选用于热线屏蔽片的制造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的母料。

(实施例10)

在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添加增塑剂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进行调制而制备的混合物,并使得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和增塑剂的重量比成为[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增塑剂]=100/40。在该混合物中添加指定量的实施例1中制作的分散粉a,制备热线屏蔽膜的制造用组合物。

使用3根辊的混合器将在70℃下该制造用组合物掺入并混合30分钟,制成混合物。将该混合物用模挤出机升温至180℃,在厚度1mm左右进行膜化而卷绕成辊,由此制作实施例10的热线屏蔽膜。

将该实施例10的热线屏蔽膜剪切成10cm×10cm,夹入于具有同尺寸的2张厚度2mm的无机透明玻璃板之间,制成叠层体。接着,将该叠层体放入橡胶制的真空袋中,将袋内进行脱气,在90℃下保持30分钟后,返回至常温。从真空袋中取出叠层体,将该叠层体放入高压釜装置中,在压力12kg/cm2、温度140℃下加压加热20分钟,制作实施例10的热线屏蔽夹层玻璃(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夹层玻璃j”)。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该热线屏蔽夹层玻璃i的光学特性。而且,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2.1%,日照透射率为49.9%。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1)

准备在粒径上实质上不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的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7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α”)。将3重量份的微粒a、87重量份的甲苯、10重量份的分散剂a进行混合,制备3kg的浆液。将该浆液与珠同时添加于珠磨机,使浆液循环,进行5小时分散处理。

使用的珠磨机为横型圆筒形的环型(ashizawa株式会社制造),容器内壁和转子(旋转搅拌部)的材质设为zro2。另外,该珠使用直径0.1mm的玻璃制的珠。浆液流量设为1kg/分钟。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得到的银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α”)中所含的银微粒形状。将银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1.1、标准偏差0.2,长宽比低于9的银微粒的个数比例为100%。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α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7.6%,日照透射率为92.4%。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α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1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α”)。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α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7.0%,日照透射率为82.4%。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α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1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α”)。

使用分散粉α代替作为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1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α”)。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α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7.9%,日照透射率为81.7%。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2)

代替微粒a,使用实质上在粒径上不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的球状粒子(平均粒径为19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β”),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2的银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β”)。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β中所含的银微粒形状。将银微粒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19.8、标准偏差0.3,长宽比低于9的银微粒的个数比例为0%。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β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8.4%,日照透射率为87.7%。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β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2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β”)。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β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7.8%,日照透射率为78.2%。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β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2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β”)。

使用分散粉β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2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β”)。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β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8.7%,日照透射率为77.6%。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3)

代替微粒a,使用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银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2~26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15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γ”),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3的银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γ”)。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γ中所含的粒子形状。将粒子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15.1、标准偏差17.5,长宽比低于9的粒子的个数比例为20%。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γ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73.5%,日照透射率为45.7%。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γ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3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γ”)。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γ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65.6%,日照透射率为40.8%。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γ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3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γ”)。

使用分散粉γ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3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γ”)。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γ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66.2%,日照透射率为40.4%。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4)

代替微粒a,使用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金属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10~24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18nm。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δ”),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4的金属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δ”)。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δ中所含的粒子形状。将粒子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18.9、标准偏差10.5,长宽比低于9的粒子的个数比例为2%。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δ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3.3%,日照透射率为53.2%。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δ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4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δ”)。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δ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74.3%,日照透射率为47.4%。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δ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4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δ”)。

使用分散粉δ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4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δ”)。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δ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75.0%,日照透射率为47.0%。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5)

代替微粒a,使用在粒径上具有偏差的公知的钯的球状粒子(在粒径为13~23nm的范围内偏差,平均粒径为19nm。本说明书中有时记载为“微粒ε”。),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5的钯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ε”)。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ε中所含的粒子形状。将粒子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的值为平均值20.0、标准偏差7.2,长宽比低于9的粒子的个数比例为6%。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ε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7.7%,日照透射率为32.6%。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ε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5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ε”)。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ε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4.7%,日照透射率为29.1%。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作为分散液a的替代使用分散液ε,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比较例5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ε”)。

