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069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膨胀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气囊可保护驾驶员的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保护驾驶员的膝的装置人们所知道的有日本特开平6-32195号公报、欧洲专利公开公报0684167A1、欧洲专利公开公报0818360A1等公开的装置。即,在现有的装置中,在方向盘下方的转向柱罩附近配设在作动时按压驾驶员的膝的突出的安全垫。或者在现有的装置中,配设在作动时可以保护驾驶员的膝地展开膨胀的气囊。
但是,在现有的保护膝用的装置中,是在柱罩与驾驶员的膝之间的狭窄的空间中使安全垫或气囊突出的形式。特别是在作动时,大都是驾驶员踩下了制动踏板时。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向柱与驾驶员的膝之间的空间变得更窄。
因此,在现有装置中,对于确实保护驾驶员的膝的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课题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柱罩与驾驶员的膝之间的空间窄也可以的确保护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是其使膨胀气体流入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可以保护驾驶员的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而且,气囊将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做成为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该柱罩用于覆盖转向柱。
另外,气囊折叠收纳在柱罩的下方,在展开膨胀时可沿柱罩的下面侧一边上升一边展开膨胀。
本发明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展开膨胀的气囊在膨胀过程中从转向柱的下方侧沿柱罩下面一边上升一边展开膨胀。而且,气囊的膨胀完毕形状做成为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因此,即使在驾驶员踏下了制动踏板的状态等,驾驶员的膝与柱罩接近,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也顺利地进入到驾驶员的膝与柱罩下面之间。而且,使展开膨胀完毕的气囊可以使驾驶员的膝与柱罩不干涉地确实地保护膝。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即使柱罩与驾驶员的膝之间的空间狭窄,也可以由气囊的确地保护膝。
气囊的沿柱罩下面上升的样态也可以不从气囊的展开膨胀初期阶段进行。即,气囊只要在展开膨胀过程中的与驾驶员的膝侧接近的时刻沿柱罩的下面上升即可。
而且,气囊可以收纳在柱罩的下部的内部、或者收纳在柱罩下方的仪表板的下板内。而且,在仪表板的下板内收纳气囊时,由于气囊被收纳在与柱罩不同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使气囊沿柱罩的下面顺利地上升。
另外,气囊最好是为了可维护膨胀完毕形状的大致板形状,配设部分地连接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之间的连接装置。在这样的构成中,膨胀完毕状态的状态容易由连接装置维持大致板形状。因此,在这样的构成中,可以容易地使展开膨胀的气囊配置在为狭窄空间的柱罩下面与驾驶员的膝之间。
另外,气囊为了使膨胀完毕形状可沿柱罩的下面侧,最好是将在厚度方向相对的上方侧的周壁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得比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下方侧的周壁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短。在这样的构成中,展开膨胀的气囊成为将其上端侧向上方弯曲那样的样态,可以容易地沿柱罩的下面侧与其密接。其结果,在这样的构成中,可以使气囊更加顺利地进入为狭窄空间的柱罩下面与驾驶员的膝之间。
另外,气囊也可以与膨胀完毕形状对应地使被立体裁断的多片气囊构件结合形成。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可立体地形成气囊,可以使展开膨胀完毕时的气囊的确地与柱罩的下面侧密接。
另外,折叠了的气囊最好是收纳在使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外壳内。在这时,可以将使膨胀气体流入而进行膨胀的气囊从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外壳开口突出。因此,气囊突出方向稳定,可以顺利地沿柱罩下面上升的同时进行展开膨胀。
在气囊收纳用外壳的开口的周缘可以配设导引板部。该导引板部导引展开膨胀时的气囊以使其沿柱罩下面。在这样的构成中,气囊由导引板部的导引而进一步的确地一边沿柱罩下面上升一边进行膨胀。
另外,收纳气囊的外壳最好是将其轴向配置为与转向柱的轴向大致平行。在种情况下,可以由外壳使气囊的突出方向成为沿转向柱的轴向的方向,使其稳定。其结果,展开膨胀时的气囊更加的确地沿柱罩下面突出。
另外,在将气囊收纳在外壳内时,也可以形成气囊组装体。该气囊组装体是在外壳内收纳被折叠的气囊和向气囊供给膨胀气体的充气机而形成。而且,该气囊组装体在搭载在车辆上时,只要固定在转向柱上或固定在位于转向柱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车辆的车身侧即可,在这样的构成中,可以预先作为部件组装气囊装置。在这样的构成中,气囊装置向车辆的组装作业容易。而且,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使各部件一体化,因此各部件向车辆的搭载的操作也变容易。
在将气囊组装体连接在转向柱的左右两侧的车身侧时,可以不与转向柱干涉地容易地将气囊组装体组装到车辆上。
另外,气囊在被气囊罩覆盖车体后方侧地收纳在外壳中时,在气囊罩上设有被进行膨胀的气囊推压而打开的门部。而且,最好是门部为了向下打开而将打开时的铰链部配设在门部的下端侧。
在这样的构成中,气囊罩的门部被做成为向下方打开式,在被展开膨胀的气囊推压打开时,从上端侧打开。因此,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在门部打开当初从门部的打开的开口区域的上部侧突出。即,展开膨胀的气囊容易朝向上方突出。其结果,气囊一边沿柱罩下面侧上升一边顺利地进行展开膨胀。另外,被折叠的气囊由于由气囊罩覆盖并搭载于车辆上,可以提高气囊装置的外观。
上述的气囊罩可以与柱罩下方的仪表板的下板形成为一体、或在柱罩的下部与柱罩形成为一体。这时,由于气囊罩与下板或柱罩形成为一体,因此,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即使搭载于车辆上也不会使柱罩附近的外观降低。
另外,气囊罩的门部最好是通过使配置在周缘的断裂预定部断裂而可打开的构造。在这样的构成中,气囊罩的门部可以使其外观与门部周围的气囊罩本体部(一般部)外观一致。因此,气囊罩的外观良好。
另外,门部下端的铰链部也可以配置在比门部上端更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在这样的门部的构成中,与单纯的构成比较例相比可以获得如下的作用·效果。比较例作为可确保气囊展开膨胀所需要的气囊罩的开口区域的状态是将门部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构造。另外,比较例的门部将铰链部配设在门部的下端。
在上述构成的门部中,将下端侧的铰链部配置在比门部的上端更靠车辆前方侧。因此,在上述的门部中,门部本身的沿门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比比较例的门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大。其结果,在上述的门部中,可以缩小可以确保气囊展开膨胀所需要的气囊罩的开口面积地打开时的门部的开口角度。即,比较例中的沿铅垂方向配置的门部其作为门部的回转中心的铰链部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门部的上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因此,在比较例中,为了确保气囊展开膨胀所需要的气囊罩的开口面积,需要将门部沿大致水平方向地加大开口角度使其打开。但是,在上述的门部中,是将下端侧的铰链部配置在比门部的上端更靠车辆的前方侧。因此,在上述的门部中,门部自身的沿门部的上下方向中的宽度尺寸(为门部打开时的回转半径)变大。其结果,在上述的门部中,即使门部的开口角度小,也可以确保气囊展开膨胀所需要的气囊罩的开口面积。而且,在上述的门部中,由于开口角度小,可以使其打开时的向水平方向的车辆后方侧的突出宽度比比较例的门部的小。即,与将门部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比较例相比,在上述的构成中,门部的上端、即打开时成为驾驶员侧的端部(后端部)的水平方向上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宽度小。换言之,上述构成的门部可以抑制打开时的向水平方向的车辆后方侧的突出。
其结果,上述构成的门部,由于抑制了气囊展开膨胀时打开时的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可以使气囊顺利地展开膨胀。
另外,也可以在门部上连接限制打开角度的角度限制装置。该角度限制装置可以使气囊从外壳突出地确保门的打开角度且限制其打开角度以上地打开门地连接在门上。在这样的构成中,在由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推开时,门部维持确保气囊展开膨胀所需要的开口面积的打开角度,并且由角度限制装置限制规定打开角度以上的打开。因此,气囊展开膨胀时的门部的上端、即在打开时成为驾驶员侧的端部(后端部)的位置被限制,可以抑制门部朝向水平方向的车辆后方侧的突出。其结果,在上述的构成中,抑制在气囊展开膨胀时打开的门部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可使气囊顺利地展开膨胀。
另外,在门部上在其下端侧配设下端侧铰链部,在下端侧铰链部与门部上端之间配设至少一个辅助铰链部。而且,门部也可以构成为使辅助铰链部的配设位置处的上部侧的部位向下打开的方式。这样的构成,在由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推压而使门部向下打开地打开时,从上端侧打开。而且,门部可以从配置在上方的辅助铰链部进行弯曲来打开。因此,与只设置下端侧铰链部的门部相比,上述构成的门部,可以缩短从下端侧铰链部到门部上端的实质的回转半径。上述构成的门部,可以抑制可确保气囊展开膨胀所需要的开口面积地打开了时的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其结果,上述构成的门部,通过抑制气囊展开膨胀时打开的门部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可以使气囊顺利地展开膨胀。
另外,在收纳折叠了的气囊的外壳被气囊罩覆盖其车辆后方侧、而且气囊罩具有被膨胀的气囊推开的门部时,也可以构成为如下的形式。即,在门部上在其上端侧或下端侧的一方上配设打开时的铰链部。另外,门部将其下端配置在比外壳的开口的下缘更靠上方侧、而且使门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比外壳开口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小。而且,气囊罩的门部以外的本体部(一般部)构成为覆盖外壳开口的下部侧。这样的构成可以获得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即,在上述构成中,门部使其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外壳开口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因此,与将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与外壳开口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门部相比,上述构成的门部,可以抑制其可确保气囊展开膨胀所需要的开口面积地打开时的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另外,气囊在展开膨胀时从配置在转向柱的下方位置的外壳内沿柱罩的下面侧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上方展开膨胀地被收纳着。因此,即使外壳开口的下部侧被气囊罩的本体部覆盖,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通过抑制与气囊罩本体的干涉而通过外壳开口的上部侧。其结果,上述的构成,通过抑制气囊展开膨胀时打开的门部的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可以使气囊顺利地展开膨胀。
另外,气囊设有展开膨胀完毕时配置在柱罩侧的柱罩侧壁部和展开膨胀完毕时配置在驾驶员侧的驾驶员侧壁部。而且,气囊最好是通过将其上端侧向柱罩侧壁部侧卷的卷筒折进行折叠。这样的构造可以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使气囊展开卷地解除折叠。这时,气囊与柱罩侧极力接近地解除折叠。因此,抑制了向驾驶员侧的突出,气囊更加顺利地沿柱罩下面一边上升一边进行展开膨胀。
另外,在卷筒折地折叠气囊时,最好是经常以纵折工序进行折叠。该纵折工序是在将气囊平展开的状态下使左右两缘接近中央侧地进行纵折,折叠为可收纳在外壳内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的工序。在这样的构成中,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以比外壳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宽的面积覆盖柱罩下面。
在上述的纵折工序中,最好是分别将气囊的左右端部折到柱罩侧壁部侧。这时的气囊具有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中央部位和位于该中央部位的左右的端部。在这样的构成中,在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内解除纵折叠时,首先驾驶员侧壁部的中央部位向驾驶员侧突出,同时,与其中央部位相连的左右端部向驾驶员侧突出。这时,气囊的左右端部在纵折时分别配置在柱罩侧壁部之侧。因此,气囊的左右端部被极力抑制向驾驶员侧突出地使折叠消除。即,气囊的左右端部一边朝向柱罩侧向左右方向宽地展开,一边消除折叠。其结果,气囊通过抑制向驾驶员侧的突出而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宽地进行展开膨胀,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的膝。
另外,气囊也可以构成为,将其下部侧作为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部位,将其上部侧作为膨胀气体的下游侧部位。而且,在这样的气囊中,最好是将膨胀用气体在上游侧部位朝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然后向作为下游侧部位的气囊的上游侧流动。在这样的构成中,膨胀用气体在气囊的上游侧部位内流动时朝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因此,气囊通过抑制朝向驾驶员侧突出而使其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宽地进行展开膨胀,接着使上部侧的下游侧部位的膨胀完成。其结果,气囊通过抑制朝向驾驶员侧的突出而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变宽地进行展开膨胀,即使是一个气囊,也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的两膝。
这时的气囊设置柱罩侧的柱罩侧壁部和驾驶员侧的驾驶员侧壁部,再在气囊内配设连接柱罩侧壁部和驾驶员侧壁部的气流限制件。该气流限制件在气囊内,在限制件的左右两端与气囊内的左右两侧之间分别形成气体流通孔地沿左右方向被配设。而且,该气体流动限制件划分上游侧部位和下游侧部位。即,该气体流动限制件将膨胀用气体在上游侧部位朝向左右方向两侧地流动,然后,经过气体流通孔向作为下游侧部位的气囊的上部侧流动。因此,这样的构成,由配设在气囊内的气体流动限制件可以确实地限制膨胀用气体的流动。其结果,这样的构成,气囊通过抑制向驾驶员侧突出而稳定地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扩大地进行展开膨胀。而且,气流限制构件若用具有挠性的布料形成,则在气囊收纳时可以使体积不变大地与气囊一起进行折叠。另外,气流限制件在气囊膨胀完毕时,可以将气囊的厚度限制为一定,可以进一步抑制向驾驶员的突出。
另外,在配设了上述气流限制件的气囊中,最好是在下游侧部位内设置限制气囊的厚度的厚度限制装置。在这样的构成中,膨胀完毕状态的气囊的下游侧部位由厚度限制装置容易维持大致板形状。因此,这样的构成的气囊容易配置在为狭窄空间的柱罩下面与驾驶员的膝之间。
另外,在配设了上述气流限制件的气囊中,最好是气流限制件在气囊内配设在展开膨胀时从气囊收纳部位脱离的位置且是其收纳部位附近的位置。这样的构成,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从气囊收纳部位突出并沿柱罩下面进行上升的当初可以由气流限制件使气囊向左右方向迅速地展开。因此,气流限制件可以进一步抑制气囊向驾驶员侧的突出。
另外,在配设了上述气流限制件的气囊中,在配设连接柱罩侧壁部与驾驶员侧壁部的厚度限制装置时,最好是厚度限制装置的与驾驶员侧壁部的连接部位配设在比气囊的与驾驶员的膝的干涉部位更靠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在这样的构成中,在展开膨胀完毕时可以由厚度限制装置的配置部位加厚气囊的与驾驶员的膝的干涉部位。因此,使展开膨胀完毕时的气囊由厚的部位有效地保护驾驶员的膝。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气囊附近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
