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心装置及设有该偏心装置的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28945发布日期:2020-10-17 01:1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偏心装置及设有该偏心装置的电动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偏心装置和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电动工具作为五金工具,如打磨或抛光机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电动工具由于是通过电机等电驱动进行工作的工具,在外壳的内部包含有产生热量的部件,如驱动器或电子部件,以及打磨器或抛光器在驱动器的驱动下进行作业,也产生热量,当热量集聚在外壳内,或打磨器或者抛光器因为连续甚至长期工作,需要对产生的热量进行驱散,一方面是保证工具的连续或者长期使用,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能提供使用寿命。

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2所示,现有的电动工具在工作单元上没有设置散热机构,工作单元直接通过偏心结构与驱动单元相连,工作单元在长期或连续转动过程中,工作单元会发热,进而工作单元,以及电动工具的整体都会温度升高,尤其是工作单元直接用于进行打磨或抛光,若温度得不到很好的释放,一方面对电动工具造成很大的影响,大大降低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工作单元的热量传递到如抛光面如汽车等表面,也对需要打磨或抛光的介质如汽车表面造成损伤。

de102007000290a1公开了通过限定第二气流通道的空气导流元件来定点或定向提供空气,至少一部分不定向主气流可通过该第二气流通道输送到电子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电子部件设置在手柄壳体部分的端部内,该电子部件远离驱动器外壳部分。气流由电动工具的风扇设备通过多个外壳狭槽吸入外壳内,然后沿着主气流通道流动到该风扇设备,该主气流通道由该驱动器壳体结构部分限定。设置的空气导流元件沿着传动马达基本上与主气流方向垂直,并把第二气流导入手柄部分的外壳内,该外壳基本上与驱动器外壳垂直设置。该现有技术中,虽然从一定程度提供了解决电动工具散热的问题的方案,但由于空气导流元件设置在外部,在吸入空气进行散热的情形下,还能将如沙尘颗粒等通过该空气进口吸入从而可能会损坏电动工具或至少对所述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有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工具,设置有散热机构,可对电动工具进行散热,尤其是对工作部件,如打磨部件和抛光部件等进行散热,大大提高工具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保护产品如汽车表面介质,处理后的产品表面更为光滑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偏心装置,所述偏心装置包括:

偏心块结构;

配重结构,用于平衡所述偏心块结构在转动时,其上设置的轴通道一与轴通道二位于同一轴线上;

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上,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所述散热结构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为结构单元进行散热;

所述偏心块结构、配重结构和散热结构设置为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内圈结构,环绕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设置;

风叶构件,所述风叶构件沿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圆周方向分布,且自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第一导流通道,由相邻风叶构件以及内圈结构之间围成的空间,随着所述驱动机构和\或工作部件和\或风叶构件的转动,由所述风叶构件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向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出,实现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优选地,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内圈结构,环绕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设置;

风叶构件,所述风叶构件沿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圆周方向分布,且自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

外圈结构,环绕风叶构件的外端部设置的环状结构;

第一导流通道,由相邻的风叶构件、内圈结构以及外圈结构之间围成的空间,随着所述驱动机构和\或工作部件和\或风叶构件的转动,由所述风叶构件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向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出,实现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优选地,所述风叶构件设置的方向与偏心块结构的轴向呈不平行设置,形成夹角a。

优选地,所述风叶构件的端面设置成平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风叶构件的端面设置成曲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风叶构件的端面设置成不规则平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配重结构包括:

配重部一,设置在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上,与所述散热结构共同环绕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设置的环形结构,和/或

配重部二,设置在偏心块结构上。

一种电动工具,包括:

壳体机构;

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结构内;

输出机构,与驱动机构相连,并设置于壳体结构内;

工作部件,用于产品的作业;

所述输出机构包括:

输出轴,一端与驱动机构相连;

优选地,所述偏心装置通过转动轴与所述的工作部件相连。

优选地,所述壳体机构包括:

