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9028发布日期:2020-06-17 00:0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板材的前处理装置,属于平板表面前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平板表面涂装前处理工艺一般包括两种,即酸洗磷化或表面喷砂,待前处理工艺结束之后,再依次进行烘干与涂装作业。现有技术中采用的酸洗磷化或表面喷砂工艺不仅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会对操作工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且工艺控制难度较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即使花费较大的加工成本,前处理之后的表面涂层附着力也不一定能达到客户的要求,能效比较低。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处理效果较差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前处理效果较好的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上拉毛辊,相邻的上拉毛辊之间设置有辊辊上间距,所有的上拉毛辊的侧围的正下方共设置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上拉毛辊的侧围上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且在上拉毛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上辊轴。

所述上拉毛辊的布置方向为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且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上拉毛辊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呈渐细变化。

所述上辊轴的一端与上拉毛辊同轴连接,上辊轴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后与上齿轮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上承辊块的中部开设有上承辊孔,上承辊孔内设置有上轴承,上轴承内穿经而过有上辊轴。

所述上拉毛辊包括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一辊、上二辊、上三辊、上四辊,所述上齿轮包括上一左齿轮、上一右齿轮、上二左齿轮、上二右齿轮、上三左齿轮、上三右齿轮、上四左齿轮、上四右齿轮,所述上一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一左齿轮、上一右齿轮,上二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二左齿轮、上二右齿轮,上三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三左齿轮、上三右齿轮,上四辊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四左齿轮、上四右齿轮;

所述上一左齿轮、上二左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二号链条,上二右齿轮、上三右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三号链条,上三左齿轮、上四左齿轮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四号链条。

所述上一右齿轮的侧围经上一号链条与上驱动齿轮的侧围相连接,上驱动齿轮的中部经上传动轴与上皮带轮的中部相连接,上皮带轮的侧围经上传动皮带与上电动机的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上传动轴的一端与上皮带轮的中部相连接,上传动轴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上外驱动支板、上驱动齿轮后与上内驱动支板相连接,且上外驱动支板、上内驱动支板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上辊轴包括上进块轴、上外扩部与上连辊部,所述上进块轴的左端穿经上承辊孔而过,上进块轴的右端与上外扩部的左端相连接,上外扩部的右端与上连辊部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上连辊部的右端与上拉毛辊的左端部相连接。

所述上外扩部包括外竖板与底搭块,所述外竖板的背面与上进块轴的右端相连接,外竖板的正面的底部与底搭块的左端垂直连接;所述上连辊部包括上弧块与下弧块,上弧块的底面与下弧块的顶面之间夹设有定位腔,上弧块的长度大于下弧块的长度;所述外竖板上近外竖板、底搭块交接处的部位与同心定位轴的左端相连接,同心定位轴的右端延伸至定位腔的内部,同心定位轴的底面与底搭块、下弧块的顶面均接触,同心定位轴的顶面与上弧块的底面相接触,且同心定位轴与上进块轴同轴设置;

所述下弧块的左端与底搭块的右端正对接触,上弧块上开设的上一凹孔槽、上二凹孔槽各经一根螺钉与底搭块相连接,上弧块的左端与外竖板的正面的顶部相接触。

所述上承辊块的左侧部沿左支撑板的右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上承辊块的右侧部沿右支撑板的左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所述左支撑板、右支撑板的顶端均与顶支撑板的底面相连接,左支撑板、右支撑板的底端均与底支撑板的顶面相连接,且左支撑板、顶支撑板、右支撑板、底支撑板共围成一个上下调整腔。

