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90020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的改良。
用连续铸造方法制造Al或Cu之类的线材或棒材的方法以前就是公知的(例如,美国专利No.4,414,285)。该方法是使熔融金属呈熔融金属柱状,由下侧供给上方的铸造或成形区域,暴露在交变磁场中并在铸造或成形区域内移动至上方,同时顺次使之冷却、固化,将铸造成形体从上述铸造或成形区域的上部取出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方法,已作为工业上的有效手段供于实用。按照上述磁悬浮式连续铸造方法,被铸造或成形的溶融金属柱,在上述交变磁场内呈现出无重力状态,因此与铸造容器(铸造模型)之间没有摩擦力和粘附力,不仅取锭操作容易,而且在通过上述交变磁场阶段熔融金属柱的内部因搅拌而能获得高度的均质性。
另一方面,作为实施上述磁悬浮式铸造方法的装置,已知具有

图1剖面图所示主要构成的装置。即,由收容并保持熔融金属1的熔融金属保持炉2,以熔融金属柱的形态接受以便固化上述熔融金属1的直立放置的筒状铸造容器3、与上述筒状铸造容器3组合的以使导入铸造容器3的熔融金属柱冷却固化的热交换手段4、设在上述铸造容器3四周大致通过全长且产生交变磁场使得熔融金属柱移至上方的多层线圈构成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将上述已冷却固化的铸造品从铸造容器的上部取出手段6、从熔融金属保持炉2中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1由下侧供给铸造容器3内的熔融金属供给线(称之为朗达管ロンダ-チユ-ブ)7,这是在其外周设有高频加热手段8的石墨制管、以及调整上述熔融金属液面的液面调整装置9构成的装置供于实用。
但是,上述构成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有以下缺点,希望得以改进。
其一,从熔融金属保持炉2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1由下侧供给铸造容器3内的熔融金属供给线7,为了将熔融金属1保持所要求的熔融状态连续地供入铸造容器3内,其结构为采用传导性良好的石墨制管,在管的周围备有高频加热手段8。但是,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7要设计成有弯曲部位以致能与直立筒状铸造容器3相连,该弯曲部位(弯头部分)7a上,很难充分确保构成高频加热手段8的线圈层数,因此,难以将熔融金属1保持在所要求的熔融状态的情况屡次发生。即,希望以较低速率供给熔融金属1进行低速铸造时,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7的弯曲部位(弯头部分)7a上,供给的熔融金属凝固或温度降低,有不能达到所需量的连续供给等缺点。因此,熔融金属供给线上,为了防止溶融金属凝固或温度降低,希望改善能连续供给熔融金属的设备。
第二,上述构成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如图2中将图1所示铸造容器的主要部位放大后剖面图所示,其结构是铸造容器3,热交换手段4以及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成为一体。即其结构为,在内壁面上备有石墨条等耐火材料层3a的筒状铸造容器3的外周面上与其成为一体地设置冷却介质的流路4(热交换手段),并且在上述冷却介质流路(热交换手段)4的外周面全长上配置多个悬浮线圈(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在这种结构中,最初的冷却点成为热交换手段4的底板4a,而且,悬浮磁场的强度,例如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是用6层5a线圈构成的情况下,由两端在第二层的领域中显示出所希望的强度。
然而,在上述构成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有如下缺点。即,从保持熔融金属1的熔融金属保持炉2通过熔融金属供给线7、由下侧供给铸造容器3的熔融金属柱,通过热交换手段4冷却、固化,同时通过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电磁地移动至上方,从而能连续制造所希望的铸造品,例如线材,但是经常发生断线。发生这种断线是因为,由下侧供入铸造容器3内之熔融金属柱的一部分,在对应于悬浮线圈5下端第一层线圈5a1的领域中,即得不到足够悬浮力及内向力领域中的悬浮磁场或其下部凝固,呈现出粘附在铸造容器3壁面的状态,因此妨碍上述熔融金属柱平滑地向上方移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与上述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的下端侧第1层线圈5a1及第2层线圈a2相对应的铸造容器3的壁面领域,配置陶瓷管3b,并与铸造容器3的壁面之间设置空隙,由此降低热传导以防止断线,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第三个问题涉及熔融金属供给线。如图3所示,供给实用的装置备有挤压熔融金属保持炉2内部之熔融金属1的排挤器5,以便通过熔融金属供给线4将熔融金保持炉2内部的熔融金属1供给铸造容器3。熔融金属供给线4设计成与熔融金属保护炉2底部近傍的侧壁相接,且由水平部分4a和直立部分4b以及与它们相连接的4c构成。此时,从熔融金属保持炉2由下侧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1供给铸造容器3内的熔融金属供给线4,一般结构是采用导热性良好的石墨制管且在管的外周配置高频加热等加热手段。构成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4的上述石墨制管,由于空气中或熔融金属中的氧而氧化以致损耗,耐久性差,因此铸造装置必需停止运转和操作以便进行熔融金属供给线的修补或取换作业。在这种熔融金属供给线4的修补、取换作业中,水平部位4a和熔融金属保持炉2以及接续部位4c的接续,直立部位4b和接续部位4c的接续等接头处很多,因此不仅作业烦杂,熔融金属(液体)1泄露的可能性也高。上述熔融金属1泄漏的可能性,即使在所需铸造操作以外的时间,由于上述各接续处增加了熔融金属1所引起的静水压,而助长了这种可能性。
