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褶菌的培养工艺及其利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583阅读:10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裂褶菌的培养工艺及其利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担子菌类的培育及利用技术领域

在已有技术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用做纯种保藏的裂褶菌菌株,其母种培养介质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或麦芽汁琼脂,最适温度24°-26℃,尚未应用于工业生产。国外日本“The Japanese Journal Antiobics”Vol.23(2)157-160页中报导。裂褶菌培养采用合成培养介质,即用化学成份已知的有机物或无机物配制培养介质,其成本高,菌丝体得率低(培养5天1升发酵液含1-5g菌丝体,多糖得率亦低。(培养5天1升发酵液含0.2-1g多糖)。
本发明的目的是用黄豆粉等做培养介质培养裂褶菌,提高菌丝体及裂褶多糖的得率,并从裂褶菌中提取抗肿瘤、抗放升白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生产抗菌素增效剂的裂褶多糖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裂褶菌从腐木上经组织分离获得纯菌株南大843,将其接种在PDA或麦芽汁固体斜面培养基上,温度24℃,生长7-10天,然后转管纯化,放入0°-2℃的冰箱中保存备用。液体发酵培养用天然黄豆粉等配制培养介质,其成份和配比是,100ml培养介质含天然黄豆粉0.5-1,葡萄糖或蔗糖3-4,酵母膏0.2,硫酸镁0.05,磷酸二氢钾0.1。培养介质还可用盐酸硫胺素做添加剂,每100ml培养介质可增加0.001-1mg。250ml摇瓶装75-150ml培养介质,500ml摇瓶装150-250ml培养介质,采用往复式摇床,振荡速度80-130次/分,或旋转式摇床,振荡速度100-200转/分,培养温度24℃-26℃。在菌丝大量生长时,菌液由深变浅,由混浊逐渐变清。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还原糖、氨态氮、PH都逐渐降低,菌丝体重量不断增加,至第6天多糖含量最高,还原糖降到1%以下,氨态氮降到15%,PH下降到4.6-4.8,菌球的体积占发酵液总体积70%,此时可终止发酵,发酵周期为五天。
固体发酵培养用70-78%的甘蔗渣(或木屑、山芋渣、棉子壳)、1%的蔗糖或葡萄糖、20-28%的麸皮或米糠、1%的石膏或碳酸钙,加水拌匀、PH自然、装入菇瓶,在1.5kg/m2的压力下消毒1小时,冷却后,在无菌操作下试管斜面母种接种于菇瓶内,一管母种接种1瓶,培养温度18-26℃,20-30天菌丝体布满全瓶即可采收。
裂褶菌在液体发酵培养工艺下生长,每升发酵菌液中含3-5g裂褶多糖(Schizophyllun)(干重),含200-300g菌丝体(湿重);每100g菌丝体(湿重)含0.8-1g多糖,发酵液和菌丝体中氨基酸含量如下
氨基酸名称 100ml发酵液中氨基 100g菌丝体中酸含量(mg/ml) 氨基酸含量(g)天门冬氨酸 8.99 2.33苏氨酸 3.94 1.22丝氨酸 2.62 1.29谷氨酸 11.0 3.82甘氨酸 2.72 1.13丙氨酸 2.07 1.65胱氨酸 1.26 0.238缬氨酸 4.59 1.37蛋氨酸 0.22 0.396异亮氨酸 4.02 2.35亮氨酸 6.01 1.98酪氨酸 2.40 0.886苯氨酸 2.50 1.01赖氨酸 2.56 1.70组氨酸 1.19 0.628精氨酸 2.08 2.08脯氨酸 2.45 2.45
从上述工艺培养出的裂褶菌提取的裂褶多糖,可用于临床抗肿瘤、抗放升白、抗炎、降低抗菌素付作用,生产抗菌素增效剂,提高抗菌素效价,提取的氨基酸可用作调味品和儿童食品强化剂。
本发明所述裂褶菌生于阔叶树或针叶树腐木上,散生或群生,呈覆瓦状,菌盖宽6-42mm质韧,白色至灰白色,上有绒毛或粗毛,扇形或肾形,边缘内卷,具多数裂瓣,菌褶窄,从基部辐射而出,白色或灰白色,有时淡紫色沿边缘纵裂而反卷;孢子无色,棍状,5-5.5×2μm。从腐木上经组织分离得到的南大843纯菌株,在人工培养基-木屑麸皮上培养,于25天后长出子实体,其形状与天然子实体相同,软革质,菌盖表面有粗绒毛,呈灰白色,边缘内卷,菌褶至菌盖边缘纵裂而反卷;孢子无色,园柱形,5-5.5×2μm。南大843菌株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所保藏的裂褶菌菌株相比,其形态相同,但培养介质、应用范围不同。北京微生物所的培养介质是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最适温度26℃,仅用做纯种保藏用。
