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法

文档序号:3904545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 一 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法,该内饰件安装 在车身内部,并具有安全气嚢展开时打开以形成开口的区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有如下一种窗帘式侧安全气嚢装置,该装置可使安 全气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在车身侧壁和乘客之间展开。
就该窗帘式侧安全气嚢装置而言,安全气嚢以折叠状态收容在从 车辆的前柱部经上边梁部至后柱部的区域,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充 气机释放出高压气体,从而使该安全气嚢展开。处于折叠状态的安 全气嚢被车身立柱装饰件和车顶内衬覆盖在车厢内侧,当车辆发生 碰撞时,通过高压气体产生的推力将车身立柱装饰件和车顶内衬的 一部分推开。
但通常情况下,窗帘式侧安全气嚢装置的安全气嚢设置在跨越整
个上边梁部以及部分前柱部和部分后柱部的范围内,所以,各柱部 上的车身立柱装饰件在其延伸方向上的一部分会被推开。因此,当
安全气嚢在车身立柱部展开时,欲展开的安全气嚢会因车身立柱装 饰件而承受较大的阻力,不易对安全气嚢的展开姿态进行控制。
为了解决该问题,对车身立柱装饰件的构造提出了如下技术方
案在车身立柱装饰件上形成壁厚较薄的破裂引导部,当安全气嚢 展开时,利用破裂引导部来使车身立柱装饰件破裂(参照日本发明 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335358号)。
就该专利文献中的车身立柱装饰件的构造而言,它是通过预先在 车身立柱装饰件上形成壁厚较薄的破裂引导部,来减少安全气嚢展 开过程中车身立柱装饰件对气嚢施加的不必要的阻力。但该情况下,
又存在车身立柱装饰件难以制造以及其制造成本剧增的问题。
因此,当前还研究出如下技术方案由端缘彼此抵接的多个部件
来构成车身立柱装饰件等内饰件,当安全气嚢展开时等,使一侧的 部件端缘从分界部附近打开。
若釆用多个内饰件在端缘处彼此抵接的构造,加之内饰件 一般由 刚性较低的材料构成这样的因素,所以,难以使内饰件张紧,且也 不易确保内饰件端缘之间的安装精度。
就所述车身立柱装饰件构造而言,为了使车身立柱装饰件在安全
气嚢展开时容易破裂,在该车身立柱装饰件上形成有壁厚较薄的破
裂引导部,该情况下,在将车身立柱装饰件向车身组装时,或者在 将车身立柱装饰件组装到车身之前对其进行搬运时等,会存在破裂
引导部容易破损或该车身立柱装饰件难以操作这样的不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 法,该用于车辆的内饰件易于张紧,可以减少安全气嚢展开过程中 车身立柱装饰件对气嚢施加的不必要的阻力,还可提高其端缘之间 的安装精度,同时,在向车身将其进行组装或在其组装到车身之前 对其进行搬运时等,其操作性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
饰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身立柱装饰件3),其中,第二内 饰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装饰舌片8)的下缘部重叠或抵接在 第一内饰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装饰件主体7)的上缘部上, 该两个内饰件经由连接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装饰件骨架9) 相连接,并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内饰件的内表面相连接,该 连接件包括上支承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上支承部件9A), 其用于对所述第二内饰件的上缘一侧进行支承;下卡止部(例如, 后述实施方式中的下卡止部件9B),其设置在所述上支承部件的下 方并与其相隔开,该下卡止部件使所述第二内饰件的下缘卡止在第
一内饰件上。
由此,可将第一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的连接部作为在安全气嚢展 开时形成开口的开口部。此外,第二内饰件的上缘那一侧被连接件 的上支承部支承,从而可维持该上缘一侧的刚性,第二内饰件的下 缘经由连接件的下卡止部与第一内饰件相卡止。第二内饰件在上支 承部和下卡止部之间张紧。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2中,所述第二内饰件的上部区域被车身固定机构(例如,
