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脱模机构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10254618阅读:来源:国知局
滑动槽900内。当未脱模时,所述基体部50与所述滑动槽900的槽底部之间、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与所述导向部9之间、所述水平导向面(511、521)与所述导向部9的顶端面(911、921)之间具有间隙。为此所述滑动块5能够在所述导向部9的上方上下移动,所述滑动槽900的槽底部也成为限制所述滑动块5向下最大位移的面,也即也能定义所述第二距离段L2的面。
[0063]进一步的,在所述支臂(91、92)上分别设置有向外倾斜朝上并与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适配的第一倾斜面(910、920)。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位于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的上方,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与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的垂直投影区域至少所述左右衔接,也可以部分重叠,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与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之间具有上、下方向上的间隙LI,也是第一距离段LI。
[0064]从实现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与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之间实现滑动引导配合的角度,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可以不是倾斜的斜面形状而是采用点、线等局部接触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之间形成配合。
[0065]这样,当脱模时,所述顶推板6向下移动并驱使所述滑动块5首先向下移动所述第一距离段LI,让所述侧模(3、3a、3b、3c)带动铸件a与所述上模I之间产生松动和轻微的下移,完成脱模的第一步;在所述滑动块5完成向下移动的第一距离段LI后,再接着,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开始接触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借助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和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之间的配合能够进一步地导向所述滑动块5及顶杆4、所述侧模(3、3a、3b、3c)向外移动,当然此时也包含有向下的位移,此时所述侧模(3、3a、3b、3c)能够带动铸件a与所述上模I进一步脱离,也能够让铸件a与所述侧模(3、3a、3b、3c)进一步分离。这样,脱模时,能够巧妙利用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与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之间的上下间隙,使所述滑动块5能够驱动所述侧模(3、3a、3b、3c)首先具有向下的位移轨迹,再借助于斜面导向作用和它们之间的位置配合关系,让所述侧模(3、3a、3b、3c)再后具有同时向下和向外移动的轨迹,也就说依靠所述顶推板6的动力供应或者是动力传递,并利用所述滑动块5与所述导向部9的配合即能够驱动所述侧模(3、3a、3b、3c)完成二维移动。
[006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也可以发现,为了驱动所述侧模(3、3a、3b、3c)具有先向下后向外的二维位移轨迹,可以仅仅使用单方向的驱动力,并借助模具自身机械结构的改进对所述侧模(3、3a、3b、3c)的运动方向进行驱动引导,而不需要根据所述侧模(3、3a、3b、3c)的移动维度分别设置不同维度的动力源驱动设备,从而减少了动力源驱动设备的使用量,简化了模具的驱动系统。
[0067]而当所述滑动块5向下位移到最大行程并抵接在所述滑动槽900的槽底部上时,此时所述水平导向面(511、521)与所述导向部9的顶端面(911、921)之间也大致抵接,所述滑动块5已经向下移动了第二距离段L2,所述滑动块5将不能继续向下移动,此时为了进一步增大所述侧模(3、3a、3b、3c)向外位移量,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滑动块5的基体部50上还设置有向内倾斜朝上的第二倾斜面53。在所述顶推板6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倾斜面53适配的第三倾斜面61。如图9所示,在未脱模动作前所述顶推板6没有下移时,所述第二倾斜面53与所述第三倾斜面61的垂直投影区域不重叠,它们之间具有错位的距离L3。
