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1765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生产工装,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包括冲压、焊接、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汽车的白车身在涂装时需要定位和支撑,因此,满足白车身涂装工艺要求的支撑构件,应包括涂装定位孔和白车身支撑面两大要素。现有技术当中没有涂装支架,车型的涂装定位孔和白车身支撑面一般直接开在汽车纵梁上,由纵梁支撑整个白车身的重量。由于生产线的投资一般比较巨大,所以汽车生产厂家尽可能将不同的车型共线生产以降低成本。根据具体的涂装工艺要求,同一生产线上所生产的车型必须具有相同位置的工艺支撑(指涂装定位孔和支撑面),以保证设备的共用性,这就要求纵梁位置在某个范围之内。而有的车型纵梁位置特殊,无法在要求的特定位置上开定位孔和确定支撑面,为了满足共线生产要求,只有纵梁宽度加宽,这样无疑会对大量增加整车重量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它结构简明,容易制造,用于解决不同车型在同一涂装线上共线生产而无法以纵梁上作为工艺支撑问题,能减轻整车重量和降低成本。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本体为一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其特征是所述本体的底面呈矩形,该底面作为涂装时的支撑面,底面上设有涂装定位孔;在底面三方的边缘分别连接有竖直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在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翻边,翻边作为和纵梁的焊接边;在第二侧面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既能增加涂装支架强度,又能在涂装时起到排气作用;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靠近底面的部分通过圆弧连接,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靠近底面的部分也通过圆弧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分别与纵梁定位连接。本发明解决了不同车型由于纵梁位置限制等原因不能在纵梁上设定工艺支撑的问题,避免了的对纵梁的更改,更容易实现不同车型涂装生产线的共用。它结构简明,容易制造,,减轻了整车重量和降低了成本。另外,由于一面没有封闭,所以,能保证排气管等底盘件与车体零件有足够的间隙。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轴侧图3是本发明定位连接在纵梁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是说明。参见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其本体1为一冲压成型的钣金件, 本体的底面11呈矩形,底面上设有涂装定位孔15 ;在底面11三方的边缘分别连接有竖直的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和第三侧面14 ;在第一侧面12和第三侧面14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翻边,翻边作为和纵梁的焊接边;在第二侧面13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既能增加涂装支架强度,又能在涂装时起到排气作用;
进一步,所述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靠近底面11的部分通过圆弧连接,第二侧面 13和第三侧面14靠近底面11的部分也通过圆弧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和第三侧面14分别与纵梁2定位连接。本涂装支架在纵梁上的位置以及底面11上孔涂装定位孔15的位置根据实际生产线的需要确定。通过新设计的涂装支架,解决了不同车型由于纵梁位置限制等原因不能在纵梁上设定工艺支撑等问题,避免的对纵梁的更改,更容易实现不同车型涂装生产线的共用。本体1所采用的材料是DC01,厚度是2. 5mm,能够保证支撑白车身所需的强度和刚度。 另外一面没有封闭,可以保证排气管等底盘件与车体零件有足够的间隙,避免此处异响产生。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本体(1)为一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其特征是所述本体(1) 的底面(11)呈矩形,底面(11)上设有涂装定位孔(15);在底面(11)三方的边缘分别连接有竖直的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和第三侧面(14);在第一侧面(12)和第三侧面(14) 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翻边,在第二侧面(13)上设有加强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靠近底面(11)的部分通过圆弧连接,第二侧面(13)和第三侧面(14)靠近底面 (11)的部分也通过圆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年所述的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侧面(12)、 第二侧面(13)和第三侧面(14)分别与纵梁(2)定位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车车身涂装支架,本体为一冲压成型的钣金件,其特征是所述本体的底面呈矩形,底面上设有涂装定位孔;在底面三方的边缘分别连接有竖直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在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的自由端分别设有翻边,翻边作为和纵梁的焊接边;在第二侧面上设有加强筋,加强筋既能增加涂装支架强度,又能在涂装时起到排气作用;所述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分别与纵梁定位连接。本发明解决了不同车型由于纵梁位置限制等原因不能在纵梁上设定工艺支撑的问题,避免了的对纵梁的更改,更容易实现不同车型涂装生产线的共用。它结构简明,容易制造,减轻了整车重量和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B05C13/02GK102284400SQ20111021616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31日
发明者乔俊朋, 吴小冬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