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互补真空退火炉的降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0738发布日期:2018-10-16 19:13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主动互补真空退火炉的降温装置。



背景技术:

真空退火炉主要用于高温合金钢、磁性材料、有色金属、不锈钢、钛合金等,材料的光亮退火。真空退火炉在一个制作流程完成后要进行降温将原箱内温度300-600度的温度降温20~100度左右,以便能够再次上架,这种降温如果交由抽真空泵,或自然降温来做,1个是消耗时间长,1个是需要消耗更多的成本,会增加企业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主动互补真空退火炉的降温装置,额外设置能迅速的互补调温器进行补充式的调温,能迅速的稳定温度,提高温度控制,互补调温器的降温仓又额外设置能利用水冷进行比较快速的冷却,而且冷却不消耗过多的电能成本。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主动互补真空退火炉的降温装置,包括炉主体、补偿通气管、互补调温器,所述互补调温器通过补偿通气管和炉主体,其中:所述互补调温器包括调温仓、冷凝抽真空管、机械抽气真空管、冷凝抽真空泵、机械抽气真空泵,互补调温器包括调温仓内设置电加热片堆,补偿通气管连接冷凝抽真空泵,机械抽气真空管连接机械抽气真空泵,机械抽气真空管的进口和冷凝抽真空管相连接,调温仓通过补偿通气管和炉主体连接;所述调温仓的前仓壁上焊接或铰接有降温仓,降温仓和调温仓相通,降温仓内悬挂有水冷降温循环堆,水冷降温循环堆通过水循环管和降温仓外设置的水冷循环泵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降温仓包括外开仓盖、外立壁、底壁,底壁中心设置降温口和调温仓向通,外立壁一侧设置水冷降温循环堆的水循环接口,底壁在降温口边沿贴合设置T形架,降温仓内的水冷降温循环堆底部垫接有悬置抽拉板,悬置抽拉板的前端朝向外开仓盖一侧竖向设置竖向伸缩架杆。通过降温口可以和调温仓向通,在补偿通气管全部打开的情况下,高温氮气也会充满降温仓,在停止炉主体的加温后,会由水冷降温循环堆将高温氮气进行水冷冷却,在这种冷却的情况下,整个降温仓、炉主体、互补调温器都开始进行了降温;T形架和悬置抽拉板可以使得水冷降温循环堆悬置在悬置抽拉板上,在悬置抽拉板在可以在底部得支撑,进行悬置,而置抽拉板可以在进行维修或不需要冷降温循环堆的时候可以抽拉出来,并替换上其他功能组物件,竖向伸缩架杆是可以提供悬置抽拉板前端的支撑力,在抽拉动作完成后,进行定位和悬置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机械抽气真空管的进口和冷凝抽真空管相连接处的后方,冷凝抽真空管设置双向气阀,双向气阀上安装设置流量控制器。需要常温控制的时候可以在后端进行控制双向气阀限制冷凝抽真空管来源的冷却气体,主动只需要常温气体通过机械抽气真空管本输入互补调温器中,达到节约能源,或者需要调节成为常温时候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调温仓底部设置暂存气仓,暂存气仓通过双向通气管连接调温仓。暂存气仓可以暂存一些热氮气,以便能够更好地节约和收回利用氮气,能够节能。

作为优选所述补偿通气管包括1只单向管,1只双向管,单向管上设置单向气阀,因为氮气的管理,需要只控制氮气进入或者只混合普通空气进入炉主体,而双向管的运用,可以在既要降温的时候使用,也可以进行降温的时候使用。

作为优选所述调温仓内设置若干温度感应器。进行温度监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额外设置能迅速的互补调温器进行补充式的调温,能迅速的稳定温度,提高温度控制,互补调温器的调温仓又额外设置能利用水冷进行比较快速的冷却,而且冷却不消耗过多的电能成本,不需要抽氮气再打开舱门进行长时间自然降温,不会造成热污染和氮气泄露污染,净化生产环境,提高工人的舒适度,特别是在无菌电子零件的生产环境下,生产环境温度不会有影响,需要大幅度空调进行调温,既节省了生产电力,又节省了生产环境温度调节的电力,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回收热量的热水也能用作其他生产使用,以及预备了有温度的预存气体进行调温的补充,能自动化,安全度高,成本低造价底,能比较方便的进行改造添加的在老式的厢式真空退火炉使用本功能,有多种感应器进行精确监控。