[0068]其中,所述第二倾斜面53与所述第三倾斜面61的垂直投影区域不重叠,实质上定义了所述第二倾斜面53与所述第三倾斜面61在水平方向上相互错位的布局关系,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倾斜面53位于所述第三倾斜面61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二倾斜面53的最高点A与所述第三倾斜面61的最低点B之间存在水平间距L3。这样,当所述顶推板6向下移动并位移小于第二距离段L2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倾斜面53与所述第三倾斜面61并不接触,此时所述顶推板6能够推动所述滑动块5向下移动但并不会因此推动所述滑动块5向外移动。为此所述第二倾斜面53与所述第三倾斜面61的垂直投影区域不重叠的位置布局关系保证了所述滑动块5具有优先向下移动的运动轨迹。
[0069]而当所述顶推板6向下移动所述第二距离段L2后,而所述第二距离段L2大于所述第一距离段LI,此时所述滑动块5在所述第一倾斜面(910、920)与所述第一滑动面(510、520)的导向作用下已经向外移动一段距离而使所述滑动块5上的第二倾斜面53也向外移动一段距离,进而使所述第三倾斜面61的最低点B开始结合所述第二倾斜面53的最高点A,继而当所述顶推板6继续向下移动时,所述滑动块5已经下移到最大行程,而所述第二倾斜面53与所述第三倾斜面61之间逐步结合仍能驱使所述滑动块5向外移动。当然,如果设置的结构是当所述滑动块5未下移到最大行程时,就能让所述第二倾斜面53与所述第三倾斜面61之间开始结合,也能在所述滑动块5未下移到最大行程时驱使所述滑动块5向外移动。
[0070]其次,为了能够驱动所述侧模(3、3a、3b、3c)完成闭合操作的技术方案是:
[0071]如图7所示,所述下安装板20上还固设有4个辅助合模块(7、7&、713、7(3),所述辅助合模块(7、7a、7b、7c)围绕在所述下模2的外周。当所述上模组合体和下模组合体扣合后,所述辅助合模块(7、7a、7b、7c)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侧模(3、3a、3b、3c )之间,也就说在所述辅助合模块(7、7a、7b、7c)相隔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辅助合模块(7、7a、7b、7c)之间预留有设置所述侧模(3、3&、313、3(3)的安置空间(8、8&、813、8(3)。4个所述辅助合模块(7、7&、713、7(3)具有类似的结构,下面以所述辅助合模块7为例作介绍。所述辅助合模块7具有大致呈三角型的截面形状从而具有两个合模侧面(70、71)以及连接于所述合模侧面(70、71)之间的合模底面73,两个所述合模侧面(70、71)分别朝向所述安置空间(8、8c)。在所述合模侧面(70、71)上设置有凸出块(700、710),所述凸出块(700、710)上设置有向内倾斜的第四下倾斜面(701、711)o
[0072]所述侧模(3、3a、3b、3c)具有类似的结构,下面以侧模3为例作说明,如图11所示,在所述侧模(3、3a、3b、3c)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缺口区,所述缺口区的端部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四倾斜面(701、711)适配并向外倾斜的第五倾斜面(30、31)。当所述上模组合体向下移动时,所述侧模3的第五倾斜面(30、31)分别向下顶压到所述辅助合模块7的第四倾斜面711和所述辅助合模块7a的第四倾斜面701a上,所述第四下倾斜面(711、701a)和所述第五倾斜面(30,31)的配合能够驱使所述侧模3向内移动合模,与此同时,其余的侧模(3a、3b、3c)在辅助合模块(7、7a、7b、7c)的协助下也向内移动合模,此时所述侧模(3、3a、3b、3c)完成合模操作。而实质上,在完成4个所述侧模(3、3a、3b、3c)之间的合模操作的同时,也完成所述上模I和所述下模2之间的合模操作,此时在所述上模I,下模2以及侧模(3、3a、3b、3c)之间形成有相对密封的型腔ao。
[0073]根据上述方案可以发现,所述自动脱模机构巧妙地利用了倾斜面的倾斜趋势对所述侧模(3、3a、3b、3c)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从而使所述侧模(3、3a、3b、3c)在没有专门驱使其开启或闭合的单向动力源驱动装置的情况下,仍能具有开启或闭合的运动趋势,从而能够在向下移动的同时完成开启或闭合操作,不仅减少了动力源设备的使用量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