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8700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物相关培养实验过程中,常需要进行对比实验,这些实验通常在培养皿中进行,而对比实验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两个培养皿的培养条件,例如温度、湿度等保持一致,这样在单一变量条件下得到的实验结论才更加可靠,现有技术中在进行等温培养时,不能充分保证两个对比实验的培养皿始终处于同样的温度条件下,这对于实验结果的获取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也会对实验结论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急需一种能有效实现等温对比实验的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包括存放架,所述存放架设置有两个培养皿存放槽,两个所述培养皿存放槽相互连通,每个培养皿存放槽的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分别设置有第一循环槽和第二循环槽,所述第一循环槽、所述第二循环槽均与所述培养皿存放槽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槽内设置有第一加热件和第一叶轮,所述第二循环槽内设置有第二加热件和第二叶轮,所述第一叶轮用于将所述第一循环槽内的流体鼓入所述培养皿存放槽,所述第二叶轮用于将所述第二循环槽内的流体鼓入所述培养皿存放槽以使流体在所述培养皿存放槽内形成循环;

每个所述培养皿存放槽内设置有培养皿置物台。

优选的,所述第一循环槽和所述第二循环槽均为“u”型槽,所述第一循环槽和所述第二循环槽位置对应,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循环槽和所述第二循环槽的相错位置。

优选的,两个所述培养皿存放槽之间通过连通槽连通,所述连通槽内设置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将所述连通槽分隔成第一连通槽和第二连通槽,所述第一连通槽和所述第二连通槽均分别与两个培养皿存放槽连通。

优选的,所述分隔块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所述培养皿存放槽。

优选的,所述分隔块的两端的端面为弧形面。

优选的,所述培养皿置物台通过轴承转动设置于所述培养皿放置槽内,所述培养皿置物台上设置有用于承载培养皿的十字架。

优选的,所述培养皿置物台外侧的所述培养皿存放槽内设置有缓冲凸棱,所述缓冲凸棱设置于所述培养皿存放槽的底壁。

优选的,所述缓冲凸棱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的输出方向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循环槽和所述第二循环槽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隔离块和第二隔离块,所述第一隔离块和所述第二隔离块均伸入邻近的所述培养皿存放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结构科学合理,由于在两个培养皿存放槽内形成流体循环,且两个加热件分别位于两个培养皿存放槽的两侧,循环时,经第一加热件加热后的流体依次到达两个培养皿存放槽,经过与培养皿的热交换,温度逐渐降低,而温度降低后的流体再经第二加热件加热形成循环。并且,由于两个培养皿存放槽内放置的培养皿都会与一部分热流体和一部分冷流体接触,温度始终保持适中的范围,控温更加精确,同时两个培养皿所处的温度可以保证始终一致,误差较小,保证对比实验能精确进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中的培养皿置物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包括存放架100,存放架100设置有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均呈圆形,且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的大小大致相同。

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通过连通槽相互连通,连通槽内设置有分隔块400,分隔块400将连通槽分隔成第一连通槽410和第二连通槽420,第一连通槽410和第二连通槽420均分别与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连通。

每个培养皿存放槽120的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分别设置有第一循环槽200和第二循环槽300,即第一循环槽200相邻于一个培养皿存放槽120,第二循环槽300相邻于另一个培养皿存放槽120,且第一循环槽200和第二循环槽300位于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的两侧,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位于第一循环槽200和第二循环槽300之间。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循环槽200与第二循环槽300对应设置且两者的中心连线经过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的圆心。

第一循环槽200、第二循环槽300均与培养皿存放槽120连通,第一循环槽200内设置有第一加热件202和第一叶轮203,第一加热件202用于受控加热,以向培养皿存放槽120内流动的流体(水)加热,其中第一加热件202的加热温度可调可控。第一叶轮203用于将经第一加热件202加热后的流体鼓入与第一循环槽200相邻的培养皿存放槽120。

第二循环槽300内设置有第二加热件302和第二叶轮303,第一加热件202用于受控加热,以向培养皿存放槽120内流动的流体(水)加热,其中第二加热件302的加热温度可调可控。第二叶轮303用于将经第二加热件302加热后的流体鼓入与第二循环槽300相邻的培养皿存放槽120。

