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电线电缆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1058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型电线电缆料。



背景技术:

电线电缆是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 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国家 , 电线电缆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电缆料存在着不耐高温,不耐老化,老化试验后材料出现发黄变脆现象。电线老化而引发的火灾也越来越多,如何降低火灾的发生率及发生火灾的时的死亡率,低烟、无卤、阻燃、环保也成为电线电缆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中无卤低烟电线电缆用环保型耐热复合弹性电缆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无卤低烟电线电缆用环保型耐热复合弹性电缆料的生产大多是在聚烯烃基材中加入大量的乙炔炭黑或乙炔炭黑来达到阻燃效果,然而,大量无机材料的加入,影响了电缆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阻燃、低烟、环保、耐高温、低成本的电缆料成为电缆料发展的方向。

在电线电缆的绝缘和护套材料中,PVC比较便宜,机械性能优良,加工方便,使得它长久以来成为电线电缆行业使用数量最多的材料。20世纪末以来,PVC材料的环境问题被广泛认识,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了限制或全面禁止使用PVC电缆的法令建议。有数据表明西欧国家在线缆领域PVC的用量,1994年为441kt,占线缆所用树脂的58%,而2000年,PVC在西欧线缆业总的用量是 398kt,占线缆所用树脂的 48%,总量和所占比例均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控制和禁止使用 PVC材料已形成了强有力的趋势。

在我国,PVC 电缆料发展较早,品种、型号较多。近期,由于国内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国 PVC 电缆料的发展也逐渐呈下降趋势。但由于 PVC 电缆料价格低廉,加之机械性能优异等多种优势,使得我国PVC电缆料近期仍有一定的发展前途。目前,虽然国外还不会马上淘汰 PVC 电线电缆,但这不能不引起国内电线电缆行业的高度重视,国内应该注重研究非含铅的PVC或者开发新型不含卤素的环保型电线电缆。尽管环保型电线电缆在国内大规模代替 PVC 电缆还要相当长的时间,但这是大势所趋。国内一些高档项目已经对此提出了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环保,耐用,绝缘效果显著,使用寿命长,机械物料性能较佳的环保型电线电缆料。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环保型电线电缆料,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成:PVC树脂50-75份、聚氯乙烯树脂30-50份、硅橡胶30-50份、聚丙烯酸酯橡胶30-50份、稳定剂5-8份、增塑剂2-4份、辅助稳定剂2-3份、润滑剂2-5份、加工助剂10-12份和电绝缘改性剂5-8份。

进一步的,所述PVC树脂为悬浮法通用型PVC树脂。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剂是为硬脂酸钙、硬脂酸锌、聚乙烯蜡或硬脂酸中的两种或多种混合而成的钙锌复合体。

进一步的,所述增塑剂为偏苯三酸三辛酯或二甘醇二苯甲酸酯。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稳定剂为亚磷酸酯、水滑石其中之一或二者的混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润滑剂为氧化聚乙烯。

进一步的,所述加工助剂为ACR401。

进一步的,所述电绝缘改性剂为陶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的 PVC 树脂具备良好的绝缘性和耐热性能,而且具备较高强度的拉伸性,使用寿命更加长久,并搭配聚氯乙烯树脂、硅橡胶和聚丙烯酸酯橡胶,不含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成分,在不需要进行材料硫化情况下,大大提高了传统热塑性聚氯乙烯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具有环保、机械物料性能佳,高效耐候性;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一种环保型电线电缆料,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成:PVC树脂50份、聚氯乙烯树脂30份、硅橡胶30份、聚丙烯酸酯橡胶30份、稳定剂5份、增塑剂2份、辅助稳定剂2份、润滑剂2份、加工助剂10份和电绝缘改性剂5份。

所述PVC树脂为悬浮法通用型PVC树脂。

所述稳定剂是为硬脂酸钙、硬脂酸锌、聚乙烯蜡或硬脂酸中的两种或多种混合而成的钙锌复合体。

所述增塑剂为偏苯三酸三辛酯。

所述辅助稳定剂为亚磷酸酯和水滑石的混合物。

所述润滑剂为氧化聚乙烯。

所述加工助剂为ACR401。

所述电绝缘改性剂为陶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的 PVC 树脂具备良好的绝缘性和耐热性能,而且具备较高强度的拉伸性,使用寿命更加长久,并搭配聚氯乙烯树脂、硅橡胶和聚丙烯酸酯橡胶,不含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成分,在不需要进行材料硫化情况下,大大提高了传统热塑性聚氯乙烯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具有环保、机械物料性能佳,高效耐候性;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强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