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匀砂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040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行业静压造型生产线中匀砂斗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匀砂斗装置。



背景技术:

铸造行业自动化静压造型生产线加砂工部中要想实现加砂均匀,定量精准是一大难题。传统的生产线中包括国外进口的高端生产线普遍采用挡砂板来处理这一问题,就是在送砂皮带头轮处加设挡砂板用来阻挡由于加砂皮带停止时惯性所产生的散落砂,以此来保证加砂量的精度,但这一方法只是单一的靠后续的称重来检测加砂量,不能很好的保证定量的精度。型砂在砂库中存储及输送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小砂团,型砂在下落进入砂箱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导向,不能使型砂很好均布于模型的表面,影响后续吹气预紧实的效果,影响砂型的透气性,致使造型时产生部分缺陷,降低了产品的成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匀砂斗装置,实现了生产线上加砂均匀,保证了定量的精度,为后续吹气预紧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匀砂斗装置,包括上机体、设置在所述上机体顶部的盖体和下机体;

所述上机体内设置有挡砂板装置,所述挡砂板装置的下方设置有导砂板装置,所述上机体侧部设置有检测砂层高度的检测机构;

所述盖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挡砂板装置连接的气缸;

所述下机体内设置有松砂机构,所述下机体的底部设置有漏砂孔,所述上机体与加砂皮带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挡砂板装置通过轴承固定在所述上机体内。

优选地,所述上机体的侧面设置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上设置有调节门,所述调节门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上机体上。

优选地,所述导砂板装置为若干个可调节位置和角度的板材。

优选地,所述松砂机构由电机和扇叶构成,所述电机设置为两个。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新型匀砂斗装置,保证了加砂工部中定量的高精度,根据模型的具体形状可调整砂层的厚度,保证砂型的紧实度和透气性,同时保证进入砂箱中的型砂是以粒状形态分布的,为后续吹气紧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全程自动化无需人工干预,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匀砂斗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匀砂斗装置,包括上机体1、设置在上机体1顶部的盖体2和下机体3;上机体1内设置有挡砂板装置4,挡砂板装置4的下方设置有导砂板装置5,上机体1侧部设置有检测砂层高度的检测机构6;盖体2上设置有与挡砂板装置4连接的气缸7;下机体3内设置有松砂机构8,下机体3的底部设置有漏砂孔9,上机体1与加砂皮带机10连接,本实用新型由挡砂板装置、导砂板装置、松砂机构和检测机构几部分组成,加砂皮带机上型砂进入匀砂斗之前会由检测机构实时检测砂层的高度及皮带机的运行速度,以此来辅助称重,保证加砂量的精度。当加砂量达到的瞬间挡砂板装置会将皮带上的多余型砂挡住,保证不会有多余的型砂进入到砂箱中,型砂进入砂箱的过程中导砂板装置会将型砂进行分配,导砂板的位置及角度是可调的,这样就保证了模型上砂层的厚度是可控的,在型砂的下落过程中松砂机构可以将型砂中的小砂团打成粒状,保证型砂是以一种松散的状态均匀的覆盖在模型的表面,通过各部分协调动作从而保证了加砂工部中加砂的均匀性及定量的精度,保证了铸件的成品率。

挡砂板装置4通过轴承固定在上机体1内,通过轴承连接可以保证挡砂板装置活动自如,方便挡住多余的型砂。

上机体1的侧面设置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上设置有调节门11,调节门11通过螺栓12固定在上机体1上,目的是通过调节孔调节导砂板装置的位置和角度,实现模型上砂层的厚度。

导砂板装置5为若干个可调节位置和角度的板材,便于调节模型上砂层的厚度。

松砂机构8由电机和扇叶构成,所述电机设置为两个,将型砂中的小砂团打成粒状,增加加砂的均匀性和定量的精度。

工作原理:首先加砂皮带机中的型砂进入到均匀砂斗的同时检测机构中的传感器实时的检测皮带上砂层的高度及皮带机的运行速度,从而辅助称重系统对加砂的重量,实现精确的测量。当加砂量达到的瞬时气缸伸出带动挡砂板装置缩回,将加砂皮带上的型砂挡住,从而保证不会有多余的型砂进入到砂箱中,型砂进入砂箱的过程中导砂板装置会将型砂重新分配,导砂板装置的位置及角度是可调的,可根据不同的模型调整成不同的状态,从而实现模型上所覆盖的砂层厚度是可控的。在型砂的下落过程中松砂机构中有相互交错高速旋转的叶片可以将型砂中的小砂团打成粒状,从而保证型砂是以一种松散的状态均匀的覆盖在模型的表面。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新型匀砂斗装置,实现了生产线上加砂均匀,保证了定量的精度,为后续吹气预紧实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