所述上承辊块的顶部与中螺杆的底端上下正对设置,中螺杆的顶端依次穿经顶支撑板、中齿轮后延伸至中齿轮的正上方,中齿轮的侧围与左齿轮、右齿轮同时相啮合,左齿轮、右齿轮的中部分别穿经而过有左螺杆、右螺杆,左螺杆的底端依次穿经左齿轮、顶支撑板、上承辊块、下承辊块后与左底件固定连接,右螺杆的底端依次穿经右齿轮、顶支撑板、上承辊块、下承辊块后与右底件固定连接,左底件、右底件悬空在底支撑板的上方,左螺杆、右螺杆上位于上承辊块、下承辊块之间的部位上分别套设有左弹簧、右弹簧,且上下调整腔内设置有上承辊块、下承辊块、左弹簧、右弹簧、左底件与右底件;所述中螺杆、左螺杆、右螺杆的外侧围与中齿轮、左齿轮、右齿轮的中部分别进行对应的螺纹配合;所述左齿轮、中齿轮、右齿轮的外部覆盖有同一个齿轮室壳,该齿轮室壳的顶面上环绕中螺杆的部位上设置有刻度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中,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上拉毛辊,上拉毛辊的侧围的正下方共设置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上拉毛辊的侧围上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应用时,待加工的板材从板材通行区内通行,同时,转动上拉毛辊以使上拉毛辊侧围上设置的刷丝对通行的板材的顶面进行机械式的表面处理,如除油、除锈、拉毛等,从而增加工件表面粗糙度,进而提高表面涂层的附着力。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前处理效果较好。

2、本实用新型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中,所有的上拉毛辊都沿板材通行区的通行方向依次一一布置,且沿通行方向,上拉毛辊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呈现为由粗至细的渐变趋势,该设计不仅能够取得较好的前处理效果,而且在此基础之上,能使工件表面最终拉毛效果更加均匀细腻,进一步提高工件表面涂装的附着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而且提高附着力效果较佳。

3、本实用新型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中,每个上拉毛辊的两端都连接有一个上辊轴,而上辊轴上都固定连接有一个上齿轮,相邻的上拉毛辊之间通过齿轮、链条的传动配合进行联动设计,从而使得只需驱动一个上拉毛辊,就能带动所有的上拉毛辊一并转动,且是同步同速运转,不仅操作简易,而且节省驱动成本,能源利用率较高。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易于操作,而且操作成本较低。

4、本实用新型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中,上辊轴包括上进块轴、上外扩部与上连辊部,上外扩部的右端与上连辊部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该设计能降低上拉毛辊的拆卸与装配的难度,减少拆装成本,尤其当有同心定位轴存在时,不仅能确保搭接的准确率,而且能提高安装效率,且安装之后,牢固可靠,此外,还能降低对换装工人的技术要求,短时间内便可更换完毕,恢复正常生产。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拆装效率较高,而且操作难度较低。

5、本实用新型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中,上承辊块的左侧部沿左支撑板的右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上承辊块的右侧部沿右支撑板的左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应用时,通过上承辊块在纵向的上下滑动,便可调整上拉毛辊与板材之间的距离,进而适应板材的不同材料厚度、材质及产品表面处理要求,可调性较强,适应范围较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前处理效果较好,而且可调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主视图。

图3是图1中上拉毛辊的放大示意图。图中箭头为板材的通行方向。

图4是图3的左视图。

图5是图3的右视图。

图6是图3中上承辊块、上辊轴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中上承辊块、上辊轴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去除上辊轴、上拉毛辊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齿轮室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上拉毛辊60、上连辊部601、上弧块602、下弧块603、定位腔604、顶孔槽605、上一凹孔槽606、上二凹孔槽607、螺钉608、上一辊61、上内驱动支板610、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一号链条613、上驱动齿轮614、上传动轴615、上皮带轮616、上传动皮带617、上电动机618、上外驱动支板619、上二辊62、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二号链条623、上三辊63、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三号链条633、上四辊64、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上四号链条643、辊辊上间距65、上辊轴66、上齿轮67、下拉毛辊70、下连辊部701、上承辊块91、上承辊孔911、上连接支孔912、左上限位长孔913、右上限位长孔914、上轴承915、下承辊块92、下承辊孔921、下连接支孔922、左下限位长孔923、右下限位长孔924、下轴承925、中螺杆93、中齿轮931、手轮932、左螺杆94、左齿轮941、左底件942、左弹簧943、右螺杆95、右齿轮951、右底件952、右弹簧953、左支撑板96、左上限位杆963、左下限位杆964、右支撑板97、右上限位杆973、右下限位杆974、顶支撑板98、齿轮室壳981、刻度盘982、底支撑板99、上下调整腔991、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下进块轴103、下外扩部104、外竖板105、底搭块106、同心定位轴107、底孔槽108、板材通行区x。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9,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上拉毛辊60,相邻的上拉毛辊60之间设置有辊辊上间距65,所有的上拉毛辊60的侧围的正下方共设置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x,上拉毛辊60的侧围上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且在上拉毛辊6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上辊轴66。

