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73598阅读:754来源:国知局
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通常是将光栅放入光栅座并固定,然后再将光栅座放入座体内,通过摇杆控制光栅座在座体内的旋转。由于光栅多为圆饼状结构,因此光栅座和座体也设置成与之相匹配的圆饼状结构。为了放置光栅座,需要在座体上设置和光栅座相匹配的容纳孔;为了保证光栅座在座体内旋转顺畅,通常在容纳孔的内侧圆周上设置内凹的环形槽,然后将光栅座卡入滑槽内,即相当于在附图3中第二通孔33内侧圆周侧壁上再加工一内凹的环形槽(未图示),然后将图4中所示的光栅座4卡入该环形槽中。该设计的缺陷在于,由于内凹的环形槽处于第二通孔33内侧圆周侧壁上,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同时,不容易使用研磨棒或者抛光机对环形槽内侧表面进行处理以降低粗糙度,因此不能满足内凹的环形槽的高精度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光栅调节装置结构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加工难度高、调节不顺畅以及调节角度不能实现精确控制的冋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光栅、光栅座、座体、滑块和摇杆;所述光栅经放置固定于所述光栅座内,所述光栅座活动设置于所述座体内;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座体上端;所述摇杆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滑块、所述座体并固定在所述光栅座内,通过控制摇杆的另一端,带动所述光栅及所述光栅座在所述座体内转动。
[0006]进一步地:所述座体为正面上端呈半圆、下端呈矩形的板状结构;所述座体上端中部的两侧沿圆周方向各设置有一滑槽;所述滑块下部两侧各设置有和所述滑槽相适配的凸出块,上部设置有供所述摇杆穿过的第一通孔;通过将所述滑块卡入所述滑槽内,使所述滑块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0007]进一步地:在所述座体上端中部的两滑槽之间还设置有沿圆周方向布置的条形通孔;所述条形通孔的弧长对应的夹角对应所述光栅的转动角度。
[0008]进一步地:所述座体正面设置有和所述光栅座相适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由两直径不同的上、下两圆弧相切而成,其中下部圆弧通孔的直径和所述光栅座的外直径相适配;所述光栅座为圆饼状,其侧壁圆周上设置有固定所述摇杆的沉孔,其正面沿光栅座轴线方向设置有和所述光栅相适配的第三通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通孔上还设置有放置所述光栅座的第一环形支撑块。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通孔还设置有放置所述光栅的第二环形支撑块。
[0011]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通孔侧壁上还均匀设置有若干点胶孔;所述点胶孔的深度为所述光栅座的一端端面至所述第二环形支撑块的距离;所述点胶孔内注入有将所述光栅和所述光栅座粘接在一起的粘接剂。
[0012]进一步地:在所述座体侧边还设置有调节通孔。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通过将滑槽开设在座体外侧圆周上,方便研磨设备或者抛光设备对滑槽表面打磨,保证了滑槽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优化加工工艺;另外,通过在座体外侧圆周上加工条形通孔,其加工尺寸精度容易控制且其内侧壁的表面方便研磨或抛光,降低条形通孔内侧壁的表面粗糙度。因此,当摇杆穿过滑块和座体、然后插入光栅座后,滑块能在滑槽内滑动顺畅,摇杆也可以在座体的条形通孔内摆动顺畅,光栅随同光栅座在座体内转动流畅,可操作性强;另外滑由于滑槽和条形通孔的加工精度高,因此转动角度可以实现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装置的总装配图;
[0015]图2为本装置的爆炸图;
[0016]图3为座体3的零件图;
[0017]图4为光栅座4的零件图;
[0018]图5为滑块2的零件图;
[0019]图6为图1的俯视图;
[0020]图7为图6的B-B全剖视图;
[0021]图8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22]图9为图1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4]参考图1和图2,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包括摇杆1、滑块2、座体3、光栅座4和光栅5,先将光栅5平放入光栅座4内并固定,然后将光栅座4放入座体3内,通过控制摇杆I并带动滑块2摆动,光栅座4连同光栅5实现在座体3内转动。参考图7,滑块2活动设置在座体3的上端,摇杆I的一端依次穿过滑块2和座体3,然后固定在光栅座4内,通过操作摇杆I的另一端,使摇杆I带动光栅座4和光栅5作为一个整体在座体3内转动。
[0025]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其中一个实施例,光栅5外形选择为圆饼状,因此,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的结构设计都围绕着光栅5的形状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当光栅5的形状发生改变后,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的结构设计也会做相应的改变,但是只要根据本设计思想设计出的光栅旋转角度调节装置,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在下面的论述中,光栅5为圆形的薄板状仅仅是示例性的。
[0026]参考图3,图3为座体3的详图,座体3为正面上部呈半圆形、下部呈矩形,而且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结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和光栅座4相适配。在座体3的上端的两侧边,分别设置有同规格的两条滑槽32,滑槽32沿着座体3上端的圆周分布。在座体3正面,设置有第二通孔33。参考图8并结合图1,第二通孔33由上下两个半径不同的圆弧相切组成,上面一段圆弧的半径为R1,下面一段圆弧的半径为R2,两段圆弧的相切点为A。由于座体3为板状结构,因此,两处的A点实际上为第二通孔33的两相切线(未图示)在光栅5的旋转平面上的投影,也就是说,该两条相切线垂直于光栅5的旋转平面。当放入光栅座4后,光栅座4的外侧圆周和第二通孔33在半径为R2的内侧壁为面接触,在内侧壁的两个A点处为线接触,和A点以上半径为Rl的第二通孔33的内侧壁则不接触,从而保证了光栅座4和第二通孔33内侧壁接触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0027]请继续参考图3,在座体3的两滑槽32之间的外侧圆周上,沿着圆周方向开设有条形通孔31。条形通孔31的弧长决定了摇杆I的活动行程,该圆弧两端端点和光栅5圆心的连线的夹角即为光栅5的旋转角度,也就是摇杆I摆动的角度,由于条形通孔31的弧长可以通过精密加工实现,因此弧长的精度可以精确控制;同时,该条形通孔31设置在座体3的外侧,便于对条形通孔31的内侧璧进行抛光处理,降低其表面粗糙度,使摇杆I可以在条形通孔31内毫无阻碍的顺畅摆动,因此光栅5的转动角度必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