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3629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该雨水排水沟附连到支撑在车辆宽度方向支撑挡风玻璃两侧的右和左前柱上以沿着前柱延伸雨水排水沟并使雨水沿着前柱往下流,其中,位于挡风玻璃和发动机盖之间的车颈处通风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可被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下部支撑,以及其中,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可与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是连续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涉及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中,车颈处通风板通过多个夹子附连到车颈上板上。然而,如

图1中所示,在设置有雨水排水沟102的汽车中,雨水排水沟使挡风玻璃 G上的雨水沿着前柱101往下流,通常的做法是车颈处通风板10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由右和左雨水排水沟102的下部支撑。S卩,如图6(A)所示,能够支撑车颈处通风板104的雨水排水沟102下部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向内突出的支撑板103。该支撑板103具有大致V形的、形成在前端边缘上的凹口 103c。此外,如图6(B)所示,钩子部分106形成在车颈处通风板10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端上。钩子部分106从车颈处通风板104的后侧向下突出,它们向后弯曲而具有大致J形状(侧视图中)。此外,当车颈处通风板104的后端边缘上部104f设置在挡风玻璃G的下端周边上时,车颈处通风板104的钩子部分106从前方和下方钩在支撑板103的凹口 103c 上,以使车颈处通风板10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可连接到右和左雨水排水沟102的下部。此外,在该情形中,雨水排水沟102的装饰表面10 与车颈处通风板104的装饰表面l(Me彼此是连续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专利申请No. 7-10037

发明内容
有待本发明解决的问题在以上所述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中,车颈处通风板104的钩子部分106从下方钩在雨水排水沟102的支撑板103的凹口 103c上,于是两个构件104和102可彼此连接 (图6(B))。因此,例如当向下的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104上时,雨水排水沟102的支撑板103就不能支撑车颈处通风板104的钩子部分106,于是,车颈处通风板104能向下位移。 其结果是,在雨水排水沟102的装饰表面10 与车颈处通风板104的装饰表面l(Me之间的边界位置K内形成台阶,这会影响其外观。此外,车颈处通风板104和雨水排水沟102可通过钩子部分106和支撑板103彼此接合在一位置处。因此,车颈处通风板104适合相对于雨水排水沟102水平地转动。其结果是,间隙可形成在雨水排水沟102的装饰表面10 与车颈处通风板104的装饰表面l(Me 之间的边界位置K内,各个间隙的宽度在纵向上是变化的,这会影响其外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了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在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和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形成台阶(高度差)和各具有不均勻宽度的不稳定间隙,以防止车颈处通风板和雨水排水沟的外观被破坏。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上述问题可通过各个权利要求书中描述的本发明来解决。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该雨水排水沟附连到支撑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右和左前柱上以沿着前柱延伸且使雨水沿着前柱往下流,其中,设置在挡风玻璃和发动机盖之间的车颈处通风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可被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下部支撑,以及其中,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可与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是连续的。接合部分设置在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下部。 构造成接合雨水排水沟的相应接合部分的接合部分设置到车颈处通风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上。当车颈处通风板从一给定方向设定在右和左雨水排水沟之间时,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与右、左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相接合,这样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垂直地移动和相对于右、左雨水排水沟水平地转动。根据本发明,因为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与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相接合,所以可防止车颈处通风板相对于雨水排水沟垂直地移动。其结果是,例如即使向上或向下的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都可避免车颈处通风板相对于雨水排水沟向上或向下位移。因此, 任何台阶(高度差)不能形成在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和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之间的边界位置内。此外,因为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与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相接合,所以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相对于雨水排水沟水平地转动。其结果是,例如即使水平的转动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都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相对于雨水排水沟水平地转动。