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93793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包装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包装材料广泛运用于包装容器、包装装潢、包装印刷、包装运输等领域,其对于工业生产、人们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业产品的种类和生产量的逐年提高,包装材料的年消耗量也越来越大,因而,我国社会对包装材料的需求量急剧上升。然而,现有的包装材料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其耐磨性能以及强度均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并且难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包装材料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强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60-85份,镀镍碳纤维15-25份,硬脂酸钡2-5份,氮丙啶交联剂3-6份,苯基硅烷3-8份,氧化铅1-5份,氧化锌3-8份,润滑剂1-5份,聚乙烯醇8-16份,聚酰胺纤维15-25份,聚异丁烯3-10份,聚苯硫醚7-13份,丙烯酸10-16份,云母粉5-12份,聚戊烯醇8-13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2-20份,三聚氰胺磷酸钠2-7份,耐磨剂1-6份,四甲氧基硅烷6-15份,三烯丙基胺5-12份。

优选地,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80份,镀镍碳纤维22份,硬脂酸钡3份,氮丙啶交联剂4份,苯基硅烷6份,氧化铅3份,氧化锌4份,润滑剂2份,聚乙烯醇11份,聚酰胺纤维18份,聚异丁烯7份,聚苯硫醚10份,丙烯酸13份,云母粉9份,聚戊烯醇10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6份,三聚氰胺磷酸钠4份,耐磨剂3份,四甲氧基硅烷8份,三烯丙基胺11份。

优选地,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72份,镀镍碳纤维22份,硬脂酸钡5份,氮丙啶交联剂4份,苯基硅烷5份,氧化铅2份,氧化锌6份,润滑剂3份,聚乙烯醇9份,聚酰胺纤维20份,聚异丁烯6份,聚苯硫醚8份,丙烯酸13份,云母粉6份,聚戊烯醇9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6份,三聚氰胺磷酸钠5份,耐磨剂2份,四甲氧基硅烷7份,三烯丙基胺10份。

优选地,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80份,镀镍碳纤维20份,硬脂酸钡5份,氮丙啶交联剂5份,苯基硅烷4份,氧化铅3份,氧化锌6份,润滑剂3份,聚乙烯醇11份,聚酰胺纤维22份,聚异丁烯7份,聚苯硫醚8份,丙烯酸15份,云母粉9份,聚戊烯醇9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8份,三聚氰胺磷酸钠3份,耐磨剂4份,四甲氧基硅烷10份,三烯丙基胺9份。

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

(2)将步骤(1)中的各原料组分加入转子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度为300-315转/分钟,搅拌时间12-16分钟;

(3)将转子搅拌机的温度调至172-178℃,搅拌速度为245-255转/分钟,持续搅拌16-22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

(4)将步骤(3)中的原料混合物进行挤压;

(5)将步骤(4)中经挤压得到的原料混合物冷却、干燥,然后拉升塑型,即为复合包装材料成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的复合包装材料特别添加有镀镍碳纤维、硬脂酸钡、氮丙啶交联剂、氧化铅、聚酰胺纤维、聚苯硫醚、云母粉、耐磨剂等原料,并通过与其他原料的合理配比,从而使其具有强度高、耐磨性强且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更好地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并不受此限制。

实施例一:

一种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83份,镀镍碳纤维23份,硬脂酸钡4份,氮丙啶交联剂4份,苯基硅烷6份,氧化铅2份,氧化锌6份,润滑剂3份,聚乙烯醇14份,聚酰胺纤维24份,聚异丁烯8份,聚苯硫醚11份,丙烯酸15份,云母粉10份,聚戊烯醇10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6份,三聚氰胺磷酸钠6份,耐磨剂5份,四甲氧基硅烷13份,三烯丙基胺8份。

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

(2)将步骤(1)中的各原料组分加入转子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度为300-315转/分钟,搅拌时间12-16分钟;

(3)将转子搅拌机的温度调至172-178℃,搅拌速度为245-255转/分钟,持续搅拌16-22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

(4)将步骤(3)中的原料混合物进行挤压;

(5)将步骤(4)中经挤压得到的原料混合物冷却、干燥,然后拉升塑型,即为复合包装材料成品。

实施例二:

一种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80份,镀镍碳纤维22份,硬脂酸钡3份,氮丙啶交联剂4份,苯基硅烷6份,氧化铅3份,氧化锌4份,润滑剂2份,聚乙烯醇11份,聚酰胺纤维18份,聚异丁烯7份,聚苯硫醚10份,丙烯酸13份,云母粉9份,聚戊烯醇10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6份,三聚氰胺磷酸钠4份,耐磨剂3份,四甲氧基硅烷8份,三烯丙基胺11份。

