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分离方法及其微粒分离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1105355发布日期:2020-06-16 21:13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微粒分离方法及其微粒分离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微粒分离方法及其微粒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全世界都迫切需要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出现。

而且,目前通过分离水分子获取氢气和氧气的技术成本高,而且全世界对微粒分离方法掌握程度不够,导致微粒分离过程复杂,消耗巨大,不符合制造环保节能的新能源。

例如:氢气作为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氢气本身无毒,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甲烷的两倍多(液氢完全燃焼约为同质量汽油的3倍),且燃烧后的产物为水,不污染空气。所以,它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目前,作为高能燃料,液氢已应用于航天等领域;作为化学电源,氢氧燃料电池已经被应用,如用作汽车的驱动能源等。目前,在生活和生产中大量使用氢能源还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储存困难,作为燃料和化学电源暂时还未能广泛应用。

目前,制造氢气的方法如下:采用电解水制氢,这种方法制造氢气简单,但其耗电量大,不适合制造大量氢气使用,采用水煤气法制氢,制造工艺复杂,而且产量较低,因此研制一种可以快速分离微粒,例如分离水分子制造氢气环境污染小,制备方法简单,而且耗能较小的微粒分离装置,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分离微粒简单、耗电量小、适用于分离大量微粒的微粒分离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污染小,制备方法简单,而且耗能较小的微粒分离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微粒分离方法,通过第一物质的第一微粒之间的引力或斥力,去使第二物质失去第二微粒之间的引力或斥力,从而生成第三物质。所述第一物质的第一微粒之间的引力或斥力去使第二物质失去第二微粒之间的引力或斥力,从而生成第三物质这个过程能量耗损小,微粒分离简单,适用于分离大量微粒。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微粒包括分子和/或原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微粒的引力或斥力包括单极子或磁性物质产生的引力或斥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物质包括氢气和/或氧气。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微粒分离方法的微粒分离装置,包括壳体和第一物质,所述第一物质包括两个第一微粒,两个第一微粒之间存有引力或斥力,所述壳体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壳体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微粒,第二物质由入口进入壳体内,第二物质受两个第一微粒之间的引力或斥力作用,使第二物质失去第二微粒之间的引力或斥力,从而生产第三物质,第三物质经出口排出。

本发明的上述第二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物质的两个第一微粒分别为“n”极单极子和“s”极单极子,所述入口和出口之间的壳体上设置有“n”极单极子容置腔和“s”极单极子容置腔,所述“n”极单极子容置腔和“s”极单极子容置腔对称设置在壳体的两侧,“n”极单极子容置腔和“s”极单极子容置腔之间壳体内形成有通道,所述“n”极单极子和“s”极单极子分别以自由旋转方式设置在“n”极单极子容置腔和“s”极单极子容置腔内。所述第二物质(如h2o)经过入口进入壳体内,然后经通道往出口流出,所述“n”极单极子和“s”极单极子高速旋转,“n”极单极子和“s”极单极子高速旋转过程产生强大磁场力。

进一步地,所述通道内靠近“n”极单极子和“s”极单极子处分别设置有金属超导体和非金属超导体,所述金属超导体和非金属超导体串联在一起、并连接在一供电电路上。所述“n”极单极子和“s”极单极子高速旋转过程产生强大的磁场力,强大的磁场力将流经通道的第二物质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断裂后的正价离子(如:h+)粘附在非金属超导体上,断裂后的负价离子(如02-)粘附在金属超导体上,由于非金属超导体和金属超导体串联形成供电电路,粘附在非金属超导体上的正价离子(如:h+)失去电子形成第三物质(如:h2)并沿出口排出,粘附在金属超导体上的负价离子(如02-)得到电子形成第三物质(如:o2)并沿出口排出,整个过程简单,环保。

进一步地,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半导体二极管、用电电器和电源,半导体二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金属超导体和非金属超导体的一端,金属超导体和非金属超导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和用电电器,所述电源和用电电器连接。通过设置有半导体二极管,所述半导体二极管限定电路中的电流方向,而且在电路中增设用电器,当电路中得失电子产生电流,导致用电器工作,从而第二物质的微粒分离更顺利。

