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料仓以及转炉炼钢氩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56809发布日期:2021-08-13 16:17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卸料仓以及转炉炼钢氩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炉炼钢氩站卸料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卸料仓以及转炉炼钢氩站。



背景技术:

在转炉炼钢氩站的卸料过程中,通常通过天车起吊卸料斗,并下降卸料斗至卸料仓,由于卸料仓口较小,而且,由于通过天车进行下降,其下降过程中容易产生晃动,导致卸料斗与卸料仓的仓口对位存在困难,经常在对位过程中耗时过长,严重影响了卸料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卸料仓,通过在仓体设置卸料支座,通过卸料支座支撑卸料斗以及限制卸料斗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以保证采用卸料斗进行卸料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准确进行卸料,提高卸料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卸料仓,包括:

仓体,所述仓体上方开设有卸料口;

卸料支座,所述卸料支座架设于所述仓体,并位于所述卸料口的上方,所述卸料支座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形成有沿竖直方向的卸料通道,所述卸料通道连通所述卸料口,所述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卸料斗,并限制所述卸料斗沿水平方向的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包括:

第一底框,所述第一底框架设于所述仓体,并围合形成有第一开口;

第一顶框,所述第一顶框通过连接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框的上方,并围合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

所述底框、顶框以及连接构件形成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两端通道开口的卸料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框呈圆形状,以围合形成圆形状的第二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卸料口的开口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卸料支座还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架设于所述卸料仓,并通过所述连接构件与支撑框架连接,所述固定框架位于所述支撑框架背对卸料通道之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架包括:

第二底框,所述第二底框架设于所述仓体,并通过连接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框;

第二顶框,所述第二顶框通过连接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框的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构件为筋板,所述筋板具有四个焊接位置,四个所述焊接位置分别焊接所述第一顶框、所述第一底框、所述第二顶框以及所述第二底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筋板呈矩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所述筋板的厚度为d,20mm≤d≤23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转炉炼钢氩站,包括卸料仓,所述卸料仓包括:

仓体,所述仓体上方开设有卸料口;

卸料支座,所述卸料支座架设于所述仓体,并位于所述卸料口的上方,所述卸料支座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形成有沿竖直方向的卸料通道,所述卸料通道连通所述卸料口,所述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卸料斗,并限制所述卸料斗沿水平方向的运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卸料仓,包括仓体和卸料支座,在卸料过程中,卸料斗架于支撑框架,通过支撑框架支撑卸料斗,并限制卸料斗沿水平方向运动,以对卸料斗进行限位,降低卸料斗沿水平方向的晃动程度,保证卸料斗于支撑框架处的架设稳定性,从而,保证其在卸料过程中较为稳定,进而卸料斗通过卸料通道进行卸料,卸出的料通过卸料通道进入仓体内,通过保证卸料斗的卸料稳定性,对比于目前的卸料过程,减少卸料斗与仓体的卸料口对位的操作难度,以节省对位时间,从而提高了其卸料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卸料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卸料支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卸料支座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卸料仓;10、仓体;11、卸料口;20、卸料支座;21、支撑框架;211、第一顶框;212、第一底框;22、固定框架;221、第二顶框;222、第二底框;23、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卸料仓100,其包括仓体10和卸料支座20,卸料支座20用于支撑卸料斗以及限制卸料斗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以保证采用卸料斗进行卸料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准确进行卸料,保证卸料的效果。

以下,具体描述该卸料仓100具体结构,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所述卸料仓100,包括:

仓体10,所述仓体10上方开设有卸料口11;

卸料支座20,所述卸料支座20架设于所述仓体10,并位于所述卸料口11的上方,所述卸料支座20包括支撑框架21,所述支撑框架21形成有沿竖直方向的卸料通道,所述卸料通道连通所述卸料口11,所述支撑框架21用于支撑卸料斗,并限制所述卸料斗沿水平方向的运动。

具体的,所述仓体10呈圆柱状,于仓体10的顶部开设有所述卸料口11,所述卸料口11连通所述仓体10内部,以使通过卸料口11的料进入仓体10内。卸料支座20具体是硬钢制成的框架,以保证其结构强度,从而以保证卸料斗架于支撑框架21的架设稳定性,以保证卸料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卸料仓100,包括仓体10和卸料支座20,在卸料过程中,卸料斗架于支撑框架21,通过支撑框架21支撑卸料斗,并限制卸料斗沿水平方向运动,以对卸料斗进行限位,降低卸料斗沿水平方向的晃动程度,保证卸料斗于支撑框架21处的架设稳定性,从而,保证其在卸料过程中较为稳定,进而卸料斗通过卸料通道进行卸料,卸出的料通过卸料通道进入仓体10内,通过保证卸料斗的卸料稳定性,对比于目前的卸料过程,减少卸料斗与仓体10的卸料口11对位的操作难度,以节省对位时间,从而提高了其卸料的工作效率。