第一壳体组件,沿横向设置,用于包裹内部构件;

第二壳体组件,相对所述第一壳体组件沿纵向设置,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设置有导流装置,与散热结构共同作用,用于电动工具散热时的导流。

优选地,所述导流装置包括:

第一导流组件,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上靠近电动工具主体方向的一侧,和/或

第二导流组件,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组件包括:

导流件;

至少一个导流通道一,所述导流通道一设置在导流件上,所述导流通道一的导流路径与导流件呈夹角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流件包括:

导流件本体;

导流片,所述导流片间隔设置在导流件本体上;

所述导流片与导流件本体之间形成的通道,和/或相邻的导流片之间形成的通道,构成所述的导流通道一。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导流通道二,所述导流通道二沿第二壳体组件的底部圆周方向分布设置。

优选地,所述导流通道二与第一导流通道导流方向呈一致设置,随着所述驱动机构和\或工作部件和\或风叶构件的转动,由所述风叶构件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向工作部件和/或导流通道一和/或导流通道二方向进行输出,实现工件产生的热量的散发。

本实用新型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偏心装置,设置有散热结构,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散热结构上的风叶构件与工作部件进行同步转动,可以为用于安装有该偏心装置的结构单元比如为电动工具进行散热,从而大大提高结构单元涉及的设备或工具等的使用寿命,比如用在电动工具上时,能大大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包括的偏心装置上设有散热结构,风叶构件随着驱动机构转动下产生的散热介质即风力,一方面,通过第一导流通道和导流装置,即第一导流通道、导流通道一和导流通道二将电动工具壳体产生的热量通过导流通道一和导流通道二输出到外部空间,可以对电动工具内部结构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达到散热的目的;另一方面,同时,第一导流通道和导流通道二组成的导流结构,可以将风叶构件转动产生的风力通过第一导流通道和导流通道二进行流通并沿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送,即从第二壳体组件设置的方向朝向工作部件的方向进行输送,实现对抛光设备如抛光模具的工作部件,或打磨设备如打磨模具的工作部件进行散热,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偏心装置,不仅仅能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还能对工作部件作业时的介质如汽车表面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或抛光设备使用时,打磨或抛光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的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偏心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偏心装置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偏心装置的实施例中无外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偏心装置的实施例中有外圈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电动工具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动工具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导向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3-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偏心装置500,可用于各种输出机构300的连接部分,主要起到轴向连接的作用,本实施例以偏心装置500用于电动工具为例进行说明,一方面用于带动工作部件400进行旋转来实现电动工具的作业,另一方面还设置有散热结构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电动工具进行散热,且具体以打磨设备作为电动工具的一种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在偏心装置500,即工作部件400如打磨部件上设置该散热结构2,主要用于对打磨部件进行散热,因为打磨部件在连续或者长期作业过程中,尤其是连续打磨时,因旋转速度较快,打磨部件极易发热,一方面打磨部件发热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打磨部件的热量传递到工件上使得工件也会发热,从而影响到打磨的质量,甚至会对工件因温度的升高而造成损伤,故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结构2设置在偏心装置500上,尤其可以对该打磨部件进行散热,从而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偏心装置500包括偏心块结构1和散热结构2以及配重结构3,其中偏心块结构1、散热结构2以及配重结构3设置成一体结构,从位置结构来看,以工作部件400作为下端来可视的话,散热结构2可设置在偏心块结构1的上方,即散热结构2、偏心块结构1和工作部件400依次从上往下设置,也可以设置在偏心块结构1的下方,即偏心块结构1、散热结构2和工作部件400依次从上往下设置,且本实用新型以散热结构2设置在偏心块结构1的下方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散热结构2上设置有若干的风叶构件22,在所述驱动机构200的驱动下,与工作部件400进行同步转动,实现对电动工具的散热,尤其是对工作部件400如打磨部件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偏心块结构1包括偏心块本体11,在偏心块本体11的一端设置有供输出轴一端安装的轴通道一12,另一端设有供转动轴安装的轴通道二13,其中轴通道一12与轴通道二13的轴心不位于同一直线上,在通过本实施例的散热结构2和配重结构3进行适配,使得偏心块结构1在带动工作部件400进行转动作业过程中,让轴通道一12与轴通道二13转动时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5所示,作为散热结构2的实施例一,散热结构2包括内圈结构21、风叶构件22和第一导流通道23,其中内圈结构21环绕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设置,即散热结构2通过该内圈结构21与偏心块结构连为一体结构,内圈结构21可理解为偏心块结构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散热结构2的一部分,或者两种共同的结构,都在本实施例所保护的范围内。