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孔和可调通风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425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通风孔和可调通风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的来说涉及在机动车中使用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导流板,更具体地,涉及可提供较高气流范围和效率的可调节导流板。
背景技术
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通常应用于机动车,尤其是客车的仪表板,以向乘客传递和引导受控量的加热空气、环境空气或制冷空气。这种通常沿仪表板宽度横向设置的可调通风器一般配备有可移动叶片,可左右和/或上下调整叶片以如乘客所期望地那样引导气流。最佳的可调通风器功能是为气流提供尽可能大的方向范围。理想地,气流应该能够对准从乘客头部上方垂直向下至膝盖以及从乘客身体左侧水平至身体右侧之间的角度范围。另外需考虑可调通风器可传递的气流总量,所以通常期望对整体气流制造尽可能少的封锁,例如,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使用尽可能少的叶片。还需要考虑到的是可调通风器设计很大程度上会受车辆包装和设计的限制。出于这些考虑,现有可调通风器的气流效率,特别是向下方向上的气流效率是欠缺的,并且正在寻求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作出本实用新型,其具有能够改善气流效率的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包括一种通风孔,其包括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和壳体内壁的中空壳体。邻近出风口设置多个可枢转叶片,多个可枢转叶片包括邻近壳体内壁设置并可枢转至极限位置的最外侧叶片。导流板设置在壳体内壁和最外侧叶片之间,导流板基本封锁壳体内壁和处于极限位置的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
优选地,多个可枢转叶片相互联动连接以选择性地引导气流穿过中空壳体,多个可枢转叶片可在向上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上位置、向下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下位置以及中间位置之间一致地枢转。优选地,最外侧叶片在第一极限位置、第二极限位置以及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之间可旋转,并且导流板基本不封锁壳体内壁和处于中间位置的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优选地,每个叶片都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绕着沿该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优选地,导流板被设置在壳体内壁上并且沿着最外侧叶片的枢轴延伸进中空壳体。优选地,导流板沿最外侧叶片的枢轴纵向设置在最外侧叶片的下表面上并且朝向壳体内壁延伸。优选地,导流板具有曲形截面。优选地,导流板和所述壳体内壁始终分隔开。[001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包括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内壁的壳体。多个叶片在向上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上位置、向下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下位置以及中间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内。导流板设置在下部内壁和最外侧下部叶片之间,并且基本封锁下部内壁和处于向下位置的最外侧下部叶片之间的气流,而基本不会封锁下部内壁和处于中间位置的最外侧下部叶片之间的气流。[0013]优选地,多个叶片相互联动地连接以选择性地引导气流穿过壳体,多个叶片可在向上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上位置、向下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下位置以及中间位置之间一致地枢转,并且导流板基本不封锁内壁和处于中间位置的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0014]优选地,每个叶片均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绕着沿该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导流板沿最外侧叶片的枢轴纵向地设置在最外侧叶片的下表面上并且朝向内壁延伸。[0015]优选地,壳体具有矩形开口,并且最外侧叶片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绕着沿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并且导流板还包括沿最外侧叶片的枢轴纵向地设置在最外侧叶片的下表面上并朝向内壁延伸的曲形突起。[0016]优选地,每个叶片均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绕着沿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导流板设置在内壁上并且沿着最外侧叶片的枢轴延伸进壳体。[0017]优选地,导流板可移动地设置在内壁上,并且当最外侧叶片移动到极限向下位置以向下引导气流时,导流板移动延伸出壳体。[0018]优选地,该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还包括位于内壁中的凹槽,当最外侧叶片移动至中间位置时,导流板缩回到凹槽中。