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螺钉15和卡子10)固定在车身的立柱部(例如, 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后柱1 )上,在所述第二内饰部件的比所述车身固 定机构靠下侧的区域上,设置有主体连接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 中的长孔18),该主体连接部与所述第一内饰件相连接,它与所述 第 一 内装饰件的连接状态允许它可沿所述第 一 内饰件和所述第二内 饰件之间的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相对第 一 内饰件发生位移。
由此,第二内饰件的上部区域被车身固定机构固定在立柱部上, 第二内饰件的下部区域被主体连接部连接在第 一 内饰件上。当安全 气嚢展开时,将第二内饰件的下缘推开,且第二内饰件在主体连接 部沿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被拉出。由此,就该第二内饰件而言, 即使在其下侧分界部延伸方向上的端部,也可使安全气嚢的展开口 较大地打开。
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发明 的技术方案3中,所述连接件在其所述下卡止部处直接与所述第一 内饰件相连接,并将所述主体连接部夹持在它与所述第一内饰件之 间。
由此,第二内饰件的上部区域被连接件的上支承部支承,从而可 使该上部区域始终具有高刚性,第 一 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在二者的 分界部处与连接件的下卡止部相卡止,从而可使二者始终具有较高
的安装精度。此外,由于第二内饰件的主体连接部被卡止在连接件 和第一内饰件之间,所以,第二内饰件定位在刚性较高的连接件上,
并使第二内饰件在安全气嚢展开时沿其下缘的延伸方向比较稳定地 拉出。
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4中,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内饰件的角部区域(例如,后述实 施方式中的末端的角部区域18a)中设置所述主体连接部,该角部区 域位于所述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上。
由此,在安全气嚢处于折叠状态下,第二内饰件末端的角部区域 被主体连接部定位在第一内饰件上。从而,在此时,相对于第一内 饰件而言,在与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对第二内饰件 进行定位。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5中,所述上支承部和所述下卡止部分体形成,二者相互连 接而形成所述连接件。
由此,因上支承部和下卡止部分体形成,所以在用模具等将之成 型时比较容易,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6中,所述第二内饰件是下缘部在安全气嚢展开时被推开的 部件,所述安全气嚢位于所述上支承部和所述下卡止部之间。
由此,在安全气嚢展开时,位于上支承部和所述下卡止部之间的 安全气嚢从内侧推压第二内饰件,第二内饰件以上支承部附近为铰 接中心从下缘部被推开。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7中,所述第一内饰件由非发泡树脂形成,所述第二内饰件 由发泡树脂形成。
由此,尽管所述第二内饰件由发泡树脂形成而不利于确保其安装 精度,但仍然可以通过连接件的上支承部件和下卡止部的作用,较 容易地确保所述第二内饰件具有足够的安装精度。
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8中,所述第一内饰件、所述第二内饰件以及所述连接件具
有将该三个部件彼此不可分开地进行固定的固定部。
由此,第一内饰件、第二内饰件以及连接件三者以固定部为中心 被定位固定,所以可提高所述三者的安装精度,并可防止在对用于 车辆的内饰部件等进行搬运时所述三者发生错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方法,该
方法是将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向车顶内衬安装的方法,其中,所述内
饰件包括装饰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装饰件主体7、装饰舌 片8),其安装在车身立柱部的车内侧;连接件,其与所述装饰件的 内表面相连接,所述车顶内衬安装在车顶部的车内侧,该安装方法 为分别在车顶内衬、所述装饰件以及所述连接件上形成通孔(例 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通孔27、 20、 21),在各通孔相重合的状态 下,使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装饰件相连接,接下来,在所述连接件夹 装于上述车顶内衬和所述装饰件之间并让各通孔相重合的状态下, 使该装饰件与所述连接件的连接体与所述车顶内衬相重叠,然后, 将共用的卡止部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卡子22)嵌入所述连 接体和所述车顶内衬各自的通孔中,由此,将所述连接体和所述车 顶内衬固定到车身侧的固定部上。
