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等车辆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69787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等车辆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尤其是比照现有汽车等车辆在车厢、车身减震技术对凹洼路面的减震效果不能让人满意的状况,该技术能在保留现有汽车等车辆在车厢、车身减震技术所有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现有汽车等车辆在车厢、车身减震技术对凹洼路面的减震效果不好的缺陷加以克服和完善。其技术特性能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身、车厢趋于较为理想的平稳状态。
背景技术
目前众所周知,现有汽车等车辆在车厢、车身的减震技术是利用弹簧的弹力或油夜的抗压缩和可压缩性能来消除凸凹路面缺陷对汽车等车辆的颠簸现象,当汽车等车辆在行驶中遇到路面高点时,遇高车轮利用避震器(装置)的富裕压缩行程,瞬间来吸收和缓解路面高起部分对汽车等车辆的冲击,而当汽车等车辆在行驶中遇到路面凹点时,遇凹车轮失去承重,虽然瞬间避震器(装置)会做伸长反应,但避震器(装置)伸长后其弹力必然支撑不起其所分担重量,车轮在落地过程中,避震器(装置)还要被压缩至其承重状态,这时遇凹车轮就不能主动填补凹洼,必然造成汽车等车辆以路面凹洼深度的颠簸,只是在遇凹车轮落在最低点时,避震装置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所以说现有汽车等车辆在车厢、车身的减震技术在对路面凹点克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汽车等车辆在车厢、车身的减震技术在对路面凹点克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可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该避震技术对消除现有汽车等车辆在车厢、车身的减震技术“在对路面凹点克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的缺陷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1.运用力学力的分解原理,通过若干个铰链对接菱形框架,经连杆和减震器(装置)铰链连接组合成本发明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对于汽车等四轮以上车辆,可以将一对前轮、一对后轮或左、右前后轮铰链连接组合,来实施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
2.运用液体能传递力和位移的技术原理,通过若干个油缸,经油路和减震器(装置)以及辅助弹簧装置连接组成本发明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对于汽车等四轮以上车辆,可以将一对前轮油缸、一对后轮油缸或将左、右前后轮油缸连接,也可以将每个车轮油缸连接,承重大的车轮如图6所示在车轮油缸附加辅助弹簧装置14等方法,来实施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对消除现有汽车等车辆在车厢、车身的减震技术“在对路面凹点克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的缺陷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技术特性能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身、车厢趋于较为理想的平稳状态。本发明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实施方案1在实施结构上简单可靠,其实施方案2设计构思组成技术简单,在实施应用方面其基础技术已近完全成熟。本发明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会做车轮颠簸位移相互传递的反应,使颠簸幅度减小,在车辆路面避震性能方面优于传统的车辆避震效果。本发明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在性能上具有现有先进避震技术的特性和避震器的性能。由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的连接油管可以不规则布置、随动油缸避震器(装置)总成可因地制宜放置在车辆较为方便的地方,所以说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对现有车身结构影响不大,推广应用较为方便。本发明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对于现有汽车避震性能和避震效果的提高,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汽车整车性能配置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也会起到不可低估的影响。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动作、技术原理、演示说明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动作、技术原理、演示说明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铰链对接菱形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在四轮车辆两前轮、两后轮各为一组时,一种连接实施方法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在四轮车辆左、右两侧前后轮各为一组时,一种连接图6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在四轮车辆所有车轮油缸连接时,前后车轮油缸以及附加辅助弹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一种整体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一种整体示意图。
