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去除装置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80205发布日期:2019-01-03 00:0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去除装置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去除装置,特别涉及家电、3c、汽车、眼镜、手表等领域产品外观结构件表面的微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微去除装置主要用于产品外观结构件的表面处理,从而使产品外观结构件美观、亮丽、手感顺滑,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家电、3c、汽车、眼镜、手表、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的结构件表面微去除。

如cn201620171998.6、cn201720277716.5、cn201621137181.3等所述的常规微去除装置在微去除过程中,耗损件与工件表面的微去除作用会持续产生微屑,一方面,会在空气中四散分布,容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作业区域内相关人员的人体健康;一方面,微屑容易聚集在微去除作用体的作用面的中部区域,从而越聚越多且难以排出,很容易导致微去除的切削力大大减弱,特别是微去除作用体相关零件或耗损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微去除装置及其制造与应用,从而有效避免常规微去除装置存在的前述微屑问题。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装置包括微去除作用单元和微去除支撑单元;所述微去除作用单元包括微去除作用基体和微去除作用体,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包括基座、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所述基座包括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所述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与外部承载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由同轴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支撑而能转动;所述微去除作用体固定且随动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并能在转动过程中对被作用物进行微去除;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包括基体内腔,所述外部进水装置推送的水流可经所述基体内腔和微去除作用体内腔到达被作用物。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装置还包括微去除动力单元;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包括动力单元转子、动力单元定子和动力源组件;所述动力源组件为所述动力单元转子的转动提供能量或动力,并与所述动力单元定子或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还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所述动力单元转子与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转动;所述动力单元定子固定连接于设置于所述基座的基座动力单元定子连接部,或者固定连接于外部承载装置而通过传动件传递旋转运动至所述动力单元转子。

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的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的贯穿孔,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均为外圆柱面,所述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的内圈内孔圆柱面,所述第一支撑轴承和第二支撑轴承的外圈外圆柱面均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基座的相应孔腔,或者所述动力单元定子的相应孔腔,或者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中除基座外的任一零部件的相应孔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体包括作用体耗损件和作用体安装盘;所述作用体耗损件固定连接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所述作用体安装盘具有一贯穿内腔,该贯穿内腔与所述基体内腔相连通,使经所述基体内腔流入该贯穿内腔的水流可以到达作用体耗损件并最终到达被作用物;作用体耗损件和作用体安装盘自生产制造至使用过程中均可分离为两个零部件,或者在生产制造时可分离为两个零部件但在使用时不可分离为两个零部件,或者自生产制造至使用过程中始终不可分离为两个零部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部进水装置包括固定不转动部分和转动部分两大部分;所述外部进水装置的转动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所述外部进水装置的固定不转动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或者所述外部进水装置的固定不转动部分与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不连接也不接触。所述外部进水装置包括进水可转动接头组、供水水管和外部水源;所述进水可转动接头组包括外部进水接头和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内腔分别与所述外部进水接头内腔和所述基体内腔连通,所述外部进水接头内腔经供水水管内腔与外部水源连通,从而使所述外部水源推送的水流依次经供水水管、外部进水接头、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的各个内腔流入基体内腔;所述外部进水接头和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为两个可分离的零部件,或者所述外部进水接头和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零部件整体。

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包括固定入水模块和可转动出水模块;所述固定入水模块与外部进水接头为两个可分离的零部件且内腔固定连接并连通,或者所述固定入水模块与外部进水接头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内腔相连通;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的上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的内腔与所述基体内腔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单元还包括微去除作用偏心体;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包括偏心体基体、偏心体转子和偏心体轴承;所述偏心体基体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共同构成一自始至终即为一整体的单个零件,或者所述偏心体基体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制造时分离并各自单独存在但在使用时再固定连接成一整体;所述偏心体转子同轴套入所述偏心体轴承内圈后,所述偏心体轴承外圈再同轴套入所述偏心体基体相应内孔圆腔而使所述偏心体转子相对所述偏心体基体转动;所述偏心体转子转轴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或第二支撑轴承的转轴保持一定的偏置距离;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与所述偏心体基体固定连接成一相对固定整体而在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的驱动下主动转动,所述偏心体转子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固定连接成一相对固定整体跟随所述偏心体基体作随动转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基体包括偏心体基体内腔、偏心体基体轴承腔和偏心体基体转子腔;所述偏心体基体轴承腔、偏心体基体转子腔和偏心体基体内腔的中心轴共线;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分别与所述基体内腔和偏心体基体转子腔相连通;所述偏心体转子的转轴相对所述第一支撑轴承或第二支撑轴承的转轴的偏置距离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最大外径的千分之一、五百分之一、二百分之一、百分之一、五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八分之一、六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所述偏心体转子包括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的转轴同轴设置的偏心体转子外圆部、偏心体转子轴承部、偏心体转子内腔、偏心体转子作用体连接部;所述偏心体转子内腔与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相连通;所述微去除作用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偏心体转子作用体连接部;所述偏心体转子外圆部同轴穿过并可转动地配合于偏心体基体转子腔;所述偏心体转子外圆部与所述偏心体基体转子腔之间的孔轴配合为小间隙配合;所述偏心体轴承的外圈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偏心体基体轴承腔,所述偏心体转子轴承部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偏心体轴承的内圈。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部承载装置包括微去除模组和承载连接件;所述微去除模组包括微去除承载座和微去除单元,所述微去除模组中微去除单元的数量不少于一个;所述的微去除承载座分别与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中的所述基座固定连接;所述微去除单元为所述微去除装置中不包括外部水源和外部承载装置的部分;所述承载连接件包括多模块承载座连接部,所述多模块承载座连接部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固定连接;所述承载连接件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为两个可分离的零部件,或者所述承载连接件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为一个不可分离的零部件整体。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部承载装置还包括运动产生装置;所述运动产生装置可以产生一个及以上运动自由度的自动化运动;所述承载连接件还包括运动产生装置连接部,所述运动产生装置连接部与所述运动产生装置的运动末端固定连接;所述承载连接件与所述运动产生装置的运动末端为两个可分离的零部件,或者所述承载连接件与所述运动产生装置的运动末端为一个不可分离的零部件整体;所述运动产生装置通过与所述运动产生装置的运动末端固定连接的承载连接件驱动所述微去除模组做合适的运动,从而驱动所述微去除单元做出相应的运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待第一个被实际用于微去除的所述微去除单元的微去除作用体损耗件将要达到使用寿命或微去除效果不符合要求时,使用另一个所述微去除单元并调整该微去除单元与被作用物的相对角度和相对位置从而对被作用物进行微去除,当所有所述微去除单元的微去除作用体损耗件将要达到使用寿命或微去除效果不符合要求时,所述微去除装置停止微去除作业,由自动更换系统或操作人员一次性完成所述各个微去除单元的耗损件的更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模组中微去除单元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尺寸规格和性能相同的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依次轮流对同一被作用物或多个相同的被作用物进行微去除,或者尺寸规格和性能存在不同的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对同一被作用物的不同部位或分别对多个不同的被作用物进行微去除;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间采用以下任一方式固定于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

