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040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安全气囊,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背景[0002]汽车安全气囊是汽车被动式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汽车碰撞时有效的对乘员进行保护,减轻乘员受到的伤害。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保护系统的不断追求,各种驾驶员安全气囊、副驾驶座安全气囊、座椅侧安全气囊等相继问世,这些安全气囊主要保护的是乘员的头部及上身部分,而在汽车碰撞过程中,乘员的小腿和膝部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但现有的车型中对乘员的小腿和膝部进行安全保护的装置却很少,而且大多只是简单的将用于保护头部及上身的安全气囊装置,搬到膝部位置用于保护乘客膝部,没有考虑到膝部的特殊性。乘员的膝部与汽车仪表盘前的护膝板之间的间距并不大,普通的气囊在充气膨胀时会对乘员的小腿进行冲撞,对小腿造成额外的伤害;气囊在充气膨胀时可能被膝部阻挡,不易在膝部展开;而且气囊充气膨胀后可能进入两腿之间,而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148152,
公开日2008年11月12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膝部安全气囊,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汽车膝部安全气囊,包括壳体、气体发生器、气袋及气囊盖。在汽车碰撞时,只是简单的通过气体发生器将气袋充气向外膨胀来对膝部进行保护。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普通膝部气囊在充气膨胀时会对乘员的小腿进行冲撞,或不易在膝部展开,或气囊充气膨胀后可能进入两腿之间不能对膝部进行有效保护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膝部气囊装置。[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0005]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包括收纳盒、气体发生装置、扁平气囊袋,所述收纳盒设置于护膝板底部,气囊袋可展开的设置于收纳盒内,气囊袋进气口与气体发生装置的出气口封接,所述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拉带,且拉带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上。所述的收纳盒用于收纳气囊袋,收纳盒的开口方向与护膝板的倾斜角度一直。在汽车发生碰撞,气囊袋充气膨胀时,由于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拉带,且拉带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上,这样气囊袋的顶面和底面的膨胀间距,就会受到拉带的限制,由拉带上下两端的距离来控制气囊袋顶面和底面的膨胀间距。气囊袋膨胀时不会想普通的气袋一样呈球状体向外扩张,而是在拉带的控制下, 使气囊袋上下面之间呈一定间距,即气囊袋以一定厚度展开,并且是沿着护膝板倾斜角度展开,在护膝板表面形成一块较大的缓冲垫,覆盖大部分的护膝板区域,等同在护膝板上附上一层厚厚的气垫。这样气囊袋膨胀时,就不会像普通气袋一样在充气膨胀时对乘员的小腿产生一个很大的冲击力,气囊充气膨胀后也不会进入两腿之间,而且气囊袋以一定厚度的沿着护膝板倾斜角度展开,可以顺利的在乘员膝部展开,不会因膝部与护膝板之间的间距不大而使展开受到影响,能有效保护乘员的小腿和膝部。[0006]作为优选,气囊袋内设置有导气管,所述导气通道一端口连接气囊袋进气口,另一端口设置在气囊袋前部。在气囊袋内设置有导气通道,气体发生装置产生的气体,首先进入导气通道内;接着通过导气通道将气体导入气囊袋前部,使气体先进入囊袋的前端;再接着气体由气囊袋前端向后端扩散,使整个气囊袋充气膨胀。通过这样的充气方式,气囊袋的展开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气体快速进入导气通道内,导气通道逐渐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将气囊袋拉出,同时膨胀后的导气通道将作为一个支撑柱将拉出的气囊袋支持住;接着,通过导气通道将气体快速的向两侧导入气囊袋前部,气囊袋前部接着膨胀开来,此时气囊袋前部就形成了第二个支撑柱,配合第一个支撑柱导气通道,在气囊袋上形成一个T字形的支撑柱,这样气囊袋的形状也就已经基本展开了 ;再接着,气体由气囊袋前端向后端扩散,使整个气囊袋充气膨胀。