图4是图3的IV-IV部位的剖面图。
图5是图3的V-V部位的剖面图。
图6是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气囊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部位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柱罩附近的正视图。
图10是表示气囊的变型例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气囊另外的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气囊的又一变型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再另外的变型例的气囊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XIV-XIV部位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气囊的其它的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5的XVI-XVI部位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气囊的再另外的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7的XVIII-XVIII部位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气囊的再另外的变型例的剖面图。
图20是表示气囊的再另外的变型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气囊装置的另外的连接支承状态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气囊装置的再另外的连接支承状态的剖面图。
图23是表示气囊装置的变型例的剖面图。
图24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剖面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柱罩附近的正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气囊展开膨胀时的图。
图27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变型例的气囊装置的剖面图。
图28是表示作为第四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29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30是图29的XXX-XXX部位的剖面图。
图31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柱罩附近的正视图。
图32是表示在第四实施例使用的气囊的俯视图。
图33是图32的XXXIII-XXXIII部位的剖面图。
图34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折叠的示意图。
图35是表示图34的气囊的折叠的示意剖面图。
图36是说明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
图37是说明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表示图36之后的状态。
图38是说明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
图39是说明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是表示图37之后的状态。
图40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膨胀完毕状态的示意图。
图41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另外的折叠的示意剖面图。
图42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再另外的折叠的示意剖面图。
图43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再另外的折叠的示意剖面图。
图44是表示图43中的气囊的折叠的示意剖面图。
图45是表示将图43的气囊收纳再另外的外壳中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46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再另外的折叠的示意剖面图。
图47是表示图46的气囊的折叠的示意剖面图。
图48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再另外的折叠的示意剖面图。
图49是表示图48的气囊的折叠的示意图。
图50是表示第四实施例气囊的另外的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51是表示图50的XXXXXI-XXXXXI部位的剖面图。
图52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气囊的再另外的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53是表示第五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54是表示在图53中使用的气囊的折叠的概略图。
图55是表示作为第六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56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57是第六实施例的柱罩附近的正视图。
图58是第六实施例中使用的气囊的俯视图。
图59是图58的XXXXXIX-XXXXXIX部位的剖面图。
图60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气囊的折叠的概略图。
图61是说明第六实施例的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
图62是说明第六实施例的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图,表示图61之后的状态。
图63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气囊的膨胀完毕状态的示意图。
图64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气囊的变型例的俯视图。
图65是表示图64的XXXXXXIV-XXXXXXIV部位的剖面图。
图66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变型例的剖面图。
图67是表示作为第七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68是第七实施例的柱罩附近的正视图。
图69是在第七实施例中使用的气囊的俯视图。
图70是图69的XXXXXXX-XXXXXXX部位的剖面图。
图71是表示第七实施例的气囊膨胀完毕时的示意图。
图72是表示作为第八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73是第八实施例的柱罩附近的正视图。
图74是表示作为第九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75是第九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76是第九实施例的柱罩附近的正视图。
图77是表示第九实施例的气囊膨胀完毕时的示意图。
图78是表示作为第十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剖面图。
图79是第十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80是图78的XXXXXXXX-XXXXXXXX部位的剖面图。
图81是在第十实施例中配置了其它的角度限制构件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82是表示作为第十一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83是说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气囊的展开膨胀时的放大剖面图。
图84是表示作为第十一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85是表示在第十二实施例中,变更了铰链部的位置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86是表示用于将门部固定到气囊罩的本体部的其它的固定装置的剖面图。
图87是表示用于将门部固定到气囊罩的本体部的再另外的固定装置的剖面图。
图88是表示用于将门部固定到气囊罩的本体部的再另外的固定装置的剖面图。
图89是第十三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剖面图。
图90是图89的XXXXXXXXX-XXXXXXXXX部位的剖面图。
图91是表示第十三实施例中的夹紧器的卡定芯部的放大正视图。
图92是表示第十三实施例的夹紧器的盖的放大俯视图。
图93是表示第十三实施例的夹紧器的盖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94是说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夹紧器的使用状态(第一卡定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95是说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夹紧器的使用状态(第二卡定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96是表示第十三实施例的门部的打开时的放大剖面图。
图97是第十四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的放大剖面图。
图98是图97的XXXXXXXXXVIII-XXXXXXXXXVIII部位的剖面图。
图99是第十四实施例的角度限制构件的放大剖面图。
图100是第十四实施例的门部打开了时的角度限制构件的放大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形式。本发明不限于实施形式。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更或有关的等同物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第1实施形式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如图1、2所示那样,配置到柱罩9的下面9a侧的柱罩9的下方,包含气囊26、充气机21、及外壳19。气囊26折叠后收容到转向柱3的下方。充气机21向气囊26供给膨胀用气体。外壳19收容气囊26和充气机21。
柱罩9由大体方筒形的合成树脂制成,覆盖方向盘1下方的转向柱3。柱罩9沿转向柱3的轴向配置。即,柱罩9朝后上方倾斜地配置,将车辆前方侧配置到下方,将车辆后方侧配置到上方。另外,柱罩9的下面9a大体形成为长方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形成为朝后上方的曲面状。
在转向柱3上作为附属部件配置使方向盘1的转向锁定的钥匙圆筒7a、倾斜机构操作部(操作杆)7c、及伸缩机构操作部(操作杆)7d。这些部件7a、7c、7d从柱罩9露出或凸出地配置。另外,钥匙圆筒7a配置到柱罩9的右侧面,在柱罩9覆盖其部位地凸设大体半截圆锥台形状的罩部9c。另外,倾斜操作杆7c配置到柱罩9的左侧面,伸缩机构操作杆7d从柱罩下面9a的左缘侧的插通孔9b凸出地配置。
转向柱3由连接于方向盘1的主轴4、覆盖主轴4周围的立柱管5构成。在主轴4与立柱管5之间配置图中未示出的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等。倾斜机构用于调整方向盘1的环面P的角度。另外,伸缩机构用于使方向盘1朝主轴4的轴向移动而停止。
外壳19由板金制成,由大体方筒形的周壁部19a和封闭周壁部19a底面的大体长方形的底壁部19b构成。外壳19在转向柱3的立柱管5的不移动的部分利用托架6连接固定。外壳19在车辆后方侧配置到由周壁部19a围住的开口19c。外壳19使周壁部19a的轴向沿柱罩下面9a(沿转向柱3的轴向)配置。这是因为,该配置形式在从收容的气囊26从外壳19凸出时容易沿柱罩9的柱罩下面9a凸出。
充气机21如图1、6所示那样,由本体22和2个托架部23构成。本体22形成为使电气信号输入从而可排出膨胀用气体地构成的缸型。本体22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口22a(参照图6)。在实施形式的场合,充气机21从规定的控制装置输入电信号而作动。当该充气机21作动时,搭载于方向盘1的图中未示出的气囊也从规定的控制装置输入电信号,与充气机21同时作动。托架部23具有保护环23a和螺栓23b。保护环23a作为板金制品,可缩径地产生塑性变形而夹持本体22。螺栓23b从保护环23a凸出。充气机21在本体22安装托架部23,由气囊26包入。充气机21将从气囊26凸出的螺栓23b穿过外壳19,使用螺母24连接到托架6。这样,充气机21与气囊26和外壳19一起安装固定到托架6。
折叠收容于外壳19内的气囊26收容于仪表板11下部侧的下板13的内部。仪表板11覆盖柱罩9的周围。在下板13的柱罩下面9a侧配置大体半截的四方筒形的周缘部14。周缘部14在与柱罩下面9a周缘之间空出间隙S。在周缘部14的车辆前方侧的内部配置平板状的门部16。门部16覆盖折叠收容的气囊26的后方侧、即覆盖周壁部19a的车辆后方侧的开口19c。在门部16的下缘侧的下板13的边界部位配置由整体铰链构成的铰链部17。
该门部16在气囊26展开膨胀时被气囊26推压,以铰链部17为回转中心,使上缘16a侧朝车辆后方侧的下方回转而打开。即门部16朝下方打开。该门部16使铰链部17沿周缘部14弯曲地形成。为此,门部16不朝车辆后方侧全开,而是以较浅的角度打开。门部16起到导向板部的作用,以使膨胀展开的气囊26易于沿柱罩下面9a地进行导向。柱罩9的上面侧覆盖仪表板11的上板12。
气囊26由具有柔性的聚酯和聚酰胺等织物形成。气囊26将展开膨胀结束时的形状形成为可覆盖柱罩9的实质的柱罩下面9a的大体长方形的大体板形。在实施形式的场合,气囊26如图6、7所示那样,周壁由在厚度方向上相向的上面侧的上侧布27和下面侧的下侧布28构成。上侧布27构成柱罩9侧的壁部27,下侧布28构成驾驶者侧的壁部28。
在气囊26膨胀结束时的右缘26d的后端部位配置罩部26e。罩部26e可覆盖作为柱罩下面9a侧作为附属部件的钥匙圆筒7a的罩部9c。实施形式的罩部26e如图4、5所示那样,当展开膨胀时,覆盖柱罩9的罩部9c的下面9a和右侧面及钥匙圆筒7a的后面7b地构成(参照图2)。另外,该气囊26,具有当展开膨胀时可覆盖包含伸缩操作杆7d的下方的柱罩下面9a的中央附近的本体部26g。另外,气囊26在左缘侧具有罩部26f,该罩部26f没有罩部26e那样大。罩部26f可覆盖倾斜机构操作杆7c侧的下方。倾斜机构操作杆7c以转向柱3为中心轴配置到与罩部9c对称的位置。
另外,图26如图6、7所示那样,配置多个(在实施例中为2个)作为将柱罩侧壁部27和驾驶者侧壁部28相互连接的装置的系片29。系片29将气囊26的尺寸t大体设为一定,可维持气囊26的大体板形。即,系片29具有作为气囊26的厚度限制装置的功能。另外,柱罩侧壁部27侧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的系片29间的前后方向的膜长尺寸LU设定得比对应的下侧布28的前后方向的膜长尺寸LD短。按照这样的构成,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6的柱罩侧壁部27易于紧密接触地沿着柱罩下面9a的朝后上方的曲面。另外,在气囊26的前端(下端)26b侧的柱罩侧壁部27形成插通孔27a。在这些插通孔27a插通充气机21的各螺栓23b。
下面说明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向车辆的搭载。首先,在内装充气机21的状态下,折叠气囊26。充气机21的各螺栓23b从插通孔27a凸出。另外,从本体22延伸的工作信号输入用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气囊26的规定的图中未示出的插通孔引出。
折叠气囊26后,由可破裂的图中未示出的包装薄膜将气囊26包住,经过包装薄膜从外壳19使各螺栓23b凸出。在凸出的各螺栓23b安装薄板状的图中未示出的弹簧螺母,将折叠的气囊26和充气机21收容到外壳19内。这样,形成安装气囊组装体SA。
气囊26的拆叠首先从重叠柱罩侧壁部27和驾驶者侧壁部28地展平的状态,在柱罩侧壁部27侧接近中央侧地折返左右两缘26c、26d。然后,如图1所示那样,将气囊26的后端(上端)26a侧朝作为上面侧的柱罩侧壁部27侧卷成筒状地折叠。这样,如卷成筒状,则当气囊26展开膨胀时即使与驾驶者的膝的上面侧接触,也易于将卷筒打开,从而使后端26a侧沿柱罩下面9a展开膨胀。当卷起状态的折叠部分通过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解除折叠时,折叠部分解除卷起状态而解除折叠。即,解除了折叠的部分由折叠的未解除部位的回转的惯性力,不被朝驾驶者侧壁部28侧拉,而是朝卷起侧的柱罩侧壁部27侧拉。在该状态下,折叠部分解除折叠。为此,在折成筒状的折叠部分,当解除折叠时,朝柱罩侧壁部27侧弯曲地解除折叠。这样,在折叠的部位,沿柱罩下面9a平滑地展开膨胀。
当然,如不考虑这一点,也可将后端26a侧朝作为下面侧的驾驶者侧壁部28侧卷成筒地折叠。或者气囊26使后端26a侧依次进入到气囊26内地接近前端26b侧的那样的仙人掌折叠进行折叠。另外,气囊26也可由折皱折叠等使后端26a侧接近前端26b侧地折叠。
另外,从本体22延伸的图中未示出的导线从包装薄膜引出,同时,从外壳19的图中未示出的插通孔引出。
利用螺母24将在外壳19中收容气囊26和21的安装气囊组装体SA(气囊装置M1)固定于托架6,另外,将图中未示出的导线连接到控制电路,如将仪表板11安装到车辆,则可将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搭载到车辆。
将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搭载到车辆后,如将规定的电信号输入到本体22,则从气体排出口22a排出膨胀用气体。为此,气囊26膨胀,使图中未示出的包装薄膜破裂,同时,推开下板13的门部16。气囊26沿柱罩下面9a上升而展开膨胀。气囊26在结束展开膨胀后,将后端26a配置到柱罩下面9a的后端9d的附近。