一、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转动轴线相互垂直,

二、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但不共线,

三、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转动轴线共线,

四、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转动轴线平行和垂直的情形同时存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模组中微去除单元的数量是三个时,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转动轴线相互垂直并呈t型布置或笛卡尔坐标系布置,且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朝外,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基座朝内,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外部进水装置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的连接接头位于均位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的同一侧;所述微去除模组中微去除单元的数量是两个时,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转动轴线相互垂直或共线,且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朝外,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基座朝内,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的所述外部进水装置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的连接接头位于均位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的同一侧。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部承载装置还包括被作用物承载装置;所述被作用物承载装置是固定不动的台面,或者是具有一个及以上运动自由度的自动化运动装置。

一种终端产品,其包括一个以上的研磨部,所述研磨部采用所述的微去除装置进行微去除,且微去除过程中,所述终端产品除研磨部以外的其他所有部位与所述微去除装置的微去除作用体不接触。

一种生产线,其中,所述的微去除装置作为某一终端产品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线的一部分而与其他设备装置共同构成一生产线;该生产线的作用对象包括一个以上的研磨部,所述微去除装置可对所述研磨部进行微去除,且微去除过程中,所述生产线的作用对象除研磨部以外的其他所有部位与所述微去除装置的微去除作用体不接触;所述其他设备装置为用以完成所述作用对象微去除作业的所有在前工序和在后工序的所有设备与装置。

一种生产制造与管理系统,包括所述的生产线,以及对所述微去除装置和所述其他设备装置进行管控的各种软硬件系统和辅助支撑保护系统;所述生产线中,所述微去除装置对送料机构或送料人员送来的作用对象进行微去除,微去除作业完成后再通过送料机构或送料人员将作用对象送至在后工序;所述在后工序为清洗、干燥、擦尘、清洗干燥、清洗擦尘、清洗干燥擦尘中的任一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及其他方面的优点将由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清楚明白,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原理。

附图说明

所描述的实施例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而易于理解,附图中类似的参考标号表示类似的结构元件,以下是各附图的具体说明。

图1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根据图2的b-b局部剖视图。

图5是根据图2的c-c局部剖视图。

图6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动力单元转子和动力单元定子的下视方向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动力单元转子和动力单元定子的上视方向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图2的隐藏基座时的a-a剖视图。

图9是根据图2的关于水流方向和路径的a-a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微去除作用基体和偏心体基体的一种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微去除作用基体和偏心体基体的主视图。

图13是根据图12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偏心体转子的一种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偏心体转子的主视图。

图16是根据图15的剖视图。

图17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基座的一种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中基座的主视图。

图19是根据图18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2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隐藏动力单元侧板和偏心体外罩时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的主视图。

图24是根据图23的剖视图。

图25是根据图24的局部放大图。

图26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中驱动上盖的一种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中驱动上盖的主视图。

图28是根据图27的剖视图。

图29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中驱动单元上固定板的一种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中驱动单元上固定板的主视图。

图31是根据图30的剖视图。

图32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中驱动单元下固定板的一种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3中驱动单元下固定板的主视图。

图34是根据图33的剖视图。

图35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4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36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4中t型三模块微去除组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37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5中笛卡尔型三模块微去除组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38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6中直角形两模块微去除组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39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7中直线形两模块微去除组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40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8的一种总体示意图。

图41是根据图40的局部放大图。

图42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的一种局部示意结构剖视图。

图43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的一种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根据所描述的实施例1的一种三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具体描述中,大量具体细节被阐述来提供对于所描述的实施例的基础原理的透彻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在实施例的描述过程中,已知的处理步骤没有被具体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根本的原理。

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此参考这些附图给出的具体描述是示例性目的,本发明超出这些有限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8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微去除装置包括微去除作用单元100和微去除支撑单元300。

所述微去除作用单元100包括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和微去除作用体120。

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包括基座310、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

所述基座310固定连接于外部承载装置500。

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由同轴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支撑而能转动,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随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过程中利用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具有的多个微小锐部或微小刃部可对被作用物600进行切削而微去除。

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包括基体内腔111。

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推送的水流可经基体内腔111和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内腔到达被作用物600。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内腔111分别与外部进水装置400和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内腔相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310包括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312,所述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312与外部承载装置500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手动推动或者外部设备转动力的直接带动而使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从而使所述微去除装置不需专门的动力组件而能转动。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装置还包括微去除动力单元200。

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200为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转动提供合适的转动动力。

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310。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包括动力单元转子210、动力单元定子220和动力源组件230。

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固定连接并为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转动提供动力。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还包括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

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与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固定连接并驱动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包括依次同轴设置的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

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固定连接,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与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固定连接。

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的所述基座310。

所述动力源组件230为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转动提供能量或动力,并与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或所述基座310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310、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动力单元定子220、动力单元转子210的涉及转动的所有孔与轴同轴。

所述能量或动力可以是电源或者气源,也可以是可持续供应的转动动力源如电机转动动力源、内燃机转动动力源等。

此时,有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固定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固定连接于设置于所述基座310的基座动力单元定子连接部311,或者固定连接于外部承载装置500而通过传动件传递旋转运动至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310,所述基座310包括基座动力单元定子连接部311和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312。

所述基座动力单元定子连接部311与动力单元定子220固定连接,所述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312与外部承载装置500固定连接。

此时,所述基座310、所述微去除作用单元100、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各涉及转动的部分(即相应的孔与轴)同轴设置,因而各涉及转动的部分之间不存在转轴或轴线偏置,使结构紧凑、可靠性高、能量利用效率高。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310包括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312但不包括基座动力单元定子连接部311。

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等某种形式固定连接于所述外部承载装置500,同时,所述基座310通过所述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312与所述外部承载装置500固定连接。

此时,所述基座310、所述微去除作用单元100、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各涉及转动的部分(即相应的孔与轴)同轴设置,而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涉及转动的部分的轴线与所述基座310、所述微去除作用单元100、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各涉及转动的部分的共轴轴线之间偏置,即存在一定距离,因而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和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之间需要使用传动带、传动链、齿轮箱等某种传动件连接并传递旋转运动,即动力源组件230产生的旋转运动经传动件传递给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

比较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前者结构简单紧凑,可靠性高,能量利用效率高,而后者占用空间大,可靠性不足,能量利用效率有限。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包括固定不转动部分和转动部分两大部分。

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其中,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固定不转动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转动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从而实现对持续转动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基体内腔111持续供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固定不动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310。

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其中,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固定不动部分与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不连接、不接触而依靠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其他固定不动零部件的位置限制作用而不能连续跟随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转动部分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从而以最少零部件和最简结构实现对持续转动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基体内腔111持续供水。

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随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并对被作用物600进行微去除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持续产生大量来自被作用物600的微屑。

在微去除过程中持续产生的这些微屑,一方面,会在空气中四散分布,容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作业区域内相关人员的人体健康;一方面,微屑容易聚集在微去除作用体120的作用面的中部区域,从而越聚越多且难以排出,很容易导致微去除过程中的切削力大大减弱,特别是微去除作用体120的耗损部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尽管有部分技术人员可能产生在微去除过程中喷入水流进而减少微屑在空气中的分布和在微去除作用体120作用面中部区域的聚集的想法,但本领域人员认为,微去除过程中,让水流持续穿过产生持续转动的微去除动力单元200而持续进入转动的微去除作用体120内腔是不能实现的,所以只能选择在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和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外部侧面持续喷送水流。但在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和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外部持续喷送水流时,很容易产生水流的飞溅,从而只能使少数一部分微屑混入水流,也很难减少微屑在微去除作用体120作用面中部区域的聚集,因而实际效果较为有限,仍然难以有效减少微屑在空气中的分布和在微去除作用体120作用面中部区域的聚集,仍然难以提高微去除效率和微去除品质。

