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1028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滑动门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通过电动使滑动门移动的滑动门组件。



背景技术:

作为内置于摆动式门的组件,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摆动式门用的组件在树脂制的基部组装有窗玻璃升降装置、电动机、线束等。利用如上所述的组件,能够提高生产摆动式门的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31230号公报

但是,很难说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能满足关于通过电动使滑动门移动的滑动门的组件化的要求,希望进行进一步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滑动门的效率的滑动门组件。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在一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滑动门组件,具有:安装于滑动门的内板的树脂制的基部;构成为使窗玻璃升降的窗玻璃升降装置;构成为使所述滑动门移动的门移动装置。所述窗玻璃升降装置与所述门移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基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具有滑动门组件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滑动门的示意图。

图3(a)以及图3(b)是图3的第一锁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滑动门的立体图。

图5是图2的门开闭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图4的滑动门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凹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滑动门组件30进行说明。

图1是俯视车辆1的俯视图。在图1中,方向盘1a配置在车辆1的前侧。此外,在滑动门10安装于车辆主体2的状态下,将与车辆1的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规定为滑动门组件30的“上下方向dz”,将与车辆1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向规定为滑动门组件30的“前后方向dy”,将与车辆1的车宽方向一致的方向规定为滑动门组件30的“车宽方向dx”。

滑动门10安装于车辆主体2的乘降口3。

滑动门10在从封闭乘降口3的全闭位置到使乘降口3全开的全开位置的范围内,沿着铺设于车辆主体2的门轨道移动。滑动门10能够从全闭位置向车宽方向dx外侧移动地,并且能够以从全闭位置向外侧移动的状态向前后方向dy移动地安装于车辆主体2。

图2是表示滑动门10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滑动门10具有:外板11、内板12、安装于内板12的滑动门组件30、窗玻璃4。在内板12的内侧(车内侧)安装有内饰板。

内板12安装于外板11的内侧。在内板12设置有配置滑动门组件30的开口部12a。窗玻璃4能够收纳在由内板12以及滑动门组件30构成的内部件与外板11之间的空间。

在滑动门10设置有配置于滑动门10的前侧的第一锁定装置13、配置于滑动门10的后侧的第二锁定装置14、配置于滑动门10的下部的第三锁定装置15。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配置在外板11与内板12之间。

第一锁定装置13构成为与设于车辆主体2的乘降口3的前缘部的锁扣16a(日语:ストライカ)(参照图1)卡合。

第二锁定装置14构成为与设于车辆主体2的乘降口3的后缘部的锁扣16b(参照图1)卡合。

第三锁定装置15构成为与设于车辆主体2的乘降口3的下缘部的锁扣(省略图示)卡合。

在滑动门10位于全闭位置时,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限制滑动门10。另外,在滑动门10位于全开位置时,第三锁定装置15限制滑动门10。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或第三锁定装置15通过限制滑动门10而限制滑动门10的移动。

参照图3(a)以及图3(b),对第一锁定装置13的一例进行说明。此外,第二锁定装置14以及第三锁定装置15具有与第一锁定装置13同样的构造。第一锁定装置13经由线缆17,第二锁定装置14经由线缆18,第三锁定装置15经由线缆19而分别被操作。

第一锁定装置13具有:基板20、闩锁21、与闩锁21卡合的杆部23。

在基板20形成有供锁扣16a插入的插入部(以下,称为“基部插入部20a”)。

在闩锁21上设置有供锁扣16a插入的插入部(以下,称为“闩锁插入部21a”)。闩锁21经由闩锁支承轴22能够旋转地安装于基板20。

杆部23经由杆部支承轴24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基板20,杆部支承轴24设于从闩锁支承轴22离开的位置。突出部25从杆部23的旋转中心部延伸,并且在该突出部25连接有用于使杆部23旋转的线缆17。即,杆部23通过线缆17的操作而旋转。

第一锁定装置13具有:如图3(a)所示的能够插入和移除锁扣16a的状态(以下,称为“释放状态”)和图3(b)所示的将锁扣16a限制在基部插入部20a内并且限制在闩锁插入部21a内的状态(以下,称为“限制状态”)。

在第一锁定装置13的释放状态下,闩锁21配置为闩锁插入部21a的入口与基部插入部20a的入口互相重合。在释放状态时,杆部23未卡合于闩锁21,因此允许闩锁21的旋转。

在第一锁定装置13的限制状态下,闩锁21配置为闩锁插入部21a的入口与基部插入部20a的入口不相互重合。在限制状态时,杆部23卡合于闩锁21,以阻止闩锁21的旋转。因此,使锁扣16a与闩锁21相互分离的力通过滑动门10的移动而作用于两者时,闩锁21的旋转被阻止,维持了锁扣16a的限制状态。此外,闩锁21与杆部23的卡合通过杆部23的旋转而解除。杆部23经由线缆17,通过与杆部23连接的门开闭装置60的动作而旋转。

参照图4,对滑动门组件30进行说明。

滑动门组件30具有:树脂制的基部31;构成为使窗玻璃4升降的窗玻璃升降装置40;构成为使滑动门10移动的门移动装置50;构成为使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动作的门开闭装置60;向这些装置供电的供电装置70。窗玻璃升降装置40、门移动装置50、门开闭装置60、以及供电装置70安装于基部31。