进一步地,所述“n”极单极子由多根“n”极朝外、“s”极朝内的第一磁铁按圆周顺序绕设而成,所述“s”极单极子由多根“s”极朝外,“n”极朝内的第二磁铁按圆周顺序绕设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出口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设置在壳体尾端上部,所述第二出口设置在壳体尾端下部,第一出口高于第二出口,且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的内腔均设置有滤网。所述出口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而且第一出口高于第二出口,质量轻的第三物质(如:h2)沿第一出口排出,方便用户收集,质量重的第三物质(如:o2)沿第二出口排出,方便用户收集,通过设置有滤网,避免金属超导体或非金属超导体在制氢过程形成的杂质或未完全分离的物质,跌出第一出口或第二出口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述第一物质的第一微粒之间的引力或斥力去使第二物质失去第二微粒之间的引力或斥力,从而生成第三物质这个过程能量耗损小,微粒分离简单,适用于分离大量微粒。

(2)本发明,所述第二物质(如h2o)经过入口进入壳体内,然后经通道往出口流出,所述“n”极单极子和“s”极单极子高速旋转,“n”极单极子和“s”极单极子高速旋转过程产生强大磁场力,强大的磁场力将流经通道的第二物质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断裂后的正价离子(如:h+)粘附在非金属超导体上,断裂后的负价离子(如02-)粘附在金属超导体上,由于非金属超导体和金属超导体串联形成供电电路,粘附在非金属超导体上的正价离子(如:h+)失去电子形成第三物质(如:h2)并沿出口排出,粘附在金属超导体上的负价离子(如02-)得到电子形成第三物质(如:o2)并沿出口排出,整个过程简单,环保,制备方法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微粒分离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微粒分离装置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微粒分离装置的“n”极单极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微粒分离装置的“s”极单极子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微粒分离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结合图1到图5所示,微粒分离装置,包括壳体1、“n”极单极子2和“s”极单极子3,所述壳体1前端设置有入口11,壳体1尾端设置有出口12,所述出口12包括第一出口121和第二出口122,所述第一出口121设置在壳体1尾端上部,所述第二出口122设置在壳体1尾端下部,第一出口121高于第二出口122,且所述第一出口121和第二出口122的内腔均设置有滤网9。

所述位于入口11和出口12之间的一侧壳体1外壁朝内凹陷形成“n”极单极子容置腔4,所述位于入口11和出口12之间的另一侧壳体1外壁朝内凹陷形成“s”极单极子容置腔5,所述“n”极单极子容置腔4和“s”极单极子容置腔5相对设置,“n”极单极子容置腔4和“s”极单极子容置腔5之间形成通道6。

所述通道6靠近“n”极单极子2处设置有金属超导体7,所述金属超导体7为铝。所述通道6靠近“s”极单极子3处设置有非金属超导体8,所述非金属超导体8为塑料,而且,所述金属超导体7和非金属超导体8串联形成电路,电路上连接有半导体二极管100、用电器101和外接电压102,所述用电器101为灯泡。

所述“n”极单极子2由多根“n”极朝外,“s”极朝内的第一磁极21绕置成圆柱状的“n”极单极子2。所述“n”极单极子2设置在“n”极单极子容置腔4内,所述“n”极单极子2通过旋转电机(图中未出示)带动旋转。

所述“s”极单极子3由多根“s”极朝外,“n”极朝内的第二磁极31绕置成圆柱状的“s”极单极子3。所述“s”极单极子3设置在“s”极单极子容置腔5内,所述“s”极单极子3通过旋转电机(图中未出示)带动旋转。

工作原理:

本发明的第一物质采用为“n”极单极子2和“s”极单极子3,第二物质采用h2o,所述金属超导体7为铝,所述非金属超导体8为塑料,所述用电器101为灯泡。

本发明,所述h2o经过入口11进入壳体1内,然后经通道6往出口12流出,所述“n”极单极子2和“s”极单极子3在旋转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n”极单极子2和“s”极单极子3高速旋转过程产生强大磁场力,强大的磁场力将流经通道6水分子的h+和02-的化学键断裂,断裂后的h+粘附在非金属超导体8上,断裂后的02-粘附在金属超导体7上,由于非金属超导体8和金属超导体7串联形成供电电路,粘附在非金属超导体8上的h+失去电子形成h2并沿第一出口121排出,粘附在金属超导体7上的02-得到电子形成o2并沿第二出口122排出,整个微粒分离过程简单,环保,而且“n”极单极子2和“s”极单极子3通过旋转电机带动即可产生强大的磁场力,相比传统制造氢气方法,本发明的采用微粒分离装置制造氢气,方法简单而且节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