本发明所述基体内腔111分别与外部进水装置400和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推送的水流可经基体内腔111和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内腔到达被作用物600,因而本发明技术方案意外的让水流可以持续穿过产生持续转动的微去除动力单元200而持续进入转动的微去除作用体120内腔,使大量微屑在微去除过程中持续的被混入水流并可以随水流被回收,从而不会四散在空气中。同时,在持续流入并经过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和微去除作用体120内腔的水流作用下,微屑不会聚集在微去除作用体120作用面中部区域,因而不会影响微去除切削作业。而且,持续流入并经过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和微去除作用体120内腔的水流的持续作用也意外的增加了微去除切削效率,提高了微去除品质。

而且,通过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双支撑轴承结构,本发明的微去除作用体120在转动过程中的刚性和稳定性大大提高,同时能适应切削力较大的微去除场合,因而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和更精密更高品质的微去除效果。

如图3、图11、图12、图13所示,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还包括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

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同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的转动支撑结构。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均为外圆柱面,所述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外圈外圆柱面均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基座310的相应孔腔,或者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孔腔,或者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中除基座310外的任一零部件的相应孔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的外圆柱面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之间的孔轴配合为过盈配合。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的外圆柱面与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之间的孔轴配合为过盈配合。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外圆直径相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同轴且内圈圆孔直径相同。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2所示,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中至少其中之一为孔腔,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中至少其中之一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中相应的孔腔,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中至少其中之一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基座310或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座310或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如图42所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310的突出外圆柱面内部设置一个与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的贯穿孔,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穿过所述基座310的该贯穿孔后与所述基体内腔111连通,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的可转动部分通过螺纹连接固定连接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所述基座310的突出外圆柱面的根部设置第一凸出限位台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内圈的轴向移动,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或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的孔腔根部设置第二凸出限位台以限制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外圈的轴向移动。所述基座310可以变换为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获得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他微去除作用基体110与支撑轴承的配合部设置为孔腔的情形类似,不再详细描述。

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中至多其中之一为外圆柱面,所述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中至多其中之一的内圈内孔圆柱面,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中至多其中之一的外圈外圆柱面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基座310的相应孔腔,或者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孔腔,或者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中除基座310外的任一零部件的相应孔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内腔111中心轴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的中心轴同轴。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为一孔腔,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的孔腔。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为一外圆柱面且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

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基座31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座31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也可以是,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外圈外圆柱面可以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基座310的相应孔腔,也可以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尤其是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孔腔,还可以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中除基座310外的其他任一零部件的相应孔腔。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为一外圆柱面且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为一孔腔,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的孔腔。

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基座31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座31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外圈外圆柱面可以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基座310的相应孔腔,也可以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相应孔腔,还可以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中除基座310外的其他任一零部件的相应孔腔。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为一孔腔,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的孔腔。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为一孔腔,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的孔腔。

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均由固定不动的某一零部件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该固定不动的零部件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该固定不动的零部件为所述基座310或者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

相比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设置孔腔套纳第一支撑轴承320或第二支撑轴承330外圈的方案,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柱面穿过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的方案结构简单、尺寸和占用空间小、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惯量小且动态响应性好,稳定性和刚性足,可靠性高,易于提高微去除效率和品质。

如图2、图3所示,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包括作用体耗损件121和作用体安装盘122。

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固定安装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具有一贯穿内腔从而形成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内腔。

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的贯穿内腔与所述基体内腔111相连通,使经所述基体内腔111流入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贯穿内腔的水流可以到达作用体耗损件121并最终到达被作用物600。

一种实施方式中,作用体耗损件121和作用体安装盘122在生产制造时作为两个零部件独立存在,在出厂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零部件整体出厂供用户使用,从而利于实现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全自动化的高可靠高精度自动更换,利于减少现场安装人员工作量,避免安装不合格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和效率品质的下降。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为节约原材料和成本,最大化重复利用可重用材料或零件,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可分离。

又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为一作用体单体,换言之,其具有作用体耗损件121相同功能的部分和具有作用体安装盘122相同功能的部分共同构成一作用体单体而不可分割,且自生产制造至使用过程中始终不可分离而为一整体。此时,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不涉及现场安装操作,可减少现场安装人员工作量,避免安装不合格产生的各种不利影响和效率品质的下降,利于实现微去除作用体120的全自动化的高可靠高精度自动更换,且制造过程可以减少设备种类和不必要的装配工序,制造成本较低。

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包括进水可转动接头组410、供水水管420和外部水源430。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进水可转动接头组410包括外部进水接头411和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自带一外部进水接头且具有外部进水接头411相同的功能,因而,所述进水可转动接头组410包括含有外部进水接头411相同功能的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而不包括外部进水接头411。

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外部进水接头411和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为两个零部件,且两者之间可分离。

这样,通常的直角型内腔即l型内腔的外部进水接头411和直线型内腔即i型内腔的外部进水接头411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空间限制而灵活选用,从而不必更换或调整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具有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所述外部进水接头411内腔经供水水管420内腔与外部水源430连通,从而使外部水源430推送的水流经所述供水水管420和外部进水接头411的内腔流入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

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内腔分别与所述外部进水接头411内腔和所述基体内腔111连通,从而使所述外部水源430推送的水流可以依次经供水水管420、外部进水接头411、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的各个内腔流入基体内腔111。

图10提供了一种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的示例。

在该示例中,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包括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此时,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转动部分包括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等,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的固定不转动部分包括固定入水模块412-1、外部进水接头411等。

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的内腔与外部进水接头411的内腔固定连接并连通。

此时,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与外部进水接头411可以是两个可以分离的零部件,也可以使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与外部进水接头411合二为一而直接制成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内腔相连通。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通过螺纹旋合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上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的内腔与所述基体内腔111连通,从而使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可随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并能在转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内腔与所述基体内腔111的连通。

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内腔与外部进水接头411内腔的连接部的各自相应中心轴同轴并连通,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相对外部进水接头411固定不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还包括若干个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之间设置若干个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以防止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之间相对持续转动时水流的泄漏或非预期的分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除了具有所述的密封功能外,还可以支撑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并使两者之间可密封地相对转动。

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根据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的个数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相配合的密封圈槽,所述的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位于相应的密封圈槽中,并同时紧密贴合于所述的固定入水模块412-1密封圈槽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密封圈槽,且与各密封圈槽保持微小摩擦系数。

外部水源430推送的水流可以经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的内腔流入基体内腔111。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还包括同轴设置的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还包括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辅助件。

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之间通过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连接而能相对转动,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辅助件对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和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进行限位和防护。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辅助件包括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外卡环412-5、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外圈轴套412-6、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内卡环412-7和固定入水模块轴套412-8。

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和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外圈轴套412-6的轴线,均与固定入水模块412-1内腔中心轴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内腔中心轴同轴。

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的内圈内孔圆柱面与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的外圆柱面同轴固定配合,并经上下两个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内卡环412-7同时限制轴向移动而固定配合于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的外圆柱面。此时,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的内圈的上端面与上方的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内卡环412-7的下端面接触并相对固定,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的内圈的下端面与下方的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内卡环412-7的上端面接触并相对固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设置一卡环槽,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外卡环412-5固定配合于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的卡环槽内,从而使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外卡环412-5获得与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的固定连接,并对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外卡环412-5实现径向位移限制和轴向向上的轴向位移限制。