其中风叶构件22沿偏心块结构的圆周方向分布,主要是沿偏心块结构外圆周方向进行分布,且自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主要是自内圈结构21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在转动轴转动下,由这些突起结构形成的风叶构件22进行转动,构成散热介质即风,对电动工具进行散热,尤其是风叶构件22产生的风力沿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流通,并对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优选风叶构件22转动产生的风力流动方向沿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送,即从第二壳体组件设置的方向朝向工作部件400的方向进行输送,来对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降低工作部件400在工作转动时的热量,从而对工作部件400接触的如汽车表面的介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本实施例第一导流通道23可以是由相邻风叶构件22之间形成的空间组成,且随着所述驱动机构200和/或工作部件400和/或风叶构件22的转动,由风叶构件22旋转生成的气流或风力,通过该第一导流通道23向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出,实现对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达到散热的目的,尤其是对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不仅仅能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还能对工作部件400作业时的介质如汽车表面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使用时,打磨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作为散热结构2的实施例二,散热结构2包括内圈结构21、风叶构件22和第一导流通道23以及外圈结构24,其中内圈结构21环绕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设置,即散热结构2通过该内圈结构21与偏心块结构连为一体结构,内圈结构21可理解为偏心块结构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散热结构2的一部分,或者两种共同的结构,都在本实施例所保护的范围内。本实施例的外圈结构24是环绕风叶构件22的外端部设置的环状结构,外圈结构24可以是整体的环形结构,也可以是部分或局部环绕偏心块结构的环形结构,可用于对偏心块结构或散热结构起到加强的作用,也进一步为风叶构件22产生的气流起到集中导流的作用,导流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风叶构件22沿偏心块结构的圆周方向分布,主要是沿偏心块结构外圆周方向进行分布,且自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主要是自内圈结构21的外端面沿径向延伸形成的突起结构,在转动轴转动下,由这些突起结构形成的风叶构件22进行转动,构成散热介质即风,对电动工具进行散热,尤其是风叶构件22产生的风力沿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流通,并对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优选风叶构件22转动产生的风力流动方向沿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送,即从第二壳体组件设置的方向朝向工作部件400的方向进行输送,来对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降低工作部件400在工作转动时的热量,从而对工作部件400接触的如汽车表面的介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本实施例第一导流通道23可以是由相邻的风叶构件22、内圈结构21以及外圈结构24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且随着所述驱动机构200和/或工作部件400和/或风叶构件22的转动,由风叶构件22旋转生成的气流或风力,通过该第一导流通道23向工作部件400方向进行输出,实现对电动工具产生的热量的散发,达到散热的目的,尤其是对工作部件400进行散热,不仅仅能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还能对工作部件400作业时的介质如汽车表面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使用时,打磨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5和6所示,风叶构件22包括的叶片自偏心块结构的端面延伸的突起结构,与偏心块结构的轴向呈不平行设置,从位置来看,叶片与偏心块结构形成有夹角a。在本实施例中,叶片的端面可以设置成平面结构,为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其端面即外表面还可以设置成曲面结构,即在其端面上设有其他能提高风力或气流的结构,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其他不规则平面结构,都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作为实施例,配重结构3包括配重部一31和配重部二32,其中配重部一设置在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上,并与散热结构共同环绕所述偏心块结构的外端面设置,与所述偏心块结构共同构成一个环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二32设置在偏心块结构1上,从设置位置来看,配重部二32设置在偏心块结构1的一侧,也即偏心块本体11上,即偏心块本体11上远离配重部一31方向的一侧上,其目的是实现对偏心装置500和工作部件400转动时的平衡。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二32的设置与否,根据偏心块结构1整体布局来进行界定,配重部一31的设置足够平衡偏心块结构1的转动时,配重部二32可以不用,或者也是根据配重部一31的设置来对应设置该配重部二32所需的型号和位置,在实现方式和结构设置来说,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的结构,比如本实施例中,配重部二32设置为月牙形结构,也可以是如椭圆形,圆形,方形,多边形,星形等各种形状的结构。

