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卸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08608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卸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主要用于货运及经改装便于装货、集货或卸货的车 辆,特别涉及一种侧卸车。
背景技术
如图1A、 1B、 1C所示,现有技术的侧卸车用于装卸货物的结构部分主 要包括有上架5,、下架6'、设置于上架5,与下架6'之上且可以向两侧翻转的 车厢1,、设置于上架5'与下架6'之间并用于举升车厢l'的车厢动力元件7'。 其中,车厢l'的侧面设有侧厢门3',而侧厢门3'—般都是其顶端通过合页2'
与车厢r的侧面的顶端相连接,侧厢门3'的底端则为自由端并在其外侧设置
有手动开门机构4'。
进一步如图1A、 1C所示,现有的侧卸车一般情况下上架5'及车厢r都
是一个整体,通常也称为厢体,且分别在车厢r的两侧设置5个侧厢门3i'、
32,、 33,、 34'、 35,,而对应于每个侧厢门均对应设置有车厢动力元件71'、 72,、 73,、 74,、 75,,(如图1A所示),侧厢门31,、 32,、 33,、 34,、 35,的 开启方式均是采用手动开门机构4,,并且在车厢r举升的过程中,侧厢门31'、 32,、 33,、 34,、 35,绕着合页2'旋转,由于侧厢门31,、 32,、 33,、 34,、 35, 始终与地面垂直,故会对所卸货物起到阻挡作用。另外此结构的侧卸车,操 作时只能向一侧倾卸货物,而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倾卸货物,因此容易造成 车辆的下架l,单侧受力,造成车辆在行驶中承载面左右高低不平,从而造成 货物的重心向一侧倾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另外,此结构的侧卸车由于只向一侧倾卸货物,也容易造成货物都堆积 在车辆的一侧,掩埋住所卸一侧的轮胎,不易于车辆的起步。为解决此问题, 往往需在车辆的尾部增加一个可使车辆在卸完货物后能够左右移动的动力元 件8',方能使车辆在被所卸货物掩埋后移动出来。但由于增加的动力元件8' 设置在上架5,的下面,因此要求上架5,的强度要足够大,才能使车厢l,在举
升的过程中不易变形。并且由于用于车厢r举升的多节车厢动力元件71'、
372,、 73,、 74,、 75,同时布置在上架5,、下架6,之间,而目前国内外对多节动 力元件同步性的研究还不成熟,因此多节车厢动力元件71'、 72'、 73'、 74'、 75,的同步性较差,容易造成上架5,的变形,故为了防止上架5'因动力元件 71,、 72,、 73,、 74,、 75,不同步而造成的变形,必须对车架(包括上架5,和 下架6,)进行加强,致使整车的重量增加,不适宜轻量化设计。此外,由于 车厢动力元件71'、 72,、 73,、 74,、 75,均设置在车辆的上架5'的下面,所以 车厢动力元件的71'、 72,、 73,、 74,、 75,的设置受上架5'及下架6'结构、以 及车厢动力元件本身的安装尺寸的影响较大,不易于安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特设计了一种侧卸 车,该侧卸车的厢体分成多节独立的厢体,即由多段上架及多节车厢组成多 节独立的厢体,可以解决侧厢门对所卸货物起到阻挡问题以及不能同时向两 个方向倾卸货物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该侧卸车的每节独立的厢体均设置两个车 厢动力元件进行厢体举升的控制,可以解决上架易变形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侧卸车,包括下架、设置于所述下架之上且可以向两侧翻转的厢体, 所述厢体分成多节独立的厢体,所述多节独立的厢体中的每节独立的厢体均 包括每段独立的上架及设置于所述每段独立上架之上的每节独立的车厢,所 述每节独立的厢体均通过设置于各自独立的上架与所述下架之间的至少两个 支撑机构选择向厢体两侧中的一侧翻转,所述每节独立车厢的两侧均设置有 各自的侧厢门,所述的侧厢门通过合页与各自的车厢侧顶端相连,所述每个 独立车厢的前后端壁的顶角端至少设置有两个用于分别操纵该车厢两侧的两 扇侧厢门开闭的侧厢门动力元件,在所述每个独立的车厢的前端或/和后端的 所述的下架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操纵该车厢举升的车厢动力元件。