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外卡环412-5的下端面与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外圈轴套412-6的上端面接触并相对固定,从而可以限制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外圈轴套412-6竖直向上的轴向移动。

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的外圈外圆柱面与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的内孔圆柱面同轴固定配合,并经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外圈轴套412-6的下端面限制轴向移动而固定配合于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的内孔圆柱面。此时,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的外圈的上端面与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外圈轴套412-6的下端面接触并相对固定,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的外圈的下端面与所述固定入水模块轴套412-8的上端面保持微小间隙并可相对转动,所述固定入水模块轴套412-8的下端面与所述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的内孔底面保持微小间隙并可相对转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入水模块轴套412-8的内孔中设置一段内螺纹,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的外轴圆面的设置一段外螺纹,所述固定入水模块轴套412-8通过所述固定入水模块轴套412-8的内螺纹和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的外螺纹配合形成的螺纹连接而固定于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的外轴圆面,并成为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的一部分。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入水模块轴套412-8外圆周上设置若干个密封槽,各个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入水模块轴套412-8的相应密封槽,从而使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经若干个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的密封,而能有效防止所述固定入水模块412-1和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之间相对持续转动时水流的泄漏或非预期的分流。

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的数量可以是零个、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

作为优选,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的数量是两个时,密封效果和成本、结构紧凑性等同时达到最佳。

该示例提供的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工艺简单、成本低、不易漏水等突出优点。

除了图10所述的示例,本领域人员还可以参考市场上已有的其他各种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产品以获得具体实施。

此外,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不透水型轴承从而省去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

比如,一种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中,不包括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密封圈412-3,而仅通过若干个不透水的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轴承412-4实现一定的密封作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部水源430包括水泵431、水源过滤器432和水箱433。

所述水箱443内装有适量水源,经水源过滤器432过滤后的水可经水泵431推送至供水水管420,并经供水水管420到达进水可转动接头组410后再流入基体内腔111。

本领域人员还可以直接选用市场上具有所述外部水源430类似功能的现有产品直接使用于本发明。

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为可透水结构,如具有微小空隙的可透水砂纸或砂布等,因而,外部水源430推送的水流可以通过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的可透水结构抵达被作用物600,从而减少微屑聚集,减少开孔工序。

但这种结构下,水流受可透水结构阻拦,容易限制微屑聚集的减少效果。

为进一步减少微屑在微去除作用体120作用面中部区域的聚集,并为已经聚集的微屑提供一定的容纳空间,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的作用面设置一中心孔。

通常,该中心孔不为贯穿孔,因而减少微屑聚集能力仍然有限。

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的该中心孔为贯穿孔且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的贯穿内腔连通,从而使外部水源430推送的水流到达作用体安装盘122的贯穿内腔后可直接抵达被作用物600而不受任何阻拦,最大化的增强水流冲击力而带走聚集的微屑,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微屑聚集,最大化提高微去除效率和品质。该实施方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为不可透水结构。

本领域人员还可以直接选用市场上已有的具有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类似功能的现有产品而直接具体实施。

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最大化减少微屑聚集,最大化提高微去除效率和品质,所述微去除作用单元100还包括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包括偏心体基体131、偏心体转子132和偏心体轴承133。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基体131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分离并各自单独存在,然后再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固定连接成一整体。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基体131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共同构成一自始至终即为一整体的单个零件。

所述偏心体转子132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一起随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转子132同轴套入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内圈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外圈再同轴套入所述偏心体基体131相应内孔圆腔而使所述偏心体转子132相对所述偏心体基体131转动。

设置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与微去除作用基体110不直接固定连接,而是通过所述偏心体基体131间接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固定连接。

换言之,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与所述偏心体基体131固定连接成一相对固定整体而在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200的驱动下主动转动,所述偏心体转子132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固定连接成一相对固定整体而在所述偏心体基体131的偏心作用下跟随所述偏心体基体131作随动转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所述偏心体基体131固定连接成一相对固定整体而在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驱动下主动转动,所述偏心体转子132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固定连接成一相对固定整体而在所述偏心体基体131的偏心作用下跟随所述偏心体基体131作随动转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基体131包括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偏心体基体轴承腔131-2和偏心体基体转子腔131-3。

所述偏心体基体轴承腔131-2、偏心体基体转子腔131-3和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的中心轴共线。

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分别与所述偏心体基体轴承腔131-2和偏心体基体转子腔131-3相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与偏心体基体转子腔131-3的孔径相同。

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与所述基体内腔111相连通,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推送的水流可经所述基体内腔111流入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

如图13所示,所述偏心体转子132的转轴相对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或第二支撑轴承330的转轴偏离一固定距离,设该固定距离为m,且m不小于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千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五百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二百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百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五十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二十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十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八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六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五分之一。

为最大化偏心效果,本发明所述m不低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最大外径的十分之一。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4、图15、图16所示,所述偏心体转子132包括与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的转轴同轴设置的偏心体转子外圆部132-1、偏心体转子轴承部132-2、偏心体转子内腔132-3、偏心体转子作用体连接部132-4。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转子内腔132-3分别与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和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内腔相连通,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推送的水流可经所述基体内腔111流入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进而依次流入所述偏心体转子内腔132-3和微去除作用体120内腔并最终到达被作用物600。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转子作用体连接部132-4为一内螺纹孔,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设置一相应的外螺纹,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通过该外螺纹旋合紧固于所述偏心体转子作用体连接部132-4的内螺纹孔,从而与所述偏心体转子作用体连接部132-4固定连接。

此时,所述偏心体转子作用体连接部132-4的内孔和内螺纹孔均与所述偏心体转子内腔132-3相连通,且在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通过螺纹旋合紧固后能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贯穿内腔相连通,从而使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推送的水流可依次流入所述偏心体转子内腔132-3和微去除作用体120内腔并最终到达被作用物600。

所述偏心体转子外圆部132-1同轴穿过并可转动地配合于偏心体基体转子腔131-3。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转子外圆部132-1与所述偏心体基体转子腔131-3之间的孔轴配合为小间隙配合。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外圈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偏心体基体轴承腔131-2,所述偏心体转子轴承部132-2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内圈。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转子132还包括偏心体转子第一限位部132-5和偏心体转子第二限位部132-6。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还包括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和偏心体第二限位件135,所述偏心体基体131还包括偏心体基体第一限位部131-4和偏心体基体第二限位部131-5。

所述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和偏心体第二限位件135均可选择卡环、卡套、轴肩或孔肩等限位方案中的一种而具体实施,所述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或偏心体第二限位件135为轴肩或孔肩所在零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固定连接于所述偏心体转子第一限位部132-5。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基体第一限位部131-4和偏心体转子第一限位部132-5均为卡槽,所述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和偏心体第二限位件135均为卡环,或者所述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为设置于所述偏心体转子第一限位部132-5的一不可分离的凸出部从而与所述偏心体转子第一限位部132-5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通过卡入所述偏心体转子第一限位部132-5的卡槽而与所述偏心体转子第一限位部132-5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第二限位件135固定连接于所述偏心体基体第二限位部131-5。

所述偏心体第二限位件135通过卡入所述偏心体基体第二限位部131-5的卡槽而与所述偏心体基体第二限位部131-5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外圈的下端面与所述偏心体第二限位件135的上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外圈向下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外圈的上端面与所述偏心体基体轴承腔131-2的上底面即所述偏心体基体第一限位部131-4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外圈向上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内圈的下端面与所述偏心体转子轴承部132-2的轴肩凸出上端面即所述偏心体转子第二限位部132-6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内圈向下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内圈的上端面与所述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的下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偏心体轴承133内圈向上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转子132还包括偏心体转子密封槽132-7。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还包括偏心体密封圈136。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转子密封槽132-7设置于所述偏心体转子外圆部132-1。

