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48039发布日期:2019-04-17 06:07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文化产品印刷新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



背景技术:

热转印是一项比较新的印刷工艺,其由承印载体(一般是pet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离型层、油墨层、背胶层组成,然后通过烫印机经一定的温度、压力将离型层、油墨层从承印载体上剥离下来,通过热熔胶的粘接作用将油墨牢固地附着在被转印基材上。该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品、化妆品、机油桶、建材装饰板等行业。

局部镀铝工艺热转印膜是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在转印膜的表面得到金属效果,然后通过水洗工序将不需要的铝层清洗掉,得到一种局部金属的热转印膜,如局部镜面金色效果、局部镜面银色效果。这种热转印膜经过烫印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将金属效果转移到承印基材表面,使承印基材具有逼真的金属效果和质感,可以大大提高转印产品的装饰功能,提高产品的档次。

局部镀铝热转印膜其组成为,先在承印载体上涂布功能层(即离型层),然后印刷图案信息层(即油墨层)、油墨着色层(即油墨保护层,一般为双组分的热固型树脂层)、清洗油墨层(水洗时将不需要铝层的部位洗掉),然后经过镀铝、水洗,最后涂布与转印基材相匹配的热熔胶水而成。

局部镀铝工艺热转印膜在中性笔芯、笔杆、记号笔、白板笔、铅芯盒等文具产品上被广泛应用。而中性笔芯、记号笔、白板笔一般都是pp材质,现有的用于pp材质的镀铝工艺热转印膜的背胶,要由两道胶水组成,第一遍要涂一道对铝和油墨着色层有结合力的保护层,然后再涂一道pp胶,使其与pp基材结合,工艺比较麻烦,且由于保护层和pp胶由于其树脂相容性问题,存在热转印膜及转印后的笔杆在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失去附着力的问题,造成产品失效。因此,急需一种附着力好的胶水。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解决了由于镀铝层与亮银层之间胶水附着力不够,造成的产品成品率低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包括:

聚乙烯醇5-10份

水50-90份

甲醛3-6份

尿素20-30份

盐酸1-10份

氢氧化钠10-15份;

所述“份”表示单位重量。

进一步的,上述的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所述胶水中含有消泡剂,所述消泡剂为磷酸三丁脂2-8份。

进一步的,上述的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所述胶水中含有交联剂,所述交联剂为硼砂3-5份。

进一步的,上述的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所述

聚乙烯醇6份

水80份

甲醛5份

尿素25份

盐酸6份

氢氧化钠12份。

本发明提供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加入反应釜中,升温至70℃;

2)向反应釜内加入聚乙烯醇,并升温至90~95℃,升温过程中不断进行搅拌,直至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3)将聚乙烯醇溶液冷却至80~85℃,滴加盐酸,再继续搅拌20分钟;

4)向溶液中加入甲醛进行缩合,并且不断搅拌,反应时间60~70分钟;

5)降温,加入氢氧化钠并调节ph值后,加入尿素进行氨基化处理;

6)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搅拌,将ph值调制中性,外观溶液呈微黄或者无色透明溶液,降温至40~50℃,出料;

7)当上述步骤4)中出现泡沫时,向反应釜内加入消泡剂,并不断搅拌,直至泡沫减少。

8)上述步骤6)中,降温至40~50℃后,胶水黏度为60秒左右,将硼砂3份溶于水中,制成硼砂溶液并加入反应釜内,并搅拌均匀。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附着胶水沿着横向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涂抹在镀铝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2)将附着胶水沿着纵向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涂抹在亮银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3)将镀铝层上沿胶水涂抹的横向与亮银层沿胶水涂抹的纵向合并,并在用热压机进行压合,时间为3-5分钟,温度50-60℃。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的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

1)附着胶水有着极好的粘接性,而且本发明中添加的消泡剂和交联剂产生协同效应,使其对镀铝层与亮银层间附着力提高,此胶水对镀铝层与亮银层间有很强的结合力,可用于热转印中;

2)本发明制备的胶水干燥性好,流平性好;

3)本发明制备的胶水附着力优异,胶水稳定性好,涂胶后的热转印膜性能稳定,保质期长,使热转印膜保质期超过一年,避免镀铝层与亮银层附着力失效的问题;

4)本发明制备简单,操作安全,只需简单的容器,经过机械搅拌加热即可,减化工艺,节约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包括

聚乙烯醇5-10份

水50-90份

甲醛3-6份

尿素20-30份

盐酸1-10份

氢氧化钠10-15份;