如图7-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电动工具,可适用于打磨或抛光等,具体根据产品的性质进行设定,对应上述的结构,尤其是偏心装置500,可用在打磨设备或者抛光设备,乃至其他通过驱动机构200驱动进行旋转工作的工具上,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偏心装置500,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包括壳体机构100、位于壳体机构100内的驱动机构200、与驱动机构200相连的输出机构300以及工作部件400,当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作为抛光设备时,该工作部件400可指代抛光部件或抛光构件或抛光模具,用于对工件比如说汽车等表面进行抛光,当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时,该工作部件400可指代打磨部件或打磨构件或打磨模具,用于对工件比如说汽车等表面进行打磨,本实用新型如下的实施例说明中,以抛光设备进行为例进行说明,其他如打磨设备等,可参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构成,偏心装置500等具体的结构设置可根据电动工具的应用进行调整,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200可指电机、也可以是其他的只要是能提供动力的构件,并不局限于电机作为动力源;本实用新型以打磨设备为例说明,对应的工作部件400设置为抛光部件,可对工件如汽车等表面进行抛光。本实用新型的输出机构300与驱动机构200相连,主要用于将驱动机构200的动力源进行导出,给工作部件400进行提供驱动力,实现工作部件400的工作,本实用新型的输出机构300可包括如齿轮等传动机构、将动力输出到工作部件400的传动轴以及偏心装置500,传动轴一端与齿轮等传动机构相连,另一端与偏心装置500相连,将动力输出来驱动偏心装置500的转动,从而工作部件400由偏心装置500带动进行旋转,实现对工件等介质进行抛光或打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电动工具上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由偏心装置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上的导流装置构成,主要用于电动工具和工作部件以及工件等的散热,比如用于电动工具上时,用于电动工具内部构造结构以及工作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散热,本实施例下述以电动工具为例进行说明时,本实施例的散热机构主要用于电动工具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机构包括的偏心装置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内,导流装置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可覆盖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也可以为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设置的部分或局部结构,电动工具工作时,内部的构件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及工作部件在高速工作下产生的热量,通过本实施例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并通过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流组件8导出到外部空间中,本实施例的散热结构2设置如上述的实施例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8-12所示,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用于安装结构散热时的导流,工作部件或者本实施例中电动工具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散热机构进行散热,对应于通过本实施例导流装置将热量自工件上或壳体或设备或任何结构的内部进行导出,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主要是起到导流的作用,相当于热量散热时的流通通道。