而且,在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4修补和取换作业中,需要废弃或回收熔融金属保持炉2内的熔融金属1,原材料浪费以及成本方面的问题很多。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减少或阻止熔融金属供给线中熔融金属的泄漏,同时还能消除熔融金属供给线4的修补和取换作业的烦杂,并且不需废弃或回收熔融金属保持炉2内熔融金属1作业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个发明是由收容·保持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保持炉;从下侧以熔融金属柱的形式接受上述熔融金属且按规定尺寸进行铸造的铸造容器;设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由产生交变磁场的多层线圈构成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该交变磁场可使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动至上方;设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将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由于上述交变磁场作用而移动至上方的上述熔融金属柱,用与其行进方向相对流入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由铸造容器的下侧供入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以及设在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外周的高频加热手段构成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由铸造容器下侧供入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在伸向该供给线上方而设置的弯曲部位上配置了高频加热手段。
本发明的第二个发明是由收容·保持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保持炉;从下侧以熔融金属柱的形式接受上述熔融金属且按规定尺寸进行铸造的铸造容器;设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由产生交变磁场的多层线圈构成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该交变磁场可使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动至上方;设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将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由于上述交变磁场作用而移动至上方的上述熔融金属柱,用与其行进方向相对流入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由铸造容器的下侧供入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以及设在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外周的高频加热手段构成的,其特征在于,与上述行进方向相对地流入冷却介质使之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其构成是能使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的溶融金属柱电磁地移至上方的交变电磁场发生手段最下端侧第二个线圈相对应的领域内冷却介质折回(反转)。
本发明的第三个发明是由具备排挤器以挤压保持在内部的熔融金属供给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的熔融金属保持炉;接续在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侧面并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由铸造容器下侧供入的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从下侧以熔融金属柱的形式接受上述熔融金属且按规定尺寸进行铸造的铸造容器;设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由产生交变磁场的多层线圈构成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该交变磁场可使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中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动至上方;设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将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由于上述交变磁场作用而移动至上方的上述熔融金属柱,用与其行进方向相对地流入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以及设在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外周的高频加热手段构成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大致呈水平突出设置在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的侧壁上,使得上述排挤器从熔融金属中提升时能位于熔融金属面的上方,而且,不通过接续部分仅仅靠直立部位接续在上述铸造容器本体上。
图1是表示以前的磁悬浮连续铸造装置主要部分结构的剖面图。图2是图1所示磁悬浮连续铸造装置内的铸造容器部分之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3是表示以前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备有排挤器的熔融金属保持炉经过熔融金属供给线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供入铸造容器的装置剖面概要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主要部位结构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之铸造容器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图6和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主要部分结构的剖面图。
参照以下各图说明本发明之最佳实施例。