即,气囊26在展开膨胀时,从柱罩9的罩部9c的下方的前部侧沿柱罩下面9a上升,展开膨胀到后端9c。另外,气囊26将其膨胀完毕形状做成为可以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因此,即使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的状态下驾驶员的膝与柱罩9接近,展开膨胀的气囊26也顺利地进入驾驶员的膝与柱罩下面9a之间。而且,展开膨胀完毕的气囊26可以使驾驶员的膝不与柱罩9干涉地的确保护膝。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将折叠了的气囊26收纳在使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外壳19内。在这样的构成中,可以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进行膨胀的气囊26从向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外壳开口19c突出。因此,气囊19c可以使用突出方向稳定、顺利地沿柱罩下面9a上升的同时、进行展开膨胀。
特别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收纳气囊26的外壳19使其轴向与转向柱3的轴向大致平行地被配置着。因此,借助外壳19,气囊26的突出方向沿转向柱3的轴向方向稳定。其结果,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6更加沿柱罩9的下面9a进行突出。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6具有罩部26e而构成为覆盖着柱罩下面9a侧的罩部9c的钥匙圆筒7a的构造。因此,如图4所示,即使驾驶员的膝K在夹着罩部9c的状态下要与从柱罩9突出的钥匙圆筒7a干涉,气囊罩部26e也的确地可以保护驾驶员的膝K。而且,特别是在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3·5所示,构成为也覆盖钥匙圆筒7a的后面7b侧。因此,罩部26e可以进一步防止由金属块形成的钥匙圆筒7a与膝K的干涉。
在第1实施例的情况下,展开膨胀的气囊26构成覆盖钥匙圆筒7a,其本体部26g或罩部26f覆盖,配置于转向柱3的倾斜机构操作杆7c和伸缩机构操作杆7d的附属部件7的下面侧。因此,即使驾驶员的膝K与这些操作杆7c、7d干涉、气囊26的本体部26a或罩部26f也可确实地保护驾驶员的膝K。
气囊26也可以像实施例那样构成为不仅覆盖像实施例那样地从柱罩9露出或突出的附属部件7a·7c·7d,而且还覆盖完全被柱罩9覆盖的具有刚性的附属部件7的配置部位。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只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但是,也可以像第二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2那样的构成。
如图8、图9所示,该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2,其展开膨胀了的气囊26A被构成为覆盖柱罩9附近的仪表板11。而且,在由气囊26A覆盖的仪表板11的上板12A的部位配置着配置在柱罩9的右方的钥匙圆筒61。另外,在由气囊26A覆盖的仪表板11的下板13A的部位配置着配置在柱罩9的左方的停车制动分离杆62。而且,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A与气囊26同样地具有本体部26g和罩部26e·26f。本体部26g覆盖柱罩9的下面9a。罩部26e从钥匙圆筒61的下面侧覆盖到后面侧附近。罩部26f从分离杆62的下面侧覆盖到后面侧附近。
气囊26A通过在其内部配设着系片29而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构成为大致长方形板状。另外,上板12A和下板13A的其它的部位、或外壳19·充气机21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在那些部位上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省略那些部位的说明。另外,在柱罩9的左侧面上作为转向柱3的附属部件7配置着倾斜机构及伸缩机构兼用的操作部(操作杆7e)。另外,该气囊装置M2其向车辆的搭载工程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该第二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2中,如果气囊26A展开膨胀,则气囊26A从柱罩9的下方的下部侧沿柱罩下面9a一边上升一边展开膨胀到后端9d附近。而且,气囊26A的膨胀完毕形状也形成为可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因此,即使在驾驶员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下、驾驶员的膝与柱罩9接近,展开膨胀的气囊26A也顺利地进入驾驶员的膝与柱罩下面9a之间。而且,展开膨胀完毕的气囊26A可以使驾驶员的膝与柱罩9不干涉地确实地保护膝。
另外,气囊26A构成为覆盖柱罩9的近旁仪表板11的一部分。可以由大的范围覆盖柱罩下面9a侧。因此,气囊26A可以使保护范围比气囊26大。即,气囊26A可以有效地以大的范围保护驾驶员的膝。特别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即使在上板12A或下板13A上配置钥匙圆筒61或分离杆62,也由罩部26e·26f覆盖那些部位。因此,气囊26A可以从那些部件61·62的确地保护驾驶员的膝。
该气囊26A也可以构成为不仅覆盖钥匙圆筒61或分离杆62,而且也覆盖从仪表板11露出或突出的部件及柱罩9的近旁的配置在仪表板11内的具有刚性的部件的配置部位。
在第一·第二实施例的气囊26·26A中,作为部分地连接在气囊26·26A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相互间、即柱罩侧壁部27·驾驶员侧壁部28相互间的连接装置配设着系片29。因此,膨胀完毕状态的气囊26·26A可以容易地维持大致板状,其结果,气囊26、26A可容易地配置在为狭窄空间的柱罩下面9a与驾驶员的膝K之间。
当然,如不考虑该点,则如图10所示也可以不设置系片29等的连接装置,将柱罩侧壁部27·驾驶员侧壁部28的外周缘相互连接,构成气囊26、26A。
另外,系片29如第一·第二实施例那样,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带状地延伸地被配置。但是,如图11的气囊26B那样,也可以将系片29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带状延伸地配置系片29。而且,系片29的配置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可以适当地设定。
但是,如第一实施例的气囊26那样,在充气机21的近旁配设配置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系片29D(参照图6)时,可以获得以下那样的作用·效果。即,该系片29D起到气流限制件的作用。而且,系片29D将气囊26内划分成将比系片29D更靠充气机21侧的部位(下部)作为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部位31,将气囊26内的比系片29D更靠后端(上端)26a侧的部位(上部)作为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部位32。而且,膨胀用气体在上游侧部位31向左右方向流动,经过气体流通孔33·33流到下游侧部位32。因此,系片29D使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6在向左右方向扩开的状态下沿柱罩下面9a上升。气体流通孔33是配设在系片29d的左右两端与气囊26的左右缘26c·26d之间的间隙。
另外,为了确保气囊的大致板形状,作为局部地连接气囊的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周壁相互间的连接手段也可以使用用缝合或粘接等周壁部之间的方式。另外,如图12所示的气囊36那样,为了使周壁本身的相互之间粘接,形成着局部地粘接柱罩侧壁部37·驾驶员侧壁部38等的结合部39。也可以将其结合部39构成为连接装置。
另外,也可以通过袋状织来形成气囊,使厚度方向上相对周壁相互部分结合由其结合部位构成连接装置。
另外,在实施例的气囊26·26A中,将气囊26·26A的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方侧的上侧布2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U设定得比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下方侧的下侧布2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D短。因此,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6·26A成为使其上端(后端)26A侧向上方弯曲的样态,容易密接地沿柱罩下面9a侧。其结果,气囊26·26A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为狭窄空间的柱罩下面9a与驾驶员的膝之间。
另外,为了使展开膨胀式的气囊与柱罩下面9a密接地顺沿柱罩下面9a,再将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方侧的周壁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得比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下方侧的周壁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短时,也可以象图13·14所示的气囊46那样地构成。该气囊46使用缝合线30缝合了相同形状柱罩侧壁部47·驾驶员侧壁部48的周缘之间后,使用缝合线30在气囊侧壁47的一部分上设置折缝49。折缝49的多余部位49a既可以设在气囊46的内周侧,也可以象图示的括弧内的那样地使其露出到气囊46的外周侧。折缝49的配置数量不限定于一个,也可以象图15·16所示的气囊56那样地沿前后方向配置两个。而且,折缝49也可以做成为配置三个以上的构成。若这样地使折缝49的配置数量增加,可以容易地使膨胀完毕时的上方侧的周壁(上侧布·柱罩侧壁部)47的前后方向尺寸比下方侧的周壁(下侧布·驾驶员侧壁部)48的前后方向长度尺寸短。另外,如果使折缝49沿前后方向配置多个,则平衡好,而且可以使上方侧的周壁47的长度尺寸变短。
另外,也可以向图17·18所示的气囊66那样地构成。该气囊66是用缝合线30等使柱罩侧壁部6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缩短地将长度尺寸调整部69的前后端部结合在壁部67的外周侧上。因此,气囊66在膨胀完毕时,壁部67被调整布69牵拉而使壁部6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比驾驶员侧壁部68短。在这样的气囊66中,与配置多个上述折缝49的气囊56相比可以容易缩短盖罩侧壁6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
另外,也可以如图19所示的气囊76那样地构成。该气囊76由袋状织形成,机织时的线(经线·纬线)的打入根数是柱罩侧壁部77的根数比驾驶员侧壁部78多。在该气囊76中,展开膨胀时柱罩侧壁77难以伸展。因此,气囊76其膨胀完毕时的壁部77的前后方向长度尺寸比驾驶员侧壁部78的短。
另外,在第一·二实施例中,表示了缝合了平面展开状态的柱罩侧壁部27·驾驶员侧壁部28那样的平面状的气囊26·26A。但是,如图20所示的气囊86那样,也可以使与膨胀完毕形状对应的立体裁断的规定片数的气囊坯料结合来立体状地形成气囊86。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由形成柱罩侧壁部87的气囊构件86a、形成驾驶员侧壁部88气囊构件86b及形成用于连接壁部87·88的周缘相互间的带状连接壁部89的气囊构件86c这三片气囊构件86a·86b·86c形成。而且,气囊86可以由缝合·粘接·熔接等适当地使这些气囊构件86a·86b·86c结合来进行制造。在这样的气囊86中,可以立体地形成为使膨胀完毕形状顺沿柱罩下面9a。因此,展开膨胀完毕时的气囊86的确地密接在柱罩9的下面9a侧。
另外,在第一·二实施例中,将气囊26·26A折叠后收纳在柱罩9的下方的仪表板11的下板13·13A的内部。因此,第一·二实施例与将气囊折叠后收纳在柱罩9内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确保气囊26·26A的收纳空间。另外,气囊26·26A收纳在柱罩9的下方的下板13·13A的内部。因此,在展开膨胀时,气囊26·26A可以容易且顺利地沿收纳部位的上方的柱罩下面9a上升。
另外,在第一·二实施例中,表示了将外壳19与折叠了的气囊26·26A或充气机21一起连接支承在柱3侧的情况。但是,外壳19也可以不支承在柱3侧,可以如图21所示地连接支承在下板13上。另外,外壳19也可以如图22所示地利用托架6连接支承在车身B侧的加强部R上。另外,加强部R配置在转向柱3的附近,用于连接支承柱3。
另外,在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在被折叠收纳的气囊26·26A的后方配设着在展开膨胀时被气囊26·26A推压而可打开的门部16。即,折叠了气囊26成为用门部16封堵的状态。因此,在这样的构成下,可以由门部16良好地构成柱罩9的下方的外观。另外,门部16可以防止异物混入到被折叠了的气囊26·26A中。
另外,在第一·第二实施例中,门部16配设在仪表板11的下板13·13A的内部。因此,难以判别有无气囊装置M1·M2。即,在未搭载气囊装置的车辆与搭载了气囊装置的车辆中,柱罩下面9a附近的外观大致相同。其结果,可以抑制搭载了气囊装置的车辆中的柱罩9的下面的外观比非搭载气囊装置的车辆的低。
在柱罩9的下方的仪表板11的下板13·13A内的深处收纳折叠了的气囊26·26A时,其收纳部位难以从驾驶员等处目视到。因此,也可以象图23所示那样地不设置门部16。这时,使气囊26·26A从下板13·13A的周缘部14与柱罩9的间隙S展开膨胀。
而且,在第一·二实施例中,表示了将气囊26·26A展开膨胀时打开的门部16配设在仪表板11的下板13·13A的内部侧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图24~图2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3那样的构造。在该气囊装置M3中,在折叠后被收纳的气囊26的后方的下板13的后端侧设置门部16A。该门部16A具有配置在下缘侧的铰链部17A和断裂预定部15。铰链部17A配置成大致圆弧状,由整体铰链构成。断裂预定部15为可断裂的薄壁状,从铰链17A的左右两端直线地向上方延伸。该门部16A在气囊26的展开膨胀时被气囊26推压而使断裂预定部15·15断裂,以铰链部17A为旋转中心使上缘16a向车辆后方侧回转而打开(向下方打开)。该门部16A其铰链部17A形成为大致半圆弧状。因此,门部16A不向车辆后方侧全开地以浅的角度进行打开。即,门部16A起到使展开膨胀的气囊26容易沿柱罩下面9a地进行导引的导引板部的作用。在该气囊装置M3中,倾斜机构及伸缩机构兼用的操作部(操作杆)7e配置在柱罩9的左侧面上,在这一点上虽然不同,但其它的构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那些构件上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而且,在该气囊装置M3中,若气囊26展开膨胀,气囊26推开门16A而从柱罩9的下方的下部侧沿柱罩下面9a一边上升一边进行展开膨胀。而且,气囊26将其膨胀完毕形状设定为可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因此,即使驾驶员踏下制动踏板的状态下驾驶员的膝与柱罩9接近,展开膨胀的气囊26也顺利地进入驾驶员的膝与柱罩下面9a之间。其结果,气囊26可以使驾驶员的膝不与柱罩9干涉地的确的保护膝。
另外,在该第三实施例中,该门部16A以可以直接目视的方式露出地配设在车内侧的表面侧。因此,配设了门部16A的下板13B本身成为覆盖被折叠的气囊26或外壳19的车辆后方侧的气囊罩13B。而且,在第三实施例中配设在气囊罩13B上的门部16A为向下方打开式,将打开时的铰链部17A配设在门部16A的下端侧。在这样的构成中,门部16A为向下方打开式,在被展开膨胀的气囊26推压打开时,从上端16a侧进行打开。因此,展开膨胀的气囊26在门部16A的打开当初从门部16A的打开的开口区域OA的上部侧突出。即展开膨胀的气囊26容易朝向上方突出。其结果,气囊26沿柱罩下面9a侧一边上升一边顺利地进行展开膨胀。另外,被折叠的气囊26由于由气囊罩13B覆盖着搭载在车辆上,因此可以提高气囊装置M3的外观。
该气囊罩13B与柱罩9下方的仪表板11的下板13B形成为一体。因此,气囊装置M3即使搭载在车辆上也不会使柱罩9附近的外观降低。
另外,该气囊罩13B的门部16A做成为使配设在周缘的断裂预定部15断裂后打开的构成。即,气囊罩13B的门部16A可以使其外观与门部16A的周围的气囊罩本体部(一般部)13a一致。因此,气囊罩13B包含门部16A在内可以构成为良好的外观。
在第一~第三实施例中,在柱罩9的下方的仪表板11的下板13·13A内由门部16·16A覆盖地收纳着气囊26·26A。但是,如果展开膨胀的气囊沿柱罩下面9a进行展开膨胀可以顺利进入驾驶员的膝与柱罩下面9a之间,则也可以将气囊收纳在柱罩9内。即,也可以在柱罩9的下面9a侧自身的罩部9c的下方、或下面9a侧自身的柱罩9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的下方侧将折叠的气囊由可推开的门部覆盖地收纳在柱罩9内(参照图72·73的柱罩9A)。
另外,在第一~第三实施例的门部16·16A中,使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6·26A沿柱罩下面9a进行导引的导引部的作用,但是,如图27所示,也可以在外壳19A的周壁部19a的车辆后方侧的开口19c的下缘侧周缘上设置导引板部20,该导引板部20用于导引展开膨胀时的气囊26而使其沿柱罩下面9a。另外,也可以在充气机本体22的附近设置限制膨胀用的气体的流动的导片25(参照图3·26中的双点划线),以使从充气机本体22排出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动沿柱罩下面9a。