这样的充气方式与传统充气方式中,气体直接由进气口冲入气囊袋, 将气囊袋一股脑的向外推出,而后在呈球状向外膨胀开来,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会像传统的充气方式一样,将气囊袋一股脑的向外推出,导致气囊袋在充气膨胀过程中,可能会对乘员的小腿造成冲击;同时该气囊袋是通过,导气通道逐渐膨胀的过程和气体冲击气囊袋前部的冲击力,将气囊袋拉出,同时快速的在气囊袋上形成一个T字形的支撑柱,将气囊袋的一个基本形状展开到位,这样可以很好的将气囊袋沿着护膝板表面展开,快速的将气囊袋在乘员膝盖与护膝板之间铺开,铺开后在充气膨胀,这样可以保证气囊袋在乘员膝部展开,对乘员的小腿和膝部进行保护。[0007]作为优选,导气通道包括气囊袋顶面、底面以及设置在气囊袋内顶面与底面之间, 且有一定间距的两层隔墙,隔墙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气囊袋内顶面、底面相连接,所述气囊袋顶面、底面与两层隔墙共同构成一个侧围封闭、两端开口的导气通道。通过在气囊袋内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定间距的两层隔墙,与气囊袋顶面、底面共同构成一个侧围封闭、两端开口的导气通道。这样可以将导气通道与气囊袋制作为一体,这样气囊袋在收纳时可以更方便,在展开时可以更可靠。快捷。[0008]作为优选,导气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通孔。在气体发生装置产生的气流冲击气囊袋前部,将收纳盒内的气囊袋拉出后,可以通过导气通道的侧壁上设置的通孔,将气流快速的冲入气囊袋的各个部位,提高气囊袋充气的时效性。[0009]作为优选,导气通道的侧壁上设置的通孔,由气囊袋进气口往气囊袋前部的方向上,通孔数量逐渐增多。导气通道侧壁上的通孔,在靠近气囊袋进气口处的通孔数量较少, 而在囊袋前部的侧壁上的通孔数量较多,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导气效果的同时提高气囊袋膨胀效率。[0010]作为优选,导气通道的侧壁上设置的通孔,由气囊袋进气口往气囊袋前部的方向上,通孔大小逐渐增大。导气通道侧壁上的通孔,在靠近气囊袋进气口处的通孔较小,而在囊袋前部的侧壁上的通孔较大,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导气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气囊袋膨胀效率。[0011]作为优选,气囊袋的展开状态为矩形护垫。将气囊袋的形状制作为矩形,可以在护膝板表面形成一块较大的缓冲护垫,覆盖大部分的护膝板区域,同时也可以配合拉带,在充气时更好的控制气囊袋充气后的厚度。[0012]作为优选,拉带为矩形块状拉带,且拉带上设置有通孔。将拉带设置为矩形块状拉带,并将矩形块状拉带的上下两边分别固定于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上,这样的拉带在气囊袋充气时,可以更好的对顶面和底面的膨胀间距进行限制。而在拉带上设置通孔,可以有利于气流在气囊袋中扩散。[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气囊在充气膨胀时不会对乘员的小腿进行产生冲撞, 它是以一定厚度的沿着护膝板展开的,并在护膝板表面形成一块较大的缓冲垫,能够覆盖大部分的护膝板区域,且气囊充气膨胀后也不会进入乘员的两腿之间,能有效的对乘员的小腿和膝盖进行保护。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气囊袋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气囊袋展开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0017]图中气囊袋1、收纳盒2、气体发生装置3、护膝板4、拉带5、导气通道6、隔墙7。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0019]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包括收纳盒2、气体发生装置3、扁平的气囊袋1,所述收纳盒2为矩形收纳盒,且设置于护膝板4底部,气囊袋1可展开的设置于收纳盒 2内,气囊袋1进气口与气体发生装置3的出气口封接。[0020]如图2、图3所述,所述气囊袋1的展开状态为矩形护垫。气囊袋1内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有拉带5,拉带5为矩形块状拉带且拉带5上设置有通孔。拉带5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气囊袋1内的顶面与底面上。气囊袋1内还设置有导气通道6,所述导气通道6—端口连接气囊袋1进气口,另一端口设置在气囊袋1前部。导气通道6包括气囊袋1顶面、底面以及设置在气囊袋1内顶面与底面之间,且有一定间距的两层隔墙7,隔墙7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气囊袋1内顶面、底面相连接,所述气囊袋1顶面、底面与两层隔墙7共同构成一个侧围封闭、两端开口的导气通道。