在第一叶轮203和第二叶轮303的驱使下,流体在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内形成循环。具体的,第一循环槽200和第二循环槽300均为“u”型槽,第一叶轮203和第二叶轮303分别位于第一循环槽200和第二循环槽300的相错位置。即两个u型槽的两个自由端分别对应,第一叶轮203设置于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的圆心之间的连线的两侧,并且输出方向相反。

具体的,第一循环槽200和第二循环槽300内分别设置有第一隔离块201和第二隔离块301,第一隔离块201和第二隔离块301分别将第一循环槽200和第二循环槽300分隔型槽u型槽。第一隔离块201和第二隔离块301均伸入邻近的培养皿存放槽120,这样流体在培养皿存放槽120中流动时,当运动至第一循环槽200或第二循环槽300处时,会受到第一隔离块201或第二隔离块301的阻挡使得流体会沿进入第一循环槽200或第二循环槽300进行加热,而不会在一个培养皿存放槽120内自循环。

并且第一叶轮203对应第一连通槽410的位置,第二叶轮303对应第二连通槽420的位置。分隔块400的两端分别伸入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流体在培养皿存放槽120中流动时,当运动至连通槽处时,会受到分隔块400的阻挡使得流体会沿第一连通槽410或第二连通槽420进入另一个培养皿存放槽120,而不会再一个培养皿存放槽120内自循环。且优选地,如图3所示,分隔块400的两端的端面为弧形面401。这样设计后,对于少量的未通过第一连通槽410或第二连通槽420进入另一个培养皿存放槽120的流体能沿当前的环形流动方向流动,不会再分隔块400处产生较大的水花,避免水花飞溅到培养皿中,对实验造成影响。

每个培养皿存放槽120内设置有培养皿置物台101。培养皿置物台101通过轴承103转动设置于培养皿放置槽内的固定轴上,培养皿置物台101上设置有用于承载培养皿的十字架102。十字架102上设置有防滑纹,防止培养皿放置于其上时,在流体的冲刷下滑动。当调节合适的流体流速是,流体会沿着固定的方向循环,此时在流体带动下,培养皿置物台101会沿固定轴旋转,达到振荡培养皿的目的,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振荡培养的微生物,不必放入振荡箱中进行。当不需要培养皿置物台101旋转时,调节降低流体流速即可。流体流速的调节方式通过调节第一叶轮203和第二叶轮303的输出功率即可实现,优选的,保持第一叶轮203和第二叶轮303的输出功率相同。

当需要培养皿置物台101旋转以带动培养皿旋转时,流体流速需要调的高一些,此时流速加快,流体在冲击培养皿置物台101时,易产生水花,本实施例中,培养皿置物台101外侧的培养皿存放槽120内设置有缓冲凸棱111,缓冲凸棱111设置于培养皿存放槽120的底壁。如图1,所示,缓冲凸棱111的高度以0.2-0.5cm为宜。并且缓冲凸棱1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叶轮203和第二叶轮303的输出方向配合,即缓冲凸棱111用于缓冲流速并抑制水花,其延伸方向是这样的:水流流动方向与缓冲凸棱111的夹角为钝角。优选的,该钝角为120°-150°。

本实施例提供的生物细胞培养皿存放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当进行对比试验时,两个对比试验的培养皿分别放置于两个培养皿存放槽120中的培养皿置物台101上,响培养皿存放槽120中放入流体(水),启动第一叶轮203和第二叶轮303使流体形成循环,设定第一加热件202和第二加热件302的温度一致,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叶轮203和第二叶轮303的输出功率一致。此时即可使得流体形成热循环,循环中的流体于两个培养皿接触,使得两个培养皿所处的外界温度环境一致,使试验结果更加精确。

流体循环的路径是,第一叶轮203至与第一叶轮203相邻的培养皿存放槽120,然后至第一连通槽410,至另一个培养皿存放槽120,再进入第二循环槽300,经第二循环槽300进入与第二循环槽300相邻的培养皿循环槽,然后经第二连通槽420进入与第一循环槽200相邻的培养皿存放槽120,其后进入第一循环槽200完成一个循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