附图说明

图1为主体结构图。

图2主体加装降温仓立体图。

图3降温仓截面立体图。

图4降温仓截面放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作为优选具体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主动互补真空退火炉的降温装置,包括炉主体1、补偿通气管2、互补调温器3,所述互补调温器通过补偿通气管和炉主体,其中:所述互补调温器包括调温仓4、冷凝抽真空管5、机械抽气真空管6、冷凝抽真空泵7、机械抽气真空泵8,互补调温器包括调温仓4内设置电加热片堆9,调温仓内设置温度感应器13,温度感应器用来感应加温的情况,以便能够排入炉本体或排出调温仓,或者调节进入暂存仓,电加热片堆的主要作用是产生加热,他一般是在真空退火炉的应力退火热处理工艺中适应,他将替换气体一般是氮气进行加热,在进行抽真空的时候,多余的氮气不能直接开箱,这些氮气还保存着热量,在温度进行控制的时候可以进行补偿调温使用,所以会被排入调温仓底部设置暂存气仓10,并通过双向通气管连接使得两则进行通气连接,冷凝抽真空管连接冷凝抽真空泵,机械抽气真空管连接机械抽气真空泵,机械抽气真空管的进口和冷凝抽真空管相连接;机械抽气真空管的进口和冷凝抽真空管相连接处的后方,冷凝抽真空管设置双向气阀,双向气阀上安装设置流量控制器,调温仓通过补偿通气管的1只单向管11、1只双向管12和炉主体连接,单向管是从调温仓内通入炉主体内,他只在氮气进入氮气进入互补调温器中时候运行,他主要是再次补充加热,或者排出一部分炉本体自己加热过高时候的氮气进行暂时储存,以便放置冷却,并且再次预备放入炉本体内;如图2和3所示,所述互补调温器的调温仓的前仓壁101上焊接或铰接有降温仓14,降温仓内悬挂有水冷降温循环堆102,水冷降温循环堆通过水循环管和降温仓外设置的水冷循环泵15相连接;所述降温仓包括外开仓盖103、外立壁104、底壁105,外立壁是前后左右4个方向都设置一体用金属制作成方形框,在使用底部的底壁使得整个仓在铰接到互补调温器的前仓壁上,底壁中心设置降温口106和调温仓向通,外立壁一侧设置水冷降温循环堆的水循环接口107,底壁在降温口边沿贴合设置T形架108,降温仓内的水冷降温循环堆底部垫接有悬置抽拉板109,悬置抽拉板的前端朝向外开仓盖一侧竖向设置竖向伸缩架杆110。通过降温口可以和调温仓向通,在补偿通气管全部打开的情况下,高温氮气也会充满降温仓,在停止炉主体的加温后,会由水冷降温循环堆将高温氮气进行水冷冷却,在这种冷却的情况下,整个降温仓、炉主体、互补调温器都开始进行了降温;T形架和悬置抽拉板可以使得水冷降温循环堆悬置在悬置抽拉板上,在悬置抽拉板在可以在底部得支撑,进行悬置,而置抽拉板可以在进行维修或不需要冷降温循环堆的时候可以抽拉出来,并替换上其他功能组物件,竖向伸缩架杆是可以提供悬置抽拉板前端的支撑力,在从外开仓盖打开后,将整个已经螺接在悬置抽拉板的水冷降温循环堆推入降温仓或完成整个动作后再其他工序中因为防止水冷降温循环堆水冷降温循环堆的受温温度是肯定小于电加热堆的,在不进行降温的情况下,为了不经常被100-600左右的高温老化或损坏,为了寿命是不再降温的工序情况下必须抽拉出来,抽拉动作完成后,进行定位和悬置固定,具体的操作是通过竖向伸缩架杆在中间的松紧螺丝调送,然后伸长到整个降温仓的宽度大小就可以完成支撑杆的作用,他的底部有T形架进行悬置支撑,水冷降温循环堆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用铜管接芯接套好并和水循环接口107相接通,使得冷水能进行水冷降温循环堆。

因为氮气的管理,需要只控制氮气进入或者只混合普通空气进入炉主体,而双向管的运用,可以在既要降温的时候使用,也可以进行降温的时候使用。

实施方法:炉本体内抽真空,作为补偿机械抽气真空管连通的调温仓以及机械抽气真空管、双向管全部开放,可以和炉本体自身的机械抽真空泵一起运作,加强抽真空动作;

调温:温度过高时候,对应炉本体内温度感应器的情况,控制打开补偿通气管的单向管上单向阀,让氮气进入互补调温器中,作为加强可以设置一只气体流量控制器和单向阀共同运作,单实际不需要,因为是通过温度的感知,一旦炉本体内温度达标稳定,就关闭单向管的通路,达到小范围调温控制;一旦出现温度飙升的时候,冷凝抽真空泵会迅速工作,迅速抽走全开的已经打开单向管,双向管通路的炉本体内的氮气以及互补调温器中的气体,进行极限紧急降温;

温度过低或未达到标准的时候,为了节约加热能源,我们将已经抽走储存了的暂存仓内的热氮气放出,并打开双向管通路,打开电加热片堆进行加热,因为本身保持有一定温度,而且密度也比较高,所以能节约一部分加热过程时间和能量。常温控制的时候可以在后端进行控制双向气阀限制冷凝抽真空管来源的冷却气体,主动只需要常温气体通过机械抽气真空管本输入互补调温器中,达到节约能源,或者需要调节成为常温时候的情况;

降温:主炉体完成真空退火工艺后,保持原先的所有管道原样,封闭的还是封闭,打开的还是打开,打开降温仓的外开仓盖,将整个装载在悬置抽拉板水冷降温循环堆推入降温仓,并用T形架和伸缩架杆进行头尾支撑,接通水冷降温循环堆的进水和循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都用铜管接芯接套好并和水循环接口107相接通,预备完成;打开互补调温器和炉主体相连接的双向管,作为辅助可以要冷凝抽真空泵先抽一段时间,加快高温氮气充满整个互补调温器,并且能进入降温仓,停止冷凝抽真空泵的抽取降温,开始水冷降温,水冷循环泵开始工作,冷水在水冷降温循环堆中运动,带走氮气的热量,进行降温,热水进行回收。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