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1032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车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顶,尤其是带可活动顶盖的车顶。



背景技术:

在具有带活动式顶盖的车顶的车辆中,例如具有移动式升降车顶的车辆,可以在顶盖的后边缘上设置水槽。所述水槽在顶盖打开的情况下例如捕集来自顶盖的水滴和/或水流。因此避免水滴和/或水流到达车辆的干燥区域内。

值得追求的是,提出一种车顶,所述车顶有小的空间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车顶具有车顶框架。该车顶具有可相对于车顶框架活动的顶盖。该车顶具有可相对于车顶框架摆动的水槽。水槽具有水引导部。所述水引导部由底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限界。在第二侧壁上布置有突出的导水元件,用于将从水引导部经过第二侧壁到达的水导出。

所述水槽可以因为突出的导水元件而实施得在z方向上具有小的空间需求。所述z方向尤其在车辆正常运行中相应于自下向上竖直方向。第二侧壁尤其是这样的侧壁:其在车辆运行中朝向后风挡。借助突出的导水元件,除了水引导部之外附加形成另一条水通道,在该另一水通道中水尤其借助毛细效应被导出。由此避免没有完全被水引导部捕集的水到达车辆的干燥区域内。

尤其是,第二侧壁从底面起在顶盖处于降低的位置中时最大达到由顶盖上侧面限定的平面中。因此可以节省安装空间。该侧壁与传统水槽相比在z方向上结构更短,在传统水槽中侧壁超过由顶盖上侧面限定的平面。突出的导水元件使得尽管侧壁最大达到由顶盖上侧面限定的平面而仍能安全地捕集来自车顶的水滴和/或来自顶盖的水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在第二侧壁上布置有过渡区域,所述过渡区域相对于第二侧壁倾斜地走向。在所述过渡区域上布置有通道区域,所述通道区域相对于过渡区域倾斜地走向。导水元件布置于通道区域的背离过渡区域的端部上。因此,过渡区域和通道区域从第二侧壁起在顶盖处于降低的位置中时沿x方向延伸,所述x方向走向横向于z方向。所述x方向走向在车辆正常运行中水平地从车辆前风挡向后风挡延伸。因此,所述突出的导水元件相对于第二侧壁水平错开地布置。因此能够减少z方向的空间需求。此外,可以可靠地捕集从水引导部方向经过第二侧壁朝向导水元件方向到达的水。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导水元件最大达到由过渡区域限定的平面。由此实现小的空间需求。可以取决于规定空间实现具有最大高度的第二侧壁并且由于弯折的过渡区域和弯折的通道区域而能够设置导水元件。在z方向上,不由于所述导水元件而需要附加的空间。

根据实施方式,水槽沿着水引导部具有拱曲。由此能够在导水元件上在水引导部中和水通道中向车顶框架方向可靠地导出水。

根据另外的实施方式,水槽具有两个摆动臂,所述摆动臂分别与水引导部耦合并与车顶框架耦合。水槽可以绕着摆动臂与车顶框架的耦合部摆动。因此实现大致u形的水引导部,所述水引导部可以使水滴和/或水流可靠地排出。

根据另外的实施方式,导水元件在横向于底部的方向上突出。该方向在顶盖处于降低的位置中时大致相应于z方向。根据另外的实施方式,可以相对于z方向成最大正负45度的角度。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阐述的实施例得出本发明另外的优点、特征和扩展方案。相同的、同类的和作用相同的元件在此可以设置同样的附图标记。

附图示出:

图1根据实施方式的车顶的示意图,

图2根据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局部的示意图,

图3根据实施方式的水槽的示意图,

图4根据实施方式的该水槽的示意局部细节视图,

图5a和5b根据实施方式的车顶的示意剖视图,

图6a和6b根据实施方式的车顶的示意局部细节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车辆100的车顶101。该车辆100具有前风挡103和后风挡104。车顶101具有车顶框架105,该车顶框架例如具有导轨。顶盖106与车顶框架105耦合。顶盖106例如借助展开机构与车顶框架105耦合。顶盖106可相对于车顶框架105活动,使得借助顶盖106可以闭合或者至少部分打开车顶101中的天窗口。顶盖106例如是所谓移动式升降车顶的一部分。顶盖106具有背离车辆内部的上侧面113。此外,顶盖106具有后边缘127,该后边缘朝向后风挡104。车顶101的包围天窗口的固定部分具有车顶边缘126,该车顶边缘126和后边缘127相对应。在顶盖106处于闭合位置时,车顶边缘126朝向顶盖106的后边缘127。

