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717871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锻造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
【背景技术】
[0002]锻造是机械产品生产的常用技术之一,锻造使用的模具是产品成型的关键,由于锻造时重复对模具的强力锻打,一定时间后,模具型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几何尺寸扩大,甚至在某些部位产生裂纹,需要对其进行修复。
[0003]本申请人在申请号为200510018789的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锻造模具型腔薄层焊补工艺”,其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先将模具型腔均匀扩大3-5mm,然后将模具整体加温至350-400°C并保持此温度进行焊补,焊条加温至300-350°C保持40-70分钟,自然降至常温后用于焊补,电焊时,采用多层焊的方式,每层焊补厚度控制在0.8 -1.5mm之间,每一层均从圆周边沿开始,在模具型腔中间结束,直至略超过模具型腔原来尺寸,然后将模具进行回火,回火温度400-500°C,回火保温时间按模具最大厚度1小时/2.5cm确定,回火后自然降至常温,再精加工模具型腔至原来使用尺寸。
[0004]采用该加工工艺,加工时间长,需要消耗大量焊材,导致模具修复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可以节省焊材,提高模具使用寿命,降低模具修复成本。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0007]a、清理型腔,将待修复的模具型腔内的疲劳层、裂纹去除,清理杂质;
b、扫描建模,对模具型腔进行扫描并建立三维模型,对该三维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预留加工余量后,得到将该模具型腔进行增材修复所需要加工的层数、每层厚度以及每层的形状,将该数据输出;
c、增材修复,按照步骤b得到的数据,通过电弧堆焊的方式逐层焊接得到目标型腔的仿形结构;
d、精确修复,对于机加工余量为正的模具型腔,通过精修去除多余金属,并打磨抛光;对于机加工余量为负的模具型腔,通过热喷涂的方式将模具型腔加工至目标型腔,并打磨抛光。
[0008]步骤a中,模具型腔内去除疲劳层的厚度为8mm?10mm,并进行检测是否有裂纹。
[0009]步骤b中,预留的加工余量为正时,预留的加工余量为0.5mm?1mm,预留的加工余量为负时,预留的加工余量为-1mm?-0.2mm。
[0010]步骤c中,在每一层焊接时,焊接的轨迹为漩涡形,焊接从型腔的边缘开始,至中间位置结束,相邻焊缝之间无间隙。
[0011]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步骤c中,在每一层焊接时,焊接的轨迹为漩涡形,焊接从型腔的边缘开始,至中间位置结束,相邻焊缝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为0.5倍焊缝宽度,相邻层相互交错。
[0012]步骤c中,焊缝的厚度为1mm,焊缝的宽度为1.5mm。
[0013]步骤c中,焊接后将模具进行回火处理。
[0014]步骤a中,采用碳弧气刨工艺去除疲劳层、裂纹。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通过清理型腔、扫描建模、增材修复、精确修复等步骤,去掉疲劳层等金属后,根据型腔与目标型腔的对比,使用焊材逐层增材打印,将型腔加工至尺寸与目标型腔相仿,然后再进一步精修,从而获得目标型腔,该加工工艺相比现有技术,可以节省焊接,增加模具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并不是把本发明的实施范围限制于此。
[0017]本实施例的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a、清理型腔,采用碳弧气刨工艺,将待修复的模具型腔内的疲劳层、裂纹去除,去除疲劳层的厚度约为8mm?10mm,并进行检测是否有裂纹,清理杂质。
[0018]b、扫描建模,通过3D扫描仪对模具型腔进行扫描并建立三维模型,将设计好的目标型腔转化为三维模型,将扫描得到的三维模型与设计的三维模型进行比对,并按照加工条件为后续加工预留加工余量后,从而得到需要在型腔内增加的金属形状,将该形状分层,即可得到修复模具所需要加工的层数、每层厚度以及每层的形状,将该数据输出。
[0019]c、增材修复,按照步骤b得到的数据,通过电弧堆焊的方式逐层焊接得到目标型腔的仿形结构。逐层焊接是指用焊接的方式在底部焊接,焊材熔化的金属有一定厚度,形成第一层,然后在其上依次焊接第二层、第三层…直至完成。在焊接前,需要将模具整体加温至350°C?400°C并保温,焊条加温至300°C?350°C并保温一段时间,每一层焊接后,需要去除焊渣,检查是否有缺陷,焊接完毕,进行回火处理。
