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径蜂巢砌块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90319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孔径蜂巢砌块制造方法,属于化学中人造石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城填大量生活污水处理——沉淀污泥经压、滤预脱水后含水率仍在60-85%之间(含结晶水)的污泥渣因其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各地政府均严禁就地填埋,虽有用化学法脱水后入炉焚烧或由水泥厂处置,但其消解量远不能满足产生量。

生活污水厂污泥中饱含80%的水份中大部是在阳光下曝晒亦难蒸发的结晶状水体,即便暴晒也只能散发掉少量的结晶状水体,而对含水率高达80%的城镇生活污水厂污泥为降低其含水率(即便将80%至60%含水率),其所需能源与资金的投入是严重得不偿失的,且二次污染亦万难避免。因此,如何对污泥进行合理环保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是个很大的课题。

同时,据申请人了解,聚苯乙烯制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由于废弃聚苯乙烯难于压缩和降解,以及人们对废旧泡沫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将用过的废旧泡沫塑料制品随意丢弃,聚苯乙烯又具有耐老化、难降解、抗腐蚀等特性,给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也成为垃圾处理的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出一种综合利用生活污水厂产生的污泥和废弃聚苯乙烯来制取无二次污染的轻型的小孔径蜂巢砌块制造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孔径蜂巢砌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质量计选择以下组分原料:组分一:含水60%-80%的生活污水厂产生的污泥和干煤灰渣对半掺合搅拌后的混合料:36-60份;组分二:破碎成15mm以下的干建筑垃圾屑粉料:30-60份;组分三:水泥:25-36份;组分四:0.4-0.7mm粒径的聚苯乙烯圆球颗粒0.5-1份;

2)将上述原料投入行星式搅拌机搅拌5-7分钟;

3)将混料后的原料注入由左右型模具围成的模具型腔中;

4)通过液压机以150-250kg/cm2的液压力对模具型腔中的混合料施压,使模具型腔中原料加压并压密成型,然后将左右型模具固定成一体;

5)将固定成一体的左右型模具和施压成型后的砌块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养护,养护条件为湿度:90-100%,温度为20±2℃,养护8小时拆去模具,脱模后砌块继续在养护箱内养护,至设定龄期即得成品。

上述本发明公开的小孔径蜂巢砌块制造方法技术方案的工作机理及有益效果陈述如下:

1)通过将36-60份的含水60%-80%的生活污水厂产生的污泥和干煤灰渣对半掺合搅拌后,与30-60份的破碎成15mm以下的干建筑垃圾屑粉料、25-36份的水泥和0.5-1份的0.4-0.7mm粒径的聚苯乙烯圆球颗粒进行配料,通过液压机以150-250kg/cm2的的液压力将模具型腔中混合料压密成型,使砖体材料颗粒间结合致密,污泥结晶水参与水泥水化时兼具湿润浇水作用;易被融入水泥完全包裹其它料后形成竖固的水泥制品,使已被稀释至以干粉料计仅占9%左右的污泥粉所含微量重金属类有害物和聚苯乙烯圆球颗粒被封堵在难于析解的水泥石中,可以利用污泥和聚苯乙烯制取砌块总体重量较轻同时又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2)这种固化的处理方法,不但能够大量处理每年所产生的疏浚淤泥和废弃泡沫塑料,而且又使固化后产物的渗透率大大降低,同时避免了因露天堆放而产生有害气体,极大的消除这两种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上述技术方案的变化是:在所述步骤1)中,按质量计还包括以下组分组成: 塑料或钢纤维:0-7份。

由于参合有钢纤维,可以做成高强度掺入钢纤维的高品质产品。

上述技术方案的变化是:在所述步骤4)中模具型腔中混合料的压密成型的压实率是为1.4-1.6: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一种小孔径蜂巢砌块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质量计选择以下组分原料:组分一:含水60%-80%的生活污水厂产生的污泥和干煤灰渣对半掺合搅拌后的混合料:36-60份;组分二:破碎成15mm以下的干建筑垃圾屑粉料:30-60份;组分三:水泥:25-36份;组分四:0.4-0.7mm粒径的聚苯乙烯圆球颗粒0.5-1份;

2)将上述原料投入行星式搅拌机搅拌5-7分钟;

3)将混料后的原料注入由左右型模具围成的模具型腔中;

4)通过液压机以150-250kg/cm2的液压力对模具型腔中的混合料施压,使模具型腔中原料加压并压密成型,然后将左右型模具固定成一体;

5)将固定成一体的左右型模具和施压成型后的砌块置于恒温恒湿箱中养护,养护条件为湿度:90-100%,温度为20±2℃,养护8小时拆去模具,脱模后砌块继续在养护箱内养护,至设定龄期即得成品。一般设定龄期为28天。

本实施例在步骤1)中,按质量计还包括以下组分组成: 塑料或钢纤维:0-7份。

本实施例在步骤4)中模具型腔中混合料的压密成型的压实率是为1.4-1.6:1。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