以下,对支撑框架21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所述支撑框架21包括:第一底框212,所述第一底框212架设于所述仓体10,并围合形成有第一开口;

第一顶框211,所述第一顶框211通过连接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框212的上方,并围合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

所述底框、顶框以及连接构件形成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为两端通道开口的卸料通道。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框212可以是焊接、固定、或是搭设于仓体10,其第一开口与仓体10的卸料口11相对并连通,第一顶框211通过连接构件连接于第一底框212的上方,具体的,为了保证支撑框架21的结构强度,第一顶框211通过连接构件焊接于第一底框212的上方,连接构件可以是连接筋条,也可以是筋板23,以加强第一顶框211与第一底框212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保证支撑框架21的整体结构稳定性,进而保证卸料斗架于支撑框架21的稳定性。

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以结合连接构件形成竖直方向的卸料通道,卸料斗的可通过该卸料通道进行卸料。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卸料斗与顶框贴合程度,由于卸料斗呈锥角朝下的漏斗状,所述顶框设计呈圆形状,以围合形成圆形状的第二开口。

使得卸料斗的下方与顶框贴合程度较好,进一步保证卸料斗架于顶框的架设稳定性,从而也更好限制其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使得其能够更稳定位于顶框,以进行卸料。

为了保证卸料效果,所述第一开口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卸料口11的开口面积。

如此设置,卸料斗卸出的料通过依次第一开口、卸料仓100的卸料口11,由于第一开口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卸料口11的开口面积,因此,卸料斗卸出的料能够保证大部分通过卸料口11进入至卸料仓100内,减少不必要的卸料损失,保证了卸料效果。

若第一开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卸料口11的开口面积,则有部分的卸料漏于卸料口11之外,造成浪费,也导致卸料效果较差。

此外,为了加强支撑框架21的结构强度,所述卸料支座20还包括固定框架22,所述固定框架22架设于所述卸料仓100,并通过所述连接构件与支撑框架21连接,所述固定框架22位于所述支撑框架21背对卸料通道之侧。

通过架设于卸料仓100的固定框架22与支撑框架21连接,固定框架22位于支撑框架21的外侧,以进一步保证支撑框架21的结构强度。

固定框架22包括:

第二底框222,所述第二底框222架设于所述仓体10,并通过连接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底框212;

第二顶框221,所述第二顶框221通过连接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框222的上方。

通过固定框架22设有第二底框222、第二顶框221,以分别连接第一底框212和第二顶框221,从而加强第一底框212和第二顶框221的结构强度,以形成较为稳固的卸料支座20,

连接构件设置方式有多种,以下,以连接构件为筋板23为例进行阐述。

所述连接构件为筋板23,所述筋板23呈矩形状,并具有四个焊接位置,四个焊接位置为筋板23的四个边角处,四个所述焊接位置分别焊接所述第一顶框211、所述第一底框212、所述第二顶框221以及所述第二底框222。

通过矩形状的筋板23以焊接第一顶框211、第一底框212、第二顶框221以及第二底框222,以提高第一顶框211、第一底框212、第二顶框221以及第二底框222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整体提高卸料支座20的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为了保证第一顶框211、第一底框212、第二顶框221以及第二底框222之间的连接强度,筋板23设置有多个,可以是5个、6个、7个及以上,于本实施例中,设置为12个,12个筋板23沿支撑框架21的周缘依次等间距设置。

其中,为了保证筋板23的结构强度,定义所述筋板23的厚度为d,20mm≤d≤23mm。

该种厚度能够保证筋板23的整体强度,进而以保证卸料支座20的整体结构强度。若d<20mm,则筋板23较为薄弱,容易折弯,若d>23mm,则用料过多,导致用料耗费,经济效益较低。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转炉炼钢氩站,包括上述的卸料仓100。

该转炉炼钢氩站包括了所述卸料仓100以上的所有实施方式,其原理以及效果如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