由此,使装饰件和车顶内衬通过夹持高刚性的连接件而相互定位 固定,并使装饰件、连接件以及车顶内衬这三个部件在该状态下安 装到车身侧的固定部上。
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方法的基础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中,将用于緩和所述车顶内衬上受到的沖击的 吸能部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吸能部件28)安装到所述车顶 内村的里表面上,在所述吸能部件上形成通孔(例如,后述实施方 式中的通孔30),将形成有该通孔的部分配置在所述车顶内衬和车 身侧托座(例如,后述实施方式的固定托座25)之间,将所述卡止
件的通孔中,经由所述卡止部将所述吸能部件与所述连接体、所述 车顶内衬一起固定到所述车身侧托座上。
由此,车顶内衬可经由吸能部件准确定位到车身上。 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方法的基础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中,所述卡止部件具有多个绕插入轴线而彼此
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支承面(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向壁32a、 32b),通过所述卡止部件对所述车顶内衬进行位置限定。
由此,卡止部件的多个支承面能可靠地限制装饰件、连接部件以 及车顶内衬三个部件绕插入轴线产生晃动,或限制所述三个部件和 吸能部件四个部件绕插入轴线产生晃动。
在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方法的基础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中,所述装饰件由第一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构 成。
由此,可使第 一 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之间的连接部作为安全气嚢 展开时而打开的开口部。 〔发明效果〕
釆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由于第二内饰件的上缘一侧被连接件 的上支承部强化,第二内饰件的下缘经由连接件的下卡止部与第一 内饰件相卡止,所以,可使第二内饰件在上支承部和下卡止部之间 张紧,并且还可提高第一内饰件的上缘部和第二内饰件的下缘部之 间的安装精度。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由于第二内饰件的上部区域被车身固 定机构固定在车身立柱部上,第二内饰件的下部区域通过其主体连 接部以可沿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相对第 一 内饰件位移的方式连接 在该第一内饰件上,所以,在将第二内饰件向车身组装时或将其组 装在车身之前对其进行搬运时等,该第二内饰件的操纵性好,还可 在安全气嚢展开时,通过第二内饰件沿下侧分界部延伸方向被拉出, 使安全气嚢的展开口较大地打开,在安全气嚢展开时其对安全气嚢 所施加的不必要阻力得以减少。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因设置有具有上支承部件和下卡止部 的连接件,所以可通过上支承部提高第二内饰件的上部区域的刚性,
并可通过下卡止部提高第一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的安装精度。此外, 由于第二内饰件的主体连接部被卡止在连接件和第 一 内饰件之间,
所以可提高第二内饰件的定位精度,还可使第二内饰件在安全气嚢 展开时沿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更稳定地被拉出。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由于主体连接部设置在第二内饰件下 缘末端的角部区域,所以,在与下侧分界部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 上,可相对于第一内饰件准确地对第二内饰件进行定位,且在形成 安全气嚢展开口时可使第二内饰件的下缘迅速打开。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由于上支承部和下卡止部分体形成,
所以在用模具等将之成型时比较容易,从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由于安全气嚢位于上支承部和下卡止 部之间,所以,在安全气嚢展开时,第二内饰件可以上支承部附近 为铰接中心被稳定地推开。
