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功能上引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0311发布日期:2018-06-26 21:46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熔炼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功能上引炉。



背景技术:

由于上引法生产金属材料具有工艺流程短、成材率高、成本低、投资少的等优点,目前国内很多企业仍普遍采用此种生产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设备是上引炉,在生产过程中,由熔化炉进行原料的熔化,熔化后的金属液体通过过桥流道流入保温炉中,以实现保温、静止和上引成型。由于感应加热方式具有熔化效率高,金属成分均匀,升温快且温度容易控制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上引炉加热中。

目前常见感应加热装置通常放置在炉体下方,由于感应线圈体积较大,导致炉体下方需更大的空间,这样就使上引炉整体在垂直方向上占用空间增大,使用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梯架等辅助工具,给生产操作者造成的极大的不便;此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常会遇到中途需更换模具的情况,而通常模具位于上引炉一侧的内部炉底,但当更换模具时需在炉体内没有金属液体时才可实施,同样给生产操作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随着人们对节能型节约型经济意识的提高,需要对上引炉结构进行改进性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多功能上引炉,结构设计简单,操作方便,为生产操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应提高了生产效率,且生产的产品综合性能优异。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上引炉,包括上引炉本体,所述上引炉本体包括:炉体、炉体底座、炉体支撑架、熔化腔、保温腔、上引腔、熔化电磁加热器、保温电磁加热器、储液电磁加热器、耐火填充墙、连通管和模具;所述炉体设置在所述炉体支撑架的顶部;所述炉体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炉体底座的顶部;所述熔化腔、保温腔和上引腔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炉体内;所述熔化电磁加热器设置在所述熔化腔的底部;所述保温电磁加热器设置在所述保温腔的底部;所述储液电磁加热器设置在所述上引腔的底部;所述耐火填充墙设置在所述熔化腔、保温腔和上引腔的外表面;所述连通管设置在所述熔化腔和保温腔之间以及所述保温腔和上引腔之间;所述模具与所述上引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的截面为圆形,所述连通管的直径为30-50厘米,所述连通管的长度为20-30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熔化腔、保温腔、上引腔均采用椭圆形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与所述上引腔通过注浆管连接,所述注浆管的直径为10-15厘米。

进一步地,所述炉体支撑架设置有两根,所述炉体支撑架的底部与炉体底座通过焊接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熔化腔的位置高于所述保温腔的位置,且高度差为15-2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熔化腔、保温腔和上引腔,可以提高对熔池中原材料的熔化效率,而且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加快生产进程。

2、本实用新型的通过通道的设置,使得原材料的熔液进入保温区,结构设计简单,操作方便,为生产操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应提高了生产效率,且生产的产品综合性能优异。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体、2-炉体底座、3-炉体支撑架、4-熔化腔、5-保温腔、6-上引腔、7-熔化电磁加热器、8-保温电磁加热器、9-储液电磁加热器、10-耐火填充墙、11-连通管、12-模具、13-注浆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多功能上引炉,包括上引炉本体,所述上引炉本体包括:炉体1、炉体底座2、炉体支撑架3、熔化腔4、保温腔5、上引腔6、熔化电磁加热器7、保温电磁加热器8、储液电磁加热器9、耐火填充墙10、连通管11和模具12;所述炉体1设置在所述炉体支撑架3的顶部;所述炉体支撑架3设置在所述炉体底座2的顶部;所述熔化腔4、保温腔5和上引腔6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在所述炉体1内;所述熔化电磁加热器7设置在所述熔化腔4的底部;所述保温电磁加热器8设置在所述保温腔5的底部;所述储液电磁加热器9设置在所述上引腔6的底部;所述耐火填充墙10设置在所述熔化腔4、保温腔5和上引腔6的外表面;所述连通管11设置在所述熔化腔4和保温腔5之间以及所述保温腔5和上引腔6之间;所述模具12与所述上引腔6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通管11的截面为圆形,所述连通管11的直径为30-50厘米,所述连通管11的长度为20-30厘米。所述熔化腔4、保温腔5、上引腔6均采用椭圆形腔体。所述模具12与所述上引腔6通过注浆管13连接,所述注浆管13的直径为10-15厘米。所述炉体支撑架3设置有两根,所述炉体支撑架3的底部与炉体底座2通过焊接进行固定,稳定固定。所述熔化腔4的位置高于所述保温腔5的位置,且高度差为15-2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在熔化腔4的底部设置有熔化电磁加热器7,因此进行原材料熔化时,先打开熔化电磁加热器7,并将原材料投放进熔化腔4内,将原材料进行加热熔化,由于材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熔化的,因此部分熔化后的材料可以通过连通管11进入保温腔5,由于要保持材料的状态,因此在保温腔5的底部设置了保温电磁加热器8,并要保持保温腔5的温度不能低于熔化腔4,由于材料在最终实际使用时,需要通过上引腔6将材料输送至模具12,因此在上引腔6的底部设置了储液电磁加热器9,在材料通过连通管11进入上引腔6之前,就需要打开储液电磁加热器9,保持上引腔6的温度不能低于保温腔5,制作产品时,将溶液通过上引腔6输送至模具12进行成品制作。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