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80136阅读:671来源:国知局
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在装炉的过程中,锻件应放置在加热炉的有效加热区内,工件与工件之间留有间隙,还要考虑不同锻件放置方式对变形的影响,如筒类锻件应平放;轴类锻件底部应放置垫铁,方块类锻件应立放,对于锻件的补焊,在焊后应及时的用保温棉覆盖,减少温度损失,以减小热应力;对细化晶粒不够充分,对于较厚的管板锻件,由于冶炼条件、偏析严重,内部晶粒相对粗大,则需增加一次正火和一次过冷,使基体组织更加细化和均匀,为后续热处理及机械加工做好组织准备。焊后高温回火,大大降低了焊接裂纹的产生倾向,稳定组织,在精加工后变形倾向小。
【专利说明】
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板材热处理工艺,具体涉及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0002]补焊是锻造车间的常见工序,但由于焊接引起焊件不均匀的温度分布使工件内部产生巨大内应力,容易产生裂纹;而且残余应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应力状态。锻件受外力时,与残余应力相互作用,使锻件某些局部呈塑性变形,截面内应力重新分布;当外力去除时,整个锻件发生变形。所以,残余应力明显地影响锻件加工后的精度。
[0003]消除残余应力的最通用的方法是高温回火,即将焊件放在热处理炉内加热到一定温度和保温一定时间,利用材料在高温下屈服极限的降低,使内应力高的地方产生塑性流动,弹性变形逐渐减少,塑性变形逐渐增加而使应力降低。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
[0005]I)在装炉的过程中,锻件应放置在加热炉的有效加热区内,工件与工件之间留有间隙,还要考虑不同锻件放置方式对变形的影响,如筒类锻件应平放;轴类锻件底部应放置垫铁,方块类锻件应立放;
[0006]2)对于锻件的补焊,在焊后应及时的用保温棉覆盖,减少温度损失,以减小热应力;
[0007]3)分块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具体步骤为:
[0008]第一次正火前,锻件温度在600?650°C,保温7小时,然后进行升温开始第一次正火;第一次正火升温至930±20°C,保温6小时;吊下台车空冷至400?450°C ;
[0009]高温回火第一次正火后冷却至400?450°C,入炉300±20°C保温12小时,继续加热进行高温回火;高温回火升温至580±20°C,保温50小时后冷却至低于150°C,出炉,完成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工艺。
[00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细化晶粒不够充分,对于较厚的管板锻件,由于冶炼条件、偏析严重,内部晶粒相对粗大,则需增加一次正火和一次过冷,使基体组织更加细化和均匀,为后续热处理及机械加工做好组织准备。焊后高温回火,大大降低了焊接裂纹的产生倾向,稳定组织,在精加工后变形倾向小。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实施例一
[0012]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
[0013]I)在装炉的过程中,锻件应放置在加热炉的有效加热区内,工件与工件之间留有间隙,还要考虑不同锻件放置方式对变形的影响,如筒类锻件应平放;轴类锻件底部应放置垫铁,方块类锻件应立放;
[0014]2)对于锻件的补焊,在焊后应及时的用保温棉覆盖,减少温度损失,以减小热应力;
[0015]3)分块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具体步骤为:
[0016]第一次正火前,锻件温度在600°C,保温7小时,然后进行升温开始第一次正火;第一次正火升温至950°C,保温6小时;吊下台车空冷至400°C ;
[0017]高温回火第一次正火后冷却至400°C,入炉320°C保温12小时,继续加热进行高温回火;高温回火升温至600°C,保温50小时后冷却至低于150°C,出炉,完成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工艺。
[0018]实施例二
[0019]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
[0020]I)在装炉的过程中,锻件应放置在加热炉的有效加热区内,工件与工件之间留有间隙,还要考虑不同锻件放置方式对变形的影响,如筒类锻件应平放;轴类锻件底部应放置垫铁,方块类锻件应立放;
[0021]2)对于锻件的补焊,在焊后应及时的用保温棉覆盖,减少温度损失,以减小热应力;
[0022]3)分块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具体步骤为:
[0023]第一次正火前,锻件温度在650V,保温7小时,然后进行升温开始第一次正火;第一次正火升温至910°C,保温6小时;吊下台车空冷至450°C ;
[0024]高温回火第一次正火后冷却至400°C,入炉280°C保温12小时,继续加热进行高温回火;高温回火升温至560°C,保温50小时后冷却至低于150°C,出炉,完成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工艺。
[0025]实施例三
[0026]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它包括以下步骤:
[0027]I)在装炉的过程中,锻件应放置在加热炉的有效加热区内,工件与工件之间留有间隙,还要考虑不同锻件放置方式对变形的影响,如筒类锻件应平放;轴类锻件底部应放置垫铁,方块类锻件应立放;
[0028]2)对于锻件的补焊,在焊后应及时的用保温棉覆盖,减少温度损失,以减小热应力;
[0029]3)分块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具体步骤为:
[0030]第一次正火前,锻件温度在630V,保温7小时,然后进行升温开始第一次正火;第一次正火升温至940°C,保温6小时;吊下台车空冷至420°C ;
[0031]高温回火第一次正火后冷却至420°C,入炉320°C保温12小时,继续加热进行高温回火;高温回火升温至600°C,保温50小时后冷却至低于150°C,出炉,完成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工艺。
【主权项】
1.锻件焊后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在装炉的过程中,锻件应放置在加热炉的有效加热区内,工件与工件之间留有间隙,还要考虑不同锻件放置方式对变形的影响,如筒类锻件应平放;轴类锻件底部应放置垫铁,方块类锻件应立放; 2)对于锻件的补焊,在焊后应及时的用保温棉覆盖,减少温度损失,以减小热应力; 3)分块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具体步骤为: 第一次正火前,锻件温度在600?650°C,保温7小时,然后进行升温开始第一次正火;第一次正火升温至930±20°C,保温6小时;吊下台车空冷至400?450°C ; 高温回火第一次正火后冷却至400?450 °C,入炉300±20°C保温12小时,继续加热进行高温回火;高温回火升温至580±20°C,保温50小时后冷却至低于150°C,出炉,完成锻件的锻后热处理工艺。
【文档编号】C21D1/18GK106048156SQ201610454904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0日
【发明人】吕美莲, 刘春超, 冯宝倪, 吕俊, 吕诚
【申请人】安徽省瑞杰锻造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