所述上拉毛辊60的布置方向为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且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上拉毛辊60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呈渐细变化。

所述上辊轴66的一端与上拉毛辊60同轴连接,上辊轴66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齿轮67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上承辊块91的中部开设有上承辊孔911,上承辊孔911内设置有上轴承915,上轴承915内穿经而过有上辊轴66。

所述上拉毛辊60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一辊61、上二辊62、上三辊63、上四辊64,所述上齿轮67包括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所述上一辊6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二辊6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三辊6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四辊6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

所述上一左齿轮611、上二左齿轮62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二号链条623,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右齿轮632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三号链条633,上三左齿轮631、上四左齿轮64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四号链条643。

所述上一右齿轮612的侧围经上一号链条613与上驱动齿轮614的侧围相连接,上驱动齿轮614的中部经上传动轴615与上皮带轮616的中部相连接,上皮带轮616的侧围经上传动皮带617与上电动机618的输出端相连接。

所述上传动轴615的一端与上皮带轮616的中部相连接,上传动轴615的另一端依次穿经上外驱动支板619、上驱动齿轮614后与上内驱动支板610相连接,且上外驱动支板619、上内驱动支板610相互平行设置。

所述上辊轴66包括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与上连辊部601,所述上进块轴101的左端穿经上承辊孔911而过,上进块轴101的右端与上外扩部102的左端相连接,上外扩部102的右端与上连辊部6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上连辊部601的右端与上拉毛辊60的左端部相连接。

所述上外扩部102包括外竖板105与底搭块106,所述外竖板105的背面与上进块轴101的右端相连接,外竖板105的正面的底部与底搭块106的左端垂直连接;所述上连辊部601包括上弧块602与下弧块603,上弧块602的底面与下弧块603的顶面之间夹设有定位腔604,上弧块602的长度大于下弧块603的长度;所述外竖板105上近外竖板105、底搭块106交接处的部位与同心定位轴107的左端相连接,同心定位轴107的右端延伸至定位腔604的内部,同心定位轴107的底面与底搭块106、下弧块603的顶面均接触,同心定位轴107的顶面与上弧块602的底面相接触,且同心定位轴107与上进块轴101同轴设置;

所述下弧块603的左端与底搭块106的右端正对接触,上弧块602上开设的上一凹孔槽606、上二凹孔槽607各经一根螺钉608与底搭块106相连接,上弧块602的左端与外竖板105的正面的顶部相接触。

所述上承辊块91的左侧部沿左支撑板96的右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上承辊块91的右侧部沿右支撑板97的左侧边进行上下滑动配合,所述左支撑板96、右支撑板97的顶端均与顶支撑板98的底面相连接,左支撑板96、右支撑板97的底端均与底支撑板99的顶面相连接,且左支撑板96、顶支撑板98、右支撑板97、底支撑板99共围成一个上下调整腔991。

