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炉用耐热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2618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温炉用耐热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合金钢领域。主要适用于900~1200℃温度范围内工作的各种耐热构件。
在现有技术中,在900~1200℃温度工作的耐热构件大部分采用高铬镍奥氏体钢或镍基合金,如Cr25Ni20、Cr18Ni25Si2、Cr21Ni32AlTi、Inconel600等。但由于这些钢或合金中均含有较高的镍等贵重元素,故价格昂贵。为了降低材料价格和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能和其工艺性能,国际上又先后开发了一些其它类型的耐热钢。如日本专利JP61-183452,它主要是针对CaSO4高温腐蚀用的材料。但其锰含量较高。作为用耐热钢,在较高的温度下使用,对抗氧化不利;JP60-211054是为了解决钢的热加工性能而设计的,其硫含量要求很低(<0.002%),给冶炼工艺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则仍含有较高的镍。这些均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廉价的、且冷热加工性能良好的高温炉用耐热钢。
根据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方案是较大降低镍含量,适当减少铬含量,同时加入氮、锰、硅、稀土、钙、锆等元素,实行综合强化,有效地提高高温强度和高温抗氧化性能。
本发明的具体化学成分(重量%)为C0.08~0.25%,Si0.8~2.0%,Mn0.8~1.9%,Ni6.0~15.0%,Cr21.0~25.0%,N0.20~0.30%,RE0.001~0.15%,Mg0.0005~0.10%,Zr0.001~0.20%,Ca≤0.01%,余为Fe。
各元素的作用及配比依据如下碳和氮是强烈的奥氏体形成元素。为了适当节约贵重元素镍,又仍能获得奥氏体组织,保持足够高的高温强度,本发明在钢中加入了氮,并适当提高了碳的含量,保留一定的镍含量,氮控制在0.20~0.30%,碳0.08~0.25%,镍控制在6~15%。
稀土、碱土金属及锆的加入,进一步净化了晶界,减少了晶界上富集的有害元素,强化了晶界,有利于提高高温抗氧化性能和高温强度。由于氮、碳、稀土等元素的综合强化作用,使钢在较高的温度下仍有较好的高温蠕变强度。
钢中加入较高的铬和一定量的硅,是为了使钢在900~1200℃范围内仍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其中铬控制在21~25%,Si0.8~2.0%。当Si含量大于2%时,将对机械性能及时效性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锰对抗氧化性能不利,为保证其性能,锰控制在<2%。
钢中加入微量的稀土元素,还能改善氧化皮的粘附性,同时,在铬、硅和稀土元素的复合作用下,保证该钢具有良好的搞氧化性。又稀土和碱土金属的加入,改善了钢的热加工性能,提高了钢的成材率。
本发明可采用电炉或非真空感应炉冶炼,钢水浇铸成钢锭后,经热轧或锻造,可加工成各种板、管、丝、带等产品;也可经冶炼后,直接浇铸成铸件,供用户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仅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而且还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同时,成本还低廉。表1为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虽然本发明钢的合金元素(铬、镍等)含量不高,但具有较高的高温拉伸强度、持久强度及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微量稀土与相关元素的综合作用对改善钢的抗氧化性(特别是氧化膜的粘附性)及高温强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例根据上述所设计的化学成分范围,在高频感应炉上冶炼了3炉本发明钢种,其具体化学成分如表2所示。钢水浇铸成锭,并经锻造制成棒材,加工成试样,进行室温及高温性能试验,以及氧化性能试验;试验结果分别列入了表3和表4。
表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性能对比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温炉用耐热钢,含有Si、Mn、Ni、Cr、N元素,其特征在于该钢的化学成分(重量%)为C 0.08~0.25%,Si 0.8~2.0%,Mn 0.8~1.9%,Ni 6.0~15.0%,Cr 21.0~25.0%,N 0.20~0.30%,RE 0.001~0.15%,Mg 0.0005~0.10%,Zr 0.001~0.20%;余为F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热钢,其特征在于化学成分(重量%)中,还有Ca≤0.01%。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合金钢领域。主要适用于900~1200℃范围内工作的各种耐热构件。其化学成分(重量%)为C0.08~0.25%,Si0.8~2.0%,Mn0.8~1.9%,Ni6.0~15.0%,Cr21.0~25.0%,N0.20~0.30%,Re0.001~0.15%,Mg0.0005~0.10%,Zr0.001~0.20%,Ca≤0.01%,余为Fe。本发明经冶炼、锻轧后,可加工成各种板管丝带材,也可直接浇铸成铸件。本发明不仅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优异的抗氧化性能,而且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C22C38/58GK1092476SQ94100969
公开日1994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1994年2月7日 优先权日1994年2月7日
发明者胥继华, 鲁国荣, 韩桂春, 张惠斌 申请人: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