本发明所述裂褶菌南大843菌株的培养性状是1.接种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温度24°-26℃,生长旺盛,菌落纯白色、绒状、平坦,接种十天菌体直径达15-20mm。2.接种在木屑培养基上,温度26℃,生长十五天,菌丝柱高12cm,子实体原基和子实体分化时间分别为15天、20天。3.在摇瓶振荡培养时,振荡速度往复式摇床80-130转/分,形成菌球,当菌球大量形成时,菌液由深变浅,由混浊变清,粘度逐渐增加。4.在黄豆粉培养介质中,当还原糖降到1%,氨基氮降到15%PH降到5以下,菌球体积占发酵液体积70%时,可终止发酵,发酵周期为6天。
本发明所述裂褶菌南大843菌株的生理特性是①黄豆粉培养介质比其它培养介质长势好,菌丝体得率高,培养6天,菌丝体得率20-30g/1000ml。②最适培养温度24°-26℃。③最适PH5-6。④碳、氮消耗比例为100∶1,对碳源需求量较大。
从本发明所述裂褶菌南大843菌株发酵液中提取的多糖为裂褶多糖。其依据是①红外吸收光谱峰位与已知裂褶多糖红外吸收光谱峰位相似。已知日本裂褶多糖的峰位是885cm-1,本裂褶多糖峰位其发酵液裂褶多糖是845.104cm-1,菌丝体裂褶多糖峰位是848.278cm-1。②都是中性多糖。③都是白色、纤维状,有粘性。④主要成份都是葡萄糖。已知裂褶多糖的特性见“日本农艺化学会志”Vol.45 NO4.1971.P162~168。
本发明所述裂褶菌南大843的裂褶多糖提取工艺是裂褶菌发酵液用沙芯漏斗抽滤(工厂用板框机分离发酵液与菌丝体)分离发酵液和菌丝体,①将发酵液浓缩至粘稠状(原体积的一半)加等量至3倍或5倍的95%酒精沉淀,然后用95%酒精洗涤数次至流出液无糖反应,抽干得粗多糖。②将菌丝体加50倍水浸泡过夜,用沸水浴煮提24小时过滤,将滤液浓缩后加等量至3-5倍的95%酒精沉淀,然后用95%的酒精洗涤数次至流出液无还原糖反应,抽干得粗多糖。最后将粗多糖用热水溶解过滤,去不溶物,冻干得多糖冻干粉。
下面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从野外腐木上采集裂褶菌子实体经组织分离,获得纯种,将纯种进行摇瓶振荡培养,培养介质的成份和配方为黄豆粉0.5%、葡萄糖或蔗糖3%、酵母膏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培养温度24-26℃,用80-120/分往复式或180转/分的旋转式摇瓶机振荡,培养第二天出现小菌球镜检菌丝生长繁茂、多分枝、具横隔、无色、透明,具锁状联合,发酵至第6天菌液色变清,菌球体积占发酵液体积70%,多糖含量最高,此时可终止发酵。
权利要求
1.担子菌类中的一种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南大843菌株(保藏号CGMCC NO.0012)的培养工艺,其特征是液体发酵培养用天然黄豆粉、葡萄糖或蔗糖、酵母膏、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组成培养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培养工艺,其特征是100ml的培养介质的配比是天然黄豆粉0.5-1g、葡萄糖或蔗糖3-4g、酵母膏0.2g、硫酸镁0.05g、磷酸二氢钾0.1g。
3.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培养工艺,其特征是培养介质中可增加添加剂-盐酸硫胺素。
4.根据权利要求
3所述的培养工艺,其特征是100ml培养介质中可增加0.001-1mg盐酸硫胺素。
5.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培养工艺,其特征是培养温度为24℃-26℃。
6.根据权利要求
1或2所述的培养工艺,其特征是培养介质的振荡速度为往复式摇床80-130次/分,或旋转式摇床100-200转/分。
7.担子菌类中的一种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南大843菌株的培养工艺,其特征是固体发酵培养用甘蔗渣(或木屑、山芋渣、棉子壳)、蔗糖或葡萄糖、麸皮或米糠、石膏或碳酸钙组成培养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培养工艺,其特征是培养介质的百分含量是甘蔗渣(或木屑、山芋渣、棉子壳)70-80、蔗糖或葡萄糖1、麸皮或米糠20-28、石膏或碳酸钙1。
9.根据权利要求
1或7所述的裂褶菌,其特征是用于提取裂褶多糖和氨基酸。
专利摘要
本发明属于担子菌类的培育及利用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裂褶菌菌丝体及裂褶多糖的得率。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将从腐木上经组织分离的裂褶菌南大843菌株经纯化后,用天然黄豆粉、葡萄糖或蔗糖、酵母膏、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盐酸硫胺素作培养介质,进行发酵培养,得到含菌丝体及多糖较高的裂褶菌发酵液,并从发酵液中提取抗肿瘤、抗放升白、抗菌素增效剂、抗炎的裂褶多糖及用作调味品和食品强化剂的氨基酸。
文档编号C12P19/04GK85103492SQ85103492
公开日1987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1985年5月22日
发明者李兆兰 申请人:南京大学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