因此,其宽度在纵向上变化的任何不稳定间隙都不会形成在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和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因此,围绕车颈处通风板和雨水排水沟的部分外观可以更美观。在如权利要求2所限定的本发明中,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各接合部分具有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车颈处通风板的各个接合部分的第一爪部分钩住在该第一接纳部分上,而车颈处通风板的各个接合部分的第二爪部分钩住在该第二接纳部分上。第一和第二接纳部分沿着前、后方向定位成彼此隔开。S卩,分别彼此隔开形成的多个爪部分以及多个接纳部分彼此接合,同时,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和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彼此接合。因此,可有效地防止车颈处通风板水平转动地移位。在如权利要求3所限定的本发明中,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接合部分形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沟槽形状。车颈处通风板的各接合部分形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突脊形状。各个接合部分构造成从前方接合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沟槽形状接合部分。右和左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沟槽形状接合部分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前增大和向后减小。
这样,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沟槽形状接合部分成形为其宽度可向前增大。因此,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可容易地从前方与接合部分接合。此外,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接合部分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后减小。因此,在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从前方与接合部分接合的过程中,车颈处通风板可相对于雨水排水沟定位在所需位置上。本发 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任何的台阶(高度差)和不稳定间隙都不会形成在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和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之间的边界位置内。其结果是,可防止车颈处通风板和雨水排水沟的外观被破坏。附图简述图1 (A)是具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汽车示意前视图, 而图I(B)是沿图I(A)中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3 (A)是用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车颈处通风板立体图,而图3(B)是图3(A)中箭头B所指部分的放大图。图4(A)是用于根据本发明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雨水排水沟的下部的立体图,图4(B)是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的平面图,而图4(C)是沿图4(B)的线C-C截取的剖视图。图5(A)是一平面图,该图示出车颈处通风板的接合部分和雨水排水沟的接合部分是如何彼此接合的,而图5(B)是沿图5(A)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图6(A)是传统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示意平面图,而沿图6(B)是沿图6(A) 的线B-B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以下将参照图1至5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此外,附图中的前和后、右和左以及上和下分别对应于汽车的前和后、右和左以及上和下。<关于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概述>如图1 (A)所示,雨水排水沟20附连到支撑汽车挡风玻璃G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右和左前柱11上以沿着前柱11延伸。如图I(B)所示,雨水排水沟20定位成盖住前柱 11和挡风玻璃G之间的缝隙S,这样,雨水可沿着前柱11往下流。此外,车颈处通风板30设置在挡风玻璃G和发动机盖40之间。车颈处通风板30 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由右和左雨水排水沟20的下部来支撑,它们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此外,在此情况下,雨水排水沟20的装饰表面20e可以与车颈处通风板30的装饰表面 34e是连续的。<关于车颈处通风板30>
如图2和3 (A)所示,车颈处通风板30具有第一突脊部分31、沟槽部分32、第二突脊部分33以及装饰部分34,它们从前向后侧顺序地定位。第一突脊部分31、沟槽部分32、 第二突脊部分33以及装饰部分34分别成形而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此外,车颈处通风板30的沟槽部分32的底部32b由车颈上板16(图幻从下方支撑。此外,如图2所示,定位在车颈处通风板30前端的第一突脊部分31和第二突脊部分33的顶部33t之间形成的部分可被发动机盖40的后端周边43盖住。此外,密封条31w定位和附连在车颈处通风板30的第一突脊部分31上,同时沿着第一突脊部分31的顶部延伸,由此密封发动机盖40和车颈处通风板30之间的空间。车颈处通风板30的装饰部分34是从外面可见的部分,并具有附连到装饰部分34 的后端周边的密封构件34s。如图2所示,挡风玻璃G的下端周边Gd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宽度被密封构件3如盖住。装饰部分34的表面3 对应于本发明的装饰表面。因此, 装饰部分34的表面3 在下文中可被成为装饰表面34e。如图3 (A)和3 (B)所示,车颈处通风板30具有接合部分37,它们形成在装饰部分 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右端和左端)内。该接合部分37构造成与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 (将在下文中描述)接合,这样,当部分37和25彼此接合时,车颈处通风板30的装饰部分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就可连接到右和左雨水排水沟20的下部。车颈处通风板30的左和右接合部分37对称地形成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因此, 将参照图3(B)来描述右边接合部分37的结构,作为接合部分37的代表结构。