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用缓冲器铸件浇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0886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铁路用缓冲器铸件浇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浇注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铁路用缓冲器铸件浇注系统。



背景技术:

缓冲器用来缓和列车在运行中由于机车牵引力的变化或在起动、制动及调车作业时车辆相互碰撞而引起的纵向冲击和振动。缓冲器借助于压缩弹性元件来缓和冲击作用力,同时在弹性元件变形过程中利用摩擦和阻尼吸收冲击能量,耗散车辆之间冲击和振动的功能,从而减轻对车体结构和装载货物的破坏作用,缓冲器承受载荷大,对铸件质量有着严苛的要求。DG-66056缓冲器铸件,铸件重78Kg,铸件主要壁厚13.5mm,为典型的薄壁箱体结构,表面要求100%磁粉探伤,对裂纹的控制要求严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利于控制缓冲器铸造质量的浇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铁路用缓冲器铸件浇注系统,包括浇口杯、直浇道、内浇口、冒口、出气棒;所述冒口包括上冒口和下冒口,所述上冒口位于所述铸件的顶端面并与所述铸件型腔连通;

所述下冒口通过所述内浇口与所述铸件型腔连通,所述下冒口包括第一下冒口、第二下冒口,所述第一下冒口、第二下冒口分设于所述铸件的两侧;所述直浇道与所述出气棒相互平行并分别设置于所述铸件的两侧,所述直浇道顶端与所述浇口杯连通,所述直浇道末端与所述第一下冒口连通,所述出气棒末端与所述第二下冒口连通。

所述上冒口包括第一上冒口和第二上冒口。

所述第一上冒口、第二上冒口在所述铸件顶端面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下冒口、第二下冒口在所述铸件的两侧对称位置设置。

所述浇口杯、第一上冒口、第二上冒口、出气棒的上边缘处于同一水平面内,能够使冒口更好地实现补缩作用。

所述直浇道与内浇口的截面积比为1:(1.8~2.2)。

所述铸件下端设置有冷铁,所述冷铁对称地设置在所述铸件的两侧面上,所述侧面为非连通下冒口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通过对直浇道和冒口的设计,使整体浇注系统能够保证低流速、大流量的钢水快速平稳充型,缓冲器铸件为大批量铸件,但其孤立热节较多,最大铸件热节1.73cm,通过合适的冒口设计实现了对孤立热节的良好补缩,从而控制该缓冲器薄壁铸件的裂纹产生率以保证铸件符合生产要求,降低铸件报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铁路用缓冲器铸件浇注系统的正视图。

图2是A-A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铁路用缓冲器铸件浇注系统的俯视图。

图4是缓冲器铸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浇口杯,2-直浇道,3-上冒口,31-第一上冒口,32-第二上冒口,4-铸件,51-第一下冒口,52-第二下冒口,6-出气棒,7-冷铁,8-内浇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铁路用缓冲器铸件浇注系统,包括浇口杯1、直浇道2、内浇口8、冒口、出气棒6;所述冒口为第一上冒口31、第二上冒口32、第一下冒口51、第二下冒口52,所述第一、第二上冒口31、32在所述铸件4的顶端面对称设置并与所述铸件4型腔连通,所述第一、第二下冒口51、52在所述铸件4的两侧对称位置设置,所述第一下冒口51、第二下冒口52分别通过所述内浇口8与所述铸件4型腔连通,所述直浇道2与所述出气棒6相互平行并分别设置于所述铸件4的两侧,所述直浇道2顶端与所述浇口杯1连通,所述直浇道2末端与所述第一下冒口51连通,所述出气棒6末端与所述第二下冒口52连通;所述浇口杯1、第一上冒口31、第二上冒口32、出气棒6的上边缘处于同一水平面内,能够使冒口更好地实现补缩作用;所述直浇道2截面积为1963.13mm2,所述内浇口8截面积为3978.96mm2;所述铸件4下端设置冷铁7,所述冷铁7对称地设置在所述铸件4的两侧面上,所述侧面为非连通下冒口的侧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到的材料、试剂和实验设备,如无特别说明,均为符合铸件浇注领域领域的市售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认为是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