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组件8和第二导流组件9,其中第一导流组件8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上靠近电动工具主体方向的一侧,第二导流组件9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的下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组件8包括导流件81和设置在导流件81上的导流通道一82,该导流通道一82可在导流件81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数个,或者是在设定的散热区域内对应设置数个,或者是间隔设置多个散热区域,并在散热区域径向设置该导流通道一82,或者是在导流件81上设置该导流通道一82是呈对称设置,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导流通道一82的导流路径609与导流件81呈夹角设置,即自导流通道一82导流出来的热量的流动方向与导流件81成一定角度设置,至少是不垂直于导流件81表面或端面,流通方向形成的导流路径609与导流件81的表面或端面,是呈一定角度设置,从而从工件或设备内中散发出来的热量的流动或导流路径609远离操作者方向流通,即不会自己将热量导流到操作者的身上,至少是不会对着操作者进行散热而对操作者造成伤害,通过本实施例的导流通道一82的设置,物体或工件或工具在散热时,操作者可通过握持该工具或设备或其他,来很好地避免热气对吹到操作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导流件81包括导流件本体811和导流片812,其中导流片812间隔设置在导流件本体811上,导流件81可作为独立单元,也可以在某结构上设置,即成为该结构的部分或者局部结构,都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如图所示,以导流件81与第二壳体组件102互为同一结构,或者是导流件81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的局部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当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流组件8设置在电动工具上时,如图所示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时,该第一导流组件8主要用于电动工具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或者是工件部件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实现散热,将电动工具的第一壳体组件101和第二壳体组件102中的热量进行散发到外部空间中,通过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流组件8,能更快速地将热量进行散发,从而降低工具的温度,能大大提供工具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导流片812设置为多个,导流片812间隔式设置在导流件本体811上,相邻的导流片812之间形成有通道,即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导流通道一82,位于两外侧的导流片812与导流件本体811之间形成有通道,也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导流通道一82,故本实施例的导流通道一82通过导流片812与导流件本体811的位置关系来设置。本实施例的导流片812可设置为等间距结构,也可以是不等间距设置,都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0-12所示,导流片812的端部设置有第一结合部84和/或第二结合部85,并通过第一结合部84和/或第二结合部85与导流件本体811相连,导流片812本体上设置有第一端面86和第二端面87,第一端面86为设置在导流片812本体上部的一个端面,本实施例的第一端面86由第一结合部84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第二端面87为设置在导流片812本体上部的另一个端面,第二端面87由第二结合部85之间围成的空间组成,且第一端面86和第二端面87呈相对设置,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结合部84和第二结合部85与导流件本体811呈角度设置,即成一定的夹角设置,故形成的第一端面86和第二端面87也与导流件本体811呈夹角设置,至少是不平行或者垂直于导流件本体811的端面或者是结合面88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导流通道一82由导流件本体811的结合面88和导流片812的第一端面86、第二端面87之间围成的空间形成,且为便于热量快速从腔室内或者壳体内或者工具内导出,本实施例的导流通道一82形成的导流路径呈逐渐增大设置,随着导流路径的尺寸增大,或是导流路径的面积增大,或者是导流路径的体积增大,总之是导流路径的尺寸慢慢增大,能快速导出到外部环境中。本实施例中,导流通道一82形成的导流路径可设置成等距离,一旦热量进入到导流通道一82中,导流通道一82形成的导流路径呈逐渐增大设置,便于热量快速散发。在本实施例,量通过第一导流通道和导流通道一82将电动工具壳体产生的热量通过该导流通道一82输出到外部空间,可以对电动工具内部结构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发,达到散热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2所示,第二导流组件9包括多个导流通道二91,本实施例的导流通道二91沿第二壳体组件的底部圆周方向分布设置,且导流通道二91与第一导流通道导流方向呈一致设置,随着所述驱动机构和/或工作部件和/或风叶构件的转动,由所述风叶构件旋转生成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导流通道向工作部件和/或导流通道二91方向进行输出,实现工件产生的热量的散发。