另外,在门部16·16A上设有作为导引板部的功能时,如实施例那样,除了由铰链部17·17A的配置形状限制开口角度之外,也可以如图21所示地构成。即,在门部16·16A的周围或门部16·16A本身上设置角度限制构件18,该角度限制构件18在门部16·16A打开时进行干涉来限制门部16A的开口角度。
另外,在各实施例M1·M2·M3中,在向车辆搭载前组装气囊组装体SA。气囊组装体SA通过在外壳19内收纳被折叠的气囊26·26A和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21而形成。而且,在各实施例中,该气囊组装体SA在向车辆上搭载时,固定在转向柱3或车辆的车身B上、或安装在下板13上。这样的构成,可以将气囊装置M1·M2·M3预先作为部件进行组装。因此,在这样的构成中,气囊装置M1·M2·M3向车辆的组装作业容易。另外,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可以各构件一体化,因此,直到车辆搭载前的各部件的操作也容易。气囊组装体SA也可以安装在下板13上,但是为了确保安装强度,最好是安装在具有刚性转向柱3或车辆车身B上。
接着,对图28~图31所示的作为第四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4进行说明。该气囊装置M4被保持在作为保持构件的板状保持板117上,该保持板117配置在柱罩9的下方。如图31所示,保持板117配置在柱罩9的下方。而且,保持板117分别使用螺柱固定在配置左右的车架部FC·FR上。气囊装置M4具有收纳在转向柱3的下方的气囊129、向气囊129供给膨胀气体的充气机124、收纳气囊129和充气机124的外壳119。而且,气囊装置M4使外壳119配置在保持板117的车辆前方侧地安装在保持板117上。
在该第四实施例中,柱罩9或柱罩9覆盖着的转向柱3等是与第一~第三实施例大致相同的构造。
而且,外壳119作为板金制而如图28~30所示地具有气囊收纳部120和充气机收纳部121。气囊收纳部120收纳被折叠了的气囊129,在车辆后方侧具有开口120d。充气机收纳部121配置在气囊收纳部120的车辆前方侧,用于收纳充气机124。气囊收纳部120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气囊收纳部120具有大致四方筒状的周壁部120a和底壁部120b。底壁部120b配置在周壁部120a的车辆前方侧,具有与充气机收纳部121连通的连通孔120c。充气机收纳部121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充气机收纳部121具有周壁部121a和底壁部121b。周壁部121a是大致四方筒形状,配置在形成在气囊收纳部120的底壁部120b上的连通孔120C的周缘上,底壁部121b配置在周壁部121a的车辆前方侧。
而且,气囊收纳部120和充气机收纳部121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如图28·29所示大致相同。另外,气囊收纳部120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1如图30所示形成得比充气机收纳部121的车辆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2大。
在气囊收纳部120的开口120d的周缘向外方突出着用于将外壳119安装在保持板117上的凸缘部120e。而且,在实施例中,如图28·29所示,外壳119使用未图示的螺栓等使凸缘部120e固定在保持板117上。另外,外壳119在收纳的气囊129从外壳119突出时为了使其沿柱罩9的下面9a突出而将周壁部120a·121a的轴向O沿柱罩下面9a(沿转向柱3的轴向)配置。
如图28~30·32·33所示,充气机124具有气缸式的本体125和两个托架部126·126。本体125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口125a。该充气机124也与第一实施例的充气机21同样,使来自规定的控制装置的电气信号同时输入方向盘1用的气囊装置而被作动。各托架部126与第一实施例的托架部23同样地具有可夹持本体125的板金制的保持环126a和从保持环126a突出的螺栓126b。充气机124将托架部126·126组装到本体125上并被气囊129包围,收纳在充气机收纳部121中。而且,通过在从收纳部121突出的各螺栓126上连接螺母127,充气机124与气囊129一起安装固定在充气机收纳部121上。另外,在本体125上连接着图中未示的导线。
保持板117为板金制,如图28·29·31所示配置在覆盖柱罩9的周围的仪表板11的下部侧。而且,保持板117其车内侧被仪表板11的下部侧的下板13覆盖。下板13也起气囊罩112的作用。在保持板117上形成着开口117a,以与外壳119的开口120d连通。在气囊罩112上形成着大致长方形板状的门114(114A·114B),该门114被展开膨胀时的气囊129推压而向车内侧打开。这些门114与气囊罩112形成为一体,如图29·31所示,在周围配设着薄壁的断裂预定部113。断裂预定部113从车内侧看呈大致H字形状。各门部114中的车辆上方侧的门部114a将铰链部115配置在上缘侧,车辆下方侧的门部114B将其铰链部115配置在下面侧。而且,各门部114A·114B分别被设定为向车辆向上下方向打开。在实施例中,门部114A·114B是向上下方向开的设定,但是也可以做成为向左右方向开的构造。另外,门部如图68的门部314那样地将断裂预定部315从车内侧看配置为倒U字形状,也可以由一片构成。这时的门部314是使铰链部316配置在下缘侧向下方打开式。
气囊129由具有挠性的聚酯或聚酰胺等的织布形成,如图32·33所示,将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设定为大致长方形的板形状。气囊129在展开膨胀完毕时具有成为柱罩9侧的壁部133和成为驾驶员D侧的壁部134。气囊129的下端(前端)129b的柱罩侧壁部133上配设着收纳安装充气机124的收纳部133a。收纳部133a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地被配设着。在收纳部133a上形成着用穿插各螺栓126b的通孔133b。
而且,气囊129具有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中央部位129c和位于中央部位129c的左右的左端部129d·右端部129f。充气机124被收纳在气囊129的下端(前端)129b侧的中央部位129c中。如图31·40所示,气囊129在展开膨胀时从外壳119沿柱罩9的下面9a侧上升。而且,气囊129可以保护驾驶员D的从两膝KR·KL附近到大腿部T附近的范围。
如图32·33所示,在气囊129内配设着多个系片135,该系片135用于连接柱罩侧壁部133·驾驶员侧壁部134彼此间,系片135是用于使展开膨胀时的气囊129的厚度尺寸成为一定的厚度限制构件。系片135(135D·135U)由与气囊129同样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而且系片135D在收纳部133a的近旁的上方侧与车辆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着。该系片135D的配置位置在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37所示地在气囊129内配置在展开膨胀时从气囊收纳部位(外壳129)向车内侧脱离的位置、且是其收纳部近旁的位置。系片135U沿车辆上下方向配置在气囊129的上端(前端)附近的左右方向中心。系片135D·135U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使除了收纳部133a之外的气囊129的厚度尺寸为一定。而且,系片135D·135U为了使展开膨胀的气囊129顺利地侵入到驾驶员D的膝K与柱罩下面9a之间而被配置的。
另外,系片135D具有将气囊129内划分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的部位130和下游侧的部位131的作用。即,系片135D将气囊129划分为下部侧的上游侧部位130和上部侧的下游侧部位131。
另外,系片135D起到气流限制件的作用。即,系片135D的左右两端部135a·135b从气囊129的左右两缘129e·129g离开地配置着。因此,在端部135a·135b与缘129e·129g之间分别配置着气流通孔136·136。而且,膨胀用气体G被系片135D限制而在上游侧部位130内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然后经过气流通孔136·136流动下游侧部位131。
对该气囊装置M4向车辆的搭载进行说明。首先在内藏着充气机124的状态下折叠气囊129。充气机124的各螺栓126b分别从通孔133b突出着。从本体125延伸的图中未示的导线从气囊129中的规定的未图示的通孔引出。
气囊129的折叠在实施例情况下由纵折叠工序和横折叠工序这两个工序进行。
在纵折叠工序中如图34A所示首先将驾驶员侧壁部134接触在柱罩侧壁133上平展。接着如图34B所示,将气罩129的左右两缘129e·129g与收纳部133a侧(中央部位129c侧)接近地进行折叠。这时,分别将左右两缘129e·129g附近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折叠而成为图35的A所示的形状。接着如图34C所示使折叠后的两缘部分137·137接近收纳部133a侧地进行折叠。这时,折叠后的两缘部分137·137分别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折返形成折叠部位138·138。其结果,气囊129的左右端部129d·129f侧被波纹状折叠到柱罩侧壁部133侧。然后,纵折叠工序完成。
这时,在实施例中,如图35的B所示,被折叠了的状态的气囊129的左右方向宽度尺寸W3与外壳119的气囊收纳部1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1(参照图30)大致相同或比其若干小。
接着,在横折工序中,如图34的D所示,将纵折后的气囊129从上端129a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卷筒地进行折叠。由该卷筒折,完毕横折叠工序,气囊129的折叠作业完成。而且,在折叠后,由可破裂的图中未示的包装膜包裹气囊129,将各螺栓126b从包装膜突出。接着使各螺栓126b从外壳119突出,在突出的各螺栓126b上拧上螺母127,将充气机124和气囊129安装在外壳119上,组装气囊组装体SA。这时,充气机124被收纳在充气机收纳部121内,折叠的气囊129被收纳在气囊收纳部120内。另外,从充气机本体125延伸出来的未图示的导线从包装膜出来并从外壳119的未图示的通孔引出。
使用凸缘部120e将由外壳119、充气机124及气囊129构成的气囊组装体SA固定在保持板117上。使用螺栓分别将保持板117的左右方向两端固定在左右配置的车架部FC·FR。而且,将未图示的导线连接在控制电路上,通过将仪表板11的上板12和下板13安装在车辆上,则如图28~30所示,可以将气囊装置M4搭载在车辆上。为了使断裂预定部113圆滑地断裂,最好是在保持板117的开口部117a的周缘固定作为气囊罩112的下板13。
在气囊装置M4向车辆搭载后,若对充气机本体125输入规定的电气信号,则从气体排出口125a排出膨胀用气体G,气囊129膨胀。于是,气囊129使图未示的包装膜破裂并且推开气囊罩112的门部114A·114B。然后,大致板形状的气囊129一边打开横折叠和纵折叠一边沿柱罩下面9a上升,同时进行展开膨胀。
这时,在第四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4中,气囊129预先将上端129a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卷成筒状地进行折叠。因此,气囊129在流入膨胀用气体G消除横折叠时如图36·37所示,在打开卷筒的卷的同时,上端129a侧沿柱罩下面9a进行展开膨胀,如图40所示,完成了展开膨胀。这时,气囊129由于在展开膨胀时极力地接近柱罩9侧解除折叠,因此可以抑制向驾驶员D的膝K方向突出。其结果,气囊129抑制了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并顺利地沿柱罩下面9a一边上升一边进行展开膨胀。另外,气囊129即使与驾驶员D的膝K接触也可以向打开卷筒的卷那样地顺利地进行展开,不会给予驾驶员不必要的推压力。
在第四实施例的气囊129中,在卷筒式折叠气囊129时经过纵折叠工序进行折叠。然后,在纵折叠工序中在将气囊129平展的状态下使左右两缘129e·129f接近中央部位129c侧地进行纵折叠,折叠为可以收纳在外壳119(气囊收纳部120)内的宽度尺寸W3。因此,在第四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4中,气囊129的展开膨胀时是比外壳119(气囊收纳部120)的左右方向宽度尺寸W1宽的面积,气囊129可以覆盖柱罩下面9a。其结果,气囊129可以宽大的范围保护驾驶员D的两膝KL·KR。
另外,在第四实施例中,在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使气囊129解除了纵折叠时,如图38所示,首先配置充气机124的中央部位129c的驾驶员侧壁部134从外壳119突出而与驾驶员D侧接近。接着,与其中央部位129c相连的左右的端部129d·129f分别从外壳119突出与驾驶员D侧接近。
另外,如图39所示,随着膨胀用气体G的流入,气囊129的左右两缘129e·129g侧的折叠部位138、138分别消除了折叠。这时,与中央部位129c相邻的左右两端部129d·129f在纵折叠时如图35的B所示地分别被折叠到柱罩侧壁部133侧。因此,极力地抑制气囊129的左右缘129c·129g分别向驾驶员D侧突出,即成为朝向柱罩9侧的状态,一边向左右方向扩展一边其打开折叠。
因此,第4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可以获得与第1~3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气囊129抑制了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而扩大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地进行展开膨胀,因此,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D的两膝KR.KL。
第四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M4,气囊129由系片135D将膨胀用气体G在气囊下部侧的上游侧部位130朝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然后使其流到作为下游侧部位131的气囊129的上部侧。在这样的气囊129中,膨胀用气体G在上游侧部位130内流动时是朝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参照图32)。因此,气囊129的下部侧抑制朝向驾驶员D侧突出而以扩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进行展开膨胀,接着,使上部侧的下游侧部位131的膨胀完成。其结果,气囊129更加抑制了朝驾驶员D侧的突出,以扩大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地进行展开膨胀,即使是一个气囊129也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D的两膝KL·KR。
特别是在第四实施例的气囊129中,作为上游侧部位130内的气流限制件配设着连接柱罩侧壁部133和驾驶员侧壁部134的系片135D。作为该气流限制件的系片135D在气囊129内,在左右两端135a·135b与气囊129内的左右两侧129e·129g之间分别沿左右方向配设,以形成气流通孔136。在这样构成中,由配设在气囊129内的系片135D可确实地限制膨胀用气体G的流动,气囊129被抑制了向驾驶员D侧突出,稳定地扩大左右方向尺寸地进行展开膨胀(参照图38·39)。系片135D由于由具有挠性的布料形成,因此在收纳气囊129时可以不会使体积变大地与气囊129一起进行折叠。另外,气流限制件135D连接柱罩侧壁部133与驾驶员侧壁部134。因此,气流限制件135D在气囊129膨胀完毕时,可以将气囊129的厚度限制为一定,可以进一步抑制朝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
另外,在第四实施例的气囊129中,在下游侧部位131内也设置着可以限制气囊129的厚度的厚度限制装置的系片135U。即,膨胀完毕状态的气囊129的下游侧部位131由系片135U容易维护大致板形状。因此,系片135U可以容易地将气囊129配置在作为狭窄空间的柱罩下面9a与驾驶员D的膝KL·KR之间。
另外,在第四实施例的气囊129中,作为气流限制件的系片135D在气囊129内配设在从展开膨胀时的气囊收纳部位119向车内侧脱离的位置、而且是成为其收纳部位附近的位置(图37)。在这样的构成中,气囊129在从展开膨胀时的气囊收纳部位119突出并沿盖罩下面9a侧进行上升的当初由位于车内侧的自由空间Z的气流限制件135可进一步使气囊129迅速地向左右方向展开。因此,气流限制件135D可以进一步抑制气囊129向驾驶员D侧突出。
在第四实施例中,气囊组装体SA使用保持板117连接在转向柱3的左右两侧的车身B侧的构架部FC·FR上。因此,在该气囊装置M4中,可以不与转向柱3干涉地容易地将气囊组装体SA组装到车辆上。当然,在第四实施例中也与第一~第三实施例同样地将气囊装置M4的气囊129·充气机124·外壳119作为气囊组装体SA预先组装成部件。因此,可以使气囊装置M4向车辆的组装作业变容易。另外,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可以使各部件一体化,因此,各部件向车辆的搭载操作变容易。
在实施例中,表示了将外壳119的凸缘部120e用螺栓等连接在保持板117上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做成通过使凸缘部120e延长省掉保持板117而直接将凸缘部120e连接固定在车架部FC·FR上的构造。
另外,在第四实施例中,由波纹折叠折叠气囊129的左右两缘129e·129g侧的折叠部位138·138。但是,气囊129的左右两端部129d·129f的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的折叠的波纹折也不限定于上述折叠方法。例如,也可以向图41·图42那样地进行。在图41的气囊129中,气囊129的左右两端129d·129f侧的折叠部位138·138有两段波纹进行折叠。而且,各折叠部位138在柱罩侧壁部133侧分别朝向外侧地配置柱罩129的左右两端129e·129g。在图42的气囊129中,左右两端部129d·129f的折叠部位138·138由三段波纹折折叠。而且,各折叠部位138在柱罩壁部133侧分别朝向收纳部133侧地配置本体部133的左右两缘129e·129g。