图中1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车轮油缸、2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避震器、3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连接油管、4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油缸活塞、5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油缸活塞限制框、6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车身、车轮定位点、7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油管接头、8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油液、9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注油点、10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油缸活塞油封环、11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空气排出点、12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随动油缸(车轮油缸)活塞动作行程、13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随动油缸避震器(装置)总成、14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附加辅助弹簧装置、15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铰链对接菱形框架、16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连杆、17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避震器、18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铰链支点(此支点可定位于车身底盘)、19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铰链、20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车轮与车身定位点、21为车轮。
现以附图1、2仅以两个车轮动作状态说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
假定为车辆左、右两侧前后轮各为一组实施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如图1所示,假定a为一侧,b为另一侧,当a侧遇到路面高点时,a侧车轮就会受到冲击上抬,在车身重力的反作用下a侧菱形框架发生变形,使连杆向b侧位移,从而将位移作用于避震器和b侧车轮菱形框架,在这个过程中,避震器在它的富裕压缩行程内已经吸收了一部分位移,超过避震器富裕压缩行程以外的位移传递给了b侧车轮菱形框架,b侧车轮菱形框架发生变形,b侧车身将上抬避震器富裕压缩行程以外的行程。
当a侧遇到路面凹点时,a侧车轮瞬间失去承重力,a、b侧两侧承重失去平衡,b侧车轮菱形框架在车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使连杆向a侧位移,推动a侧菱形框架发生变形,a侧车轮下移填补路面低点,由于有避震器工作,所以在a侧轮胎落到最低点时,不会发生硬的冲击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同样a侧的位移也要和b侧平均,大大减轻车辆的颠簸现象。
如图2所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
当a恻车轮遇到路面凹点时,a恻车轮瞬间失去承重,a、b侧两侧承重失去平衡,b恻车轮油缸在车身重力的作用下,活塞向内挤压,油夜随即作用b恻随动油缸活塞,经过避震器(装置)推动a恻随动油缸活塞,这样a恻车轮油缸在油夜作用下活塞下移填补凹洼。
如图2所示当b恻车轮遇到路面高点时,b恻车轮上抬,在车身的反作用力作用下,b恻车轮油缸活塞向内挤压,油夜随即作用b恻随动油缸活塞,经过避震器(装置)推动a恻随动油缸活塞,这样a恻车轮油缸在油夜作用下活塞下移将车身上抬避震器(装置)富裕行程以外的行程。
和现有避震技术相比,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能将一侧车轮的颠簸化解给另一侧车轮,起到化整为零的效果。在理论上讲,采用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一组车轮无论a侧抬高或降低,b侧都会平均a侧位移,颠簸幅度减小。也就是说,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在避震效果方面优于现有避震技术。如果采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将每个车轮油缸连接的方法,其中一个车轮的颠簸会传递给其他所有车轮,理论上讲车身上抬避震器(装置)富裕以外的行程与1/车轮数乘积的行程,或车身降低路面凹洼深度与1/车轮数乘积的行程,其减震效果会更加优良。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无论实施方案1、2其动作过程都要通过避震器(装置),所以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性能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避震器性能的好坏。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仅以四轮车辆为例说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实施要点。
由于各种车辆的重量分配在纵向存在对称性,所以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较为简单的实施方式为两前轮为一组、两后轮为一组的实施方式。但在实施方案1中可以通过改变铰链对接菱形框架的大小克服车辆在前后轮重量分配的不一致性,所以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中,还可以实施左、右前后轮组合在一起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案2中可以通过附加辅助弹簧装置(如图6所示14)来克服车辆在前后轮重量分配的不一致性,所以说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中,还可以实施左、右前后轮组合在一起的实施方式,或将所有车轮油缸组合在一起的实施方法。
1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图1所示)1.1两前轮为一组、两后轮为一组的实施方案(图4所示)1.1.1实施设计要求1.1.1.1由于整车采用如图4两组框架组合,每一组为两个避震器,这样四个避震器承担整车重量。也就是说在采用此种实施方案时,四个避震器所要承担的重量相当于传统避震技术的四个避震器所承担的重量。
1.1.1.2采用此种实施方案,车辆在实施本发明技术时,车身结构变动不大。图4中所示18铰链支点可定位于车辆底盘上,支点为连杆16的中点。
1.1.1.3铰链对接菱形框架大小及行程的设计可依据实施车辆用途的不同具体设计,其设计强度和动作行程要满足实施车辆的具体要求。在车辆车轮处铰链对接菱形框架取代传统避震器位置。
1.1.1.4车身和车轮定位点的具体结构可依据实施车辆对应的结构情况具体设计。
1.1.1.5连杆形状和实施结构、方法根据实施车辆具体情况决定。