所述偏心体密封圈136同轴且同时紧密配合地固定于所述偏心体转子密封槽132-7和所述偏心体基体转子腔131-3,从而使所述偏心体转子外圆部132-1与所述偏心体基体转子腔131-3之间具有优良的密封特性,以防止所述偏心体转子内腔132-3和偏心体转子内腔132-3之间相对持续转动时水流的泄漏或非预期的分流。

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用于支撑并径向固定所述偏心体转子132从而使所述偏心体转子132可单轴转动,并具有一定的刚性和稳定性,能应用于较大切削力的微去除场合。

为进一步提高刚性和稳定性,并能更好地应用于较大切削力的微去除场合,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十分之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五分之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四分之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三分之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二分之一。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最大直径。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1.2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1.5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1.8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2.0倍。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不低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最大直径的3.0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轴向总长度与所述偏心体轴承133的最大直径之间的比例,通常大于或等于0.8以上,才能保证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

尽管上述方案通过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可以最大化减少微屑聚集、最大化提高微去除效率和品质,但本领域人员会考虑结构紧凑性而不采用上述偏心微去除方案,也会因为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内腔与所述基体内腔111存在一偏置距离而难以密封的连通、难以精确的装夹而加工成型等原因放弃上述偏心微去除方案,还会因为增加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而导致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刚性和结构稳定性不足等原因而不考虑上述偏心微去除方案。

本发明通过偏心体转子132的密封槽和相应的密封圈、长轴型偏心体轴承133等解决了上述问题,通过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最大化减少了微屑聚集,最大化提高了微去除效率和品质。

为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的具体方式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就上述技术方案,以下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多种实施方式。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还包括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基体第一限位部115和基体第二限位部116。

所述基体内腔111中心轴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的转轴同轴共线。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设置一贯穿孔,该贯穿孔中心轴线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转动轴线同轴共线。

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的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连接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贯穿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通过键连接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外圆和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贯穿孔各设置一相配合的键槽,二键槽之间通过相应的键而紧密配合。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7、图18、图19所示,所述基座310还包括基座进水接口313、基座第一支撑轴承腔314、基座动力腔315和基座动力单元锁紧部316。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还包括支撑辅件340、驱动上盖350和驱动下盖360。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辅件340包括第一限位件341和第二限位件342。

所述第一限位件341和第二限位件342均可选择卡环、卡套、锁紧螺母、轴肩或孔肩等限位方案中的一种而具体实施,选择为轴肩或孔肩时,所述第一限位件341或第二限位件342为轴肩或孔肩所在零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341为卡环,所述第二限位件342为锁紧螺母。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驱动上盖350设置第一支撑轴承腔和动力单元定子上密封端面,所述驱动下盖360设置第二支撑轴承腔和动力单元定子下密封端面。

所述驱动上盖350和驱动下盖360均为轴类零件,且通过车床或数控车床加工成型。

所述驱动上盖350和驱动下盖360分别与动力单元转子210的转轴同轴共线。

所述驱动上盖350的第一支撑轴承腔同轴地位于所述基座第一支撑轴承腔314内。

所述驱动上盖350的动力单元定子上密封端面同轴地位于所述基座动力腔315内的上部。

所述驱动下盖360的第二支撑轴承腔同轴地位于所述基座动力单元锁紧部316形成的内腔内。

所述驱动下盖360的动力单元定子下密封端面同轴地位于所述基座动力腔315内的下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上盖350的动力单元定子上密封外圆柱面与所述基座动力腔315内孔之间同轴小间隙配合或者同轴过渡配合,并相对固定,从而便于拆装。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下盖360的动力单元定子下密封外圆柱面与所述基座动力腔315内孔之间同轴小间隙配合或者同轴过渡配合,并相对固定,从而便于拆装。

所述基体内腔111中间段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同时同轴穿过并小间隙配合于所述驱动上盖350的贯穿内孔和所述驱动下盖360的贯穿内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上盖350的第一支撑轴承腔开口向上,所述驱动下盖360的第二支撑轴承腔开口向下。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上盖350的动力单元定子上密封端面与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上底面紧密接触固定并形成密封,同时,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上底面经油膜接触密封而能小摩擦系数地相对转动。

所述驱动下盖360的动力单元定子下密封端面与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下底面紧密接触固定并形成密封,同时,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下底面经油膜接触密封而能小摩擦系数地相对转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和动力单元定子220均同轴地位于所述基座动力腔315内。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所述基体第一限位部115为卡槽,所述基体第二限位部116为轴肩,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限位件341为卡环,所述第二限位件342为锁紧螺母。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341固定连接于所述基体第一限位部115。

所述第一限位件341通过卡入所述基体第一限位部115的卡槽而与所述基体第一限位部115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限位件342通过螺纹连接旋合锁紧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动力单元锁紧部316。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驱动上盖350的第一支撑轴承腔内孔圆柱面。

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的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内圈内孔圆柱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驱动下盖360的第二支撑轴承腔内孔圆柱面。

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的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内孔圆柱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内圈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限位件341的下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内圈向上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外圈的下端面与开口向上的所述驱动上盖350的第一支撑轴承腔的下底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外圈向下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的下端面与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下方的轴肩凸出上端面即所述基体第二限位部116的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向下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外圈的上端面与开口向下的所述驱动下盖360的第二支撑轴承腔的上底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外圈向上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所述基体内腔111包括同轴且依次设置的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和基体内腔出水段111-2。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同轴穿过并可转动地配合于所述基座进水接口313的圆孔。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与所述基座进水接口313圆孔之间的孔轴配合为间隙配合。

如图3、图9所示,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与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的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内腔连接且二者的内腔相连通,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和基体内腔出水段111-2之间的基体内腔111中间段同轴穿过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贯穿孔,所述基体内腔出水段111-2与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连接且所述基体内腔出水段111-2的内腔与所述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相连通,从而使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推送的水流可依次经外部进水接头411内腔、可转动出水模块412-2内腔、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基体内腔111中间段、基体内腔出水段111-2、偏心体基体内腔131-1、偏心体转子内腔132-3、微去除作用体120内腔而最终到达被作用物600。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与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的连接为螺纹连接,其中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设置内螺纹孔,所述可转动连续供水接头412的末端设置相应的外螺纹。

所述动力源组件230包括进气接头231、排气接头232、供气管233和气源装置234。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接头231和排气接头232分别固定于所述基座310的侧边。

所述气源装置234包括过滤器、干燥器和气泵等。

气体经气源装置234的过滤、干燥而被送出至供气管233后,首先经进气接头231的内腔依次穿过所述基座310固定进气接头231的贯穿孔、动力单元定子220中与所述基座310固定进气接头231的该贯穿孔正对且相连通的贯穿孔后可以推动动力单元转子210作相应的转动,而后依次经动力单元定子220中与所述基座310固定排气接头232的贯穿孔正对且相连通的贯穿孔、所述基座310固定排气接头232的贯穿孔后到达排气接头232从而顺利排出。

为减弱排气接头232排出气体时的噪音,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接头232选择消声器。