接合部分37具有板部分374。该板部分374从装饰部分34的后表面向下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板部分374具有第一爪部分371、第二爪部分372以及连接板部分375, 它们形成在板部分的右侧表面上。接合部分37的第一爪部分371具有垂直的板部分371w和甲板部分371y,该甲板部分371y从垂直的板部分371w的下端向后突出,于是具有倒置的L形。由此成形的第一爪部分371形成在板部分374的后端上部内。接合部分37的第二爪部分372由臂章形的肋部372r和从肋部372r下端向后突出的甲板部分372y构成。由此成形的第二爪部分372 形成在板部分374的前侧下部内。此外,连接板部分375形成为基本上平行于装饰部分34 的后表面,同时,连接第一爪部分371的垂直板部分371w的前表面下部和第二爪部分372 的肋部3721 的后表面上部。第一爪部分371、第二爪部分372和连接板部分375相对于板部分374的水平(向右)突出的尺寸设定为彼此相等,以使接合部分37可形成具有突脊形状。<关于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例如,如图1 (A)所示,雨水排水沟20的下部形成为向下突出超过挡风玻璃G的下端周边Gd。此外,例如,如图4(A)所示,接合部分25形成在右雨水排水沟20的下侧左表面上。此外,接合部分25形成在左雨水排水沟20的下侧右表面内(图1(A))。此外,右、左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沿车辆宽度方向对称地形成。因此,将参照图4(A)至4(C)来描述右边接合部分25的结构,作为接合部分25的代表结构。接合部分25具有内垂直壁部分251和外垂直壁部分253,内垂直壁部分251构成雨水排水沟20的下侧左表面,而外垂直壁部分253基本上与表面内垂直壁部分251相对地定位。两个垂直壁部分251和253形成为其前部较高而后部较低。此外,接合部分25的内垂直壁部分251和外垂直壁部分253的后端部分通过后梁部分2M彼此连接。还有,垂直壁部分251和253的前下端通过底板部分255彼此连接。即,接合部分25的前部是由内垂直壁部分251、外垂直壁部分253和底板部分255形成并形成为具有大致的U形沟槽形状。
此外,接合部分25具有形成在其内垂直壁部分251和外垂直壁部分253之间的开口 256以从底板部分255延伸到后梁部分254。此外,内垂直壁部分251具有第一接纳部分 261和第二接纳部分沈2,它们侧向地突出到开口 256内。第一接纳部分261形成这样一个部分,即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的第一爪部分371从前方和下方钩在该部分上。第一接纳部分的后端周边连接到后梁部分 254。S卩,第一接纳部分261定位在开口 256的后端位置上。第二接纳部分262形成这样一个部分,即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的第二爪部分372从前方和下方钩在该部分上,且该部分从下方支撑连接板部分375。如图4(C) 所示,第二接纳部分262定位在开口 256的前端位置上,使其具有与第一接纳部分261基本上同样的高度。如图4(B)所示,接合部分25的内垂直壁部分251和外垂直壁部分25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在底板部分255的一个位置处朝向接合部分25的前端增加。即,该距离设定为在邻近于开口 256的位置处为最小。此外,接合部分25的内垂直壁部分251和外垂直壁部分 253之间的距离在邻近于开口 256的该位置处设定为基本上等于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的宽度。此外,第一接纳部分261和第二接纳部分沈2的远端(左端)和外垂直壁部分25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使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的板部分374可插入其间(图 5㈧)。<关于车颈处通风板30的附连操作>车颈处通风板30的附连操作是在右和左雨水排水沟20的附连操作完成之后才进行的。即,在右和左雨水排水沟20附连的情况下,形成在车颈处通风板3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右侧和左侧)内的接合部分37从前方与右、左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接合。 如前所述,各个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的内垂直壁部分251和外垂直壁部分25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在底板部分255的该位置处朝向接合部分25的前端增加,例如这显示在图 4(B)中。因此,车颈处通风板30的右和左接合部分37,各可被各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的内垂直壁部分251和外垂直壁部分253导向。因此,接合部分37可容易地与接合部分25配装接合。此外,如图5 (A)和5⑶所示,在车颈处通风板30的右和左接合部分37从前方压入雨水排水沟20接合部分25内的过程中,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的第一爪部分 371可插入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的开口 256内,于是,从前方和下方钩住第一接纳部分沈1。类似地,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的第二爪部分372可插入雨水排水沟 20的接合部分25的开口 256内,于是,从前方和下方钩住第二接纳部分沈2。此外,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的连接板部分375可由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的第二接纳部分262从下方来支撑。此外,如图5(B)所示,接合部分37的第二爪部分372的下端表面 372e可由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的底板部分255从下面来支撑。此外,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从前方压入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 内,以使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可在侧向受到雨水排水沟20的内垂直壁部分251 和外垂直壁部分253约束。S卩,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与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接合,这样,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30垂直地移动和相对于雨水排水沟20水平地转动。此外,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与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接合,这样, 雨水排水沟20的装饰表面20e和车颈处通风板30的装饰表面3 可以彼此是连续的。