釆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尽管所述第二内饰件由发泡树脂形成 而不利于确保其安装精度,但仍然可以通过连接件的上支承部件和 下卡止部的作用,较容易地确保所述第二内饰件具有足够的安装精 度。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由于第一内饰件、第二内饰件以及连 接件三者以固定部为中心被定位固定,所以可提高所述三者的安装 精度,并且,在对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等进行搬运时可防止所述三 者发生错位。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使装饰件和车顶内衬通过夹持高刚性 的连接件来相互定位固定,并在该状态下使装饰件、连接件以及车 顶内衬三个部件安装在车身侧的固定部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由于吸能部件设置在车顶内衬和车 身侧的固定部之间,卡止部件嵌入到装饰件、连接件以及车顶内衬 三个部件的通孔以及吸能部件的通孔中,从而三个部件被安装到车 身上,所以,可准确地对车顶内衬和支承该车顶内衬的背面的吸能 部件进行定位,从而能进一步提高车顶内衬的安装精度。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由于卡止部件上设置有多个绕插入 轴线而彼此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支承面,所以能提高其在插入轴线周 围各方向上的定位精度。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由于可使第一内饰件和第二内饰件 之间的连接部作为安全气嚢展开时打开的开口部,所以不需要在装 饰件上形成安全气嚢展开时而破裂的较薄的破裂引导部,如车身立 柱装饰件等的内饰件易于制造,还可降低其制造成本。
就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结构而言,第 一 内饰件的上缘部 与第二内饰件的下缘部相重叠或抵接,该两个内饰件经由连接件相 连接,由此,可通过连接件的上支承部件对第二内饰件的上缘一侧 进行支承,提高第二内饰件上缘一侧的刚性,还可经由连接件的下 卡止部将第二内饰件卡止到第一内饰件上。采用这种结构,可使第 二内饰件在上支承部件和下卡止部之间张紧。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外侧观察该第 一 实施方式的内饰件的后视图,该内饰 件设置在图1的H部上。
图3是从车内侧观察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饰件的主视图。 图4是从车内侧观察该第 一 实施方式的内饰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车外侧观察该第 一 实施方式的内饰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的A-A剖面图。 图7是表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的B-B剖面图。 图8是表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的C-C剖面图。 图9是从车内侧观察该第 一实施方式的内饰件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4:车顶内衬,7:装饰件主体(第一内饰件),8:装饰舌片(第 二内饰件),9:装饰件骨架(连接件),9A:上支承部件(上支承 部),9B:下卡止部件(下卡止部),10、 15:车身固定机构,15a、
16:固定部,18a:角部区域,20、 21、 27:通孔,22:卡子(卡止 部件),28:吸能部件,30:通孔,a:下侧分界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 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是以车辆 为基准而言的。
图1是小轿车类车辆的侧视图,该图中的附图标记1表示后柱(立 柱部),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顶部2和车身后侧面。因该车辆为小 轿车类车辆,所以后柱1从车顶部2朝车身后侧緩緩向下倾斜。
后柱1中靠车内侧的位置上,安装有作为内饰件的车身立柱装饰 件3,车顶部2的靠车内侧的位置上,安装有作为内饰件的车顶内衬 4。从车顶部2的侧端部(上边梁部)到后柱1的一部分上,以折叠 状态安装有窗帘式侧安全气嚢装置的安全气嚢5 (参照图7的剖面 图),该安全气嚢5的收容部被车顶内衬4和车身立柱装饰件3从 车厢内侧覆盖。
图2、图5分别为从车厢外侧观察车身立柱装饰件3的立体图和 分解立体图。图3、图4分别是从车厢内侧观察车顶内衬4后侧的下 缘区域与车身立柱装饰件3的连接部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