所述外部承载装置500包括微去除模组510和承载连接件520。

所述微去除模组510包括微去除承载座511和微去除单元512,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数量不少于一个。

所述微去除单元512为本实施例所述的微去除装置中不包括外部水源430和外部承载装置500的部分。

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微去除作用体120通过合适转速的转动对被作用物600可以进行持续的微去除。

所述的微去除承载座511分别与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中基座310的基座外部承载装置连接部312固定连接。

所述承载连接件520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为两个可分离的零部件,或者所述承载连接件520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为一个不可分离的零部件整体。

所述承载连接件520包括多模块承载座连接部522,所述多模块承载座连接部522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连接件520或微去除承载座511与固定物如地面或固定于地面的固定支撑结构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部承载装置500还包括运动产生装置530。

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可以产生一个及以上运动自由度的自动化运动,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的某种机器人、机床或其他自动化运动系统而具体实现。

所述承载连接件520还包括运动产生装置连接部521。

所述运动产生装置连接部521与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的运动末端固定连接。

所述运动产生装置连接部521与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的运动末端为两个可分离的零部件,或者所述运动产生装置连接部521与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的运动末端为一个不可分离的零部件整体。

所述外部承载装置500还包括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是固定不动的台面。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是具有一个及以上运动自由度的自动化运动系统。该自动化运动系统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自动化运动系统。

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可以通过与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的运动末端固定连接的承载连接件520驱动所述微去除模组510做合适的运动,从而驱动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做出相应的运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和所述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同时受一控制系统控制,操作人员根据被作用物600的形状和微去除需求,设置相应的程序并经控制系统而使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和所述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协同工作而产生相应的相对运动,从而使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相对被作用物600根据操作人员设定的路线和路径自动运动。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做出相应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动化的微去除作业,从而省去人工,实现全自动无人化的自动化微去除作业,最大化避免微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时,一种实施方式中,尺寸规格和性能存在不同的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对同一被作用物600的不同部位进行微去除,或者分别对多个不同的被作用物600进行微去除。

所述的微去除单元512尺寸规格和性能存在不同是指微去除单元512的各个零部件及整体的尺寸、材料、外购零部件、规格和性能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不同,其余各方面均相同。

当被作用物600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去除部位而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尺寸规格和性能的微去除单元512才能完成微去除作业时,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上固定连接两种或两种以上尺寸规格和性能的微去除单元512,当完成一种微去除部位的微去除后,使用另一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并调整该微去除单元512与被作用物600的相对角度和相对位置以对被作用物600的另一种微去除部位进行微去除。所述的调整可以由操作人员手动调整,也可以由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电动地或自动地调整,还可以由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和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同时电动地或自动地调整。

当被作用物600的品种或规格多样,或者以小批量生产为主时,所述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上同时承载有多个不同的被作用物600,此时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尺寸规格和性能的微去除单元512才能在一台所述微去除装置上完成微去除作业。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上固定连接两种或两种以上尺寸规格和性能的微去除单元512,当完成一种微去除部位的微去除后,使用另一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并调整该微去除单元512与被作用物600的相对角度和相对位置以对被作用物600的另一种微去除部位进行微去除。所述的调整可以由操作人员手动调整,也可以由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电动地或自动地调整,还可以由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和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同时电动地或自动地调整。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尺寸规格和性能相同的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可以依次轮流对同一被作用物600或多个相同的被作用物600进行微去除。

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间采用以下任一方式固定于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

一、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转动轴线相互垂直;

二、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但不共线;

三、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转动轴线共线;

四、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转动轴线平行和垂直的情形同时存在。

图43给出了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但不共线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和所述微去除单元513的基座310均固定于微去除承载座511的同一侧面,相应的微去除作用体120也位于微去除承载座511的同一侧,所述进水可转动接头组410可以位于微去除承载座511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微去除承载座511的不同侧。类似的,三个及以上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但不共线的具体实施也可以参照实施,且两个及以上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转动轴线位置可以按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之间不发生空间干涉的任意位置设置。

图44给出了各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转动轴线平行和垂直的两种情形同时存在的一种实施方式,其在图43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轴向与所述微去除单元512或微去除单元513转动轴线垂直的微去除单元514。类似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但不共线的两个及以上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和转动轴线相互垂直的两个及以上的所述微去除作用体120还可以有更多组合,这些组合简单、明了,本领域人员可以自由组合并参照本发明其他部分具体实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数量为两个及以上时,待第一个被实际用于微去除的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微去除作用体损耗件将要达到使用寿命或微去除效果不符合要求时,使用另一个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并由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或/和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调整该微去除单元512与被作用物600的相对角度和相对位置以对被作用物600进行微去除,当所有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微去除作用体损耗件将要达到使用寿命或微去除效果不符合要求时,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停止微去除作业,由自动更换系统或操作人员一次性完成所述各个微去除单元512的耗损件的更换,从而大大减少更换过程中的停机时间,大大提高微去除作业效率。

微去除作用体损耗件将要达到使用寿命是指损耗件的实际使用寿命达到最大使用寿命的某一临界值以上,该临界值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使用要求和微去除技术要求确定,即超过该临界值以后微去除效果就不符合要求。一般的,该临界值可以是最大使用寿命的70%、80%或90%以上。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微去除作用体损耗件是指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作用体耗损件121。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不设置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的具体实施结构。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本实施例不设置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及其包括的偏心体基体131、偏心体转子132和偏心体轴承133,以及偏心体第一限位件134、偏心体第二限位件135和偏心体密封圈136等。因而,本实施例的微去除作用基体110与所述的微去除作用体120直接固定连接,所述的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直接带动所述的微去除作用体120旋转从而可以对被作用物600进行微去除。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下端面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通过螺纹连接而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下端面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通过基于键连接的孔轴配合连接而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微去除作用基体110中基体第二限位部116下方设置一轴肩,该轴肩外圆直径为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最大外圆直径。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该轴肩下端面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通过螺纹连接或焊接而固定连接。

所述基体内腔111下端面直接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贯穿孔上端面连接,所述基体内腔出水段111-2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贯穿孔同轴且相通。

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推送的水流可经所述基体内腔111流入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贯穿孔进而经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到达被作用物600。

一种实施方式中,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所述轴肩下端面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之间为可分离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所述轴肩下端面与所述作用体安装盘122之间为不可分离固定连接。

不设置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后,本发明所述微去除装置的结构大为简化,可靠性提高,微去除精度和稳定性易于控制。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电动偏心微去除装置的具体实施示例。

如图21、图22、图23、图24、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述基座310不包括基座进水接口313、基座第一支撑轴承腔314、基座动力腔315和基座动力单元锁紧部316,本实施例所述微去除支撑单元300不包括驱动下盖360,而且,本实施例所述动力源组件230包括驱动电机231、驱动轮232和传动件233。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机231的转动轴与所述驱动轮232通过键连接而同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31的转动轴驱动所述驱动轮232同步转动。

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通过所述传动件233与所述驱动轮232连接,从而使驱动电机231产生的旋转运动经所述驱动轮232、所述传动件233而传递至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进而驱动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固定连接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

所述传动件233可以是传动带、传动链、齿轮箱等传动件中的一种。

根据传动件233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驱动轮232和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需要设置成相应的形状和尺寸,从而具体实现基于传动件233的旋转运动传递。比如,当传动件233是传动带或传动链时,所述驱动轮232和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是与所述传动带或传动链配合使用的带轮或链轮。