<根据本实施例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的优点>根据本实施例的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因为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与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接合,所以,可防止车颈处通风板30相对于雨水排水沟20垂直地移动。其结果是,例如即使向上或向下的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30,则车颈处通风板 30可避免相对于雨水排水沟20向上或向下地位移。因此,任何的台阶(高度差)都不会形成在雨水排水沟20的装饰表面20e和车颈处通风板30的装饰表面3 之间的边界位置K 内(图 5(A))。此外,因为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与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接合, 所以,可阻止车颈处通风板30相对于雨水排水沟20水平地转动。其结果是,例如即使水平力施加到车颈处通风板30,车颈处通风板30可被阻止相对于雨水排水沟20水平转动地移位。因此,其宽度纵向变化的任何不稳定间隙不能形成在雨水排水沟20的装饰表面20e和车颈处通风板30的装饰表面3 之间的边界位置K内。因此,围绕车颈处通风板30和雨水排水沟20的一个部分更美观。此外,右和左雨水排水沟20的各个接合部分25具有第一接纳部分261和第二接纳部分沈2,车颈处通风板30的各个接合部分37的第一爪部分371钩在第一接纳部分261 上,车颈处通风板30的各个接合部分37的第二爪部分372钩在第二接纳部分262上。第一和第二接纳部分261和262定位成沿后、前方向上彼此隔开。即,分别彼此隔开形成的多个爪部分371和372以及多个接纳部分261和262彼此接合,同时,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和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彼此接合。因此,可有效地防止车颈处通风板30 水平转动地移位。此外,右和左雨水排水沟20的各个沟槽形状接合部分25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前增加。因此,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可容易地从前方与接合部分25接合。此外, 雨水排水沟20的各个接合部分25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后减小。因此,在车颈处通风板30 的接合部分37从前方与接合部分25接合的过程中,车颈处通风板30可相对于雨水排水沟 20定位在所需位置上。<改变形式>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实施例可容易地改变或修改,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要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车颈处通风板30的各个接合部分37形成为具有突脊形状,雨水排水沟20的各个接合部分25形成为具有沟槽形状。然而,车颈处通风板30 的各个接合部分37形成为具有沟槽形状,而雨水排水沟20的各个接合部分25可形成为具有突脊形状。此外,在上述实例中,车颈处通风板30的各个接合部分37具有两个前和后爪部分 371和372。此外,雨水排水沟20的各个接合部分25具有被爪部分371和372钩住的两个前、后接纳部分261和沈2。然而,爪部分和接纳部分的数量可按照需要适当地改变。附图标记11 前柱
20雨水排水沟
20e装饰表面
25接合部分
261第一接纳部分
262第二接纳部分
30车颈处通风板
34e装饰表面
37接合部分
371第一爪部分
372第二爪部分
375连接板部分
40发动机盖
G挡风玻璃
K边界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右、左雨水排水沟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所述雨水排水沟附连到支撑挡风玻璃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的右和左前柱上以沿着所述前柱延伸且使雨水沿着前柱往下流,其中,设置在所述挡风玻璃和发动机盖之间的车颈处通风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可被所述右、左雨水排水沟的下部支撑,并且其中,所述雨水排水沟的装饰表面可与所述车颈处通风板的装饰表面是连续的,其中,接合部分设置在所述右、左雨水排水沟的下部,其中,构造成接合所述雨水排水沟的相应所述接合部分的接合部分设置到所述车颈处通风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上,以及其中,当所述车颈处通风板从一给定方向设定在所述右、左雨水排水沟之间时,所述车颈处通风板的所述接合部分与所述右、左雨水排水沟的所述接合部分相接合,这样阻止所述车颈处通风板垂直地移动和相对于所述右、左雨水排水沟水平地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左雨水排水沟的各所述接合部分具有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所述车颈处通风板的各个所述接合部分的第一爪部分钩住在所述第一接纳部分上,而所述车颈处通风板的各个所述接合部分的第二爪部分钩住在所述第二接纳部分上,其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接纳部分沿着后、 前方向定位成彼此隔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左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所述接合部分形成为具有沿后、前方向延伸的沟槽形状,其中,所述车颈处通风板的各所述接合部分形成为具有沿后、前方向延伸的突脊形状, 其中,各个所述接合部分构造成从前方接合所述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所述沟槽形状接合部分,以及其中,所述右、左雨水排水沟的各个所述沟槽形状接合部分成形为使其宽度可向前增大和向后减小。
全文摘要
一种车颈处通风板支撑结构,构造成在车颈处通风板的设计表面和雨水排水沟的设计表面之间的边界位置不存在台阶和不稳定间隙,还构造成设置在挡风玻璃(G)和发动机盖(40)之间的车颈处通风板(3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可被右、左雨水排水沟(20)的下部支撑,雨水排水沟(20)的设计表面(20e)与车颈处通风板(30)的设计表面(34e)是连续的。接合部分(25)设置在右、左雨水排水沟(20)的下部。构造成与接合部分(25)接合的接合部分(37)设置到车颈处通风板(30)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上。此外,车颈处通风板(30)的接合部分(37)与右、左雨水排水沟(20)的接合部分(25)相接合,以限制车颈处通风板(30)相对右、左雨水排水沟(20)在上、下方向上和水平转动方向上的运动。
文档编号B60J1/02GK102421656SQ20098015929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25日
发明者上玉利阳, 大西到, 牧濑成一郎 申请人: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