实施例1图4是表示有关本发明之第一发明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主要部分构成的剖面图。图2是收容·保持熔融金属1的熔融金属保持炉,3是以熔融金属柱形态从下侧接受上述熔融金属1的铸造容器,5是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3外周与其成一体,且使收容在铸造容器3内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向上方移动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4是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3外周与其成一体,且将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由于上述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的作用而向上方移动的熔融金属柱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例如冷却水线。7是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2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1由下侧供入铸造容器3内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8是设置在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7外周上的高频加热手段。图中,2a是将熔融金属保持炉2内的熔融金属1保持在熔融状态的高频加热手段,9是上述熔融金属的液面调整体。
涉及本发明之第一发明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在设计成延至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7上方的弯曲部位7a上,设置备有高频加热手段8a的附加部分7b。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构成是在上述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在从熔融金属保持炉2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1供给称之为悬浮器(レビテ-タ)的铸造容器本体3的称之为朗达管(ロンダ-チユ-ブ)的熔融金属供给线7的弯曲部(弯头部位)7a上,与其成为一体地突出设置备有高频加热手段8a的附加部分7b。
本发明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7及附加部分7b是由石墨或导电性的耐火陶瓷构成。导电性的耐火陶瓷可例举TiB2、ZrB2、HfB2、MoB2、CrB2等硼化物类陶瓷;TiN、ZrN、NbN、VN等氮化物类陶瓷以及ZrC、HfC、VC、TiC等碳化物类陶瓷。上述附加部分7b的突出长度,考虑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7的结构材料、长度和直径等以及熔融金属的供给状态,进行适宜的选择和设定。也就是说,在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7的弯曲部位7a,以下述领域作为目标来设定,即卷绕的高频线圈8能使得从上述附加部分7b补给使熔融金属不致凝固的热。
在本发明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7由石墨管构成,而且是在弯曲部位7a上有具备高频加热手段8a的附加部分7b的装置,分别测定图3所示之进行铜线连续铸造的熔融金属供给线7上A点、B点及弯曲部位7a之C点处的熔融金属温度,结果示于表1。表1还示出以前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图1)中熔融金属供给线7的A点、B点及弯曲部位7a之C点处熔融金属温度,并分别比较之。
表1实施例 1121℃ 1177℃ 1161℃比较例 - 1176℃ 958℃由上表可清楚地看出,以前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熔融金属供给线7供给的熔融金属,在熔融金属供给线7的弯曲部位7a其熔融金属的温度低且变得不太流动;但本发明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的情况下,通过熔融金属供给线7供给的熔融金属即使在熔融金属供给线7的弯曲部位7a也能保持高温,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若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7用导电性陶瓷构成,则可以防止熔融金属污损或熔融金属引起的损耗。
如上所述,如果是本发明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从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金属供于铸造容器本体的熔融金属供给线中,可在整个领域维持或保持熔融金属为大致相同的温度。因此,熔融金属在整个熔融金属供给线中显示出大致相同的温度。因此,熔融金属在整个熔融金属供给线中显示出大致相同的流动性从而能平滑地供入铸造容器,因此,即使以低速连续铸造线材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得到同样高质量的线材。
实施例2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由收容·保持熔融金属1的熔融金属保持炉2,以熔融金属柱形态从下侧接受上述熔融金属并按规定尺寸进行铸造的铸造容器3,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3的外周与其成一体且产生使收容在上述容器内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至上方之交变磁场的多层线圈构成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3外周与其成一体的、且将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由于上述交变磁场作用移至上方的上述熔融金属柱,用与其行进方向相对流入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固化的热交换手段4,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2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1由铸造容器的下侧供入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7,以及设在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外周的高频加热手段8构成。