所述驱动电机231可以是不需减速器等运动变换装置的直接驱动型电机而直接由电机输出轴输出合适的旋转运动,也可以是需要与减速器等运动变换装置连接并同时使用而构成一共同体的间接驱动型电机模组。该间接驱动型电机模组,通过运动变换装置的运动输出轴间接输出合适的旋转运动,此时,所述驱动电机231转动轴是指所述运动变换装置的运动输出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包括动力单元上固定板221和动力单元下固定板222。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9、图30、图31所示,所述动力单元上固定板221包括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32、图33、图34所示,所述动力单元下固定板222包括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中至少其中之一为孔腔,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中至少其中之一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中相应的孔腔,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中至少其中之一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和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中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和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中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中至多其中之一为外圆柱面,所述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中至多其中之一的内圈内孔圆柱面,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中至多其中之一的外圈外圆柱面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和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中的相应内圆孔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同轴且内圈圆孔直径相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和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外圆直径相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内腔111中心轴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的中心轴同轴。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为一孔腔,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的孔腔。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为一外圆柱面且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

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外圈外圆柱面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的相应孔腔。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为一外圆柱面且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为一孔腔,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的孔腔。

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外圈外圆柱面固定配合于且套入于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的相应孔腔。

比如,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为一孔腔,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的孔腔。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为一孔腔,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的孔腔。

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的内圈内孔圆柱面由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的相应突出外圆柱面。

相比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设置孔腔套纳第一支撑轴承320或第二支撑轴承330外圈的方案,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柱面穿过第一支撑轴承320和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的方案结构简单、尺寸和占用空间小、微去除作用基体110转动惯量小且动态响应性好,稳定性和刚性足,可靠性高,易于提高微去除效率和品质。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6、图27、图28所示,所述驱动上盖350包括驱动上盖第一支撑轴承限位部351、驱动上盖基体配合部352和驱动上盖密封部353。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上盖350为轴类零件,且通过车床或数控车床加工成型。

所述驱动上盖350中心轴与动力单元转子210的转轴同轴共线。

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同轴穿过并小间隙、可转动地配合于驱动上盖基体配合部352对应的内孔圆柱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上盖密封部353设置于所述驱动上盖基体配合部352的中间部位。所述驱动上盖密封部353为一环状凹槽。

所述支撑辅件340包括第一限位件341、第二限位件342和基体密封圈343。

所述基体密封圈343同时同轴地紧密配合于所述驱动上盖密封部353的凹槽和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外圆柱面,从而形成良好的密封,防止灰尘、微屑、水等通过所述基体内腔进水段111-1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与驱动上盖基体配合部352间的小间隙进入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内部而产生不利影响。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单元上固定板221还包括上固定板轴承限位部221-2、上固定板轴套配合部221-3和上固定板电机孔221-4。

所述动力单元下固定板222还包括下固定板轴承限位部222-2和下固定板轴套配合部222-3。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4、图25所示,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上固定板轴套配合部221-3、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和下固定板轴套配合部222-3分别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转轴同轴共线。

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经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与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可转动连接;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经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与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可转动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机231转动轴保持间隙地同轴穿过所述上固定板电机孔221-4,所述驱动电机231的安装法兰与所述动力单元上固定板221的上端面紧密配合并固定连接,且具有一定的密封效果,可以防止灰尘、微屑、水等进入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200内部而产生不利影响。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4、图25所示,所述支撑辅件340包括一个第一限位件341和两个第二限位件342,所述第一限位件341为卡环,所述第二限位件342为轴套。

一种实施方式中,为简化设计、加工和安装,所述的两个第二限位件342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所述基体第一限位部115为卡槽,所述基体第二限位部116为轴肩。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341通过卡入所述基体第一限位部115的卡槽而与所述基体第一限位部115固定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件342均通过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同轴地固定连接于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

上方的所述第二限位件342的下端面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上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从而限制上方的所述第二限位件342向下的轴向移动。

下方的所述第二限位件342的上端面与所述动力单元转子210的下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从而限制上方的所述第二限位件342向上的轴向移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上方的所述第二限位件342固定连接于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且上方的所述第二限位件342的外圆面同轴穿过并间隙配合于所述上固定板轴套配合部221-3的内孔圆面。

下方的所述第二限位件342固定连接于所述基体动力单元配合部114对应的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外圆段,且下方的所述第二限位件342的外圆面同轴穿过并间隙配合于所述下固定板轴套配合部222-3的内孔圆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的内孔圆柱面开口向上,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的内孔圆柱面开口向下。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的内孔圆柱面。

所述基体第一轴承配合部112的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内圈内孔圆柱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外圈外圆柱面同轴套入并固定配合于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的内孔圆柱面。

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的外圆柱面同轴穿过并固定配合于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内孔圆柱面。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内圈的上端面与所述第一限位件341的下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内圈向上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内圈的下端面与所述的上方的第二限位件342的上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从而使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内圈向下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外圈的下端面与开口向上的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1-1内孔圆柱面的下底面即所述上固定板轴承限位部221-2的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外圈向下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外圈的上端面与所述驱动上盖第一支撑轴承限位部351的下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一支撑轴承320外圈向上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的上端面与所述的下方的第二限位件342的下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从而使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向上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的下端面与所述基体第二轴承配合部113下方的轴肩凸出端面即所述基体第二限位部116的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内圈向下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外圈的上端面与开口向下的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配合部222-1内孔圆柱面的上底面即所述下固定板轴承限位部222-2的端面紧密接触并相对固定而使所述第二支撑轴承330外圈向上的轴向移动被限制。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还包括动力单元侧板223。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动力单元侧板223的数量为四个。

一种实施方式中,为简化设计、制造和安装,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的四个动力单元侧板223中,左右正对的两个动力单元侧板223的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前后正对的两个动力单元侧板223的形状和尺寸完全相同。

所述的左右正对的两个动力单元侧板22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动力单元上固定板221和动力单元下固定板222的左侧和右侧,所述的前后正对的两个动力单元侧板22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动力单元上固定板221和动力单元下固定板222的前侧和后侧,从而通过四个动力单元侧板223从四个侧面方向密封地包围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进而对所述动力单元定子220形成保护作用,防止外部的灰尘、微屑、水等影响所述微去除动力单元200的正常运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还包括偏心体外罩137。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偏心体外罩137为一圆筒形结构,内部具有容纳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转动的空间足够的空腔。

所述偏心体外罩137同轴地包围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从而防止外部的灰尘、微屑、水等给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还包括偏心体外罩137但不包括偏心体密封圈136。

相应地,所述偏心体转子132不设置偏心体转子密封槽132-7。

此时,基于所述偏心体外罩137的防护作用,可以省去偏心体密封圈136和偏心体转子密封槽132-7,从而能在简化结构的同时有效防止外部的灰尘、微屑、水等给所述微去除作用偏心体130带来不利影响。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的任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基于多微去除模组的自动化微去除装置的具体实施示例。

如图35、图36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任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实施例中的运动产生装置530为一多轴单臂机器人,微去除模组510由三个所述的微去除单元512组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为五轴以上的单臂机器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模组510还包括微去除单元513。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单元513与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尺寸和性能相同。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模组510还包括微去除单元514。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单元514与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微去除单元513的尺寸和性能相同。