所述的侧卸车,其中,所述每个独立的车厢前后端壁的四个顶角端均设
置有4个操纵侧厢门开闭的侧厢门动力元件,位于该车厢纵向同侧的2个侧
厢门动力元件用于同步控制位于该侧的侧厢门。
所述的侧卸车,其中,在所述每个独立的车厢的前端和后端的所述下架上均各设置有一个同步操纵该车厢举升的车厢动力元件。
所述的侧卸车,其中,所述的车厢动力元件设置于每个独立的车厢的前 端和后端的所述下架上的中部。
所述的侧卸车,其中,所述厢体分成3节独立厢体。
所述的侧卸车,其中,所述每节车厢前后的两端壁上均设置有用于防止 因该车厢的侧厢门动力元件意外失灵造成该侧厢门非正常打开的手动保险。
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包括由多节车厢和多段下架分别组成的多节独立 的厢体,每节厢体可以独立向任何一侧倾卸货物,也可以同时向一侧倾卸货 物,也可以使其中任意两节或多节组合向同一侧进行货物的倾卸,同时每节 车厢均采用各自的侧厢门动力元件控制,使其侧厢门由下向上开启,增大货 物的流动空间,使货物更易倾卸下来。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由于每节独立的厢体均由两个车厢动 力元件控制,而两个车厢动力元件的同步性比较容易控制,因此上架就不易 变形,也就可以作一些轻量化的设计,且车厢动力元件布置在车厢前后的下 架上,易于安装,不易受车辆结构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后操作将更加简便,更加安全,省时省力。

图1A是现有技术的侧卸车的侧端结构示意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的尾端结构示意图1C是图1B所示的侧卸车的尾端在卸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的侧端结构示意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的尾端结构示意图2C是图2B所示的侧卸车的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当侧厢门打开时的尾 端结构示意图2D是图2B所示的侧卸车的尾端在卸货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的动力原理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 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如图2A、 2B、 2C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用于装卸货物的结构部分 与现有技术结构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下架6、设置于下架6之上且可以向两 侧翻转的厢体。而本实用新型的独创之处在于厢体的结构及车厢举升动力元 件7 (图3所示)与侧厢门的动力元件的安装方式及安装位置,侧卸车的其
它部件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歩如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包括有三节独立的厢体,三 节独立的厢体分别由三段独立的上架51、 52、 53及三节独立的车厢11、 12、 13组成(一般是焊接在一起),而每节车厢ll、 12、 13的两侧均设置有各自 的侧厢门31、 32、 33。当然不限于此,还可根据车辆的规格及所装卸货物的 情况设置两节或更多节独立的厢体。这些独立的厢体都可以独立操作,即可 以向左侧或右侧翻转卸货,也可以整体向左侧或右侧翻转卸货,还可以两两 组合进行向左或向右翻转卸货,而且最方便的是可以使三节厢体分别向两个 方向卸货,这样可以使车架左右两侧受力平衡,解决了现有侧卸车由于只能 向一侧卸货造成的车辆在行驶中承载面左右高低不平,进而造成货物的重心 向一侧倾斜,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另外,在每节独立的车厢ll、 12、 13前后端壁的四个顶角端均各设置4