[0020]d、精确修复,精确修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预留的加工余量为正,即预留的加工余量为0.5mm?1mm时,需要将该加工余量去除,可以通过精修去除多余金属,并打磨抛光。而对于预留的加工余量为负的情况,即预留的加工余量为-1mm?-0.2mm,需要继续采用增材加工,即通过热喷涂的方式将模具型腔加工至目标型腔,并打磨抛光。
[0021]在上述步骤c中,在每一层焊接时,焊接的轨迹为漩涡形,焊接从型腔的边缘开始,至中间位置结束,相邻焊缝之间无间隙,每一层焊接后为一平板状。
[0022]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相邻层交替焊接,即步骤c中,在每一层焊接时,焊接的轨迹为漩涡形,焊接从型腔的边缘开始,至中间位置结束,相邻焊缝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为0.5倍焊缝宽度,相邻层相互交错,即每一层焊接后形成一个漩涡形的凹槽,而下一次焊接时的轨迹即为该漩涡形,从而再次形成一个漩涡形的凹槽。对于焊接厚度较大时,可以加快加工速度。
[0023]对于本实施例,步骤c中,焊缝(即焊接后形成的痕迹)的厚度为1mm,焊缝的宽度为
1.5mm ο
[0024]本发明采用了3D打印技术,可以快速将型腔加工成与目标型腔近似的形状,然后再进一步加工,相比现有技术,减少了焊材消耗,以转向节锻造模具为例,可以减少使用焊材40%?50%,而模具使用寿命提升30%?40%,效果明显。该焊接过程由焊接机器人根据步骤b的数据自动编程后进行,焊接可靠,提高了模具修复的工作效率。
[0025]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主权项】
1.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清理型腔,将待修复的模具型腔内的疲劳层、裂纹去除,清理杂质; b、扫描建模,对模具型腔进行扫描并建立三维模型,对该三维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预留加工余量后,得到将该模具型腔进行增材修复所需要加工的层数、每层厚度以及每层的形状,将该数据输出; c、增材修复,按照步骤b得到的数据,通过电弧堆焊的方式逐层焊接得到目标型腔的仿形结构; d、精确修复,对于机加工余量为正的模具型腔,通过精修去除多余金属,并打磨抛光;对于机加工余量为负的模具型腔,通过热喷涂的方式将模具型腔加工至目标型腔,并打磨抛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模具型腔内去除疲劳层的厚度为8mm?10mm,并进行检测是否有裂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预留的加工余量为正时,预留的加工余量为0.5mm?1mm,预留的加工余量为负时,预留的加工余量为-1mm ?-0.2mm 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在每一层焊接时,焊接的轨迹为漩涡形,焊接从型腔的边缘开始,至中间位置结束,相邻焊缝之间无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在每一层焊接时,焊接的轨迹为漩涡形,焊接从型腔的边缘开始,至中间位置结束,相邻焊缝之间留有间隙,该间隙的宽度为0.5倍焊缝宽度,相邻层相互交错。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焊缝的厚度为1mm,焊缝的宽度为1.5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焊接后将模具进行回火处理。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采用碳弧气刨工艺去除疲劳层、裂纹。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锻造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锻模3D打印增材焊接修复工艺,通过清理型腔、扫描建模、增材修复、精确修复等步骤,去掉疲劳层等金属后,根据型腔与目标型腔的对比,使用焊材逐层增材打印,将型腔加工至尺寸与目标型腔相仿,然后再进一步精修,从而获得目标型腔,该加工工艺相比现有技术,可以节省焊接,增加模具使用寿命。
【IPC分类】B22F3/105, B22F5/00
【公开号】CN105478764
【申请号】CN201510911896
【发明人】张运军, 邓庆文, 刘胜春, 陈天赋, 邵光保, 周明, 左长兵, 权开峰
【申请人】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