如图36所示,所述微去除单元514、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和微去除单元513同时设置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且所述微去除单元514、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和微去除单元513的各个作用体耗损件121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并呈t型布置,且各个作用体耗损件121均朝外,各个基座310均朝内,各个所述外部进水装置400与所述微去除作用基体110的连接水接头包括各个进水可转动接头组410均位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的同一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首先使用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对被作用物600进行微去除作业。

待所述微去除单元512的作用体耗损件121接近或达到使用寿命的80%以上时,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或/和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调整角度和位置以使用所述微去除单元513对被作用物600进行微去除作业。

待所述微去除单元513的作用体耗损件121接近或达到使用寿命的80%以上时,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或/和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调整角度和位置以使用所述微去除单元514对被作用物600进行微去除作业。

待所述微去除单元513的作用体耗损件121接近或达到使用寿命的80%以上时,所述微去除装置则停止微去除作业,自动更换系统或操作人员一次性完成所述微去除单元514、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和微去除单元513的各个作用体耗损件121的更换,从而大大减少更换作用体耗损件121的停机时间,大大提高微去除作业效率。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4,本实施例给出了另一种基于三微去除模组的自动化微去除装置的具体实施示例。

如图37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所述微去除单元514、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和微去除单元513的各个作用体耗损件121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并呈笛卡尔坐标系布置。相应地,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外形结构可以设置为正方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调整角度所需的电能、时间均达到最低。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5,本实施例给出了另一种基于两微去除模组的自动化微去除装置的具体实施示例。

如图38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5的区别在于,不包括所述微去除单元514,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和微去除单元513的各个作用体耗损件121的转动轴线相互垂直。同样地,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外形结构可以设置为正方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去除模组510结构较为简化,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线路和管路布局较为简易,且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调整角度所需的电能、时间均较低。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4,本实施例给出了另一种基于两微去除模组的自动化微去除装置的具体实施示例。

如图39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不包括所述微去除单元514,所述微去除单元512和微去除单元513的各个作用体耗损件121的转动轴线共线。

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去除模组510结构较为简化,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线路和管路布局较为简易。

实施例8。

基于实施例1至7中的任意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微去除装置的具体实施示例。

如图40、图41所示,与实施例1至7中任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运动产生装置530为一五坐标数控机床,该五坐标数控机床的五轴头与所述承载连接件520的运动产生装置连接部521固定连接进而与所述微去除承载座511固定连接,最终实现与微去除模组510的固定连接。所述被作用物承载装置540为该五坐标数控机床的工作台。本实施例可以更加高效精密地实现自动化微去除作业。

实施例9。

基于实施例1至8中的任意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给出了一种基于前述实施例所述微去除装置的其他实施方式。

一种实施方式中,在微去除作业过程中,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的下底面与被作用物600的被作用平面或被作用曲面的切平面之间保持一定的夹角n。

所述作用体耗损件121的下底面不是指作用体耗损件121的圆柱面,而是指作用体耗损件121的下底面(背离作用体安装盘122且不与作用体安装盘122接触的底面),即作用体耗损件121对被作用物600产生微去除作用的作用面整个平面。

该夹角n的范围一般为0.1度至90度。

较佳的,该夹角n的范围为1度至45度,以及3度至15度、5度至10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任意一种终端产品,该终端产品包括一个以上的研磨部,所述研磨部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任一微去除装置进行微去除,且微去除过程中,所述终端产品除研磨部以外的其他所有部位与所述微去除装置的微去除作用体不接触。

在微去除过程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研磨部的零部件可以与所述终端产品其他零部件分离而单独存在。

所述微去除装置对所述终端产品包括研磨部的零部件单独进行微去除,且微去除过程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研磨部的零部件除研磨部以外的其他所有部位与所述微去除装置的微去除作用体不接触。

比如,所述终端产品可以是智能手机、智能平板、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机、电水壶、保温杯、燃油汽车、电动汽车、电动门、电动窗、平衡车、手表、钟表、水龙头、燃气灶、电风扇、电吹风等,所述终端产品的外观结构件或支撑辅助结构件的外表面均可作为研磨部,且均采用本发明所述的任一微去除装置进行微去除。在微去除过程中,所述终端产品的外观结构件或支撑辅助结构件可以和所述终端产品的其他零部件分离而单独存在,本发明所述的任一微去除装置对单独存在的所述终端产品的外观结构件或支撑辅助结构件单独进行微去除。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去除装置作为任一终端产品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线的一部分而与其他设备或装置共同构成一生产线。该生产线的作用对象包括一个以上的研磨部,所述微去除装置可对所述研磨部进行微去除,且微去除过程中,所述生产线的作用对象除研磨部以外的其他所有部位与所述微去除装置的微去除作用体不接触。

所述其他设备装置为用以完成所述作用对象微去除作业的所有在前工序和在后工序的所有设备与装置。

所述生产线的作用对象包括研磨部的零部件可以与所述其他零部件分离而单独存在。

所述微去除装置对所述生产线的作用对象包括研磨部的零部件单独进行微去除,且微去除过程中,所述生产线的作用对象包括研磨部的零部件除研磨部以外的其他所有部位与所述微去除装置的微去除作用体不接触。

比如,在智能手机生产线中,智能手机后盖经多个工序的机械加工后被自动送料机构送至所述微去除装置,所述微去除装置对智能手机后盖进行微去除,微去除作业完成后再通过自动送料机构将智能手机后盖送至清洗干燥设备,对智能手机后盖进行清洗后再进行干燥处理。

所述智能手机后盖的外底面为所述的研磨部,所述的智能手机或智能手机后盖为所述生产线的作用对象,所述的在前工序设备包括将智能手机后盖进行机械加工的各种数控机床及辅助的搬运小车或送料机构,所述的在后工序设备包括清洗干燥设备。

所述的各种数控机床包括数控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钻床等。

一种实施方式为一生产制造与管理系统,所述生产制造与管理系统包括所述的生产线。

所述生产线中,所述微去除装置对送料机构或送料人员送来的作用对象进行微去除,微去除作业完成后再通过送料机构或送料人员将作用对象送至在后工序。

所述在后工序为清洗、干燥、擦尘、清洗干燥、清洗擦尘、清洗干燥擦尘中的任一种。

所述生产制造与管理系统还包括对所述微去除装置和所述其他设备装置进行管控的各种软硬件系统和辅助支撑保护系统。

所述用于管控所述微去除装置和所述其他设备装置的各种软硬件系统主要是管理、控制、采集、存储或通信的各种软硬件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数据采集装置、数据传动装置、数据存储装置、通信控制装置、分析处理与运算装置、人机交互装置等软硬件系统或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辅助支撑保护系统主要指用于辅助的供水、供电、检测、办公、仓储、厂房、搬运所涉及的设备与设施,具有保护功能、辅助功能或支撑功能中的一种或多种功能。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涉及的配合,如无特别说明,一般指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涉及的结构件,通常可以使用低碳钢制成,也可以采用轻质金属材料如铝合金、铝镁合金等材料制成。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涉及的固定连接,如无特别说明,一般指螺纹连接、焊接、铆接等某固定连接方式中的一种。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涉及的外购件或其他现有技术,在与本发明各实施例结合使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部分参数、结构、尺寸、程序等的适应性调整,这些调整本领域人员可以直接得出或直接具体实施,本发明不做具体描述,以免模糊本发明的根本原理和要旨。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未详细介绍或说明的内容,已在现有技术中存在或已被本领域人员惯常使用或已被本领域人员广泛知晓,本发明不做具体描述,以免模糊本发明的根本原理和要旨。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或类似方式替代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