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油精炼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06684发布日期:2018-06-30 03:56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茶油精炼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茶油精炼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茶籽油,俗称茶油,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油茶籽含油率一般为25~35%,所榨出的油茶籽油主要含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脂肪酸含量、比例与橄榄油极为相似,素有“东方橄榄油”的称号,甚至有些营养成分的指标还要高于橄榄油。由于油茶整个生长过程无需使用化肥、农药,山茶果生长期从开花到成熟,历经冬、春、夏、秋之雨露,尽吸天然养分、日月精华,营养价值极高,所榨取出来的茶籽油是能够与橄榄油相媲美的高档健康食用油,因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推崇。

现有的茶籽油,根据山茶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榨取工艺。对于湿度较大的山茶籽,可以直接利用榨油机进行压榨;而对于较干的山茶籽,一般需要进行特殊工艺处理,具体包括:粉碎、蒸麸、制饼成型、榨油等。茶油压榨出来的是毛油,还需要脱色、除臭等精炼处理。现有的精炼加热过程中,需要将反应釜加热,一般加热装置仅仅采用水浴方式进行加热,这种加热方式一般筒内的中心位置不能及时受热,因而所需加热时间较长,导致精炼周期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操作简单、加热效果好的加热装置,具体是水浴加热方式对筒体外壁加热和软管通有热气对中空结构的搅拌轴加热的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油精炼加热装置,包括圆形结构的筒体,以及与其相配的筒盖,筒盖的外周上设有抽真空泵口和进油口,筒盖的中心顶部安装有电机,电机上的搅拌轴位于筒体内部,搅拌轴上设有搅拌组件,所述的搅拌轴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内设有一根软管,软管的中心点位于搅拌轴底端,且位于中心点两边的软管采用螺旋缠绕的方式,软管的两个端口分别连接位于搅拌轴顶端的两个通孔;所述的电机与筒盖之间设有固定块,固定块内设有一块隔板将固定块分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的搅拌轴贯穿上腔室和下腔室,下腔室上设有一处进气口,上腔室上设有一处出气口。且搅拌轴顶端的两个通孔分别连通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的搅拌组件包括框式搅拌浆,框式搅拌浆的两对角之间均设有与筒体内壁贴合的螺带,两条螺带的垂直投影为圆环,通过设在下腔室的进气口进入热气,热气通过软管最后从设在上腔室的出气口排出,由于软管的中心点位于搅拌轴底端,因而整个搅拌轴都能受热均匀,解决筒体内的中心位置茶油受热慢的问题,大幅度增大了茶油的受热面积,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在采用框式搅拌浆的两对角之间均设有与筒体内壁贴合的螺带,在搅拌轴旋转的作用下,螺带对残留在筒体内壁上的茶油进行刮落,从而减少了茶油的浪费。

作为优选的结构,所述的框式搅拌桨的框式内设有安装在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上均匀分布有紊流孔。

作为优选的结构,所述的筒体的底部采用弧形结构,且筒体底部的中心位置安装有轴承支架,轴承支架上轴承与搅拌轴相互配合,筒体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处出油口。

作为优选的结构,所述的筒体外设有包裹筒体的壳体,壳体与筒体之间留有加热腔室,壳体下方设有连通加热腔室的进液口,壳体上方设有连通加热腔室的出液口。

作为优选的结构,所述的固定块和隔板与搅拌轴接触的部分处均设有组合密封圈,组合密封圈包括弹力圈和防渗透的硬质密封圈,弹力圈通过弹力将硬质密封圈与搅拌轴外壁接触。

作为优选的结构,筒盖上还设有温度显示器,温度显示器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且温度传感器位于筒体内。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有如下优点:

1、筒体外设有壳体,壳体与筒体之间留有加热腔室,加热腔室通过热水对筒体进行水浴加热,实现筒体内的茶油与热水热交换,再通过下腔室的进气口进入热气,热气通过软管最后从设在上腔室的出气口排出,由于软管的中心点位于搅拌轴底端,因而整个搅拌轴都能受热均匀,实现搅拌轴与茶油的热交换,而搅拌轴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组合密封圈来防止气体的流失,从而筒内的茶油能较快的受热,大大的缩短了精炼的周期。