1.1.1.6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申请文件中图1、3、4、7例举结构形式不代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最终技术结构,其只作为说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工作原理的一个辅助文件。它最终的结构形式由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实施车辆结构形式决定。
1.1.2实施性能分析1.1.2.1此种实施方案在车辆遇到路面凸凹情况时,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减震和调节在车辆的前部或后部。
1.1.2.2此种实施方案在车辆刹车和加速时,车辆不会有前倾和后仰现象。理论上和传统避震技术相似。
1.1.2.3此种实施方案在车辆转弯时,与传统避震技术相比理论上可能有外倾现象。此缺陷可以另外通过补充装置加以克服。
1.1.2.4此种实施方案在车辆前部或后部同时遇到同等高度的凸凹时,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不做颠簸位移调整,只进行路面的减震反应。
1.1.2.5做单独车轮遇凸凹垫高调整反应。
1.2左、右两侧前后轮各为一组的实施方案(图5所示)1.2.1实施设计要求1.2.1.1由于整车采用如图5两组框架组合,每一组为一个避震器,这样要求两个避震器承担整车重量。也就是说在采用此种实施方案,两个避震器所要承担的重量要相当于传统避震技术的四个避震器所承担的重量。
1.2.1.2由于车辆重量在前后轮分配的不一致,所以铰链对接菱形框架的大小也不一致,要做好力学计算,重量重的一侧框架偏小,重量轻的一侧框架偏大。做到一组铰链菱形框架的出力平衡。
1.2.1.3采用此种实施方案,车辆在实施本发明技术时,车身结构需有一定的变动。
1.2.1.4铰链对接菱形框架大小及行程的设计可依据实施车辆用途的不同具体设计,其设计强度和动作行程要满足实施车辆的具体要求。在车辆车轮处铰链对接菱形框架取代传统避震器位置。
1.2.1.5车辆和车轮定位点的具体结构可依据实施车辆对应的结构情况具体设计。
2.1.1.6连杆形状和实施结构、方法根据实施车辆具体情况决定。
1.2.1.7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申请文件中图1、3、5例举结构形式不代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最终技术结构,其只作为说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工作原理的一个辅助文件。它最终的结构形式由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实施车辆结构形式决定。
1.2.2实施性能分析1.2.2.1此种实施方案在车辆遇到路面凸凹情况时,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减震和调节在车辆的左右两侧。
1.2.2.2此种实施方案在车辆刹车和加速时,理论上车辆可能会有前倾和后仰现象。
1.2.2.3此种实施方案在车辆转弯时,理论上与传统避震技术相比没有外倾现象。
1.2.2.4此种实施方案在车辆前部或后部同时遇到同等高度的凸凹时,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有做前部垫高或后部垫高的反应。
1.2.2.5做单独车轮遇凸凹垫高调整反应。
2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图8所示)1实施设计要求1.1每个车轮油缸活塞面积与其随动油缸活塞面积相同。
1.2由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工作过程大多在瞬间完成,所以要求各部连接油管的通径和其对应油缸活塞直径相同,以便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动作能迅速完成。
1.3整车采用如图8所有车轮油缸组合方式,整车可以设立四个避震器。也就是说,四个避震器所要承担的重量要相当于传统避震技术的四个避震器所承担的重量。
1.4在图8实施方式中,由于车辆前后等部位车轮承重分配的不一致性,所以要附加图6中所示14辅助弹簧装置,以求得车辆前后重量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中的平衡性。辅助弹簧装置弹力强度的大小依据实施车辆的具体重量情况做好相应计算,重量重的一侧重量减去轻的一侧重量为辅助弹簧装置弹力强度。
1.5如图2所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随动油缸与避震器(装置)总成a、b两侧行程12要与车轮油缸行程12一致,是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自动调整范围。
1.6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在理论状态下,车轮油缸活塞位置在车轮油缸活塞限制框的中点,其上下的活动行程是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自动调整范围。如图2所示12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车轮油缸活塞动作行程。
1.7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注油点可设置止回装置。为使油液注入饱满,应在如图2所示11高点处设置空气排出装置。
1.8车轮油缸和随动油缸大小及行程的设计可依据实施车辆用途的不同具体设计,其设计强度和动作行程要满足实施车辆的具体要求。在车辆车轮处车轮油缸取代传统避震器位置。
1.9车厢和车轮定位点的具体结构可依据实施车辆对应的结构情况具体设计。
1.10为避免车轮上抬和下移时,车轮油缸活塞和限制框的硬碰现象,可以在车轮油缸活塞凸肩部设计缓冲垫或缓冲弹簧等装置。
1.11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申请文件中图2、6、8例举结构形式不代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最终技术结构,其只作为说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工作原理的一个辅助文件。它最终的结构形式由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实施车辆结构形式决定。
2实施要点2.1避震器(装置)和随动油缸装置总成要固定牢固,定位点可取在车辆底盘上。
2.2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每个车轮都参与整体动作反应。