如上述图所示,车身立柱装饰件3包括装饰件主体(第一内饰 件)7,其前侧上缘区域具有呈"L"字状或大致呈"L"字状的缺口 部6;呈长方形或大致呈长方形的装饰舌片(第二内饰件)8,其用 于封闭该缺口部6;呈"U"字状或大致呈"U"字状的装饰件骨架 (连接件)9,其设置在装饰舌片8的内表面侧,并主要用于加强装 饰舌片8。车顶内衬4后侧下缘区域与装饰舌片8的前端部相连接, 并与装饰舌片8 —起设置在装饰件主体7的缺口部6内。车顶内衬4 与装饰舌片8的下缘位于安全气嚢5 (参照图7)的收容部下方,并 在安全气嚢5展开时被该安全气嚢5产生的推力推开(形成安全气 嚢5的展开口 )。车顶内衬4和装饰舌片8由软质且易变形的发泡
树脂材料为主来形成。装饰件主体7被卡子10和卡止爪11卡止固 定在后柱1和车内侧未图示的装饰件等上。
装饰件骨架9由上支承部件9A(上支承部)和下卡止部件9B(下 卡止部)构成,上支承部件9A和下卡止部件9B通过螺紋固定等方 式连接在一起。其中,上支承部件9A沿所述装饰舌片8的长度方向 或其大致的长度方向对装饰舌片8的上部区域(本实施例中,是指 在比装饰舌片8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稍靠上并朝车内侧鼓出的区域) 进行支承;下卡止部件9B沿着装饰舌片8和装饰件主体7之间的下 侧分界部a设置,并面向装饰件主体7的缺口部6的下端,该下卡 止部件9B与装饰舌片8的下缘部相卡止。所述部件9A、 9B由硬质 非发泡树脂材料形成。
上支承部件9A与下卡止部件9B分体形成。上支承部件9A包括 长条形延伸部12,其沿装饰舌片8的长度方向或其大致的长度方向 从装饰舌片8的前侧附近一直延伸到后端;弯曲延伸部13,其从该 长条形延伸部12的后端沿装饰舌片8和装饰件主体7之间的后侧分 界部b弯曲。弯曲延伸部13的下端与下卡止部件9B的后端相连接。
装饰舌片8的后端部上,与之一体形成有呈矩形或大致呈矩形的 舌片部14,该舌片部14跨过缺口部6并绕到装饰件主体7的内表面 侧。该舌片部14上缘那一侧的前后两处通过螺钉15与装饰件主体7 和上支承部件9A的弯曲延伸部13连接到一起。即,如图5所示, 上支承部件9A的弯曲延伸部13上形成固定部16,装饰舌片8的舌 片部14的上缘那一侧形成固定部15a,该固定部16、 15a上分别形 成两个通孔,通过将螺钉15插入这两个通孔,并柠入装饰件主体7 上相对应的固定部位,可将装饰件主体7、装饰舌片8和装饰件骨架 9以它们相互不可分开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如图2所示,装饰件主体 7内表面侧,在该固定部位附近的位置上,突出设置有用于固定到车 身上的凸台部17,该凸台部17被卡子10固定在后柱1上。因此, 装饰舌片8上部区域的后端一侧经由螺钉15和卡子10固定在后柱1 上,所述螺钉15和卡子10构成装饰舌片8上部区域后端侧的车身
固定才几构。
舌片部14的下缘(沿装饰件主体7和装饰舌片8之间的下侧分 界部a的延伸方向上的装饰件主体7的末端角部区域18a)上,形成 有沿下侧分界部a的延伸方向的长孔18,装饰件骨架9 一侧的弯曲 延伸部13的下缘通过穿过该长孔18的螺栓19与装饰件主体7的内 表面相连接。此外,舌片部14的下缘设置在装饰件骨架9和装饰件 主体7的由螺栓19对其进行连接的连接部之间,通过长孔18相对 于螺栓19滑动,该舌片部14的下缘可相对于装饰件主体7沿下侧 分界部a相对位移。因此,通过螺栓19和长孔18,允许舌片部14 的下缘相对于装饰件主体7沿下侧分界部a相对位移,但限制舌片 部14的下缘沿其它方向相对位移。所述螺栓19和长孔18形成的连 接部构成装饰舌片8下部区域的主体连接部。
装饰舌片8上部区域的前端侧附近,形成有呈长方形或大致呈长 方形的安装孔(通孔)20。装饰件骨架9的上支承部件9A上,在与 装饰舌片8中安装孔20的形成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呈长方形 或大致呈长方形的通孔21。所述安装孔20和通孔21中,从车内侧 插入共用的作为卡止部件的卡子22,由此,装饰舌片8的上部区域 以与上支承部件9A相重叠的状态与之相连接。该卡子22的连接部 构成装饰舌片8上部区域前端侧的车身固定部。
如图4所示,卡子22由金属制成的卡子主体23和树脂制成的卡 子帽24 (主体支承部件)构成,该卡子帽24从车内侧安装在所述卡 子主体23上。卡子主体23主要用于将装饰舌片8和装饰件骨架9 连接到后柱1 一侧的固定托座25 (车身侧固定部件)上,卡子帽24 最终从车内侧覆盖卡子主体23。
如图3、图4所示,车顶内衬4后侧的下缘区域上,设置有呈矩 形或大致呈矩形的连接凸缘26,该连接凸缘26以绕到装饰舌片8 前端部内表面侧的方式延伸,该连接凸缘26上形成有呈长方形或大 致呈长方形的通孔27。该连接凸缘26的内表面上,通过螺钉29(参 照图4)安装有吸能部件28,该吸能部件28设置在车顶内衬4的内
15
表面和后柱1之间,用于緩和来自车顶内衬4中靠车厢内侧的沖击。
该吸能部件28由硬质非发泡树脂材料形成,该吸能部件28中与连 接凸缘26的通孔27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与通孔27相同的通孔 30。