[0019]优选地,该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叶片,多个第二叶片相互联动地连接以选择性地引导气流穿过壳体,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可在向右引导气流的极限向右位置、向左引导气流的极限向左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一致地枢转。[0020]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包括一种引导气流穿过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和内壁的机动车通风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出风口处可枢转地设置多个叶片,包括被设置为邻近内壁并具有极限位置的最外侧叶片。该方法还包括在内壁和最外侧叶片之间设置导流板以基本封锁内壁和处于极限位置的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的步骤。[0021]优选地,最外侧叶片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最外侧叶片绕着沿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该方法还包括将导流板沿最外侧叶片的枢轴纵向地设置在最外侧叶片的下表面上并朝向内壁延伸的曲形突起的步骤。[0022]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将多个叶片相互联动连接以选择性地引导气流穿过中空壳体;以及在向上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上位置、向下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下位置以及中间位置之间一致地枢转多个叶片中的每一个,导流板基本不封锁内壁和处于中间位置的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0023]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始终隔开导流板和壳体内壁的步骤。[0024]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可调通风器的气流效率。[0025]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研究以下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之后,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方面、目标和特征。


[0026]在附图中:[0027]图1是结合有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立体图;[0028]图2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0029]图3A是现有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一个实例处于极限向下位置的截面侧视图;[0030]图3B是现有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一个实例处于极限向上位置的截面侧视图;[0031]图4A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一个实施例处于极限向下位置的截面立体图;[0032]图4B是图4A中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侧视图;[0033]图5A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一个实施例处于中间位置的截面立体图;[0034]图5B是图5A中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0035]图6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叶片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立体图;[0036]图1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叶片的一个实施例的仰视立体图;[0037]图8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叶片的一个实施例的右视图;[0038]图9A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0039]图9B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第二实施例处于极限向下位置的放大侧视图;以及[0040]图9C是本公开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的第二实施例处于中间位置的放大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出于说明的目的,术语“上” “下” “右” “左” “后” “前” “垂直” “水平”及其派生术语应当依据图1中所定向的实用新型。然而,应理解的是除非明确作出相反说明,本实用新型可呈现各种替代的定向。还应理解的是在附图中显示和在下列说明书中说明的具体设备和工艺仅仅为权利要求书·中的权利要求所设定的创造性概念的示例性实施例。因此,涉及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具体尺寸和其它物理特征不应视为限定,除非权利要求中作了其他明示。[0042]参照附图,参考标号100通常表示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其包括具有进风口 104和出风口 106的基本为矩形的中空壳体102。虽然可调通风器壳体102优选具有矩形结构,但是也可以使用诸如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其他结构来获得本公开改良的可调通风器对准功能。[0043]众所周知,通过风扇(未示出)促使空气从压力通风系统穿过管道到达沿仪表板108的宽度横向设置的多个可调通风器100中的一个。