导气通道6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通孔由气囊袋进气口往气囊袋前部的方向上,通孔数量逐渐增多,且通孔大小逐渐增大。[0021]在汽车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装置3会向气囊袋1内充入气体,使气囊袋1沿护膝板4快速展开。该方案中由于气囊袋1内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拉带5,且拉带5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气囊袋1内的顶面与底面上,这样气囊袋1在膨胀时,它顶面和底面的膨胀间距,就会受到拉带5的限制,由拉带5上下两端的距离来控制气囊袋1顶面和底面的膨胀间距。使气囊袋1以一定的厚度沿着护膝板4展开,在护膝板4表面形成一块较大的缓冲垫,等同在护膝板上附上一层厚厚的气垫,起到避免小腿、膝盖与护膝板发生刚性接触的保护作用。该气囊袋1膨胀时,不会像普通气袋一样在充气膨胀时呈球状向外膨胀,对乘员的小腿产生一个很大的冲击力,气囊充1气膨胀后也不会进入两腿之间。[0022]同时气囊袋1内设置有导气通道6,将气体发生装置3产生的气体,快速导入导气通道6内,导气通道6逐渐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将气囊袋1拉出,同时膨胀后的导气通道6 将作为一个支撑柱将拉出的气囊袋1支持住;接着,通过导气通6道将气体快速的向两侧导入气囊袋1前部,气囊袋1前部接着膨胀开来,此时气囊袋1前部就形成了第二个支撑柱, 配合第一个支撑柱导气通道6,在气囊袋1上形成一个T字形的支撑柱,这样气囊袋1的形状也就已经基本展开了 ;再接着,气体由气囊袋1前端向后端扩散,使整个气囊袋1充气膨胀,气流的流通过程如图2中的气流箭头标示。这样的充气方式它不会像传统的充气方式一样,将气囊袋一股脑的向外推出,导致气囊袋在充气膨胀过程中,可能会对乘员的小腿造成冲击;同时该气囊袋是通过,导气通道6逐渐膨胀的过程和气体冲击气囊袋1前部的冲击力,将气囊袋1拉出,同时快速的在气囊袋1上形成一个T字形的支撑柱,将气囊袋1的一个基本形状展开到位,这样可以很好的将气囊袋1沿着护膝板表面展开,快速的将气囊袋1在乘员膝盖与护膝板之间铺开,铺开后在充气膨胀,这样可以保证气囊袋1在乘员膝部展开, 对乘员的小腿和膝部进行保护。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包括收纳盒、气体发生装置、扁平的气囊袋,其特征是,所述收纳盒设置于护膝板底部,气囊袋可展开的设置于收纳盒内,气囊袋进气口与气体发生装置的出气口封接,所述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拉带,且拉带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气囊袋内设置有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一端口连接气囊袋进气口,另一端口设置在气囊袋前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气通道包括气囊袋顶面、底面以及设置在气囊袋内顶面与底面之间,且有一定间距的两层隔墙,隔墙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气囊袋内顶面、底面相连接,所述气囊袋顶面、底面与两层隔墙共同构成一个侧围封闭、两端开口的导气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导气通道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通孔由气囊袋进气口往气囊袋前部的方向上,通孔数量逐渐增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通孔由气囊袋进气口往气囊袋前部的方向上,通孔大小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气囊袋的展开状态为矩形护垫。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拉带为矩形块状拉带,且拉带上设置有通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膝部气囊装置,旨在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膝部气囊装置。它包括收纳盒、气体发生装置、扁平的气囊袋,所述收纳盒设置于护膝板底部,气囊袋可展开的设置于收纳盒内,气囊袋进气口与气体发生装置的出气口封接,所述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拉带,且拉带上下两端分别固定在气囊袋内的顶面与底面上。
文档编号B60R21/261GK202294663SQ20112032703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日
发明者其力格尔, 刘卫国, 吴成明, 林涛, 赵福全, 马芳武 申请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