使用分散粉ε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比较例5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ε”)。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ε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25.0%,日照透射率为28.8%。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1)

在玻璃基板上蒸镀银,担载直径5nm的银微粒。将担载有该银微粒的玻璃基板浸渍于浓度0.1mm的硫酸水中,照射激发银微粒的等离激元吸收的偏振光。

一边照射该偏振光,一边向玻璃基板施加偏压,使银微粒各向异性地伸长而形成杆状的银微粒。此时,通过控制偏压和施加时间,生成将粒子的形状近似地看作椭圆体时的长宽比(a/c)的值具有后述的(1)~(5)的统计值的杆状的银微粒。

使生成的杆状的银微粒从玻璃基板上解离,在清洗后进行干燥,由此得到杆状的银微粒。

得到

(1)平均值为4.6、标准偏差为0.7的微粒的集合体(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k”)、

(2)平均值为5.7、标准偏差为0.7的微粒的集合体(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l”)、

(3)平均值为7.1、标准偏差为0.8的微粒的集合体(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m”)、

(4)平均值为8.3、标准偏差为0.9的微粒的集合体(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n”)、

(5)平均值为9.8、标准偏差为0.8的微粒的集合体(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o”)。

通过称量各等量上述的微粒k、微粒l、微粒m、微粒n、微粒o并进行混合,得到本发明的银微粒的集合体(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微粒p”)。

将3重量份的微粒p、87重量份的甲苯和10重量份的分散剂a进行混合,制备300g的浆液。相对于该浆液,使用均质机进行1小时分散处理,得到实施例11的银微粒的分散液(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液k”)。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分散液k中所含的银微粒形状。银微粒的形状为杆状,将形状近似地看作旋转椭圆体时的长宽比(a/c)的值为平均值7.1、标准偏差2.0,长宽比低于4.0的银微粒的个数比例为5%。

接着,测定分散液k的光学特性。具体而言,根据以下的程序。

在分散液k中添加甲苯而进行稀释混合,使得银微粒的浓度为0.002质量%,充分地振荡。其后,在光程长1cm的玻璃槽中放入该稀释液,用分光器测定其透射率曲线。此时,在相同的玻璃槽中用充满甲苯的试样引分光器的基线。

另外,由透射率曲线,以jisr3106为基准求出可见光透射率和日照透射率。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95.7%,日照透射率为68.5%。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使用分散液k代替作为分散液a,使用no.6的棒代替no.3的棒,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11的热线屏蔽膜(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膜k”)。

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膜k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5.5%,日照透射率为61.1%。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使用分散液k代替分散液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实施例11的金属微粒分散粉(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分散粉k”)。

使用分散粉k代替分散粉a,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实施例11的热线屏蔽片(本发明中有时记载为“热线屏蔽片k”)。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热线屏蔽片k的光学特性。由透射率曲线所求出的可见光透射率为86.1%,日照透射率为59.4%。

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3。

[表1]

*:实施例11中记载了a/c<4的粒子的个数比例(%)

[表2]

*:实施例8中记载了热线屏蔽玻璃的光学特性

**:实施例11中记载了a/c<4的粒子的个数比例(%)

[表3]

*:实施例9、10中使用了分散液a

**:实施例9中制作了母料

***:实施例10中对热线屏蔽夹层玻璃进行了测定

****:实施例11中记载了a/c<4的粒子的个数比例(%)

(实施例1~7、11及比较例1~5的评价)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7中,可以得到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的集合体,且所述微粒的形状为盘状,将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

同样地,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1中,可以得到银微粒的集合体,且所述微粒的形状为杆状,将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的金属微粒的集合体。

而且得知:含有该实施例1~实施例7、实施例11的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的集合体的分散液由于可见光透射率高且日照透射率低,因此发挥优异的日照屏蔽特性。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中,银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不在9.0以上40.0以下的范围,实质上不含有长宽比9.0以上的银微粒。因此,该银微粒的分散液几乎不具有近红外区域的光的吸收能力,日照透射率高。

在比较例2中,虽然银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在9.0以上40.0以下的范围,但是长宽比的标准偏差小。因此,该银微粒的分散液仅吸收非常窄的波长范围的近红外线,日照透射率高。