卡子主体23具有上凸缘31a和下凸缘31b,该上凸缘31a和下 凸缘31b分别与装饰舌片8的安装孔20靠车内侧的开口缘相重叠。 卡子主体23还具有剖面大致呈"U"字状的脚部32,该脚部32从 两凸缘31a、 31b根部沿插入方向延伸。如图8的剖面图所示,该脚 部32嵌入装饰舌片8的安装孔20和装饰件骨架9的通孔21之后, 与车身侧的固定托座25的卡止孔33相卡止。此时,使通孔27、 30 对准上支承部件9A的通孔21,将连接凸缘26和吸能部件28依次 重叠在上支承部件9A的内表面,再使卡子主体23的脚部32与固定 托座25相卡止,由此,将连接凸缘26和吸能部件28夹持固定在上 支承部件9A和固定托座25之间。卡子帽24包括平板状帽缘34和 支承轴35,其中,帽缘34从车内侧覆盖卡子主体23的上凸缘31a 和下凸缘31b;支承轴35设置在帽缘34的中心并沿插入方向延伸, 该支承轴35最终压入并固定在卡子主体23的脚部32内侧。卡子主 体23的脚部32为宽度大致相同的一对相向壁32a、 32b沿支承轴35 的轴向平行延伸的构造,所以这些相向壁32a、 32b的外表面和侧面 作为与呈长方方形或大致呈长方形的安装孔20和通孔21、 27、 30 的内表面相抵接的支承面而起作用。
就装饰件骨架9的下卡止部件9B而言,如图l所示,其长度方 向上隔开的多个位置通过螺钉3 6连接在装饰件主体7内表面侧沿缺 口部6下端的位置。如图6、图7的剖面图所示,下卡止部件9B的 上缘部上形成有卡止凸缘37 (夹持连接部),该卡止凸缘37与装饰 件主体7的端缘之间夹持有装饰舌片8的下缘,该卡止凸缘37的顶 端大致弯曲成"3"字状。装饰舌片8的下端沿其长度方向的整个 区域或近似整个区域,插入到装饰件主体7上与缺口部6相对的端 缘里侧,被该端缘和下卡止部件9B的卡止凸缘37夹持固定。
图9是从车厢内侧观察装饰件主体7和装饰舌片8下端侧的卡合
部的分解立体图。
在装饰舌片8下缘靠前端的部位上,如图9、图5以及图7所示, 设置有朝装饰舌片8下方延伸的辅助夹持片38 (辅助连接部)。该 辅助夹持片38上形成有狭缝39,该狭缝39呈"U"字状或大致呈 "U"字状并朝装饰舌片8的顶端侧开口。装饰件主体7内表面侧的 缘部上,在沿其宽度方向远离缺口部6 (下侧分界部a)的位置上, 设置有突出的凸台部40,在下卡止部件9B中与该凸台部40相对应 的部位上,形成有凸台部40的顶端部可嵌入的通孔41。装饰舌片8 的下缘插入卡止凸缘37和装饰件主体7的端缘之间,并在该状态下 与二者相卡止,此时,辅助夹持片38的狭缝39与凸台部40的外周 相卡合,同时,螺钉42 (辅助连接部)与穿过下卡止部件9B中的 通孔41的凸台部40相连接。由此,辅助夹持片38夹持固定在下卡 止部件9B和装饰件主体7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装饰件骨架9像上述那样通过上支承部件9A对 装饰舌片8的上部区域进行加强,并在装饰舌片8中靠下侧分界部a 的部分和远离下侧分界部a的辅助夹持片38部分对装饰舌片8的下 缘进行双重夹持。在上支承部件9A和下卡止部件9B所围成的大致 呈"U"字状的空间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如图7所示处于折叠状态的 安全气嚢5。当安全气嚢5展开时,通过欲向下方飞出的安全气嚢5 所产生的向下的推力,使装饰件主体7和下卡止部件9 B对装饰舌片 8下缘的双重夹持脱开,并使装饰舌片8的下缘像图7中的双点划线 所示那样向车内侧推开。辅助夹持片38对装饰舌片8的卡止荷重设 定得比卡止凸缘37对装饰舌片8的卡止荷重大。
如上所述的车身立柱装饰件3由装饰件主体7、装饰舌片8以及 装饰件骨架9这三个分体形成的部件构成,在将车身立柱装饰件3 组装到车身上之前,预先对装饰件主体7、装饰舌片8以及装饰件骨 架9这三者进行组装。然后,将预先组装成的车身立柱装饰件3在 该状态下搬运到车身组装位置,再通过卡子等将车身立柱装饰件3
与车顶内衬4等其它内饰部件一起组装到车身上。
在将车身立柱装饰件3向后柱i进行实际安装时,使卡子主体 23的脚部32与相互重合的装饰舌片8的安装孔20和装饰件骨架9 的通孔21相嵌合,并在该状态下,将相对于装饰件骨架9突出的卡 子主体23的脚部32的顶端部插入车顶内村4的通孔27和吸能部件 28的通孔30。然后,将脚部32的顶端部推入固定托座25的卡止孔 33并使二者相卡止,由此,通过卡子主体23将装饰舌片8和装饰件 骨架9构成的连接体、车顶内衬4以及吸能部件28固定到车身侧。
当安全气嚢5展开时,安全气嚢5从内侧推压装饰舌片8的下缘, 从而装饰舌片8的下缘从装饰件主体7和下卡止部件9B的夹持部脱 开,该下缘以铰接线I (参照图3)为中心被朝车内侧推开,其中, 铰接线I是通过对卡子22的连接部和螺栓19的连接部进行连接而形 成的直线。与此同时,舌片部14的长孔18相对于螺栓19沿下侧分 界部a进行位移,从而使装饰舌片8的后端部侧在该状态下明显朝 车内侧拉出。因此,装饰舌片8在其后端部侧不会受较大的约束力 的情况下,就可顺畅且较大地形成安全气嚢5的展开口。因此,该 安装构造在安全气嚢5展开的过程中可减少车身立柱装饰件3对安 全气嚢5所施加的不必要的阻力。
该车身立柱装饰件3中,在装饰舌片8的内表面侧设置有呈"U" 字状或大致呈"U"字状的装饰件骨架9,装饰舌片8的上部区域经 由装饰件骨架9的上支承部件9A被卡子10、 22固定在后柱1上, 装饰舌片8的下缘部经由装饰件骨架9的下卡止部件9B被卡止在装 饰件主体7上,装饰舌片8后端的舌片部14的下端通过长孔18和 螺栓19与装饰件主体7相连接,且该舌片部14可沿下侧分界部a 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装饰件主体7进行位移,所以能在将车身立柱装 饰件3向车身组装时,或对该车身立柱装饰件3进行搬运时,切实 地维持其一体组装的状态,且不会导致其操作性降低。
