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亚胺类吖啶衍生物荧光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检测MORAb-3-1抗体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651574发布日期:2018-10-12 23:13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发光材料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亚胺类吖啶衍生物荧光探针制备方法及利用该生物技术探针检测morab-3-1抗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探针是指具有荧光性质的化合物,其通过与待测物质相互络合反应,实现识别目标物质的目的,通过相应的荧光信号传导机制将这种识别信号转换成荧光发射波长的蓝移或红移的信号和荧光强度的变化,从而实现分子水平上的实时原位检测。吖啶及其衍生物是一类由蒽中间环上的一个碳原子被氮原子取代而形成的含氮的三元环化合物,又称氮蒽。吖啶最早是由carlgräbe和heinrichcaro在1871年从煤焦油中提取并获得发展。吖啶类化合物拥有特殊的结构和活性,在过去的20~30年间,于抗菌,抗肿瘤,抗疟疾和抗肿瘤剂等药物合成中有广泛运用。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的基本有机物,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之一。其中,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里最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存储、转运各种小分子化合物,可以结合许多外源和内源性化合物。通过观察荧光化合物与蛋白质结合后,蛋白质结构产生的相关变化和其内源性荧光强度的变化情况,可以获很多有效实用的信息。对于阐明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特征及指导合理用药和新药的开发等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蛋白质结构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结构。hsa属于简单蛋白,不同的物质在hsa上的结合位点有所不同,各个结合位点都有一定的特异性。

mesothelin(间皮素)是一种特异性标志物,位于各种恶性肿瘤的表面,其分子量大约为40kda,是分布于间皮细胞上的一种糖蛋白。在恶性肿瘤细胞中mesothelin呈现高表达状态,但在正常的细胞组织中表达较低。相关报道指出恶性肿瘤细胞的存活、转移及抗药性等方面,mesothelin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morab-3-1抗体是靶向mesothelin的抗体,是人鼠嵌合型抗体。本课题使用亚胺类吖啶化合物作为荧光探针与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再与morab-3-1抗体结合,从而识别morab-3-1抗体,当抗体与mesothelin特异性结合后,可以用荧光成像观察到细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检测morab-3-1抗体的小分子荧光探针和应用。吖啶类的荧光反应体系较之其他的荧光化合物简单,不需要加入催化剂,在酸或者碱的体系中,就能发出强烈荧光,并且具有发光效率高,背景干扰小等特点,是一类具有广阔前途的荧光探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类用于识别morab-3-1抗体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原料廉价、提纯简单等优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识别morab-3-1抗体的荧光探针,其特征在于:该荧光探针的结构如下:

本发明上述的用于识别morab-3-1抗体的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中间体化合物1的合成:

在装有冷凝管和搅拌子的双颈瓶中加入3mmol吖啶酮,充n2,在氮气的气氛中加入6mlpocl3,在105℃下回流3h,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边搅拌边缓慢滴入冰水中,将冰、浓氨水和氯仿的混合液加入到上述液体中,分离氯仿层,干燥(无水硫酸镁),过滤,得到淡黄色液体,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的体积比=1:3过柱色谱纯化,得到白色针状结晶,具有强烈的荧光,得中间体化合物1。

(2)中间体化合物2的合成:

将化合物1在圆底烧瓶中在70℃下将1mmol9-氯吖啶溶于苯酚,加入2mmol碳酸铵,快速升温至120℃反应2h,待反应结束倒入10%的naoh中,过滤,并用10%naoh和水洗涤,得淡黄色固体,具有强蓝色荧光,得9-氨基吖啶中间体化合物2。

(3)荧光探针3的合成: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0.26mmol9-氨基吖啶溶于乙醇,在加入0.312mmol3,4,5-三甲氧基苯甲醛,在乙醇中80℃下回流4h。重结晶,得到所需荧光探针3。

步骤(1)中柱色谱采用硅胶柱;石油醚:乙酸乙酯的体积比=3:1。

步骤(1)中,吖啶酮和三氯氧磷的比值1mmol:3ml。

步骤(2)中,中间体化合物1和碳酸铵的摩尔比为1:3。

步骤(3)中,中间体化合物2和3,4,5-三甲氧基苯甲醛的摩尔比为1:1.5。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小分子荧光探针用于结合hsa,并特异性识别morab-3-1抗体。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探针分子合成路线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方便。

该类探针能成功结合hsa并特异性识别morab-3-1抗体。探针与hsa结合之后,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这种荧光变化,可以确定探针与hsa成功结合。