第一导流通道和导流通道二91组成的导流结构,可以将风叶构件转动产生的风力通过第一导流通道和导流通道二91进行流通并沿工作部件方向进行输送,即从第二壳体组件设置的方向朝向工作部件的方向进行输送,实现对抛光设备如抛光模具的工作部件,或打磨设备如打磨模具的工作部件进行散热,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偏心装置,不仅仅能提高电动工具的使用寿命,还能对工作部件作业时的介质如汽车表面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从而电动工具作为打磨设备或抛光设备使用时,打磨或抛光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壳体机构100,可用于大部分产品上,用于包裹内部构造,一方面起到保护内部构造不受损坏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防尘防雨等目的,从而提高作用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该壳体机构100用于电动工具胃里进行说明,即对电动工具包含的结构如驱动机构200、输出机构300、传动机构以及各种连接机构等进行包裹和保护。在本实施例中,壳体机构100包括第一外壳组件101和第二外壳组件102,都用于包裹内部构造,如图7所示,第一外壳组件101相对放置方向为横向设置,对应第二外壳组件102相对纵向放置,与第一外壳组件101共同组成各种电动工具的壳体机构100,第一外壳组件101与第二外壳组件102之间形成的角度不局限于完全垂直即成90度设置,可形成相应的夹角,具体之间连接安装后的位置关系通过角度体现的话可设置所需要的角度,第一外壳组件101,用于包裹内部构造等。本实施例以该壳体机构100用于电动工具上时,其中第一外壳组件101包裹的内部构件优选是驱动机构200、输出机构300以及传动机构等,第二外壳组件102包裹的内部构件优选是输出机构300或传动机构等,当本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比如是抛光设备时,对应的第一外壳组件101包裹的内部构件是驱动机构200如电机等,输出机构300如齿轮传动结构等,第二外壳组件102包裹的内部构件是偏心装置等,在第二外壳组件102的自由端连接有抛光部件,用于对如汽车表面等介质进行抛光。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外壳组件101上设有第一握持装置4,用户在操作电动工具时,可通过手持该第一握持装置4,方便握持工具进行作业,为进一步保证用户在使用时,握持该工具更为方便,不易打滑等,该第一握持装置4上设置为不平整结构,方便用户握持;同理,本实施例的第二外壳组件102上设有第二握持装置5,用户在操作电动工具时,可通过手持该第二握持装置5,方便握持工具进行作业,为进一步保证用户在使用时,握持该工具更为方便,不易打滑等,该第二握持装置5上设置为不平整结构,方便用户握持;故设置有本实用新型外壳机构的电动工具,操作者在进行近距离打磨时,比如是对水平面或相似水平面的物体进行作业时,一只手握持控制结构7,来调节工具的档位、或开启或闭合,当保持在设定的开启状态时,并通过手持控制结构7外端的壳体一1011,即本实施例的第三握持装置6,另一只手可通过握持本实施例的第二握持装置5,对汽车等表面进行打磨等作业,且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刚好与第三握持装置6相反方向,双手握持该工具进行作业,稳定性好。当进行远距离打磨时,比如打磨位置与水平面呈基本垂直等角度时,当开启控制结构7后,并通过手持控制结构7外端的壳体一1011,即本实施例的第三握持装置6,另一只手可通过握持本实施例的第一握持装置4进行打磨等作业,且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上,可设置在靠近第三握持装置6的位置,如壳体一1011、壳体二1012和壳体三1013上,便于操作者施力,在操作电动工具作业时更为省力,握持电动工具更为稳靠,对应作业的效果更优,比如打磨得到的平面或者曲面更为平整和光滑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8所示,第一壳体组件包括壳体一1011、壳体二1012和壳体三1013,其中壳体一1011、壳体二1012和壳体三1013依次顺序连接,即壳体二1012的一端与壳体一1011相连,另一端与壳体三1013相连,共同形成第一壳体组件,用于包裹驱动机构200、输出机构300等内部构件。本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组件102与壳体三1013相连,且相对第一壳体组件的横向设置,第二壳体组件102相对第一壳体组件呈纵向设置,可理解为垂直或基本垂直或接近垂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结构7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控制结构7用于切换电动工具的工作状态,即开启或关闭电动工具,本实施例的第一握持装置4可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也可以设置在壳体二1012上,还可以设置在壳体三1013上,或者是同时设置在壳体一1011、壳体二1012和壳体三1013上,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应的设置。