2.3由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中的连接油管可以不规则布置,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随动油缸避震器(装置)总成可因地制宜放置在车辆较为方便安装的地方,所以说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2的实施对现有车身结构影响不大,推广应用较为方便。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等车辆(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性是在实施方案1中,通过若干个铰链对接菱形框架,经连杆和减震器(装置)铰链连接构成本发明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在实施方案2中,通过若干个油缸,经油路和减震器(装置)以及辅助弹簧装置连接组成本发明的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等车辆(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征是在实施方案1中,对于汽车等四轮以上车辆,可以将一对前轮、一对后轮或左、右前后轮等方法,通过本发明所提技术方案组合在一起,来实施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在以左、右两侧前后轮各为一组的实施方案,由于车辆重量在前后轮等部位分配的不一致,所以铰链对接菱形框架的大小也不一致,要做好力学计算,重量重的一侧框架偏小,重量轻的一侧框架偏大,做到一组铰链菱形框架的出力平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等车辆(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征是在实施方案1中,铰链对接菱形框架大小及行程的设计可依据实施车辆用途的不同具体设计,其设计强度和动作行程要满足实施车辆的具体要求,在车辆车轮处铰链对接菱形框架取代传统避震器位置,其车身和车轮定位点的具体结构可依据实施车辆对应的结构情况具体设计,连杆形状和实施结构、方法根据实施车辆具体情况决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等车辆(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征是在实施方案1中,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申请文件中图1、3、4、5、7`例举结构形式不代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最终技术结构,其只作为说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在实施方案1工作原理的一个辅助文件,它最终的结构形式由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实施车辆结构形式决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等车辆(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征是在实施方案2中,对于汽车等四轮以上车辆,可以将一对前轮油缸、一对后轮油缸,或将左、右前后轮油缸连接,也可以将每个车轮油缸连接,通过本发明所提技术方案组合在一起,来实施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由于车辆前后等部位车轮承重分配的不一致性,所以要附加(14)辅助弹簧装置,以求得车辆前后重量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中的相互平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等车辆(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征是在实施方案2中,实施车辆每个(组)车轮油缸和随动油缸其活动行程即调整范围一致,均为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自动调整范围,在理论状态下,车轮油缸活塞位置在车轮油缸活塞限制框的中点,其上下的活动行程是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自动调整范围,为避免车轮上抬或下移时,车轮油缸活塞和限制框的硬碰现象,可以在车轮油缸活塞凸肩部设计缓冲垫或缓冲弹簧等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等车辆(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征是在实施方案2中,每个(组)车轮油缸活塞面积与其随动油缸活塞面积相同,各部连接油管的通径和其对应油缸活塞直径相同,连接油管可以不规则布置,随动油缸避震器(装置)总成可因地制宜放置在车辆较为方便安装的地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等车辆(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征是在实施方案2中,车轮油缸和随动油缸大小及行程的设计可依据实施车辆用途的不同具体设计,其设计强度和动作行程要满足实施车辆的具体要求,车轮油缸其车厢和车轮定位点的具体结构可依据实施车辆对应的结构情况具体设计,在车辆车轮处车轮油缸取代传统避震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等车辆的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其特征是在实施方案2中,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申请文件中图2、6、8例举结构形式不代表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最终技术结构,其只作为说明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工作原理的一个辅助文件。它最终的结构形式由本发明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的实施车辆结构形式决定。
全文摘要
一种可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车厢、车身减震装置)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实施方案1通过若干个铰链对接菱形框架,经连杆和减震器(装置)铰链连接组成。实施方案2通过若干个油缸,经油路和减震器(装置)以及辅助弹簧装置连接组成。路面缺陷平衡技术在保留现有汽车等车辆减震技术所有先进特性和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现有汽车等车辆减震技术对凹洼路面的减震效果不好的缺陷加以克服和完善,其技术特性能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身、车厢趋于较为理想的平稳状态。该技术会做车轮颠簸位移相互传递的反应,因此,路面缺陷平衡避震技术避震效果优于现有避震技术。
文档编号B60G21/073GK1699086SQ20051006360
公开日2005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30日
发明者乔向东 申请人:乔向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