根据乘客需求的指令,可以选择性地以加热温度、制冷温度或环境温度传递来自压力通风系统的空气。每个可调通风器100都配备有多个水平定向的叶片110以及垂直定向的叶片112。多个水平定向的叶片110中的每一个均通过联动装置114彼此机械连接,并且多个垂直定向的叶片112中的每一个均通过联动装置116彼此机械连接。多个水平定向的叶片110在枢轴122处安装至沿可调通风器壳体102高度延伸的一对垂直内壁118、120,并且垂直定向的叶片112在枢轴128处安装至横跨可调通风器壳体102的宽度延伸的一对安装架124、126。因此,水平定向的叶片110和垂直定向的叶片112可以分别一致地左右调整和/或上下调整,从而如乘客所期望的那样引导气流。这提供了使气流方向范围最大化的最佳可调通风器功能,理想地,气流能够对准从乘客头部上方垂直向下至膝盖以及从乘客身体左侧水平至身体右侧之间的角度范围。如图3A、3B、4A、4B、5A和5B所示,多个水平定向的叶片110具有向上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上位置、向下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下位置以及在两个极限位置之间的多个中间位置。出于考虑车辆包装和设计的结果,如图3B所示,当多个水平定向的叶片110处于极限向上位置时,具有上表面132和下表面134的最外侧上部叶片110被旋转,使得气流在遇到上表面132之前邻近壳体102的出风口 106的外侧。因此,最外侧上部叶片110的上表面132使离开可调通风器100的气流在上表面132和壳体102的上部内壁136之间在向上的方向上偏转,并且还被增加到了从其他叶片之间离开壳体的向上流动的气流中,而并没有扰乱气流整体向上的势头。进一步如图3 A所示,当多个水平定向的叶片110处于极限向下位置时,也具有上表面140和下表面142的最外侧下部叶片110被向下旋转。因此,在壳体102内,气流离开出风口 106之前遇到最外侧下部叶片的下表面142。所以,最外侧下部叶片110的下表面142不能使离开可调通风器100的气流在下表面142和壳体102的下部内壁144之间在向下的方向上有效偏转。结果,在下表面142和壳体102的下部内壁144之间离开可调通风器100的气流具有与下部内壁144的表面相符的势头,并且无法增加到其他叶片之间离开壳体的向下流动的气流中。事实上,最下部的气流扰乱并降低了气流整体向下的势头,使得难以实现靠近多个水平叶片110的极限向下位置的气流目标。为了防止这种对向下气流的降低,如图4A、4B、5A和5B所示,在下部内壁144和最外侧下部叶片110的下表面142之间设置导流板146。如图4B最佳所示,导流板146基本封锁下部内壁144和处于极限向下位置的最外侧下部叶片110之间的气流,使得离开可调通风器100的气流整体向下的势头不会明显降低。优选地,如图4A所示,导流板146包括沿着最外侧下部叶片110的枢轴150纵向地安装至最外侧下部叶片Iio的下表面142的曲形突起148,并且朝向下部内壁144向下和向内延伸。由于在可调通风器设计中需着重考虑可调通风器可传递的气流总量,所以通常考虑期望对整体气流制造尽可能少的封锁。已经发现,如图5B所示,当多个水平叶片110处于中间位置时,导流板146的曲形形状不会封锁下部内壁144和最外侧下部叶片110之间的气流。可选地,如图9A、9B和9C所示,导流板146可以沿着最外侧下部叶片的枢轴150安装至下部内壁144,使得导流板146向上延伸邻近最外侧下部叶片110的下表面142。类似地,这种可选实施例基本封锁下部内壁144和最外侧叶片110的下表面142之间的气流,而不会干扰最外侧下部叶片110的运动范围,从而使得离开可调通风器100的气流的整体向下的势头不会明显降低。[0050]此外,在导流板146安装至下部内壁144的可选实施例中,导流板146能够可移动地设置在内壁上,并且只有当最外侧下部叶片110移动至极限向下位置时,导流板146才通过诸如齿条152和齿轮154、凸轮、或其他驱动机构移动延伸出壳体102。例如,如图9C所示,这可以进一步包括下部内壁144内的凹槽156,当最外侧下部叶片110移动至中间位置或极限向上位置时,导流板146可缩回到凹槽156中。因此,最外侧下部叶片110和下部内壁144之间的气流仅在两个极限对准位置中的一个位置中被封锁,而不会在中间位置处封锁。[0051]当然,依据可调通风器100的特殊结构以及水平叶片相对于出风口 106的定向,可以使用类似的导流板146来基本封锁在最外侧上部叶片110的上表面132和上部内壁136之间流动的任何非偏转气流。类似地,可调通风器100结构可能要求导流板146有利地将多个垂直叶片112中的一个或两个最外侧垂直叶片应用在对应的最外侧垂直叶片112与垂直内壁118、120之间。[0052]优选地,防止最外侧叶片物理接触或“下探到”壳体内壁来封锁气流。这种物理接触被发现引起诸如噪音的机械问题,并且难以根据部件公差“叠加”进行控制。[0053]通过使用本公开的导流板146,根据仪表板108的设计,最外侧叶片110与导流板相互作用以使叶片朝向内壁偏转时最外侧叶片和可调通风器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最小化。这有效地防止了气流穿过最外侧叶片的外表面和可调通风器的内壁之间。[0054]如上详细描述的取暖、通风和空调可调通风器100提供了装配有叶片110的可调通风器100,叶片110可左右调整和上下调整如乘客所期望的那样引导气流。穿过可调通风器100的气流,特别极限向下方向 的气流不会被直线向前的少量气流影响。相反,离开可调通风器的所有气流均是同方向的,在相同方向上引导整体气流的势头。因此,与传统的可调通风器100相比,可调通风器的效率得到了改善,同时在叶片的极限位置时对准气流的能力也得到了改善。[0055]应该理解,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结构进行变化和修改,并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除非另外指定,否则这些内容被权利要求所覆盖。
