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自卸车侧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卸车,尤其涉及一种自卸车侧厢板。
背景技术: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对运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技术的自卸车侧厢板由上边框、下边框、边板和大量加强立筋和加强横筋组成,并且一般采用普通钢板制作。但是,这种侧厢板存在很大的缺点,现有技术的自卸车侧厢板的设计不够合理,这导致自卸车侧厢板上的加强筋过多,并且由于采用普通钢材制作,在满足强度的前提下导致板材较厚,从而使得车厢自重过大,货物运输量减少,运输成本增加,同时导致车厢重心较高,容易侧翻并增加行车危险,况且自卸车侧厢板上设置过多的加强筋会使得生产工艺复杂,提高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自卸车侧厢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自卸车侧厢板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自重过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卸车侧厢板,所述自卸车侧厢板包括一前立柱、一后立柱、一上边框、一下边框、一边板、至少一横筋和至少一立筋,所述上边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所述下边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围成一中空的矩形,所述边板封闭所述矩形的中空处,所述边板包括一上边板和一下边板,所述上边板的一端连接所述上边框,所述上边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边板的一端,所述下边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边框,所述横筋连接在所述上边板和所述下边板的连接处并与所述前立柱垂直,所述立筋连接所述下边框和所述横筋并连接在所述边板上。优选地,上边板的厚度小于所述下边板的厚度。优选地,下边板的高度为所述自卸车侧厢板高度的1/3 2/3。优选地,下边板和所述上边板采用对焊或搭焊的焊接方式连接。优选地,上边板的材料与所述下边板的材料不同,所述下边板的屈服强度大于所述上边板的屈服强度。优选地,自卸车侧厢板还包括至少一中立柱,所述中立柱连接所述上边框与所述下边框并连接在所述边板上。优选地,中立柱为一个,所述横筋为两个,所述两横筋分别位于所述中立柱的两侧,每个横筋连接有三个所述立筋。 优选地,中立柱为两个,所述横筋为三个,所述两个中立柱与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分隔形成三个间隔,每个所述间隔中各有一所述横筋,两中立柱之间的横筋连接一个所述立筋,另两横筋连接有两个所述立筋。优选地,中立柱为三个,所述横筋为四个,所述三个中立柱与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分隔形成四个间隔,每个所述间隔中各有一所述横筋,每所述横筋连接有一个所述立筋。优选地,横筋为一个,所述横筋连接有七个所述立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边板和下边板连接代替单一边板的方式来降低边板的厚度,并且采用一个横筋和配上多个立筋来保证强度,从而实现了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降低自重,并节约材料降低了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卸车侧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自卸车侧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自卸车侧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自卸车侧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卸车侧厢板的上边板和下边板连接处的第一种连接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卸车侧厢板的上边板和下边板连接处的第二种连接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卸车侧厢板的上边板和下边板连接处的第三种连接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卸车侧厢板的上边板和下边板连接处的第四种连接形式的结构示意图。
前立柱1、后立柱2、上边框3、下边框4、边板、横筋7、立筋8和中立柱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卸车侧厢板,所述自卸车侧厢板包括一前立柱1、一后立柱2、一上边框3、一下边框4、一边板、至少一横筋7和至少一立筋8,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中立柱9。上边框3,上边框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立柱I和所述后立柱2。下边框4,所述下边框4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立柱I和所述后立柱2,围成一中空的矩形。边板,边板封闭所述矩形的中空处,所述边板包括一上边板5和一下边板6,所述上边板5的一端连接所述上边框3,所述上边板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边板6的一端,所述下边板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边框4。请参阅图5至图8,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上边板5的厚度小于所述下边板6的厚度。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因为经过受力分析,发现边板的受力下半部分大于上半部分所以边板的上半部分没有必要采用和下半部分一样的厚度,但是制作一块上半部分较薄下半部分较厚的边板工序复杂,所以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上边板5和下边板6配合组成边板,这样只需要采用较薄的上边板5与较厚的下边板6组合就行了,减轻了整个侧厢板的自重。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下边板6的高度为所述自卸车侧厢板高度的1/3 2/3。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经过计算在采用下边板6的在这个范围之内就能够做到即保证强度又降低重量。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上边板5和下边板6的厚度不同调整或其他需要来调节下边板6的高度范围。