所述上承辊块91的顶部与中螺杆93的底端上下正对设置,中螺杆93的顶端依次穿经顶支撑板98、中齿轮931后延伸至中齿轮931的正上方,中齿轮931的侧围与左齿轮941、右齿轮951同时相啮合,左齿轮941、右齿轮951的中部分别穿经而过有左螺杆94、右螺杆95,左螺杆94的底端依次穿经左齿轮94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左底件942固定连接,右螺杆95的底端依次穿经右齿轮951、顶支撑板98、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后与右底件952固定连接,左底件942、右底件952悬空在底支撑板99的上方,左螺杆94、右螺杆95上位于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之间的部位上分别套设有左弹簧943、右弹簧953,且上下调整腔991内设置有上承辊块91、下承辊块92、左弹簧943、右弹簧953、左底件942与右底件952;所述中螺杆93、左螺杆94、右螺杆95的外侧围与中齿轮931、左齿轮941、右齿轮951的中部分别进行对应的螺纹配合;所述左齿轮941、中齿轮931、右齿轮951的外部覆盖有同一个齿轮室壳981,该齿轮室壳981的顶面上环绕中螺杆93的部位上设置有刻度盘982。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主要由一个变频控制的上电动机618带动多个上拉毛辊60(优选为钢丝辊刷)高速旋转,通过上拉毛辊60上的刷丝(优选为钢丝)与板材通行区x内通行而过的板件的上表面产生高速摩擦,以清除板件表面的油污、锈迹、镀层等,并将板件的上表面拉毛。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上一辊61、上二辊62、上三辊63、上四辊64依次布置,且辊上的刷丝的线径呈现为由粗到细变化,从而确保板件上表面的最终拉毛效果更加均匀细腻,进而有效提高板件的上表面涂装的附着力。

具体动力传送与工作流程说明如下:设备通电,打开正面控制调速变频器,调至合适频率,开启上电动机618,依次通过上传动皮带617、上皮带轮616、上传动轴615、上驱动齿轮614、上一号链条613、上一右齿轮612,以带动上一辊61旋转。再由上一辊61依次通过上一左齿轮611、上二号链条623、上二左齿轮621带动上二辊62转动,然后由上二辊62依次通过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号链条633、上三右齿轮632带动上三辊63转动,再由上三辊63依次通过上三左齿轮631、上四号链条643、上四左齿轮641带动上四辊64转动,至此,仅用一部上电动机618便实现了四个上拉毛辊60的同步同速运转。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9,一种正面拉毛前处理机构,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上拉毛辊60,相邻的上拉毛辊60之间设置有辊辊上间距65,所有的上拉毛辊60的侧围的正下方共设置有同一个板材通行区x,上拉毛辊60的侧围上设置有多根向外延伸的刷丝,且在上拉毛辊6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上辊轴66。优选上拉毛辊60的布置方向为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且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上拉毛辊60上所连接的刷丝的线径呈渐细变化。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上拉毛辊60包括沿板材通行区x的通行方向依次布置的上一辊61、上二辊62、上三辊63、上四辊64,所述上齿轮67包括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所述上一辊6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一左齿轮611、上一右齿轮612,上二辊6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二左齿轮621、上二右齿轮622,上三辊6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三左齿轮631、上三右齿轮632,上四辊64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四左齿轮641、上四右齿轮642;所述上一左齿轮611、上二左齿轮62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二号链条623,上二右齿轮622、上三右齿轮632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三号链条633,上三左齿轮631、上四左齿轮641的侧围上共套设有上四号链条643。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上辊轴66的一端与上拉毛辊60同轴连接,上辊轴66的另一端穿经上承辊块91后与上齿轮67的中部相连接;所述上承辊块91的中部开设有上承辊孔911,上承辊孔911内设置有上轴承915,上轴承915内穿经而过有上辊轴66。所述上辊轴66包括上进块轴101、上外扩部102与上连辊部601,所述上进块轴101的左端穿经上承辊孔911而过,上进块轴101的右端与上外扩部102的左端相连接,上外扩部102的右端与上连辊部601的左端进行上下搭接,上连辊部601的右端与上拉毛辊60的左端部相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