该类探针可以通过识别morab-3-1抗体技术,引入到目标抗体中,当抗体与mesothelin特异性结合后,可以用荧光成像观察到细胞。发展一种可用于识别morab-3-1抗体和相应具有特殊高表达mesothelin的肿瘤细胞标记亚胺类吖啶类探针的光谱技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荧光探针和hsa作用前后的荧光光谱图,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荧光强度,荧光探针的浓度为1×10-5mol/ml,hsa浓度为1×10-5mol/ml;

图2为本发明荧光探针与hsa反应的动力学图谱,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荧光强度,荧光探针的浓度为1×10-5mol/ml,hsa浓度为1×10-5mol/ml;

图3为本发明荧光探针在不同ph中的荧光光谱图,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归一化荧光强度,荧光探针的浓度为1×10-5mol/ml,hsa浓度为1×10-5mol/ml。

图4为本发明荧光探针和hsa作用后与morab-3-1抗体结合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图谱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将对本发明予以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用于蛋白标记的小分子荧光探针的合成。

(1)中间体化合物1的合成:

在装有冷凝管和搅拌子的双颈瓶中加入3mmol吖啶酮,充n2,在氮气的气氛中加入6mlpocl3,在105℃下回流3h,待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边搅拌边缓慢滴入冰水中,将冰,浓氨水和氯仿(体积比1:1:1)的混合液加入到上述液体中,分离氯仿层,干燥(无水硫酸镁),过滤,得到淡黄色液体,用乙酸乙酯:石油醚的体积比=1:3过柱色谱纯化,得到白色针状结晶,具有强烈的荧光。中间体化合物1,产率86%。

将中间化合物1在圆底烧瓶中在70℃下将1mmol9-氯吖啶溶于苯酚,加入2mmol碳酸铵,快速升温至120℃反应2h,待反应结束倒入10wt%的naoh中,过滤,并用10wt%naoh和水洗涤,得淡黄色固体,具有强蓝色荧光。9-氨基吖啶中间体化合物2,产率93%。

(2)荧光探针的合成: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0.26mmol9-氨基吖啶溶于乙醇,在加入0.312mmol3,4,5-三甲氧基苯甲醛,在乙醇中80℃下回流4h。重结晶,得到所需荧光探针3,产率73%。

实施例2:荧光探针与hsa反应后的荧光变化。

tris-hcl溶液配制为0.05mol/l、ph=7.4(内含浓度为0.1mol/l的nacl)。在4ml的ep管中加入1mltris-hcl溶液,1ml实施例1制得的浓度为1×10-5mol/l的溶液荧光化合物和1ml的超纯水配成对照溶液,与加入浓度为1×10-5mol/l蛋白后的荧光强度作对比。用2mm的石英比色皿,经反复测量以激发波长260nm为最佳,仪器灵敏度调整为1,波长范围为285~500nm之间,激发和发射的狭缝为5nm,电压500v,扫描速度为1200nm/min,测定化合物的荧光强度变化。测定荧光得到图1。

图1中表示只有探针存在时荧光强度为1400。而当探针与hsa反应后,荧光有显著的增强,降低了400,发射波长约为431nm。

实施例3:荧光探针与hsa反应的动力学。

tris-hcl溶液配制为0.05mol/l、ph=7.4(内含浓度为0.1mol/l的nacl)。在4ml的ep管中加入1mltris-hcl溶液,1ml实施例1制得的浓度为1×10-5mol/l的溶液荧光化合物和1ml浓度为1×10-5mol/l的蛋白。放置在37℃恒温箱中孵育。得到图2,结果显示当时间达到120min时荧光强度变化最为明显,时间延长荧光强度变化不大,因此荧光物质与蛋白结合最佳时间为2h。

实施例4:荧光探针在ph缓冲液溶剂里的荧光性质。

在4ml的ep管中加入1ml不同ph值的tris-hcl作为缓冲溶液,1ml实施例1制得的浓度为1×10-5mol/l的溶液荧光化合物和1ml浓度为1×10-5mol/l的蛋白。放置在37℃恒温箱中孵育。对比测定前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值。得到图3。结果显示在ph=7.4时与蛋白质结合最好。

实施例5:荧光探针和hsa作用后与morab-3-1抗体结合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图谱。

设置空白组2组,对照组,实验组共4组。其中空白组为没有包被抗体的空白孔,在空白孔中加入100µl荧光蛋白结合物和加入100µl抗原;对照组为抗体孔中加入100µl的荧光化合物,试验组为抗体孔中加入荧光蛋白结合物。在37℃下孵育两个小时,拍板,用pbs-t洗涤三次,每次3min。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情况,如下图4结果显示:

1.pbs-t已经将非结合位点完全封闭;

2.抗体抗原结合没有荧光;

3.抗体可以和探针相结合,但直接结合效果不好,当探针和抗原结合后再与抗体结合后效果明显优于探针直接与抗体结合。

因此说明此类探针可以识别morab-3-1抗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