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下边板6和所述上边板5采用对焊或搭焊的焊接方式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下边板6和上边板5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上边板5的材料与所述下边板6的材料不同,所述下边板6的屈服强度大于所述上边板5的屈服强度。这是因为下边板6的受力大于上边板5从而使得下边板6对屈服强度的要求大于所述上边板5的屈服强度,所以可以对上边板5和下边板6采用不同的材料以适应不同的屈服强度要求。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板和所述下边板采用高强度钢。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上边板5和所述下边板6采用高强度钢。采用高强度钢的目的为了降低边板的厚度,从而进一步的减少侧厢板的自重。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普通钢材,或者根据需要采用其他的特殊钢材。横筋7,所述横筋7连接在所述上边板5和所述下边板6的连接处并与所述前立柱I垂直。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横筋7进一步的加强上边板5和所述下边板6的连接处的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横筋7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相应的位置。立筋8,所述立筋8连接所述下边框4和所述横筋8并连接在所述边板上。中立柱9,所述中立柱9连接所述上边框3与所述下边框4并连接在所述边板上。中立柱9的作用是加强整个侧厢板的强度,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中立柱9为一个,所述横筋7为两个,所述两横筋7分别位于所述中立柱9的两侧,每个横筋7连接有三个所述立筋8。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中立柱9为两个,所述横筋7为三个,所述两个中立柱9与所述前立柱I和所述后立柱2分隔形成三个间隔,每个所述间隔中各有一所述横筋7,两中立柱9之间的横筋7连接一个所述立筋8,另两横筋7连接有两个所述立筋8。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中立柱9为三个,所述横筋7为四个,所述三个中立柱9与所述前立柱I和所述后立柱2分隔形成四个间隔,每个所述间隔中各有一所述横筋7,每所述横筋7各连接有一个所述立筋8。在第四实施例中,没有设置中立柱9,横筋7为一个,横筋7连接有7个立筋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边板和下边板连接代替单一边板的方式来降低边板的厚度,并且采用一个横筋和配上多个立筋来保证强度,从而实现了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降低自重,并节约材料降低了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车侧厢板包括一前立柱、一后立柱、一上边框、一下边框、一边板、至少一横筋和至少一立筋,所述上边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所述下边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围成一中空的矩形,所述边板封闭所述矩形的中空处,所述边板包括一上边板和一下边板,所述上边板的一端连接所述上边框,所述上边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边板的一端,所述下边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下边框,所述横筋连接在所述上边板和所述下边板的连接处并与所述前立柱垂直, 所述立筋连接所述下边框和所述横筋并连接在所述边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板的厚度小于所述下边板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边板的高度为所述自卸车侧厢板高度的1/3 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边板和所述上边板采用对焊或搭焊的焊接方式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板的材料与所述下边板的材料不同,所述下边板的屈服强度大于所述上边板的屈服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卸车侧厢板还包括至少一中立柱,所述中立柱连接所述上边框与所述下边框并连接在所述边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立柱为一个,所述横筋为两个,所述两横筋分别位于所述中立柱的两侧,每个横筋连接有三个所述立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立柱为两个,所述横筋为三个,所述两个中立柱与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分隔形成三个间隔,每个所述间隔中各有一所述横筋,两中立柱之间的横筋连接一个所述立筋,另两横筋连接有两个所述立筋。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立柱为三个,所述横筋为四个,所述三个中立柱与所述前立柱和所述后立柱分隔形成四个间隔,每个所述间隔中各有一所述横筋,每所述横筋连接有一个所述立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车侧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筋为一个,所述横筋连接有七个所述立筋。
专利摘要一种自卸车侧厢板,自卸车侧厢板包括一前立柱、一后立柱、一上边框、一下边框、一边板、至少一横筋和至少一立筋,上边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立柱和后立柱,下边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立柱和后立柱,围成一中空的矩形,边板封闭矩形的中空处,边板包括一上边板和一下边板,上边板的一端连接上边框,上边板的另一端连接下边板的一端,下边板的另一端连接下边框,横筋连接在上边板和下边板的连接处并与前立柱垂直,立筋连接下边框和横筋并连接在边板上。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边板和下边板连接代替单一边板的方式来降低边板的厚度,并且采用一个横筋和配上多个立筋来保证强度,从而实现了在保证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降低自重,并节约材料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B60P1/28GK202879294SQ20122057599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9日
发明者胡志鹏, 舒磊 申请人: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