在比较例3中,银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在9.0以上40.0的范围,虽然银微粒的长宽比的标准偏差也为4以上,但是,较多地含有吸收可见光的区域的长宽比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银微粒。因此,该银微粒的分散液的可见光透射率低,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在比较例4及比较例5中,即使为长宽比大的盘形,也并非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使用在可见光中具有吸收的金属微粒或钯微粒。因此,比较例4及比较例5的分散液的可见光透射率低,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实施例1~8、11及比较例1~5的评价)

如表2所示,得知:在实施例1~8中,在涂层中含有下述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热线屏蔽膜及热线屏蔽玻璃,可见光透射率高且日照透射率低,因此发挥优异的日照屏蔽特性,所述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为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的集合体,且所述微粒的形状为盘状,将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

同样地,如表2所示,得知:在实施例11中,在涂层中含有下述金属微粒的集合体的热线屏蔽膜,可见光透射率高且日照透射率低,因此发挥优异的日照屏蔽特性,所述金属微粒的集合体为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的集合体,所述微粒的形状为杆状,将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设为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

在比较例1中,银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不在9.0以上40.0以下的范围,实质上不含有长宽比9.0以上的粒子,因此,几乎不具有近红外区域的光的吸收能力而日照透射率高,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在比较例2中,虽然银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在9.0以上40.0以下的范围,但是,由于长宽比的标准偏差小,因此,仅吸收非常窄的波长范围的近红外线,日照透射率高,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在比较例3中,银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在9.0以上40.0的范围,长宽比的标准偏差也为4以上。另一方面,较多地含有吸收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长宽比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银微粒,因此,可见光透射率低,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在比较例4及比较例5中,作为金属微粒,使用长宽比大的盘形,且在可见光中具有吸收的金或钯的微粒,但是并非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因此可见光透射率低,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实施例1~7、9~11及比较例1~5的评价)

如表3所示,得知:在实施例1~7的至少含有热线屏蔽微粒的集合体和热塑性树脂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中,为所述热线屏蔽微粒为盘状的金属微粒,且将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正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9.0以上4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3.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10.0~30.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所述金属为选自银、银合金中的1种以上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可见光透射率高且日照透射率低,因此发挥优异的日照屏蔽特性。

同样地,如表3所示,由实施例9得知:可以制造能够优选制造本发明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的热线屏蔽母料。

另外,由实施例10得知:可以制造以本发明的膜状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为中间层的热线屏蔽夹层玻璃。

另外得知:在实施例11的至少含有热线屏蔽微粒的集合体和热塑性树脂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中,所述热线屏蔽微粒为杆状的金属微粒,且将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粒子形状近似为椭圆体,将其相互垂直的半轴的长度分别设为a、b、c(其中,a≥b≥c)时,在所述集合体中所含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a/c的统计值中,a/c的平均值为4.0以上10.0以下,a/c的标准偏差为1.0以上,长宽比a/c的值至少在5.0~8.0的范围内具有连续的分布,该长宽比a/c的值为1.0以上且低于4.0的金属微粒的个数比例在所述集合体中不超过10%,所述金属为选自银、银合金中的1种以上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其可见光透射率高且日照透射率低,因此发挥优异的日照屏蔽特性。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中,所含有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不在9.0以上40.0以下的范围,实质上不含有长宽比9.0以上的粒子,因此,几乎不具有近红外区域的光的吸收能力,日照透射率高,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另外,在比较例2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中,虽然所含有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在9.0以上40.0以下的范围,但是,长宽比的标准偏差小,因此,仅吸收非常窄的波长范围的近红外线,日照透射率高,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另外,在比较例3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中,所含有的金属微粒的长宽比的平均值在9.0以上40.0的范围,虽然长宽比的标准偏差也为4以上,但是,较多地含有吸收可见光的区域的长宽比为1.0以上且低于9.0的粒子,因此,可见光透射率低,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而且,在比较例4及比较例5的热线屏蔽微粒分散体中,所含有的金属微粒使用长宽比大的盘形,且在可见光中具有吸收的金属微粒或钯微粒,但是并非银微粒或银合金微粒,因此,可见光透射率低,作为日照屏蔽材料,具有存在问题的光学特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