权利要求1.一种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包括: 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和壳体内壁的中空壳体; 邻近所述出风口设置的多个可枢转叶片,所述多个可枢转叶片包括邻近所述壳体内壁设置并且可枢转至极限位置的最外侧叶片;以及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和所述最外侧叶片之间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基本封锁所述壳体内壁和处于所述极限位置的所述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可枢转叶片相互联动连接以选择性地引导气流穿过所述中空壳体,所述多个可枢转叶片可在向上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上位置、向下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下位置以及中间位置之间一致地枢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侧叶片在第一极限位置、第二极限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位置间的多个中间位置之间可旋转,并且所述导流板基本不封锁所述壳体内壁和处于所述中间位置的所述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每个叶片都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绕着沿该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被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上并且沿着所述最外侧叶片的枢轴延伸进所述中空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沿所述最外侧叶片的枢轴纵向设置在所述最外侧叶片的下表面上并且朝向所述壳体内壁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具有曲形截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壳体内壁始终分隔开。
9.一种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包括: 具有进风口、出风口和内壁的壳体; 可枢转地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的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包括邻近所述内壁设置并具有向下位置的最 外侧叶片;以及 设置在所述内壁和所述最外侧叶片之间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基本封锁所述内壁和处于所述向下位置的所述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叶片相互联动地连接以选择性地引导气流穿过所述壳体,所述多个叶片可在向上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上位置、向下引导气流的极限向下位置以及中间位置之间一致地枢转,并且所述导流板基本不封锁所述内壁和处于所述中间位置的所述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叶片均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绕着沿该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所述导流板沿所述最外侧叶片的枢轴纵向地设置在所述最外侧叶片的下表面上并且朝向所述内壁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矩形开口,并且所述最外侧叶片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绕着沿所述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并且 所述导流板还包括沿所述最外侧叶片的枢轴纵向地设置在所述最外侧叶片的下表面上并朝向所述内壁延伸的曲形突起。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叶片均具有基本平行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绕着沿所述叶片的宽度纵向延伸的枢轴枢转,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内壁上并且沿着所述最外侧叶片的枢轴延伸进所述壳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内壁上,并且当所述最外侧叶片移动到所述极限向下位置以向下引导气流时,所述导流板移动延伸出所述壳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还包括位于所述内壁中的凹槽,当所述最外侧叶片移动至中间位置时,所述导流板缩回到所述凹槽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还包括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相互联动地连接以选择性地引导气流穿过所述壳体,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可在向右引导气流的极限向右位置、向左引导气流的极限向左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一 致地枢转。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通风孔和汽车空气可调通风器,其包括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壳体内壁的中空壳体。多个可枢转叶片邻近出风口设置,包括邻近壳体内壁设置并可枢转至极限位置的最外侧叶片。导流板设置在壳体内壁和最外侧叶片之间,使得导流板可基本封锁壳体内壁和处于极限位置的最外侧叶片之间的气流。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可调通风器的气流效率。
文档编号B60H1/24GK203110886SQ20132000110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9日
发明者保罗·布赖恩·霍克, 约翰·布拉切尔, 罗纳德·迪克逊 申请人: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