如果做成由这样的波纹折折叠折叠部位138,则在使用折板折叠气囊129时可以适当地改变夹折板的顺序或位置,可以使折叠工序的自由度增加。
在图41·42所示那样的状态下完成了纵折叠工序后,转移到已叙述过的卷筒折的横折叠工序。
另外,气囊129的纵折叠也可以如图43·42那样地进行折叠。首先,如图43A的所示,将驾驶员侧壁部134与柱罩侧壁部133接触地平展开。接着如图43的B所示地将气囊129的左右两缘129e·129g分别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卷起地进行卷筒折叠,完成纵折叠工序。被纵折叠的两端部129d·129f的折叠部位140·140如图44所示地分别配置在柱罩侧的壁部133侧。在由上述的折叠方法折叠的情况相同地,被折叠的气囊12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4成为与外壳119中的气囊收纳部12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1大致相同或比其若干小的尺寸。
接着,如图43的C所示,将被折叠的气囊129从上端129a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卷筒式卷起地进行折叠,完成横折工序,完成了气囊129的折叠作业。
若这样地折叠气囊129,在气囊129展开膨胀时,气囊129的左右两缘129e·129g在解开卷那样地解除折叠时,极力地接近柱罩9侧地解除折叠。因此,气囊129的左右两侧部129d·129f侧可以更加抑制朝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
在卷着的状态的折叠部位140·140流入膨胀用气体消除折叠时,折叠部位140·140一边打开卷着的状态一边解除折叠。即,解除了折叠的部位由于折叠的未消除部位的旋转的惯性力被拉到卷着的一侧。而且,在该状态下,折叠部位140·140消除折叠。在上述折叠部件140·140以弯曲到柱罩侧壁部133的方式消除折叠。其结果,在上述折叠部位140·140,沿柱罩下面9a向车辆左右方向展开。
另外,也可以将气囊129收纳在图45所示那样的外壳142中。外壳142具有大致四方筒形状的周壁部142a和封闭周壁部142a的车辆前方侧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底壁部142b。外壳142将其车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5如图45所示地做成为可收纳充气机124的宽度尺寸。而且,外壳142与上述外壳119同样地利用形成在周壁部142a的开口142c周缘上的凸缘部142d安装固定在保持板117上。
收纳在这样的外壳142时的气囊129的折叠如以下这样地进行。首先,在纵折叠工序中如图46A·46B·46C所示地与图34同样地纵折叠气囊129的左右两端部129d·129f,形成折叠部位138·138。接着如图46D所示地将折叠部位138·138维持分别配置在柱罩侧壁部133侧的状态地、以载置在驾驶员侧壁部134的中央部位129c的外表面上(车辆后方侧上·驾驶员侧上)的方式进行折叠。即,将气囊129折叠为图47所示那样的形状。这时,气囊12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6成为与外壳142的左右方向宽度尺寸W5大致相同或比其若干小的尺寸。
然后,如图46E所示地,与上述的折叠同样地将被折叠的气囊129从上端129a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卷成筒状地进行折叠,完成横折叠工序,从而完成了气囊129的折叠作业。
若这样地折叠气囊129,则与图34等所示的以叙述过的折叠方法相比,可以使纵折叠完成时的气囊12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6小。
而且,在这样地折叠了气囊129时,在气囊129内流入膨胀用气体消除了纵叠时,首先充气机124近旁的中央部位129c的驾驶员侧壁部134从外壳142突出与驾驶员D侧接近。这时,中央部位129c将载置在驾驶员侧壁部134的中央部位129c的外表面上的折叠部位138·138向左右方向推离地进行展开。然后,与上述同样地与中央部位129c相邻的左右端部129d·129f在纵折时如图46的B·C所示分别被折叠在柱罩侧壁部133侧。因此,与上述同样,气囊129的左右缘129e·129g侧分别极力地抑制向驾驶员侧突出、即以朝向柱罩9侧的状态一边向左右方向扩展一边解除折叠。
如以上所述,若使气囊129的左右两端部129d·129f分别配置在柱罩侧壁部133侧地进行折叠,则也可以将两端部129d·129f的折叠部位138·138载置在驾驶员侧壁部134的中央部位129c的外表面上(驾驶员侧的壁部134侧上)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地进行折叠。即,在这样的折叠方法中,抑制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可以使左右两方向的宽度尺寸扩宽地使气囊129展开膨胀。其结果,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D的两膝KR·KL。
如图48·49所示,气囊129也可以首先将左右两端部129d·129f侧分别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卷地进行卷筒折叠,进行纵折叠工序。然后,将其折叠部位140·140分别载置在驾驶员侧的壁部134侧上地折叠气囊129。
在第四实施例中,使用配置了作为限制从充气机124中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的流动的气体流动限制件的系片135D·135U的气囊129。但是,气囊装置M4也可以使用具有图50·51所示那样的气流限制件159的气囊152。
该气囊152具有柱罩侧壁部157和驾驶员侧壁部158。在柱罩侧壁部157上形成着用于收纳充气机124的收纳部157a和通孔157b。而且在气囊152的下部侧的气体G的上游侧部位154配置着作为气流限制件的大致圆筒状的整流布159。整流布159覆盖充气机124的外周,其左右方向两侧成为开口159a·159a。另外,在气囊152的上部侧的气体G的下游侧部位155内配置着系片160,该系片160与已叙述过的气囊129的系片135u相同地连接柱罩侧壁部157·驾驶员侧壁部158彼此间,用于使下游侧壁部155的展开膨胀时的厚度尺寸一定。
若将气囊152做成这样的构造,则如图50所示地在上游侧部位154内,整流布159使从充气机124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朝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然后,膨胀气体G从整流部159的左右两端的开口159a·159a与气囊152左右两缘的152a·152b之间流到下游侧部位155。因此,该气囊152在展开膨胀时也可以由整流布159的确地抑制朝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可以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扩大地进行展开膨胀。即,气囊152在进行展开膨胀时抑制了朝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可以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扩大地展开膨胀。其结果,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D的两膝K。
另外,作为气流限制件也可以使用图52所示那样的设在充气机173上的导引构件177。
配置了充气机173的气囊164具有柱罩侧壁部169和驾驶员侧壁部170。在柱罩侧壁部169配设用于收纳充气机173的收纳部169a。在气囊164的上部侧的下游侧部位167上配设系片171,该系片171连接柱罩侧壁部169·驾驶员侧壁部170彼此间,用于使下游侧部位167的展开膨胀时的厚度尺寸一定。而且,在气囊164的下部侧的上游侧部位166上配置着充气机173。充气机173具有本体174和两个托架部176·176。在本体174的左右两端形成可朝向气囊164的左右两缘164a·164b排出膨胀用气体G的气体排出口175·175。而且在本体174的左右两端附近配置作为气流限制件的导引构件177·177。各导引构件177做成为覆盖气体排出口175·175的至少上部侧的板状。
在这样的导引构件177中,如图52所示,在上游侧部位166内,膨胀用气体G从充气机173的气体排出口175·175被导引构件177·177导引而朝向气囊164的左右方向两侧排出,因此,气囊164在展开膨胀时确实地抑制了朝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扩大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地进行展开膨胀。其结果,气囊164抑制了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以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扩大地进行展开膨胀,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D的两膝K。
在图示的例子中,导引构件177例示的是板状的构件。但是,作为气流限制构件的导引构件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筒状的构件。在图示的例子中,导引构件177配设在本体174,将从气体排出口175·175排出的膨胀用气体朝向左右方向两侧导引。但是,也可以做成为在充气机173上不配置导引构件177·177,将从气体排出口175·175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从本体174直接朝向气囊164的左右两侧。即,也可以做成为充气机本身利用气体排出口175等并设气流限制构件的构造。
另外,作为气囊,也可以使用图53·54所示的第五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5的气囊182。在该气囊182上,在下端182的柱罩侧壁部185与驾驶员侧壁部186的分界部位的中央附近配设着收纳充气机124的收纳部184。该气囊182具有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中央部位182c与中央部位182c相连的左右缘182e·182g侧的左右两端部182d·182f。该气囊182的折叠如图54所示地其左右两端部182d·182f的折叠部位187·187分别配置在柱罩侧的壁部185侧地被纵折叠。然后,气囊182以从上端182a朝向柱罩侧壁部185进行卷筒折叠地被折叠,并收纳在外壳119内。
在该气囊182中,安装充气机124的收纳部184配置在与气囊182的本体部183同一直线上。另外,本体部183称为气囊182的收纳部以外的部位,即使是这样的气囊182,在展开膨胀时,从充气机124排出的膨胀用气体首先流入到本体部183中后,沿中央部位182c朝向上端182a流动。而且,驾驶员侧壁部186的中央部位182c附近一边解开卷筒折叠一边向驾驶员D侧膨胀。接着,与气囊129同样,与中央部位182c相连的左右的端部182d·182f的折叠部位187·187流入膨胀气体而分别一边解开折叠一边沿柱罩下面9a侧进行展开膨胀。这时,气囊182在展开膨胀时极力地抑制向驾驶员D侧突出,扩开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地进行展开膨胀。其结果,气囊182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D的两膝K。
在图45所示的外壳142中收纳气囊182时,即将要进行卷系片折叠时的纵折时,将折叠部位187·187如图46的C·D所示地载置在驾驶员侧壁部186上。然后,只要进行卷系片折叠即可。
另外,在第四·五实施例中表示了在将气囊进行纵折叠工序后进行横折叠工序来进行折叠的情况。但是,虽然难以获得第四·五实施例的作用·效果但也可以在横折工序后进行纵折工序。另外,在横折叠工序中也可以由波纹折叠来进行折叠。另外,在纵折工序或横折工序的中途也可以适当地加入横折叠或纵折叠。例如,在图46所示那样的气囊129的折叠工序中,首先将气囊129折叠到图46B所示的状态。然后将上端129a朝向柱罩侧壁部133侧卷卷筒折叠到气囊129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附近。接着,纵折到图46D所示的状态完成纵折叠。而且,也可以将卷筒折叠到中途的气囊进行卷筒折而使横折完成地进行折叠。
接着,说明图55~图57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6。该气囊装置M6与第四·五实施例同样被保持在作为配置在柱罩9的下方的保持构件的板状的保持板117上。气囊装置M6具有被折叠的气囊226、向气囊226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124、收纳气囊226和充气机124的外壳142。而且,气囊装置M6使外壳142配置在保持板117的车辆前方侧地被安装在保持板117上。
柱罩9、柱罩9覆盖的转向柱3、仪表板11、充气机124、保持板117与第四实施例相同,在各部位上标柱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号,省略其说明。另外,外壳142也与图45所示的外壳相同,在各部位上标注与图45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气囊226由具有挠性的聚酯或聚酰胺等的织布形成。而且,该气囊226与第四实施例的气囊129将下端129b延伸到下方形状大致相同。即,气囊226如图58·59所示,具有柱罩侧壁部231和驾驶员侧壁部232,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成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长方形板。在柱罩侧壁部231的下部侧配设着用于收纳安装充气机124的收纳部230。收纳部230在气囊226展开膨胀时留在外壳142内。气囊226的收纳部230以外的本体部227在气囊226展开膨胀时从外壳142突出。在收纳部230上形成着用于穿充气机124的螺栓126b的通孔。
该本体部227在第六实施例的情况下具有上部228和下部229。上部228从外壳142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的向上方展开,可以从驾驶员D的膝上部保护到大腿部附近。下部229从外壳142覆盖气囊罩122的车内侧地展开到下方,可以从驾驶员D的膝的下部保护到小腿附近。该气囊226如图55·56所示,分别卷筒折叠上部228及下部229后收纳在外壳142内。
而且,如图58·59所示,在上部228上配设着多个作为连接装置的系片233,该系片233连接柱罩侧部231·驾驶员侧壁部232彼此间,以使得气囊展开膨胀时的厚度尺寸为一定。在实施例的情况下,气囊226与第四实施例的系片135同样地配设着两个系片233D·233U。该系片233D·233U是为将上部228的展开膨胀时的厚度尺寸一定而将进行展开膨胀的上部228顺利地侵入到驾驶员D的膝K与柱罩下面9a之间。系片233U与第四实施例的系片135U同样,沿车辆的上下方向配置在从上部228的中央到上端228a的附近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
而且,系片233D与第四实施例的系片135D同样地在上部228的收纳部230附近与车辆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被配置。该系片233D起到将气囊226的本体部227内划分为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的部位227c和下游侧的部位227d的作用。即,系片233D将本体部227划分为下部侧的上游侧部位227c和上部侧的下游侧部位227d。而且,系片233D起到气流限制件的作用。即,系片233D的左右两端部233a·233b从本体部227的左右两缘227a·227b离开地被配置着。因此,在端部233a·233b与缘227a·227b的各自之间分别配设着气体流通227e·227e。而且,膨胀用气体G被系片233D限制而在上游侧部位227c内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然后,经过气体流通孔227e·227e流到下游侧部位227d。另外,系片233D的配置位置与系片135D同样是气囊266的本体部227内配设在展开膨胀时从气囊收纳部位(外壳142)向车内侧脱离的位置且配置在成为其收纳部位附近的位置。
对气囊装置M6向车辆的搭载进行说明,首先在内藏了充气机124的状态下折叠气囊226。充气机126的各螺栓126b分别从通孔230a突出。从本体125延伸的未图示的导线从气囊226的规定的未图示的通孔引出来。
气囊226的折叠由纵折叠工序和纵折叠工序后的横折叠工序进行。纵折叠工序首先如图60A所示地将柱罩侧壁部231和驾驶员侧壁部232重叠地平展开。然后如图60B所示地将本体部227的左右两缘227a·227b朝向柱罩侧壁部231之侧卷起地进行卷筒折叠。然后如图60C所示地将卷筒折叠的部位载置在车辆后方侧的驾驶员侧壁部232上,以与外壳142的左右方向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进行折叠。由此,纵折叠工序完成。
如图60D所示,横折叠工序,将上部228从上端228a在柱罩侧壁部231侧进行卷筒地进行折叠,而且,从下端229a在柱罩侧壁部231侧卷筒地折叠下部229。由此,横折叠工序完成。
然后,在气囊226的折叠后由可断裂的图中未示的包装膜包裹气囊226,将各螺栓126b经过包装膜并且从外壳142突出。接着,在突出的各螺栓126b上连结螺母127而使折叠的气囊226和充气机124收纳在外壳142内,组装气囊组装体SA。另外,从充气机本体125延伸的未图示的导线从包装膜出来的同时、从外壳142的未图示的通孔出来。
而且,用凸缘部142d将气囊组装体SA固定在保持板117上。然后,将保持板1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用螺栓固定在配置在左右的车辆的构架部FC·FR上。而且,将未图示的导线连接在控制电路上,并且将仪表板11的上板12和下板13(气囊罩112)安装在车辆上,如图55所示地可以将气囊装置M6搭载在车辆上。
在气囊装置M6搭载于车辆上后,向充气机本体125输入规定的电气信号,则从气体排出口125a排出膨胀用气体G。然后,气囊226进行膨胀使未图示的包装膜破裂并且推开气囊罩112的门部114(114A·114B),上部228及下部229沿柱罩下面9a和气囊罩112表面分别向上下进行展开膨胀。