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

(2)将步骤(1)中的各原料组分加入转子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度为300-315转/分钟,搅拌时间12-16分钟;

(3)将转子搅拌机的温度调至172-178℃,搅拌速度为245-255转/分钟,持续搅拌16-22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

(4)将步骤(3)中的原料混合物进行挤压;

(5)将步骤(4)中经挤压得到的原料混合物冷却、干燥,然后拉升塑型,即为复合包装材料成品。

实施例三:

一种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72份,镀镍碳纤维22份,硬脂酸钡5份,氮丙啶交联剂4份,苯基硅烷5份,氧化铅2份,氧化锌6份,润滑剂3份,聚乙烯醇9份,聚酰胺纤维20份,聚异丁烯6份,聚苯硫醚8份,丙烯酸13份,云母粉6份,聚戊烯醇9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6份,三聚氰胺磷酸钠5份,耐磨剂2份,四甲氧基硅烷7份,三烯丙基胺10份。

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

(2)将步骤(1)中的各原料组分加入转子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度为300-315转/分钟,搅拌时间12-16分钟;

(3)将转子搅拌机的温度调至172-178℃,搅拌速度为245-255转/分钟,持续搅拌16-22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

(4)将步骤(3)中的原料混合物进行挤压;

(5)将步骤(4)中经挤压得到的原料混合物冷却、干燥,然后拉升塑型,即为复合包装材料成。

实施例四:

一种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80份,镀镍碳纤维20份,硬脂酸钡5份,氮丙啶交联剂5份,苯基硅烷4份,氧化铅3份,氧化锌6份,润滑剂3份,聚乙烯醇11份,聚酰胺纤维22份,聚异丁烯7份,聚苯硫醚8份,丙烯酸15份,云母粉9份,聚戊烯醇9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8份,三聚氰胺磷酸钠3份,耐磨剂4份,四甲氧基硅烷10份,三烯丙基胺9份。

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

(2)将步骤(1)中的各原料组分加入转子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度为300-315转/分钟,搅拌时间12-16分钟;

(3)将转子搅拌机的温度调至172-178℃,搅拌速度为245-255转/分钟,持续搅拌16-22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

(4)将步骤(3)中的原料混合物进行挤压;

(5)将步骤(4)中经挤压得到的原料混合物冷却、干燥,然后拉升塑型,即为复合包装材料成品。

实施例五:

一种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60份,镀镍碳纤维15份,硬脂酸钡2份,氮丙啶交联剂3份,苯基硅烷3份,氧化铅1份,氧化锌3份,润滑剂1份,聚乙烯醇8份,聚酰胺纤维15份,聚异丁烯3份,聚苯硫醚7份,丙烯酸10份,云母粉5份,聚戊烯醇8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12份,三聚氰胺磷酸钠2份,耐磨剂1份,四甲氧基硅烷6份,三烯丙基胺5份。

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

(2)将步骤(1)中的各原料组分加入转子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度为300-315转/分钟,搅拌时间12-16分钟;

(3)将转子搅拌机的温度调至172-178℃,搅拌速度为245-255转/分钟,持续搅拌16-22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

(4)将步骤(3)中的原料混合物进行挤压;

(5)将步骤(4)中经挤压得到的原料混合物冷却、干燥,然后拉升塑型,即为复合包装材料成品。

实施例六:

一种复合包装材料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聚氯乙烯树脂85份,镀镍碳纤维25份,硬脂酸钡5份,氮丙啶交联剂6份,苯基硅烷8份,氧化铅5份,氧化锌8份,润滑剂5份,聚乙烯醇16份,聚酰胺纤维25份,聚异丁烯10份,聚苯硫醚13份,丙烯酸16份,云母粉12份,聚戊烯醇13份,辛基丁二酸淀粉酯20份,三聚氰胺磷酸钠7份,耐磨剂6份,四甲氧基硅烷15份,三烯丙基胺12份。

所述的复合包装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比称取各原料组分;

(2)将步骤(1)中的各原料组分加入转子搅拌机中搅拌,搅拌速度为300-315转/分钟,搅拌时间12-16分钟;

(3)将转子搅拌机的温度调至172-178℃,搅拌速度为245-255转/分钟,持续搅拌16-22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

(4)将步骤(3)中的原料混合物进行挤压;

(5)将步骤(4)中经挤压得到的原料混合物冷却、干燥,然后拉升塑型,即为复合包装材料成品。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