该车身立柱装饰件3中,装饰舌片8的上部区域被装饰件骨架9 的上支承部件9A加强,装饰舌片8的下缘被装饰件主体7和固定在
该装饰件主体7上的装饰件骨架9的下卡止部件9B夹持固定,所以 可提高装饰舌片8上部区域的刚性,保持其下部区域张紧,还可提 高装饰舌片8的下部区域与装饰件主体7之间的安装精度。尤其是, 当装饰舌片8像所述实施方式那样主要由发泡树脂材料形成时,难 以提高所述安装精度,尽管如此,却可以通过所述装饰件骨架9的 作用切实地提高所述安装精度。
尤其是,该实施方式的车身立柱装饰件3中,装饰舌片8下缘末 端的角区域附近通过长孔18和螺栓19与装饰件主体7和装饰件骨 架9相连"^妄,所以,不4又可在与下侧分界部a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 向上准确地对装饰舌片8的下缘进行定位固定,而且还可快速使装 饰舌片8打开,形成用于安全气嚢5展开的开口。
此外,该车身立柱装饰件3中,装饰舌片8后端的舌片状14夹 持在装饰件主体7和装饰件骨架9之间,并在状态下被长孔18和螺 栓19连接在二者之间,所以可抑制舌片状14沿内外方向移动,提 高装饰舌片8的定位精度,还可使装饰舌片8在安全气嚢5展开时 沿下侧分界部a的延伸方向的拉出动作比较稳定。
该车身立柱装饰件3中,装饰件主体7、装饰舌片8以及装饰件 骨架9这三个部件在装饰舌片8的后端位置被螺钉15定位固定,所 以可提高这三个部件的安装精度,并可防止这三个部件在搬运时等 发生错位。
该车身立柱装饰件3中,装饰舌片8的上部区域被上支承部件 9A加强并被安装到后柱1上,装饰舌片8的下部区域被下卡止部件 9B卡止,上支承部件9A和下卡止部件9B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的上 方设置有安全气嚢5,由此,可使装饰舌片8的下缘在安全气嚢5 展开时以上支承部件9A的附近为铰接线I稳定地进行打开动作。
该实施方式的车身立柱装饰件3中,装饰件骨架9由分体形成的 上支承部件9A与下卡止部件9B相互连接而成,所以在用模具等将 之成型时比较容易,由此具有制造成本低这样的优点。
就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内饰部件的安装构造及其安装方法而言,在均由软质发泡树脂材料形成的装饰舌片8和车顶内衬4之间,夹 持有硬质树脂材料形成的装饰件骨架9 (上支承部件9A),卡子主 体23的脚部32贯穿装饰舌片8的安装孔20和装饰件骨架9的通孔 21,并嵌入车顶内衬4的通孔27,该脚部32的顶端部与后柱1侧的 固定托座25相卡止,因此能以较高的安装精度对装饰舌片8和车顶 内衬4进行组装。
就作为卡止部件的卡子22而言,其卡子主体23的脚部32的一 对相向壁32a、 32b大体上形成为矩形剖面外形,所以,以相互垂直 的支承面与装饰舌片8的安装孔20和装饰件骨架9的通孔21的各 内表面相抵接。因此,可提高卡子22相对于装饰舌片8和装饰件骨 架9在插入轴线周围各方向上的定位精度。
此外,该实施方式中,吸能部件28设置在车顶内衬4和后柱1 之间,卡子主体23的脚部32穿过车顶内衬4的通孔27,并嵌入吸 能部件28的通孔30,然后与固定托座25相卡止,所以可准确地对 车顶内衬4和对该车顶内衬4的后部进行支承的吸能部件28进行定 位,进一步提高车顶内村4的安装精度。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发明要点的范围内可对 本发明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装饰件主体7 的上缘部与装饰舌片8的下缘部相重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若该 二者并不重叠而是抵接时,同样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上支承部件9A与下卡止部件9B分体形成, 但若该上支承部件9A与下卡止部件9B —体形成,也可获得与上述 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 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中,第二内饰件(8)的下缘部重叠或抵接在第一内饰件(7)的上缘部上,该两个内饰件经由连接件(9)相连接,所述连接件(9)与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内表面相连接,该连接件(9)包括上支承部(9A),其用于对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上缘一侧进行支承;下卡止部(9B),其设置在所述上支承部(9A)的下方并与其相隔开,该下卡止部(9B)使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下缘卡止在第一内饰件(7)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上部区域被车身固定机构(15、 10)固定在车身的立柱部(1 )上,在所述第二内饰部件(8)的比所述车 身固定机构(15、 10)靠下侧的区域上,设置有主体连接部(18), 该主体连接部(18)与所述第一内饰件(7)相连接,它与所述第一 内饰件(7)的连接状态允许它可沿所述第一内饰件(7)和所述第 二内饰件(8)之间的下侧分界部(a)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内 饰件(7)发生位移。