具体地讲,从气体排出口125a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流入气囊226内,气囊226如图61所示地使门114A·114B向上下打开而进行展开膨胀。这时,气囊226其本体部227的上部2与下部的分界部位附近暂时向车体后方侧突出。而且,上部228及下部229分别被卷筒地折叠着。因此,在展开膨胀时如图61·62所示一边解开卷系片的卷、上部228的上端228a侧沿柱罩下部9a进行展开膨胀,下部229的下端229a侧也沿气囊罩112表面进行展开膨胀。其结果,可以抑制气囊226向膝K方向突出,可以将朝向驾驶员D的膝K的推压力抑制低。另外,实施例的气囊226即使与驾驶员D的膝K接触,也可以打开卷地顺利地展开。
另外,第六实施例的气囊226其本体部227的左右两缘227a·227b被朝向车体前方侧卷筒。因此,在展开膨胀时,上部228及下部229在向左右方向打开卷筒的卷的同时、向左右方向扩展地进行展开。
在第六实施例中,在上部228的收纳部230附近与车辆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着系片233d。另外,在上部228中从系片233D的左右两端233a·233b附近的气体流通孔227e流入膨胀用气体G。因此,上部228在膨胀初期向左右方向扩展地进行膨胀并展开。其结果,在第六实施例中可以抑制气囊226向膝K方向的突出。
如上所述,在第六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6中,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26以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的方式进行展开,具有从外壳142向上方展开的上部228和从外壳142向下方展开的下部229。因此,如图63所示,气囊226的上部228从驾驶员D的膝K的上部覆盖到大腿部T附近,气囊226的下部229从驾驶员D的膝K的下部覆盖到小腿L附近。其结果,展开膨胀的气囊226以宽广的范围中的确地保护驾驶员D的膝K。
另外,即使在第六实施例中,使外壳142固定的保持板117使左右方向的两端固定在配置在左右的车架部FC·FR上。因此,气囊装置M6被稳定地保持在车架部FC·FR上。另外,展开膨胀完成的气囊226也被保持板117稳定的支承着。如果不考虑这些点,则也可以做成为不配置保持板117的构造。即,也可以如图66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那样,将外壳142用托架6连接固定到转向柱3的柱管5的不移动部位上。根据这样的构成,将外壳142由托架6和保持板117两个部位固定。因此,可以更加稳定地保持气囊装置M6。
另外,即使在第六实施例中,外壳142的周壁部142a的轴向O与转向柱3的轴向大致平行。因此,在将气囊226沿柱罩下面9a地向车辆后方侧突出时,可以将气囊226(特别是上部228)顺利侵入到柱罩9与驾驶员D的膝K之间。其结果,气囊226可以更加确实地保持驾驶员D的膝K的上部。
如上所述,在第六实施例中也可以获得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第六实施例中,气囊226将其下部229延伸到下方,可以以大的范围保护驾驶员D的大腿部T、膝K及小腿L。
另外,作为气囊也可以使用图64·65所示的气囊236。该气囊236与上述的实施例的气囊226同样,具有本体部237和收纳部240,而且本体部237具有上部238和下部239。在收纳部240上形成着用于穿插充气机124的螺栓126b的通孔240a。而且,在气囊236内配置着作为气流限制件的整流布244。整流布244做成为覆盖充气机124的外周的大致圆筒状。而且在整流布244上,在车辆左右方向两侧配设着开口244a·244a。在该气囊236中,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部位245是整流布244附近,膨胀用气体G的下游侧部位246配设在上部238的整流布244的上方侧的部位和下部239的整流布244的下方的部位这两处。
另外,在上部238及下部239分别各配设一个连接柱罩侧壁部241·驾驶员侧壁部242相互间的系片243(243D·243U)。各系片243沿车辆上下方向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中央。
即使是该气囊236,也与气囊226同样地折叠后收纳在外壳142中。而且,在进行展开膨胀时,在该气囊236中,从充气机124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如图64所示从整流部244的开口244a·244a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出。因此,可以防止从充气机124排出的膨胀用气体G直接流入到上部238及下部239。而且,膨胀用气体G从本体部237的左右两缘237a·237b侧流到上部238的上端238a侧和下部239的下端239a侧。其结果,本体部237a的整流部244附近在向左右方向扩展的状态下,上·下部238·239进行展开膨胀。即,上部238及下部239在膨胀初期被抑制向驾驶员D侧的突出,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扩大地进行展开膨胀,从而可以的确地保护驾驶员D的大腿部T、膝K及小腿L。
接着对图67·68所示的第七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7进行说明。该气囊装置M7在转向柱3的下方配设在柱罩9的下方。在该气囊装置M7中,具有气囊326、充气机321、收纳气囊326和充气机321的外壳319、气囊罩312。
转向柱3、柱罩9及仪表板11与第四~六实施例相同,在各部位上标注与各实施例相同的附图标号,省略说明。
外壳319是板金制,具有大致四方筒形状的周壁部319a和封闭周壁部319a中的车辆的上前方向侧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底壁部319b。另外,周壁部319a的车辆的下后方向侧做成为开口319c。而且,外壳319其开口319c的周缘的凸缘部319d用螺栓固定在配置于转向柱3的左右两侧的车架部FC·FR上。
充气机231与各实施例的相同,如图67·69·70所示具有气缸式的本体322和两个托架部323·323。本体322具有使膨胀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口322a。而且本体322与搭载于方向盘1上的未图示的气囊装置同时地进行动作。各托架部323由可夹持本体322的板金制的保持环323a和从保持环323a突出的螺栓323b构成。
充气机321在本体322上组装着托架部323·323,被气囊326包裹着,收纳在外壳319中。而且,通过在从外壳319突出的各螺栓323b上连结螺母324,充气机321被安装固定在外壳319上。另外,在体322上连接着未图示的导线。
气囊罩312具有气囊罩本体部313和门部314。门部314一体地形成在气囊罩本体部313上,覆盖外壳319的开口319c附近的车辆下方侧。而且,在第七实施例的情况下,与第四~六实施例相同,气囊罩本体部313如图67·68所示地一体地形成在仪表板11的下板13上。门部314如图68所示被配置在柱罩9的下方的气囊罩本体部313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门部314从车内侧看为大致长方形状。在门部314的周围配设着从车内侧看为大致倒U字形状的薄壁的断裂预定部315。而且,在门部314的下端侧形成着由整体铰链构成的薄壁的铰链部316。因此,门部314在被气囊326推压时以铰链部316为旋转中心向下方打开。
气囊326由具有挠性的聚酯或聚酰胺等的织布形成。而且,气囊326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如图69·70所示地形成为可以覆盖柱罩9的下面9a侧的大致长方形板状。而且,气囊326的周壁具有在厚度方向相对的上面侧的柱罩侧壁部327和下面侧的驾驶员侧壁部328。在柱罩侧壁部327的下端326b侧形成着通孔327a,该通孔327a用于穿插充气机321的各螺栓323b。
如图70所示,气囊326配设着多个(在本实施例是两个)作为连接装置的系片329,该系片329用于连接柱罩侧壁部327·驾驶员侧壁部328相互间,以使气囊326的厚度尺寸大致一定,可以维持大致板形状。
系片329(329U·329D)与气囊326同样地由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这些系片329U·329D与车辆左右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在上下。
而且,上部侧(车辆后方侧)的系片329U的与驾驶员侧壁部328的连接部位Ud由图70所示地配置在比展开完毕时的气囊326的与驾驶员D的膝K的干涉部位36h更靠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与充气机321接近的侧)。另外,该系片329U的与驾驶员侧壁部328的连接部位Ud被连接在比系片329U的与柱罩侧壁部327的连接部位Uc更下方侧(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
因此,在气囊326的展开膨胀时,配置在系片329U的上方侧的干涉部位326h设定为可以极力地增大厚度而发挥高的缓冲作用(参照图71)。而且,该部位326h即使是进入到了凹部2的状态,在与膝K干涉前,也不会产生凹凸地将干涉部位326h的驾驶员侧壁部328从下方侧做成为平滑的曲面。凹部2是从柱罩下面9a的后端9d附近向上方凹入到方向盘1的中央的底罩1a的部位。
另外,下方侧的系片329D的配置位置如图71所示,在气囊326内是从展开膨胀时从气囊收纳部位(外壳319)向车内侧脱离的位置,且配置设在其成为收纳部位近旁的位置。
另外,气囊326的上端(前端)326a侧的干涉部位326h在展开膨胀完毕时使其厚度尺寸比其它的部位厚。但是,气囊的上端326a侧在展开膨胀过程中膨胀用气体G的流入量少。因此,气囊的上端326a侧在展开膨胀完毕前顺利地驾驶员D的膝K与柱罩下面9a之间。
另外,系片329D起到将气囊326内划分为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的部位331与下游侧的部位332的作用。即,系片329D将气囊326划分为下部侧的上游侧部位331和上部侧的下游侧部位332。
系片329D起到气流限制件的作用。即,系片329D的左右两端部329a·329b从气囊326的左右两缘326e·326g离开地被配置着。因此,分别在端部329a·329b与缘326e·326g之间配设着气体流通孔333·333。而且,膨胀用气体G被系片329D限制而在上游侧部位331内流到左右方向两侧,然后经过气体流通孔333·333流到下游侧部位332。
对第七实施例气囊装置M7向车辆的搭载进行说明。首先在内藏着充气机321的状态下折叠气囊326。充气机321的各螺栓323b从通孔327a突出,从充气机本体322延伸出的未图示的导线从气囊236的规定的未图示的通孔出来。
气囊326的折叠与图49同样经过纵折叠工序和横折叠工序进行折叠。在纵折叠工序结束时,将左右两端部326d·326f的折叠部位载在中央部位326c的驾驶员侧壁部328侧之上。另外,在横折叠工序中,将上端326a侧朝向柱罩侧壁部327之侧卷起地进行卷筒折叠。
在折叠后,气囊326用可破裂的未图示的包装膜包裹,使各螺栓323b从包装膜突出。而且,使气囊326和充气机321收纳在外壳319内,同时使各螺栓323b从外壳319突出,若在突出的各螺栓323b上连结螺母324则可以形成一体地组装气囊326、充气机321及外壳319而成的气囊组装体SA。
从充气机本体322延伸出的未图示的导线从包装膜引出,并且从外壳319的未图示的穿插口出来。
气囊组装体SA用螺栓将外壳319的凸缘部319a连接在转向柱3的左右两侧的车身B侧的构架部FC·FR上而搭载于车辆上。而且,未图示的导线连接在控制电路上。若将仪表板11的上板12和下板13安装在车辆上,则可以将气囊装置M7搭载于车辆上。
而且,在将气囊装置M7搭载上车辆上后,若向充气机本体322输入规定的电气信号,则从气体排出口322a排出膨胀用气体。于是,气囊326进行膨胀,使未图示的包装膜破裂,并且推开气囊罩321的门部314,从而沿柱罩下面9a一边进行上升一边进行展开膨胀。而且,如图71所示,展开膨胀了的气囊326保护驾驶员D的膝K。
该第七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7可以获得与第四实施例等同样的作用·效果。而且,在第七实施例中,如图71所示,作为厚度限制装置的系片329U·329D被配置在比展开膨胀完毕时的气囊326的与驾驶员D的膝的K的干涉部位326h更膨胀用气体G的上游侧。在这样的构成中,在展开膨胀完毕时,可以使气囊326的与驾驶员D的膝的K的干涉部位326h比系片329U·329D的配置部位厚。因此,使展开膨胀完毕的气囊326由厚的部位326h可以有效地保护驾驶员D的膝K。
在展开膨胀完毕时的气囊326中,配置在驾驶员D的膝下方的小腿L的前方侧的部位326i配置着系片329U·329D而限制其厚度。因此,展开膨胀完毕时的气囊326不会没必要地压迫小腿L。
在第七实施例中,外壳319的周壁部319a的朝向开口319a侧的轴方向朝向后下的斜下方向,不沿转向柱3和柱罩下面9a。因此,在气囊326的展开膨胀的初期阶段,被卷筒折叠的部位容易从车辆后方侧的大致水平方向朝向斜下方向从外壳319突出。
但是,气囊罩312的门部314为向下方打开,在被展开膨胀的气囊236推开时,从上端314a侧打开。因此,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326在打开门314的当初,从门部314打开的开口区域OA的上部侧(车辆后方侧)突出。即,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326容易朝向上方突出。而且,气囊326本身在横折工序中将上端326a向柱罩侧壁部327之侧卷的方式被卷筒折叠。因此,气囊326在其后的展开膨胀过程中,若解除卷筒折叠的折叠则可滑动地沿柱罩下面9a上升。其结果,在其后的展开膨胀过程中,气囊326可以顺利地进入驾驶员D的膝K与柱罩下面9a之间的狭窄空间中。
另外,在第七实施例中,表示了将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7配设在转向柱3的下方的下板13内的情况。但是,若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沿柱罩下面9a进行展开膨胀可顺利地进入到驾驶员D的膝K与柱罩下面9a之间,则,也可以如图72·73所示地将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8配设在转向柱3的下方的柱罩9A内。
在该气囊装置M8中,气囊罩312与柱罩9A一体地形成在柱罩9A的下端侧。在气囊罩312上配设门部314。门部314从车内侧看将倒U字形状的断裂预定部315配设在周围,将下端侧作为铰链部316。因此,该门部314在被气囊326推压而打开时,使断裂预定部315断裂而将上端314a向下方回转,以向下方打开的方式打开。
而且,外壳319A用托架6、充气机321的螺栓323b及螺母324连接固定在转向柱3的柱管5的不移动的部位。
充气机321、气囊326及气囊的折叠工序与第七实施例相同。
而且,即使该第八实施例若使气囊326展开膨胀也可以获得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气囊罩312与柱罩9A一体地形成。因此,保持膝用气囊装置M8即使搭载在车辆上也不使柱罩9A附近的外观降低。
即使该第八实施例也与第七实施例同样,其气囊罩312的门部314是通过使配置在周缘的断裂预定部315断裂而打开的构造。即,气囊罩312的门部314可以使其外观与门部314的周围的气囊罩本体部(一般部)313一致。因此,气囊罩312的外观良好。
接着,说明作为图74~图77所示的第九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9。该气囊装置M9也与各实施例相同,配设在作为转向柱3的下方位置的柱罩9的下方。气囊装置M9具有气囊26、充气机21、外壳419及覆盖外壳419的车辆后方侧的气囊罩412。
转向柱3、柱罩9、仪表板11及其各部与各实施例相同,标注与各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另外,充气机21、气囊26及其各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标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省略其说明。
外壳419是板金制,具有大致四方筒形状的周壁部419a、堵塞周壁部419a的车辆前方侧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底壁部419b。而且,外壳419用托架6连接固定在转向柱3的柱管5的不移动的部位上。另外,周壁部419a的车辆后方侧是开口419c。外壳419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收纳的气囊26从外壳419突出时,为了使气囊26沿柱罩9的下面9a突出而将周壁部419a的轴向O沿柱罩下面9a(沿转向柱3的轴向)配置。
气囊罩412具有气囊罩本体部413和门部414。门部414与本体部413形成为一体。配置成覆盖外壳419的开口419c附近的车辆后方侧。而且,气囊罩本体部413如图74~76所示与仪表板11的下板13形成为一体,在未图示的位置固定在车辆的构架上。
如图76所示,门部414配置在柱罩9的下方的气囊罩本体部413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从车内侧看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而且门部414在其周围配设着从车内侧看大致为倒U字形状的薄壁的断裂预定部415。另外,门部414将其纵断面形状做成为从上端414a侧到下方向下鼓出地弯曲的形状,以朝向斜下方的车辆后方侧突出。而且,门部414在其下端侧配设着由整体铰链构成的薄壁的铰链部416而构成为向下方打开式。铰链部416如图74·75所示配置在比门部414的上端414a更车辆前方侧、且如图74~76所示位于比外壳开口419c的下缘419d更靠车辆前方侧的下方。
该气囊装置M9朝向车辆的搭载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即,在气囊26中内藏着充气机21,如在第四实施例中已经叙述过的那样经过规定的纵折叠工序和卷筒折叠式横折叠工序来折叠气囊26。然后用可破裂的未图的包装膜包裹气囊26,使各螺栓23b从包装膜突出。而且,将气囊26收纳在外壳419中,并且将各螺栓23b从外壳419突出,在突出的各螺栓23b上组装薄板状的未图示的弹簧螺母,形成由气囊26·充气机21·外壳419构成的气囊组装体SA。
而且,用螺母24将气囊组装体SA固定在托架6上,若将仪表板11及气囊罩412安装在车辆上,则可以将气囊装置M9搭载于车辆上。
在气囊装置M9向车辆搭载后,若从充气机本体22的气体排出口22a排出膨胀用气体,则气囊26进行膨胀,使图未示的包装膜破裂同时推开气囊罩412的门部414,沿柱罩下面9a展开膨胀(参照图77)。