当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时,优选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与壳体二1012相连的一端,即靠近壳体二1012的那一端;当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壳体二1012上时,可沿壳体二1012进行任意设置,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当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壳体三1013上时,可沿壳体二1012进行任意设置,可设置一个或多个,还可以设置在壳体三1013上与壳体二1012相连的一端,即靠近壳体二1012的那一端。本实施例中,壳体三1013的外部自由端设置有第四握持装置9,与设置在壳体一1011上的第三握持装置6正好相对设置,在操作工具时,可一只手握住第三握持装置6,另一只手握住第一壳体组件的端部进行操作工具进行作业,本实施例的第一握持装置4、第二握持装置5和第三握持装置6,可根据工作介质的位置进行选择组合使用,比如当进行精细打磨时,可选择握持第二握持装置5和第三握持装置6,一只手通过握持第三握持装置6把握工具的整体结构,再通过另一只手握持第二握持装置5,可将通过第二握持装置5将受力施加于第二握持装置5下部的打磨部件上,对工件表面进行打磨,施力作用于第二握持装置5,即作用于工作部件的打磨部件上,更好地控制工作部件的作业,从而更精细对如汽车表面进行打磨;当进行某个沿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设置,比如相对操作者站立的位置是竖直位置时,一只手通过握持第三握持装置6把握工具的整体结构,再通过另一只手握持第一握持装置4,共同来支撑电动工具,使得工作部件如打磨部件对工件表面进行打磨时,稳定性好,打磨效果好;同理,在进行需要的工作角度或者范围时,对第一握持装置4、第二握持装置5和第三握持装置6进行选择组合,在工具进行作业时,稳定握持电动工具,从而打磨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8所示,优选本实施例的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控制结构7与第二壳体组件102之间的壳体一1011和/或壳体二1012和/或壳体三1013上,如图所示方向来进行识别,第三握持装置6设置在电动工具的最右边,即由部分的壳体一1011组成。本实施例的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从位置结构来看,第二握持装置5与第三握持装置6呈相反方向设置,且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的自由端,故第二握持装置5的握持位置空间更为自由,操作更方便,尤其是第二握持装置5的位置,在握持或者松开时,操作方便。综合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的位置,本实施例第一握持装置4左侧设置有第二握持装置5,右侧设置有本实施例的控制结构7和第三握持装置6,且第一握持装置4设置在壳体一1011和/或壳体二1012和/或壳体三1013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7和8所示,第一握持装置4和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成不平整结构,与用户的手指相适配,特别是与操作者的手指弧度相匹配设置,这样操作者在使用工具时,通过手指握持该第一握持装置4或第二握持装置5,不易打滑,从而操作工具作业时更为稳定。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本实施例的第二握持装置5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02上,如图所示,从位置来看,位于第二壳体组件102上远离控制结构7的一侧,即第二壳体组件102的外侧部上,第二握持装置5的外部空间为自由空间,无遮挡部件,方便操作者的握持和退出,更方便操作者在使用工具时进行施力,以及调节所需的力度。本实施例中,第二握持装置5用于握持的方向沿横向设置,即基本上与第一壳体组件平行的方向设置,当第三握持装置6与第二握持装置5搭配作用时,一只手从壳体一1011的上部通过握持该第三握持装置6来握持本实施例的电动工具,施力方向相对第一壳体组件是从上往下握持该第三握持装置6,即施力方向相对从上至下,并作用在电动工具的壳体一1011上,另一只手从第二壳体组件102的左侧通过握持该第二握持装置5来握持该第二壳体组件102,施力方向相对第一壳体组件是自左向右进行握持该第二握持装置5,即施力方向相对从左至右,并作用于电动工具的第二壳体组件102上,通过握持该第二握持装置5和第三握持装置6,施力方向沿上下和左右方向握持,更好地稳定握持该电动工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