个操纵侧厢门的动力元件,位于该车厢纵向同侧的2个侧厢门动力元件用于 同步控制位于该侧的侧厢门。车厢11前后端壁的顶角端的侧厢门动力元件为 911、 912 (图2A中仅标示出一侧的侧厢门动力元件,另一侧的未标示),车 厢12前后端壁的顶角端的侧厢门动力元件为921、 922 (图2A中仅标示出一 侧的侧厢门动力元件,另一侧的未标示),车厢13前后端壁的顶角端的侧厢 门动力元件为931、 932 (图2A中仅标示出一侧的侧厢门动力元件,另一侧 的未标示)。这些侧厢门动力元件911、 912与921、 922与931、 932可以控 制相应的侧厢门31、 32、 33开启到与其所在的车厢侧面呈垂直的位置即90 度角度左右,这样侧厢门就不会对货物有阻挡作用,更方便货物倾卸下来。 当然,理论上讲,每节独立的车厢11、 12、 13前后端壁的顶角端仅设置2 个操纵侧厢门动力元件也是可以实现的,即左右两扇侧厢门各设一个侧厢门 动力元件,只是没有左右两扇侧厢门各设两个侧厢门动力元件即每节厢体设 4个的效果好而已。进一步地,在每节独立的车厢ll、 12、 13的前后端的下架6上的中部又 均分别设置2个操纵厢体举升的车厢动力元件,车厢11前后的车厢动力元件 为711、 712,车厢12前后的车厢动力元件为721、 722,车厢13前后的车厢 动力元件为731、 732。车厢动力元件711、 712与721、 722与731、 732的 这种布置方式,比现有技术的侧卸车车厢动力元件7'(图1A所示)更容易 安装设置,因为它不受下架6鹅脖高度A的限制。另外每节独立的厢体或车 厢加上架可以直接由该厢体前后端的两个车厢动力元件来操作,即车厢11 与下架51由车厢动力元件711、 712进行操作,车厢12与下架52由车厢动 力元件721、 722进行操作,车厢13与下架53由车厢动力元件731、 732进 行操作,而两个车厢动力元件的同步性在国内外的研究都是比较成熟的,因 此由于每节厢体的两个车厢动力元件同步性较好,这样对下架6的强度要求 就不高,也就可以对下架6作一些轻量化的设计,以提高载质量利用系数, 同时下架6的设计也不受车厢动力元件安装位置及尺寸的影响。
此外,与侧厢门动力元件相似,理论上讲,每节独立的车厢ll、 12、 13 前后端的下架6上也可仅设置1个车厢动力元件7,也可以实现基本的功效, 只是效果没有设置两个的好而已。
再有,在每节车厢的前后端壁的底侧角端位置还装设有手动保险10,用 于防止侧厢门动力元件的意外失灵,进而造成侧厢门的非正常打开,以保证 车厢门的安全性。
最后,结合参照图2C、 2D所示,15、 16分别是厢体向左或右翻转的支 撑机构,14是车厢动力元件的支撑点。对于每节厢体,除独立设置的车厢动 力元件、侧厢门动力元件以及手动保险外,还独立设置有用于每节厢体举升 后使各节厢体能够根据需要向右或向左翻转的支撑机构,15、 16只是车厢13 与上架53的支撑机构,其它厢体的支撑机构由于图面关系在图中并未示出。 而这些支撑机构主要包括固定销(图中未示)和转轴(图中未示),当厢体要 向左翻转时,取下支撑机构15的固定销,使厢体的右侧下端与下架6的右侧 分离,然后使厢体的左侧下端绕支撑机构16的转轴翻转;当厢体要向右翻转 时,取下支撑机构16的固定销,使厢体的左侧下端与下架6的左侧分离,然 后使厢体的右侧下端绕支撑机构15的转轴翻转即可。而这些支撑机构的结构
7和作用原理跟现有技术的侧卸车所用的支撑机构相同,且车厢动力元件的支 撑点14的结构与作用原理也与现有技术的车厢动力元件的支撑点的结构和
作用原理相同,故在此均不再详述。
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装卸货物的过程如下
当要倾卸货物时,首先打开所需要卸货车厢前后两端壁的手动保险10,
再操纵车厢11的前后端壁四个顶角端的侧厢门动力元件911、 912,车厢12 前后端壁四个顶角端的侧厢门动力元件921、 922,以及车厢13前后端壁四 个顶角端的侧厢门动力元件为931、 932,使三个独立的车厢11、 12、 13的 侧厢门31、 32、 33都开启到与相应车厢的侧面相垂直的位置即90度位置, 此时货物即可向车辆的左右两侧卸货。然后根据需要操纵侧厢门动力元件 911、 912或921、 922或931、 932,使车厢11、 12、 13位于同侧的侧厢门关 闭,最后再根据需要操纵车厢动力元件711、 712或/和721、 722或/和731、 732,使3个厢体分别绕着支撑机构15的转轴右侧转动或绕着支撑机构16 的转轴向左侧转动,或者同时只向一侧转动卸货都可以。如图2D所示的就 是3节厢体分别绕着支撑机构15的转轴向右侧转动,打开侧厢门后即可向右 侧卸货的情况,待货物卸完后先操纵侧厢门动力元件932使侧厢门关闭,然 后操纵车厢动力元件7使厢体回到原来的位置即下架6上,再把手动保险10 关闭好,以防止侧厢门动力元件的意外失灵,而造成侧厢门的非正常打开, 发生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原理简述如下