该装置中,本实施例的热交换手段4,具有图5之放大剖面图所示之结构。即,内壁面备有石墨镶条层3a的筒状铸造容器3外周面上设有与其成一体的热交换手段4,其结构是能使冷却介质反转(折回)流动,而且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设置在上述冷却介质流路(热交换手段)4的外周面,即磁浮线圈5a1及5a2延长以致越过冷却介质反转部分4a相对应的领域。构成超越上述热交换手段4相对应领域而设置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的磁浮线圈5a1及5a2的内侧,设置了构成热交换手段一部分形式的陶瓷筒体3b。更详细地说,热手换手段4由能使冷却介质反转流动的双重管构成,而且设定流过该热交换手段4的冷却介质反转部分4a和自构成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的多个线圈内下端侧的第二层磁浮线圈5a2两者的位置关系,使线圈5a2位置在反转部分4a上。
在具有上述构成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中,使用由石墨管构成的熔融金属供给线7,进行铜线材连续铸造时,不会产生断线,可以得到其内部完全不会有空隙部位残存的优质线材。该装置具有铸造部分的冷却机构(热交换手段),而且如上所述设定这种冷却机构与交变磁场发生手段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熔融金属柱的凝固是从熔融金属柱中悬浮力充分起作用的领域中开始。即,上述熔融金属柱和铸造容器在无接触或无压接触状态下熔融金属柱开始凝固,而且熔融金属可在充分悬浮及搅拌状态下接受凝固。因此,上述构成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即使在连续铸造工序也不会产生断线,可在稳定状态下得到铸造品。
在上述构成中,可以设计成沿着设在铸造容器3外周面与其成一体的热交换手段4,相对移动交变磁场发生手段5,因此,可以根据铸造品的种类进行相应的连续铸造。
本实施例中,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7是用石墨作成,但还可以使用实施例1例示的其它导电性陶瓷。
实施例3图6中示出主要结构部分的剖面图,而本实施例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由收容·保持熔融金属1的熔融金属保持炉2,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2侧面相接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4,经过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4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以熔融金属柱的形式从下侧收容并按规定尺寸进行铸造的铸造容器3构成。上述铸造容器3备有设在外周与其成一体,且产生使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至上方之交变磁场的多层线圈构成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和设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与其成一体,且使收容在上述铸造容器内由于上述交变磁场作用移至上方的上述熔融金属柱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备有设在其外周的高频加热手段。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2备有排挤器5,以便对保持在内部的熔融金属1加挤压力以致经过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4将熔融金属1供入上述铸造容器3内。此处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4,如图7所示,将上述排挤器5从保持在熔融金属保持炉2内的熔融金属1中提升时,在熔融金属1液面上方的熔融金属保持炉2的侧壁上大致成水平地突出设置。此外,与铸造容器3相接的直立部分4b设计成尽可能地短。熔融金属保持炉2的周壁上设置高频加热手段,以保持收容·保持在其内的熔融金属1为熔融状态。
以下,参照图7说明本实施例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的动作或使用方法。首先,将熔融金属保持炉2、铸造容器3及熔融金属供给线4准备并设定在进行所需连续铸造的状态。继而躯动排挤器5,将该排挤器5慢慢浸渍在熔融金属保持炉2内的熔融金属1中。由于该排挤器5的浸渍动作,熔融金属1的液面顺次上升,通过熔融金属供给线4供入铸造容器3,进行规定的磁悬浮式连续铸造。另一方面,上述铸造作业终了或停止时,如果将上述排挤器5从熔融金属中提起,则熔融金属保持炉2内的熔融金属液面降低,同时熔融金属供给线4内的熔融金属流到熔融金属保持炉2内,并回收之。
连续铸造操作停止时,由于能全面地避免在与熔融金属供给线4相接的部位增加因熔融金属而引起的静水压,因而也大大地消除了熔融金属的泄漏问题。即使在维修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4时,熔融金属1也能被回收到熔融金属保持炉2中。由于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4突出设置在熔融金属保持炉2的较上部,因而在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4进行维修时也不必对熔融金属1进行废弃处置。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从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供入铸造容器本体的熔融金属供给系统中,停止铸造时不贮留熔融金属,因此熔融金属供给线的维修工作很容易。而且,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不具有中间接续部位,因此从接续部位泄漏熔融金属的可能性降低。也就是说,熔融金属供给线系统中,停止铸造时,也无熔融金属引起的静水压,因此不仅大大地避免了接续部位中熔融金属产生泄漏的可能性,当取换熔融金属供给线时也无需对熔融金属保持线内的溶融金属进行废弃处置。因此,本发明之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具有操作安全,容易维修、有效地利用铸造用熔融金属等实用优点。