这时,在第九实施例中,如图75所示,门部414的下端侧的铰链部416比门部414的上端414a更靠车辆前方侧。特别是在实施例的情况下,铰链部414位于比外壳开口419c的下缘419d更靠车辆前方侧。在这样的构成中,与比较例相比可以抑制从在气囊26的展开月膨胀时打开的门部414的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从而可以顺利是使气囊26展开膨胀。比较例做成为可以确保气囊26的展开膨胀所需要的气囊罩412的开口区域OA的状态,将门部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即,比较例的门部是配置在尺寸线W12的位置的门部)。另外,比较例的门部也将铰链部配设在门部的下端。
在第九实施例的门部414中,由于铰链部416位于前方侧,因此,门部414本身的沿门部41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1比比较例的门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2大。其结果,在门部414中,可以缩小门部414的开口角度θ1。开口角度θ1是可确保气囊26的展开膨胀所需要的气囊罩412的开口区域OA地打开时的门414的开口角度。另外,比较例的门部其铰链部位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门部的上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在比较例中,为了确保气囊26的展开膨胀所需要的气囊罩412的开口区域OA而需要使门部沿大致水平方向较大地打开开口角度θ2。但是,在第九实施例的门部414中,使下端侧的铰链部416配置在比门部上端414a更靠车辆前方侧。因此,在门部414中,门部本身的沿门部414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1(是打开门414时的回转半径)变大。其结果,在门部414中,即使门部的开口角度θ1小,也可以容易地确保气囊26的展开膨胀所需要的气囊罩412的开口区域OA。而且,在实施例的门部414中,因为开口角度θ1小,可以使门部打开时的水平方向上的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宽度比比较例的门部小。即,与使门部沿铅垂方向配置的比较例相比,在实施例的构成中可以使门部414的上端414a、即打开时成为驾驶员侧的端部(后端部)414a的向水平方向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突出宽度小。换言之,在实施例的门部414中,可以抑制打开时向水平方向的车辆后方侧的突出。因此,在比较例的门部中,打开时的上端配置在图75的H的位置,在实施例的门部414中,打开时的上端414a位于比H位置更靠车辆前方侧。
其结果,第九实施例的门部414可以抑制其在气囊26的展开膨胀时打开时的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可以使气囊26顺利地进行展开膨胀。
另外,即使是气囊装置M9,在门部414为向下方打开并且被展开膨胀的气囊26推开时,从上端414a侧打开。因此,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在门部414打开的当初从开口区域OA的上端部突出。其结果,气囊装置M9,其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容易朝向上方突出地、顺利地沿柱罩下面9a侧进行展开膨胀。
在第九实施例中,门部414形成为以向斜下方的车辆后方侧突出的方式从上端414a侧到下方以下鼓出的形式进行弯曲。但是,门部414不限定于已叙述过的形状,只要铰链部416位于比上端414a更车辆前方侧地被配置即可。具体地讲,也可以如图24~图26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3中的门部16A那样,门部16·414为大致平板状,从上端侧到下方朝向车辆前方侧配置为朝向斜下方。另外,门部414也可以做成为平板状,沿铅垂方向从上端部414a配置到外壳开口419c的下缘419b附近,再从外壳开口419c的下缘419d附近朝向车辆前方侧向斜下方倾斜等的形状。
但是,门部414从省空间化的方面考虑,最好是使其弯曲地配置。另外,如果使铰链部416与上端414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距离加大,则可进一步抑制门部414的上端414a向车辆后方的突出。因此,门部414最好是如第九实施例所示地配置成以朝向斜下方的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形式从上端416a侧到下方向下鼓出地弯曲,而且,将铰链部416配置在比外壳开口419c的下缘419d更靠车辆的前方侧。
接着,对图78~80所示的第十实施例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0进行说明。气囊装置M10如图78所示,其气囊罩413以外的零件是与上述的第九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9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附图标号,省略其说明。
气囊罩433与第九实施例同样具有气囊罩本体部434、门部435。门部435与气囊罩本体部434形成为一体。另外,门部435配置成覆盖外壳419的开口419c附近的车辆后方侧。气囊罩本体部434与门部435如图78·79所示是平板状。另外,气囊罩本体部434和门部435在柱罩9的下方侧从上方侧到下方朝向车辆前方侧地倾斜地配置着。门部435与第九实施例的门部414同样地配置在气囊罩本体部434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从车内侧看构成大致长方形形状。门部435如图80所示,其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14比外壳41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W13大。另外,门部435与第九实施例同样在其周围配设着从车内侧看成为大致倒U字形状的薄壁的断裂预定部436。另外,门部435在下端侧配设薄壁的铰链部437,构成为向下方打开式。
而且,在门部435的左右两缘附近配置连杆机构439。各连杆机构439是通过连接外壳周壁部419a和门部435来限制门部435的打开角度的角度限制装置。各连杆机构439如图79·图80所示地由两根长条板状的连杆440A·440B构成。各连杆440A·440B由销441可转动地连接端部440b·440a之间。
而且,各连杆440A的端部440a通过轴安装在外壳周壁部419b的左右外侧,各连杆440B的端部440b通过轴安装在门部435的外壳419的侧面侧。各连杆机构439在门435关闭着时,连杆440A·440B相互弯曲成V字形状,在门部435打开时,相互的交叉角扩大,连杆440A·440B成为直线状。
在该第十实施例中,如图79所示,在各连杆机构439的连杆440A·440B成为直线状的状态下,维持门部435的规定的打开角度。门部435的规定的打开角度是打开的门435可确保气囊26的展开膨胀的开口区域OA。另外,连杆机构439的各连杆440A·440B成为直线状的状态下,门部435被限制其角度以上的打开。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门部435由展开膨胀的气囊26推开时,由作为角度限制装置的连杆机构439使门部435被以确保气囊26展开膨胀所需要的开口区域OA的开口角度维持打开。另外,由连杆机构439限制门部435其打开角度以上的打开。因此,气囊26展开膨胀时的门部435上端435a、即打开了时成为驾驶员侧的端部(后端部)435a的位置被限制。其结果,与使用未配置连杆机构439的门部的情况相比,门部435可以抑制向水平方向的车辆后方向突出。当然,门部435由连杆机构439限制在可确保气囊26展开膨胀所需要的开口区域OA的位置。因此,打开的门部435可以不与气囊26干涉地使气囊26顺利地进行展开膨胀。
因此,气囊装置M10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可以抑制在气囊26展开膨胀时打开的门部435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可以使气囊26顺利地进行展开膨胀。
另外,在气囊装置M10中,与上述气囊装置M9同样,门部435从上端435a侧打开。因此,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在门部435的打开当初从开口区域OA的上部侧突出。其结果,即使是气囊装置M10,也与气囊装置M9相同,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容易朝向上方突出,沿柱罩下面9a侧顺利地进行展开膨胀。而且,门部435成为由角度限制装置限制其打开角度的状态,门部435的气囊侧的面435b沿柱罩下面9a突出而也可以导引气囊26。
作为角度限制装置不限定于上述的连杆机构439。例如如图81所示,也可以配置带状或绳状的系带444。该系带444由布等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连接外壳419和门部435。该系带444的长度设定为可维持确保气囊26展开膨胀所需要的开口区域OA的打开角度、且可限制其打开角度以上的打开的长度。该系带444在关闭了门435的状态下,在门部435的左右两缘附近以向车辆前方侧挠曲的状态被收纳。
接着,对图82·83所示的第十一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1进行说明。在该气囊装置M11中,如图82所示,气囊罩447以外的部件是与第九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9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82所示,气囊罩447与已叙述过的气囊装置M9·M10同样具有气囊罩本体部448和门部449。门部449与气囊罩本体部448形成为一体,并配置成覆盖外壳419的开口419c附近的车辆后方侧。气囊罩本体部448与门部449与上述的气囊装置M10同样形成为平板状,在柱罩9的下方侧从上端侧到下方朝向车辆前方侧向斜下方倾斜。
门部449与上述的气囊装置M9·M10同样地配置在气囊罩本体部448的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从车内侧看是大致长方形状。在门部449的周围配设从车内侧看为大致倒U字形状的薄壁的断裂预定部450。门部449在其下端侧配设着薄壁的下端侧铰链451而成为向下方打开式。另外,在下端侧铰链451与门部上端449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配设着由薄壁的整体铰链构成的的辅助铰链部452。辅助铰链部452沿门部449的左右方向全长配设。辅助铰链部452可将辅助铰链部452的上部侧的部位、即上部侧门部449b向下方打开。
在这样构成中,在由展开膨胀的气囊26将使预定部450断裂推开门449时,从上端449a打开。因此,如图83A所示,首先,辅助铰链部452进行弯曲,配置在辅助铰链部452的上方侧的上部侧门部449b以向下方打开的方式打开。接着,如图83B所示,下端侧铰链部451进行弯曲,配置在下端侧铰链部451的上方侧的下部侧门部449b打开,门部449的整体打开。
即,门部449在全打开时以使辅助铰链部452的上方的上部侧门部449b弯曲的状态,下部侧门部449c打开。因此,与使用只设有下端侧铰链部451的门部的情况相比,在该门部449中,可以缩小从下端侧铰链部451到门部上端449a的实质性的回转半径d1。只设有下端侧铰链部451的门部的回转半径成为门部本身的沿门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5比回转半径d1大。其结果,门部449在可确保气囊26的展开膨胀所需要的开口区域OA地打开了时,可以抑制成为驾驶员侧的端部449a的向水平方向的车辆后方侧的突出。
因此,即使是第十一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11,也与第九·十实施例相同,可以抑制在气囊26展开膨胀时打开的门部449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从而可以使气囊26圆滑地进行展开膨胀。
另外,在气囊装置M11中也与上述的气囊装置M9·M10相同,使门部449为向下方打开。因此,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在门部449的打开当初,从开口区域OA的上部侧突出。其结果,在气囊装置M11中也与气囊装置M9·M10同样,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容易朝向上方突出,沿柱罩下面9a侧顺利地进行展开膨胀。
另外,在气囊装置M11中,若将由整体铰链构成的辅助铰链部452的弯曲强度设定得小,则可获得以下的作用·效果。即,在气囊26进行展开膨胀时,即使门部449的端部449a与驾驶员的膝干涉,也如图83D的双点划线所示,端部449a被驾驶员的膝推压。因此,门部449可以由辅助铰链部452使其向车辆前方侧挠区。因此,气囊装置M11可以更加确实地保护驾驶员的膝。
在气囊装置M11中,配置着一个辅助铰链部452,但是,也可以配置两个以上的辅助铰链部452。另外,也可以适当的改变断裂预定部的壁厚,以使门部449从上端449a侧容易打开。具体地讲,将位于上部侧门部449b的侧方的断裂预定部形成为比配置在下部侧门部449c的侧方侧的断裂预定部薄。而且将位于上部侧门部449b的上端449a附近的断裂预定部形成为位于上部侧门部属449b的侧方的侧的断裂预定部更薄。在这样的构成中,越配置在上方侧的断裂预定部越容易断裂。其结果,门部449在被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推压时,顺利地从上端449a侧打开。
接着对图84所示的第十二实施例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2进行说明。该气囊装置M12,其气囊罩456以外的部件是与第九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9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气囊罩456与上述的气囊装置M9·M10·M11相同,具有气囊罩本体部457、门部458。门部458与气囊罩本体部457形成为一体。另外,以外壳419的开口419c附近的车辆后方侧的方式被配置着。气囊罩本体部457和门部458与上述的气囊装置M10·M11同样地为平板状,在柱罩9的下方侧从上端侧到下方朝向车辆前方侧向斜下方倾斜。门部458与上述的气囊装置M9·M10·M11相同,被配置在气囊罩本体部457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从车内侧看为大致长方形状。
而且,门部458的下端458a配置在外壳开口419c的下缘419d的上方侧。即,门部458本身的沿门部458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6比外壳开口419c的沿开口419c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7小。而且,在门部458的周围,与上述的气囊装置M9·M10·M11相同地配设着从车内侧看为大致倒U字形状的薄壁的断裂预定部459。而且,门部458在下端458a侧配设薄壁的铰链部460,而设定为向下方打开。另外,外壳开口419c的下部侧被气囊罩本体部457覆盖。
若将气囊罩456构成为这样的构造,则门部458本身的沿门部458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6比外壳419的开口419C的沿开口419c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W17小。因此,与配置将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与外壳开口419c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门部的情况相比,在该门部458中,可以抑制气囊26膨胀时的门部458的上端458b、即打开时成为驾驶员侧的端部458b的、向水平方向中的车辆后方侧的突出。
在第十二实施例中,门部458的下端458a被配设在比外壳开口419c的下缘419d更上方侧,而且外壳开口419c的下部侧被气囊罩本体部457覆盖。但是,在该构成中,外壳周壁部419a的轴方向O沿转向柱3的轴向配置,气囊26在柱罩9的下方位置从其外壳419内以沿柱罩9的下面9a侧的方式朝向车辆后方侧的上方展开膨胀。因此,外壳开口419c的下部侧即使被气囊本体部459覆盖,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26也通过外壳开口419c的上部侧。而且,气囊26通过极力地抑制与气囊罩本体部417的干涉而从外壳419突出,从而顺利地进行展开膨胀。
因此,即使是第十二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12也与第九~十一实施例相同,可以抑制在气囊26展开膨胀时打开的门部458向车辆后方侧的突出量,可以顺利地使气囊26进行展开膨胀。
在气囊装置M12中,门部458在下端458a侧配置铰链部460而设定为向下方打开。但是,门部458的打开方向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如图85所示地在门部458的上端458b侧配置铰链部460而将门部458构成为向上方打开。
另外在第九·十·十一·十二实施例中,气囊罩本体部413·343·448·457与门部414·435·449·458形成为一体。但是,作为气囊罩463也可以如图86~88所示地分别独立地形成气囊罩本体部464和门部465。
图86~88所示的气囊罩463例如由合叶等的铰链(未图示)连接门部465的一端与气囊罩本体部464。而且,也可以在与铰链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门部465的端部465a(在图示中是上端部)配置结合装置466。该结合装置466与气囊罩本体部464结合来维持门部465的关闭状态。
图86所示的结合装置466由凹部464a和凸部465b构成,凹部464a设置在气囊罩本体部464的端部的外壳419侧。凸部465b可与凹部464a嵌合地设置在门部465的端部465a上。
另外,图87所示的结合装置466由结合板468和结合凸起部469构成。结合凸起部469朝向外壳419侧突出地配置在门部465的端部465a附近。结合板468配置在气囊罩本体部464的外壳419侧,具有可结合凸起部469的结合孔部468a。
图88所示的结合装置466由结合板468和卡定爪部470构成,卡定爪部470在门部465的端部465a附近朝向外壳419侧突出并与结合板468的结合承接部468b卡合。
另外,在任何情况下,在气囊26展开膨胀推开门部465时,结合装置466的结合状态也可以容易地被解除。