2、搅拌轴上设有框式搅拌浆,框架搅拌桨上设有的两条螺带来代替常规的叶轮,通过两条螺带随着框式搅拌桨的旋转,对筒体内壁上的残留的茶油进行刮落,并且框式搅拌桨的框式内设有安装在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搅拌叶片上均匀分布有紊流孔,使得搅拌过程中茶油混合物能够收到强力切割搅拌,茶油混合物搅拌受力面积更大,强度更大,使得在搅拌之后能更为均匀,搅拌之后不会出现混合物分离或分层情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由于搅拌轴在旋转的过程中阻力较大,在弧形结构的筒体底部处轴承支架,轴承支架上轴承与搅拌轴底端相互配合,确保了搅拌轴在旋转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搅拌轴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电机;2、筒体;3、壳体;4、搅拌轴;5、软管;6、上腔室;7、下腔室;8、出气口;9、进气口;10、抽真空泵口;11、进油口;12、温度显示器;13、温度传感器;14、框式搅拌桨;15、螺带;16、出液口;17、进液口;18、搅拌叶片;19、紊流孔;20、轴承支架;21、出油口;22、弹力圈;23、硬质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至2所示一种茶油精炼加热装置,包括圆形结构的筒体2,以及与其相配的筒盖,筒盖的外周上设有抽真空泵口10和进油口11,筒盖的中心顶部安装有电机1,电机1上的搅拌轴4位于筒体2内部,搅拌轴4上设有搅拌组件,筒盖上还设有温度显示器12,温度显示器12上连接有温度传感器13,且温度传感器13位于筒体2内,而且筒体2的底部采用弧形结构,且筒体2底部的中心位置安装有轴承支架20,轴承支架20上轴承与搅拌轴4相互配合,筒体2底部中心位置设有一处出油口21。

搅拌轴4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内设有一根软管5,软管5的中心点位于搅拌轴4底端,且位于中心点两边的软管5采用螺旋缠绕的方式,软管5的两个端口分别连接位于搅拌轴4顶端的两个通孔,由于电机1与筒盖之间设有固定块,固定块内设有一块隔板将固定块分为上腔室6和下腔室7,所述的搅拌轴4贯穿上腔室6和下腔室7,下腔室7上设有一处进气口9,上腔室6上设有一处出气口8,且搅拌轴4顶端的两个通孔分别连通上腔室6和下腔室7,从而实现中空结构的搅拌轴4的加热,对茶油进行热交换。

搅拌组件包括框式搅拌浆14,框式搅拌浆14的两对角之间均设有与筒体2内壁贴合的螺带15,两条螺带15的垂直投影为圆环,这样筒体2的曲面内壁上残留的茶油均能被刮落,且框式搅拌桨14的框式内设有安装在搅拌轴4上的搅拌叶片18,搅拌叶片18上均匀分布有紊流孔19,通过搅拌使得茶叶受热均匀。

筒体2外设有包裹筒体2的壳体3,壳体3与筒体2之间留有加热腔室,壳体3下方设有连通加热腔室的进液口17,壳体3上方设有连通加热腔室的出液口16,为了对茶油进行水浴加热。

固定块和隔板与搅拌轴4接触的部分处均设有组合密封圈,组合密封圈包括弹力圈22和防渗透的硬质密封圈23,弹力圈22通过弹力将硬质密封圈23与搅拌轴4外壁接触,为了确保搅拌轴4在旋转的过程中,组合密封圈有着较好的气密性。

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首选通过抽真空泵口10抽掉筒体2内的空气,目的是为了提高茶油的品质,在空气被抽取完之后,开启壳体3下方设有连通加热腔室的进液口17,最后热水从壳体3上方设有连通加热腔室的出液口16排出,实现筒体2的外部加热,同时开启下腔室7上设有一处进气口9,热气先通过软管5,最后从上腔室6上设有一处出气口8排出,实现筒体2的内部加热,在这个加热的过程中,同时开启电机1和进油口11,使得茶油被搅拌和加热的作用下受热均匀,在根据筒盖上设有的温度显示器12的温度显示,若是温度低了,可加大进气口9和进液口17的流通量,在反应完毕之后,打开出油口21。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