如图3所示,多路操纵阀手柄913、 914分别操纵第一节车厢11前后端 壁顶角端的侧厢门动力元件911、 912, 923、 924分别操纵第二节车厢12前 后端壁顶角端的侧厢门动力元件921、 922, 933、 934分别操纵第三节车厢 13前后端壁顶角端的侧厢门动力元件931、 932;多路操纵手柄941、 942、 943分别操纵第一、二、三节车厢ll、 12、 13的车厢动力元件711、 712与 721、 722与731、 732,通过对多路阀操纵手柄的941、 942、 943任意组合, 来达到第一、二、三节车厢ll、 12、 13及相应上架51、 52、 53倾翻时的任 意组合。
图3中的16为油缸,17为油泵,18为取力器,181为取力器操纵阀。这些元件的作用原理同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用的侧厢门动力元件、车厢动力元件、手动保险以 及多路操纵阀手柄等均采用现有技术的相应元件,故对它们的结构和作用原 理在此也不再赘述。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 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 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权利要求1. 一种侧卸车,包括下架、设置于所述下架之上且可以向两侧翻转的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分成多节独立的厢体,所述多节独立的厢体中的每节独立的厢体均包括每段独立的上架及设置于所述每段独立上架之上的每节独立的车厢,所述每节独立的厢体均通过设置于各自独立的上架与所述下架之间的至少两个支撑机构选择向厢体两侧中的一侧翻转,所述每节独立车厢的两侧均设置有各自的侧厢门,所述的侧厢门通过合页与各自的车厢侧顶端相连,所述每个独立车厢的前后端壁的顶角端至少设置有两个用于分别操纵该车厢两侧的两扇侧厢门开闭的侧厢门动力元件,在所述每个独立的车厢的前端或/和后端的所述的下架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操纵该车厢举升的车厢动力元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独立的车厢前后端壁的四个顶角端均设置有4个操纵侧厢门开闭的侧厢门动力元件,位于该车厢纵向同侧的2个侧厢门动力元件用于同步控制位于该侧的侧厢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卸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每个独立的车厢的前端和后端的所述下架上均各设置有一个同步操纵该车厢举升的车厢动力元件。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厢动力元件设置于每个独立的车厢的前端和后端的所述下架上的中部。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厢体分成3节独立厢体。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侧卸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每节车厢前后的两端壁上均设置有用于防止该侧厢门非正常打开的手动保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卸车,包括下架、设置于所述下架之上且可以向两侧翻转的厢体,所述厢体分成多节独立的厢体,所述多节独立的厢体中的每节独立的厢体均包括每段独立的上架及设置于所述每段独立上架之上的每节独立的车厢,所述每个独立车厢的前后端壁的顶角端至少设置有两个用于分别操纵该车厢两侧的两扇侧厢门开闭的侧厢门动力元件,在所述每个独立的车厢的前端或/和后端的所述的下架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操纵该车厢举升的车厢动力元件。本实用新型的侧卸车,每节厢体可以独立向任何一侧倾卸货物,也可以同时向一侧倾卸货物,还可以使其中任意两节或多节组合向同一侧进行货物的倾卸,另外还可同时解决上架变形的问题。
文档编号B60P1/28GK201264554SQ20082013100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0日
发明者博 张, 徐国红, 李华田, 李永锋, 董华周, 金留东 申请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