气囊罩412·433·447·456本身可以与仪表板11的下板13或底罩9A形成为一体,或者也可以与下板13或底罩9A相对独立地形成。这样的构成,不限定于气囊罩本体部与门部形成为一体的情况,在由另成一体形成时也是同样。但是,在形成为一体时,可以使外观良好。
另外,在气囊装置M9·M11·M12上也可以配置于气囊装置M10中的角度限制构件(连杆机构439·系片444)。另外,也可以做为在气囊装置M9的门部414上配置气囊装置M11那样的辅助铰链部的构造。
另外,在另成一体形成气囊罩463的门部465时,也可以如图89·90所示的第十三实施例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3那样地构成。该气囊装置M13与图78~80所示的第十实施例的各部大致相同。但是,与第十实施例的不同点是,气囊装置463的门部465与本体部464相对独立地形成,同时,用夹紧部件530代替门部465的限制构件。因此,充气机21、气囊26及外壳419等标注第十实施例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夹紧部件530配置在门部465的左右两缘附近。各夹紧部件530插入到托架507的卡定孔508中,而卡定在托架507上。托架507被固定在外壳419的左右两侧。另外,在外壳419上,在卡定在各托架507上的夹紧部件530的延长线上配设着止挡件510。止挡件510安装在固定于外壳419的左右两侧面上的托架509上。在各托架509上固定着螺母509a,止挡件510螺旋配合在各螺母509a上而被配设。止挡件510在维修等取下门部465时,被取消。
如图89~93所示,各夹紧部件530由卡定芯部531和外装在卡定芯部531上的罩541构成。
卡定芯部531是由具有刚性的钢棒等的金属制造,具有连接部532、大径部533、颈部534及头部535。连接部532为圆板状,埋设在门部465中,而与门部465连接。大径部533做成为与连接部532相连的圆柱状,颈部534从大径部533的端面以比大径部533小的直径圆柱状地突出。头部535与颈部534的前端部534a连接,其外径尺寸比颈部534大。该头部535具有锥部535a·535b。锥部535b配置在基部侧,朝向前端侧直径扩大,锥部535a配置在前端部侧,直径朝向前端部侧变小。
罩541由聚酰胺(66尼龙)或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等的可弹性变形的合成树脂或橡胶等形成。罩54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将前端侧做成为厚壁而成为尖细状。罩541如图89、90、92~94所示在外装于卡定芯部531上时,从大径部533附近覆盖到头部535的基部(锥部535b),而且卡定于头部535上。该罩541在外套于卡定芯部531上时,位于基部侧的端部的圆环状的凸缘部548与门部465接触,前端侧覆盖到卡定芯部531的头部536附近。
罩541具有前端侧的卡定固定部542和基部侧的圆筒部544。卡定固定部542一直到基部侧使外径尺寸变大地形成为厚壁的锥状。而且,在圆筒部544与卡定固定部542之间的外周面上形成着第一凹槽543。第一凹槽543可嵌合卡定孔508的内周面部位508a。圆筒部544其内径尺寸比卡定固定部542的大。另外,圆筒部544将其外径尺寸设定为与第一凹槽543的底部的外部径尺寸大致相等。另外,在罩541上从卡定固定部542的前端到圆筒部544附近形成着多个狭缝547。
该夹紧部件530的向卡定孔508的卡定状态有第一卡定状态和第二卡定状态两种。
第一卡定状态如图94的A·B所示,是在卡定芯部531上外装了罩541的状态下插入卡定孔508中、在第一凹槽543中嵌合卡定孔508的内周面部位508a的状态。在该第一卡定状态中,在向从卡定孔508拔出的方向拉夹紧部件530时,如图94C所示,在使罩541卡定在托架507上的状态下,卡定芯部534的头部535可移动到第一凹槽543附近。该移动,由于在卡定固定部542的附近配置狭缝547,使卡定固定部542的内径扩大而变容易。但是卡定固定部542在第一凹槽543附近变成为厚壁。因此卡定芯部531的头部535不从卡定固定部542拔出,不能穿过卡定孔508的部位。即,在罩541的第一凹槽543上嵌合着卡定孔508的内周面部位508a的第一卡定状态下,卡定芯部531不能从卡定孔508拔出。
另外,在图94的C中,表示卡定芯部531沿卡定孔508的轴向直线状地拉拔的状态。但是,在车辆搭载的状态下,卡定芯部531从头部535侧,大径部533侧下降地一边摇动一边移动。
第二卡定状态如图95的A所示是将夹紧部件530压入到卡定孔508侧的状态。在该第二卡定状态中,夹紧部件530在向从卡定孔508拔出的方向被拉时,如图95的B所示,在使罩541卡定在托架507上的状态下,芯部531的头部535可以穿过卡定固定部542。这时,罩541的卡定固定部542由于其厚壁的基部侧从卡定孔508脱离,因此,头部535可以顺利地穿过卡定固定部542。另外,头部535穿过圆筒部544后可以从托架507脱离。即,罩541的圆筒部544的部位在配置于卡定孔508的位置的第二卡定状态下,卡定芯部531可以从卡定孔508拔出。
而且,在该夹紧部件530中,如图89·90所示,在第一卡定状态下,使门部465连接在外壳419上,门部465堵塞气囊本体部464的开口464b。另外,在被进行展开膨胀气囊26推压使门部465打开时,如图89·96所示,在卡定芯部531的头535不从卡定孔508拔出的状态下,以头部535移动到第一凹槽543附近的量打开门部465。而且,以头部535的移动行程打开门部465,将气囊26从外壳419或气囊罩本体部464的开口419c·464b突出。
另外,在维修等卸下门部465时,取下止挡件510,将门部465的夹紧部件530的配置位置附近压到车辆前方侧,使各夹紧部件530转移为第二卡定状态。然后,拉拔门部465,各罩530的卡定芯部531在使罩431的圆筒部544附近卡定在卡定孔508周缘上的状态下可以从卡定孔508拔出,罩431然后从卡定孔508拔出,外装在卡定芯部531上。
在通常时,配设着止挡件510。因此,为了使圆筒部544的部位位于卡定孔508的部位,即使推压门部465,也如图94的B的双点划线那样,卡定芯部531的头部535也与止挡件510接触。因此,夹紧部件630不会向第二卡定状态转移。
另外,门部456向外壳419的安装,只要在使罩541外装在各卡定芯部531上的状态,使各夹紧部件530插入卡定孔508中,在第一凹槽543上嵌合卡定孔508的内周面部位508a即可。
而且,在第十三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13中,门部465使其下端465c配置在上端465a的下方的车辆前方侧,堵塞气囊罩本体部464的开口464b和外壳419的开口419c。另外,在打开时,配置在门部465的左右的夹紧部件530相对于门部465不是连接在其上下方向的上部侧,而是连接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而且,夹紧部件530由卡定孔508的周缘支承着,但是沿其轴向不能移动而且可以进行以卡定孔508为中心的上下方向上的摇动。因此,当门部465被展开膨胀的气囊26推压时,使门部465的上端465a侧的打开宽度比下端465c侧的打开宽度大,成为可进行打开的形态。因此,门部465本身起到导引板部的作用。即门部465由打开中途的上面(气囊侧的面)465d使气囊26的突出方向沿气囊下面地进行导引。
另外,第十三实施例的夹紧部件530若相对于门部独立形成,则可以配设在各实施例的门部上。
另外,第十三实施例的夹紧部件530将卡定芯部531和罩541形成为直线状。但是,也可以将卡定芯部531与罩541的轴线像图97~图100所示的第十四实施例的夹紧部件530A那样形成为圆弧状。该轴线的圆弧是以门部435的铰链部437为中心的圆弧。
该第十四实施例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4,是与图78·79所示的第十实施例的气囊装置M13大致相同的构成。即,在第十四实施例中,是用夹紧部件530A代替作为角度限制构件的连杆机构439。在与第十实施例相同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使用这样的弯曲夹紧部件530A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4中,夹紧部件530A如图99·100所示,卡定芯部531的头部535移动到罩541的第一凹槽543附近,限制门部435的打开角度。
另外,也可以将第四实施例的弯曲夹紧部件530A与止挡件510并用而利用于第十三实施例。
权利要求
1.一种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它是使膨胀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气囊可保护驾驶员的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上述气囊将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做成为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该柱罩覆盖转向柱,上述气囊在展开膨胀时一边沿上述柱罩的下面侧上升一边可展开膨胀地折叠后收纳在上述转向柱的下方,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以可以维持膨胀完毕形状的大致板状的方式,配设着部分地连接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周壁的连接装置。
2.一种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它是使膨胀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气囊可保护驾驶员的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上述气囊将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做成为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该柱罩覆盖转向柱,上述气囊在展开膨胀时一边沿上述柱罩的下面侧上升一边可展开膨胀地折叠后收纳在上述转向柱的下方,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以使膨胀完毕的形状可以沿着上述柱罩的下面侧的方式,而将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上方侧的周壁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得比在厚度方向上相对的下方侧的周壁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短。
3.一种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它是使膨胀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气囊可保护驾驶员的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上述气囊将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做成为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该柱罩覆盖转向柱,上述气囊在展开膨胀时一边沿上述柱罩的下面侧上升一边可展开膨胀地折叠后收纳在上述转向柱的下方,被折叠了的气囊被收纳在使车辆后方侧开口的外壳内,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内收纳被折叠了的上述气囊和向上述气囊供给上述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而形成气囊组装体,该气囊组装体被固定在位于上述转向柱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车辆的车身上而搭载于车辆上。
4.一种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它是使膨胀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气囊可保护驾驶员的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上述气囊将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做成为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该柱罩覆盖转向柱,上述气囊在展开膨胀时一边沿上述柱罩的下面侧上升一边可展开膨胀地折叠后收纳在上述转向柱的下方,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将其下部侧作为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部位,将其上部侧作为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部位,并且构成为使上述膨胀用气体在上述上游侧部位朝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然后,使其流到作为上述下游侧部位的上述气囊的上部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具有上述柱罩侧的柱罩侧壁部和驾驶员侧的驾驶员侧壁部,并且,在上述气囊内沿左右方向配设气流限制件而将上述气囊划分为上述上游侧部位和上述下游侧部位,上述气流限制件连接上述柱罩侧壁部和上述驾驶员侧壁部而在左右两端和上述气囊内的左右两侧之间形成气流孔,上述气流限制件使上述膨胀用气体在上述上游侧部位朝向左右方向两侧流动,然后,经过上述气体流动孔流动到作为上述下游侧部位的上述气囊的上部侧。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囊在上述下游侧部位内具有限制上述气囊的厚度的厚度限制装置。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气流限制件在上述气囊内配置在展开膨胀时从气囊收纳部位脱离的位置、且是成为上述收纳部位附近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气囊内配设着连接上述柱罩侧壁部和上述驾驶员侧壁部的厚度限制装置,上述厚度限制装置的与上述驾驶员侧壁部的连接部位配置在比上述气囊的与上述驾驶员的膝的干涉部位更靠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
9.一种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它是使膨胀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气囊可保护驾驶员的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上述气囊将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做成为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该柱罩覆盖转向柱,上述气囊在展开膨胀时一边沿上述柱罩的下面侧上升一边可展开膨胀地折叠后收纳在上述转向柱的下方,上述气囊具有,展开膨胀完毕时配置在上述柱罩侧的柱罩侧壁部和展开膨胀完毕时配置在驾驶员侧的驾驶员侧壁部,同时具有,连接上述柱罩侧壁部和上述驾驶员侧壁部的厚度限制用的系带,进而,以从展开膨胀完毕时的上述气囊的收容部位上升的方式突出的部位中,将下部侧作为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部位,将上部侧作为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部位,从侧面观察膨胀完毕时的上述气囊时,在从上述收容部位以上升的方式突出的部位中,在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部位配置上述系带的同时,该系带中,相比于与上述驾驶员侧壁部的连接部位,将与上述柱罩侧壁部的连接部位配置在上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系带中,相比于与上述驾驶员侧壁部的连接部位,将与上述柱罩侧壁部的连接部位配置在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系带中,在上述气囊的非膨胀状态下,相比于与上述驾驶员侧壁部的连接部位,将与上述柱罩侧壁部的连接部位配置在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
12.一种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它是使膨胀气体流入而展开膨胀的气囊可保护驾驶员的膝的保护膝用气囊装置,上述气囊将其展开膨胀完毕时的形状做成为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该柱罩覆盖转向柱,上述气囊在展开膨胀时一边沿上述柱罩的下面侧上升一边可展开膨胀地折叠后收纳在上述转向柱的下方,上述气囊具有,展开膨胀完毕时配置在上述柱罩侧的柱罩侧壁部和展开膨胀完毕时配置在驾驶员侧的驾驶员侧壁部,同时具有,连接上述柱罩侧壁部和上述驾驶员侧壁部的厚度限制用的系带,进而,以从展开膨胀完毕时的上述气囊的收容部位上升的方式突出的部位中,将下部侧作为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部位,将上部侧作为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部位,从侧面观察展开膨胀完毕时的上述气囊时,在从上述收容部位以上升的方式突出的部位中,在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部位配置上述系带的同时,该系带中,将与上述柱罩侧壁部的连接部位在从上述收容部位突出、分离的位置处,配置在上述收容部位的上缘侧附近。
全文摘要
一种保护膝用气囊装置,在该保护膝用气囊装置(M1)中,被折叠收纳在转向柱(3)的下方的气囊(26),在膨胀过程中从转向柱(3)的下方侧一边沿柱罩下面(9a)上升一边进行展开膨胀。而且,气囊的膨胀完毕形状是可覆盖柱罩的至少下面侧的大致板形状。因此,即使在驾驶员踏下制动踏板等状态下驾驶员的膝与柱罩接近,进行展开膨胀的气囊也顺利地进入驾驶员的膝与柱罩下面之间。而且,展开膨胀完毕的气囊可以使驾驶员的膝不与柱罩干涉地的确地保护膝。
文档编号B60R21/20GK1765660SQ20051010963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7日
发明者泷本正博, 小山享, 栗山雄治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