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9)在其所述下卡止部(9B)处直接与所述第一内 饰件(7)相连接,并将所述主体连接部(18)夹持在它与所述第一 内饰件(7)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于所述第二内饰件(8)的角部区域(18a)中设置所述主体连接部(18),该角部区域(18a)位于所述下侧分界部(a)的 延伸方向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支承部(9A)和所述下卡止部(9B)分体形成,二者相互连接而形成所述连接件(9)。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内饰件(8)是下缘部在安全气嚢(5)展开时被推开的部件,所述安全气嚢(5)位于所述上支承部(9A)和所述下卡止部 (9B)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饰件(7)由非发泡树脂形成,所述第二内饰件(8)由发泡树脂形成。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一 内饰件(7 )、所述第二内饰件(8 )以及所述连接件(9 )具有将该三个部件;波此不可分开地进行固定的固定部(15a、 16)。
9. 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的安装方法,将用于车辆的内饰 件(3)向车顶内衬(4)进行安装,其中,所述内饰件(3)包括 装饰件(7、 8),其安装在车身立柱部的车身内侧;连接件(9), 其与所述装饰件(7、 8)的内表面相连接,所述车顶内衬(4)安装 在车顶部的车内侧,分别在车顶内衬(4)、所述装饰件(7、 8)以及所述连接件(9) 上形成通孔(27、 20、 21),在各通孔(20、 21)相重合的状态下, 使所述连接件(9)与所述装饰件(7、 8)相连接,接下来,在所述 连接件(9)夹装于所述车顶内衬(4)和该装饰件(7、 8)之间且 各通孔(27、 20、 21)相重合的状态下,使该装饰件(7、 8)与所 述连接件(9)的连接体与所述车顶内衬(4)相重叠,然后,将共 用的卡止部件(22)嵌入所述连接体和所述车顶内衬(4)各自的通 孔(20、 21、 27)中,由此,将所述连接体和所述车顶内衬(4)固 定到车身侧的固定部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的安装方法,其特 征在于,将用于緩和所述车顶内衬(4)上受到的冲击的吸能部件(28) 安装在所述车顶内衬(4)的内表面上,在所述吸能部件(28)上形 成通孔(30),并将该形成有通孔(30)的部分配置在所述车顶内衬(4)和车身侧托座(25)之间,将所述卡止部件(22)嵌入到所 述连接体和所述车顶内衬(4)各自的通孔(20、 21、 27)中以及所 述吸能部件(28)的通孔(30)中,经由所述卡止部件(22)将所 述吸能部件(28)与所述连接体、所述车顶内衬(4) 一起固定到所 述车身侧托座(25)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的安装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件(22 )具有多个绕插入轴线而彼此垂直或大致垂直 的支承面(32a、 32b),通过所述卡止部件(22)对所述车顶内衬 (4)进行位置限定。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内饰件(3)的安装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件由第一内饰件(7)和第二内饰件(8)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件及其安装方法,该内饰件可被张紧并可提高安装精度。其中,在装饰件主体(7)的缺口部(6)的上缘设置有装饰舌片(8),装饰件主体(7)和装饰舌片(8)经由装饰件骨架(9)相连接。装饰件骨架(9)包括上支承部件(9A),其用于对装饰舌片(8)的上缘侧进行支承;下卡止部件(9B),其设置在上支承部件(9A)的长条形延伸部(12)的下方并与该长条形延伸部(12)相隔开,该下卡止部件(9B)使装饰舌片(8)的下缘与装饰件主体(7)相卡止。
文档编号B60R13/00GK101386286SQ20081021554
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10日
发明者中村隆, 关口延元, 宫本和明, 池田康二, 细谷静男, 谏山博之, 金子雅之, 青木孝志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