所述“份”表示单位重量。

其中,胶水制造过程中可能产生泡沫,为减少或者消除泡沫,胶水中含有消泡剂,所述消泡剂为磷酸三丁脂2-8份。泡剂用量不宜过多,过量会使粘合剂表面张力降低,失去粘性,粘合强度达不到要求,在生产中,如胶水机上泡沫过多,最好停机往胶水槽里加少许消泡剂搅拌均匀,开机试用,如泡沫还多,再加少许,直至能正常运转,但有一点,千万不要往上边胶辊中加消泡剂,以免出现甩胶现象。观察消泡剂用量是否适当可采用下述方法:将附着胶水装入一透明度高的玻璃瓶中,使劲摇动约2分钟,立即停止,观察瓶中胶液上面泡沫,如20-30秒内胶液上面大的泡沫消失,即说明消泡剂用量可以,可上胶使用;如20-30秒内,胶液中小泡也消失,则说明用量稍大,可适当降低。

此外,附着胶水的黏性可能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可在胶水中加入交联剂,所述交联剂为硼砂3-5份。交联剂具有交联增粘作用,有利于提高初粘力和加快干燥速度。

本发明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加入反应釜中,升温至70℃;

2)向反应釜内加入聚乙烯醇,并升温至90~95℃,升温过程中不断进行搅拌,直至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3)将聚乙烯醇溶液冷却至80~85℃,滴加盐酸,再继续搅拌20分钟;

4)向溶液中加入甲醛进行缩合,并且不断搅拌,反应时间60~70分钟;

5)降温,加入氢氧化钠并调节ph值后,加入尿素进行氨基化处理;

6)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搅拌,将ph值调制中性,外观溶液呈微黄或者无色透明溶液,降温至40~50℃,出料;

7)当上述步骤4)中出现泡沫时,向反应釜内加入消泡剂,并不断搅拌,直至泡沫减少;

8)上述步骤6)中,降温至40~50℃后,胶水黏度为60秒左右,将硼砂3份溶于水中,制成硼砂溶液并加入反应釜内,并搅拌均匀。

本发明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附着胶水沿着横向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涂抹在镀铝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2)将附着胶水沿着纵向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涂抹在亮银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3)将镀铝层上沿胶水涂抹的横向与亮银层沿胶水涂抹的纵向合并,并在用热压机进行压合,时间为3-5分钟,温度50-60℃。

实施例二

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包括

聚乙烯醇6份

水80份

甲醛5份

尿素25份

盐酸6份

氢氧化钠12份。

其中,胶水制造过程中可能产生泡沫,为减少或者消除泡沫,胶水中含有消泡剂,所述消泡剂为磷酸三丁脂2-8份。泡剂用量不宜过多,过量会使粘合剂表面张力降低,失去粘性,粘合强度达不到要求,在生产中,如胶水机上泡沫过多,最好停机往胶水槽里加少许消泡剂搅拌均匀,开机试用,如泡沫还多,再加少许,直至能正常运转,但有一点,千万不要往上边胶辊中加消泡剂,以免出现甩胶现象。观察消泡剂用量是否适当可采用下述方法:将附着胶水装入一透明度高的玻璃瓶中,使劲摇动约2分钟,立即停止,观察瓶中胶液上面泡沫,如20-30秒内胶液上面大的泡沫消失,即说明消泡剂用量可以,可上胶使用;如20-30秒内,胶液中小泡也消失,则说明用量稍大,可适当降低。

此外,附着胶水的黏性可能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可在胶水中加入交联剂,所述交联剂为硼砂3-5份。交联剂具有交联增粘作用,有利于提高初粘力和加快干燥速度。

本发明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加入反应釜中,升温至70℃;

2)向反应釜内加入聚乙烯醇,并升温至90~95℃,升温过程中不断进行搅拌,直至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3)将聚乙烯醇溶液冷却至80~85℃,滴加盐酸,再继续搅拌20分钟;

4)向溶液中加入甲醛进行缩合,并且不断搅拌,反应时间60~70分钟;

5)降温,加入氢氧化钠并调节ph值后,加入尿素进行氨基化处理;

6)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搅拌,将ph值调制中性,外观溶液呈微黄或者无色透明溶液,降温至40~50℃,出料;

7)当上述步骤4)中出现泡沫时,向反应釜内加入消泡剂,并不断搅拌,直至泡沫减少;

8)上述步骤6)中,降温至40~50℃后,胶水黏度为60秒左右,将硼砂3份溶于水中,制成硼砂溶液并加入反应釜内,并搅拌均匀。

本发明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附着胶水沿着横向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涂抹在镀铝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2)将附着胶水沿着纵向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涂抹在亮银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3)将镀铝层上沿胶水涂抹的横向与亮银层沿胶水涂抹的纵向合并,并在用热压机进行压合,时间为3-5分钟,温度50-60℃。

实施例三

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包括

聚乙烯醇1份

水59份

甲醛3份

尿素20份

盐酸1份

氢氧化钠10份;