图2示出车顶101的局部细节示意图。车顶101具有水槽107。水槽107设置于顶盖106的后边缘127上。水槽107设置用于:在顶盖106处于打开位置时捕集在顶盖106和车顶边缘126之间穿过的水。为此,水槽107具有水引导部108,该水引导部沿着顶盖106的后边缘127延伸。在水引导部108的侧面设置有摆动臂117和118(图3),以便将水从水引导部108引到车顶框架105的排水口127。除了水引导部108外,水槽107附加具有水通道128,用于将水引入排水口125中。水通道128同样地沿着后边缘127延伸。水通道128在朝后风挡104的方向上由导水元件112限界。

图3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水槽107。水槽107具有水引导部108和两个摆动臂117和118。摆动臂117和118具有各自的嵌接元件123和124,水槽107借助这两个嵌接元件与车顶框架105耦合。该耦合根据实施方式直接与车顶框架105进行。根据另外的实施方式,水槽107与顶盖106的展开机构耦合,以便控制水槽107相对于车顶框架105的摆动。

水引导部108向下由底部109限界。在朝向前风挡103方向上,水引导部108由侧壁110限界。在朝向后风挡104方向上,水引导部108由侧壁111限界。侧壁110和111走向横向于底部109。水引导部108向上敞开,使得水可以到达水引导部108中。过渡区域115衔接于第二侧壁111上。该过渡区域横向于侧壁111朝后风挡104方向延伸。通道区域116衔接于过渡区域115上。该通道区域116相对于过渡区域115下沉。在通道区域116的背离过渡区域115的端部121上设置有导水元件112。该导水元件与侧壁111基本同方向延伸。水通道128尤其通过通道区域116和导水元件112形成。

图4示出水槽107在图3中的局部c。过渡区域115基本横向于侧壁111延伸。通道区域116走向倾斜于过渡区域115和侧壁111。导水元件112突出于通道区域116,使得形成水通道128。

图5a和5b示出车顶101在顶盖106处于不同位置时的截面图。图5a示出车顶101在顶盖106处于升起状态时,也称通风状态。图5b示出顶盖的降低位置,也称打开位置。

在顶盖106处于升起状态时水槽107已摆动,使得在图中用箭头表示的水120被水槽107捕集。尤其当车辆倾斜停放时,水会在顶盖106和车顶边缘126之间到达内部。该水部分地被侧壁111捕集在水引导部108中。然而,因为侧壁111为了节省空间而构造得相对较短,一部分水也可能越过侧壁111。这部分水将经过过渡区域115和通道区域116被导入水通道128中。然后,这水沿着导水元件112导入侧面的排水口125。尤其是这水通过导水元件112借助毛细效应被导向侧面的排水口125。因此,在顶盖处于升起状态时通过导水元件112将流出的水滴捕集并且向左和向右导入车顶框架105导轨中的侧面排水口125。

图5b示出了顶盖106处于降低位置。顶盖的上侧面113限定平面114。侧壁111从底部109沿z方向最大延伸至平面114。导水元件112同样沿z方向最大达到平面114。从上侧面113越过顶盖106向后到达的水流120可以部分地越过侧壁111。这部分水借助过渡区域115和通道区域116被引入水通道128中。沿z方向越过侧壁111的那部分水120被导水元件112捕集并且尤其借助毛细效应向右和向左被导入车顶框架105的导轨中的侧面排水口125。

图6a示出了图5a中的局部a的详细视图。在顶盖106处于升起状态时,水滴将被导水元件112捕集。过渡区域115、通道区域116和突出的导水元件112相对彼此这样的倾斜,使得即使在水槽107处于摆动后的位置时水也能够被捕集在水通道128中并且能够被向两侧输送。

图6b示出了图5b中的局部b的详细视图。越过侧壁111沿x方向向后到来的水120被导水元件112捕集。因此,水不会或几乎不会到达沿x方向处于导水元件112之后的区域中。该区域尤其被限定为干燥区域。导水元件112在一个方向119上突出于通道区域116。该方向119尤其和z方向同向。过渡区域115限定平面122。导水元件112沿z方向最大达到平面122。

后面的侧壁111的结构高度相比较于传统的车顶而言减小。因此,能够在狭窄的规定安装空间内得到水槽107的功能并且能够避免和其它构件例如车顶边缘126的干涉。借助导水元件112,即使在侧壁111的结构高度降低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水120越过侧壁111进入车辆内室或进入之前限定的干燥区域。导水元件112也称作导水筋。导水元件112的横截面尤其出于声学原因而能够有不同的形状,例如波浪状、锯齿状或其它形状。也可以是中断的走向,只要保证将水安全地导出到侧面排水口125。

带有导水元件112的水槽107使得在安装空间狭小的情况下也能使用水槽而不影响水管理功能。此外还能节省材料。通过节省材料能节约成本。此外,改善了尺寸稳定性,因为通过导水元件112使侧壁111的拱曲走向更加稳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