权利要求
1.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它是由收容·保持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保持炉;以熔融金属柱的形式从下侧接受上述熔融金属的铸造容器;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使由于交变磁场作用而移动至上方的上述熔融金属柱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产生使收容在铸造容器中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动至上方之交变磁场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的熔蚀金属供入上述铸造容器内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以及设置在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外周上的高频加热手段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由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延伸出来的水平部分,和为了能通过弯曲部分由下侧供入上述铸造容器而延至上方的直立部分构成,而且上述弯曲部分上,与熔融金属保持炉相对侧水平地设置着附加部分;上述附加部分备有高频加热手段。
2.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收容·保持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保持炉;以熔融金属柱的形式从下侧接受上述熔融金属而直立设置的铸造容器;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将由于交变磁场作用而移动至上方的上述熔融金属柱,用与其行进方向相对流入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产生使收容在铸造容器中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动至上方之交变磁场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上述交变磁场发生手段是由沿着上述铸造容器外周设置的多个电磁线圈构成;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由下侧供给上述铸造容器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以及设在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外周上的高频加热手段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与熔融金属柱行进方向相对流入冷却介质的冷却手段的结构为,使得在上述多个电磁线圈最下端的第二个电磁线圈相对应的领域内折回冷却介质。
3.权利要求2所述之装置,其中,上述冷却手段由双重管构成。
4.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它是由收容·保持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保持炉;以熔融金属柱的形式从下侧接受上述熔融金属而直立设置的铸造容器;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使由于交变磁场作用而移动至上方的熔融金属柱冷却·固化的冷却手段;设置在上述铸造容器外周上与其成一体,且产生使收容在铸造容器中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动至上方之交变磁场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将待铸造的熔融金属由下侧供给上述铸造容器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设置在上述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外周上的高频加热手段;具有挤压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内的熔融金属从而通过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供给上述铸造容器作用的排挤器构成,其中,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设计成,当将上述排挤器从上述熔融金属保持炉内的熔融金属中提起时,从熔融金属面上方的熔融金属保持炉侧壁大致呈水平地突出设置。
5.权利要求4所述之装置,其中,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连成一体,没有中间接续部分。
6.权利要求4所述之装置,其中,从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通过弯曲部分与上述铸造容器相连接的直立部分的高度被设定成仅为一点点。
7.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中,从上述熔融金属供给线与铸造容器相连接的弯曲部分上,与熔融金属保持炉相对侧突出设置着附加部分,而上述附加部分备有高频加热手段。
全文摘要
一种磁悬浮式连续铸造装置,由熔融金属保持炉,从下侧接受熔融金属立置的铸造容器,在铸造容器外周与其成一体的使熔融金属柱冷却固化的手段,在容器外周与其成一体且使收容在铸造容器中的熔融金属柱电磁地移至上方的交变磁场发生手段,将待铸造熔融金属供入铸造容器的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及设在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外周的高频加热手段构成,其中,与熔融金属行进方向相对地流入冷却介质,设定其冷却介质在产生交变磁场的倒数第二个线圈的相应领域中折回。筒状熔融金属供给线在弯向铸造容器的弯曲部分设置附加部分。
文档编号B22D11/10GK1052267SQ9010968
公开日1991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1990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1989年11月30日
发明者山田真彦, 原田裕司, 重豊秀美 申请人:昭和电线电缆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