所述“份”表示单位重量。

其中,胶水制造过程中可能产生泡沫,为减少或者消除泡沫,胶水中含有消泡剂,所述消泡剂为磷酸三丁脂2份。泡剂用量不宜过多,过量会使粘合剂表面张力降低,失去粘性,粘合强度达不到要求,在生产中,如胶水机上泡沫过多,最好停机往胶水槽里加少许消泡剂搅拌均匀,开机试用,如泡沫还多,再加少许,直至能正常运转,但有一点,千万不要往上边胶辊中加消泡剂,以免出现甩胶现象。观察消泡剂用量是否适当可采用下述方法:将附着胶水装入一透明度高的玻璃瓶中,使劲摇动约2分钟,立即停止,观察瓶中胶液上面泡沫,如20-30秒内胶液上面大的泡沫消失,即说明消泡剂用量可以,可上胶使用;如20-30秒内,胶液中小泡也消失,则说明用量稍大,可适当降低。

此外,附着胶水的黏性可能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可在胶水中加入交联剂,所述交联剂为硼砂3-5份。交联剂具有交联增粘作用,有利于提高初粘力和加快干燥速度。

本发明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加入反应釜中,升温至70℃;

2)向反应釜内加入聚乙烯醇,并升温至90~95℃,升温过程中不断进行搅拌,直至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3)将聚乙烯醇溶液冷却至80~85℃,滴加盐酸,再继续搅拌20分钟;

4)向溶液中加入甲醛进行缩合,并且不断搅拌,反应时间60~70分钟;

5)降温,加入氢氧化钠并调节ph值后,加入尿素进行氨基化处理;

6)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搅拌,将ph值调制中性,外观溶液呈微黄或者无色透明溶液,降温至40~50℃,出料;

7)当上述步骤4)中出现泡沫时,向反应釜内加入消泡剂,并不断搅拌,直至泡沫减少;

8)上述步骤6)中,降温至40~50℃后,胶水黏度为60秒左右,将硼砂3份溶于水中,制成硼砂溶液并加入反应釜内,并搅拌均匀。

本发明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附着胶水沿着横向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涂抹在镀铝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2)将附着胶水沿着纵向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涂抹在亮银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3)将镀铝层上沿胶水涂抹的横向与亮银层沿胶水涂抹的纵向合并,并在用热压机进行压合,时间为3-5分钟,温度50-60℃。

实施例四

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包括

聚乙烯醇10份

水90份

甲醛6份

尿素30份

盐酸10份

氢氧化钠15份;

所述“份”表示单位重量。

其中,胶水制造过程中可能产生泡沫,为减少或者消除泡沫,胶水中含有消泡剂,所述消泡剂为磷酸三丁脂8份。泡剂用量不宜过多,过量会使粘合剂表面张力降低,失去粘性,粘合强度达不到要求,在生产中,如胶水机上泡沫过多,最好停机往胶水槽里加少许消泡剂搅拌均匀,开机试用,如泡沫还多,再加少许,直至能正常运转,但有一点,千万不要往上边胶辊中加消泡剂,以免出现甩胶现象。观察消泡剂用量是否适当可采用下述方法:将附着胶水装入一透明度高的玻璃瓶中,使劲摇动约2分钟,立即停止,观察瓶中胶液上面泡沫,如20-30秒内胶液上面大的泡沫消失,即说明消泡剂用量可以,可上胶使用;如20-30秒内,胶液中小泡也消失,则说明用量稍大,可适当降低。

此外,附着胶水的黏性可能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可在胶水中加入交联剂,所述交联剂为硼砂3-5份。交联剂具有交联增粘作用,有利于提高初粘力和加快干燥速度。

本发明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水加入反应釜中,升温至70℃;

2)向反应釜内加入聚乙烯醇,并升温至90~95℃,升温过程中不断进行搅拌,直至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3)将聚乙烯醇溶液冷却至80~85℃,滴加盐酸,再继续搅拌20分钟;

4)向溶液中加入甲醛进行缩合,并且不断搅拌,反应时间60~70分钟;

5)降温,加入氢氧化钠并调节ph值后,加入尿素进行氨基化处理;

6)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搅拌,将ph值调制中性,外观溶液呈微黄或者无色透明溶液,降温至40~50℃,出料;

7)当上述步骤4)中出现泡沫时,向反应釜内加入消泡剂,并不断搅拌,直至泡沫减少;

8)上述步骤6)中,降温至40~50℃后,胶水黏度为60秒左右,将硼砂3份溶于水中,制成硼砂溶液并加入反应釜内,并搅拌均匀。

本发明一种镀铝层与亮银层间的附着胶水的使用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1)将附着胶水沿着横向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涂抹在镀铝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2)将附着胶水沿着纵向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涂抹在亮银层上,厚度控制在0.03-0.05mm;

3)将镀铝层上沿胶水涂抹的横向与亮银层沿胶水涂抹的纵向合并,并在用热压机进行压合,时间为3-5分钟,温度50-6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