窗玻璃升降装置40具有:牵引窗玻璃4的第一线缆41以及第二线缆42;卷绕第一线缆41以及第二线缆42的鼓部43(第一鼓部);与鼓部43协同动作而张紧第一线缆41以及第二线缆42的滑轮44;使鼓部43旋转的电动机45(第一电动机)、安装于窗玻璃4的下端的托架46。

鼓部43以及滑轮44配置于基部31的外表面。电动机45配置于基部31的内表面(车宽方向dx上的车内侧的面。以下,相同)。电动机45与鼓部43经由减速机47连接。此外,减速机47的输出轴插通设于基部31的贯通孔而与鼓部43连接。

第一线缆41利用滑轮44折返而被张紧。第一线缆41的一端连接于鼓部43,另一端连接于托架46。

第二线缆42相对于托架46而向与第一线缆41相反的方向延伸而被张紧。第二线缆42的一端连接于托架46,另一端连接于鼓部43。

在通过鼓部43的旋转而使第一线缆41或第二线缆42卷绕于鼓部43时,托架46伴随第一线缆41以及第二线缆42的移动而移动。由此,窗玻璃4在规定移动范围内升降。

门移动装置50具有:牵引滑动门10的第三线缆51以及第四线缆52;卷绕第三线缆51以及第四线缆52的鼓部53(第二鼓部);使鼓部53旋转的电动机54(第二电动机)。鼓部53与电动机54经由减速机连接。

第三线缆51的一端与车辆主体2连接,另一端与鼓部53连接。同样,第四线缆52的一端与车辆主体2连接,另一端与鼓部53连接。第三线缆51以及第四线缆52相对于鼓部53的卷绕方向彼此相反。在第三线缆51或第四线缆52利用鼓部53的旋转而被卷绕于鼓部53时,滑动门10移动。

门开闭装置60(参照图5)具有:内把手61、锁定致动器63、基于各种动作使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动作的传递机构65。安装于滑动门10的外侧的外把手62经由杆以及杆部与门开闭装置60连接。安装于内板12的后述的释放致动器64(参照图2)经由线缆与传递机构65连接。

内把手61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滑动门组件30的基部31。内把手61设置为从内饰板向车宽方向dx内侧(座席侧)突出。

在通过第一规定操作(以下,称为“关闭操作”)而内把手61向第一方向d1旋转时,该旋转动作经由传递机构65向第三锁定装置15传递。利用传递的动力使第三锁定装置15的杆部旋转,由此,第三锁定装置15成为释放状态。例如,滑动门10在全开位置通过第三锁定装置15被限制时,利用内把手61的关闭操作而使滑动门10能够移动。

在通过第二规定操作(以下,称为“打开操作”)而内把手61向第二方向d2旋转时,该旋转动作经由传递机构65向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传递。利用传递的动力使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各自的杆部旋转,由此,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成为释放状态。例如,滑动门10在全闭位置而通过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被限制时,通过内把手61的打开操作使滑动门10能够移动。

外把手62(参照图2)能够旋转地安装在外板11的外表面。

外把手62的旋转动作向传递机构65传递。

在利用拉操作使外把手62向规定方向旋转时,该旋转动力向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传递。利用传递的动力而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的各杆部旋转,由此,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成为释放状态。例如,滑动门10在全闭位置或全开位置而被限制时,利用外把手62的拉操作使滑动门10能够移动。

锁定致动器63使滑动门10成为门锁定状态。门锁定状态表示,即便进行内把手61的打开关闭操作以及外把手62的拉操作,也不能使滑动门10从全闭位置移动的状态。

锁定致动器63基于锁定开关的锁定操作而动作,在内把手61与外把手62的旋转动作不向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传递的位置,使后述第二卡合销88移动。

释放致动器64将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的释放状态维持规定时间。具体而言,释放致动器64在规定条件成立时动作,利用该动作,经由线缆使后述第六杆86旋转,并且经由第五杆85使第一杆81、第三杆83、第四杆84旋转,将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维持为解除状态。规定条件是指,例如,执行内把手61的打开关闭操作或外把手62的拉操作。

参照图4,供电装置70具有:与设置于车辆主体2的蓄电池连接的第一配线71;与各装置连接的多根第二配线72;以及收纳部73,该收纳部73根据移动距离(将全闭位置作为基准位置的移动距离)将第一配线71收纳于滑动门10。即,供电装置70消除由于滑动门10移动而产生的第一配线71的松弛。

参照图5,对门开闭装置60的传递机构65进行说明。

传递机构65具有第一杆81~第六杆86以及使规定的杆彼此卡合以及解除杆彼此的卡合的第一卡合销87~第三卡合销89。第一杆81~第六杆86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支承轴80,支承轴80固定于滑动门组件30的基部31。这些第一杆81~第六杆86利用弹簧等向第二旋转方向r2(与后述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旋转方向)被施力。

第一杆81与内把手61的第一方向d1的旋转动作联动地连接于内把手61,并且,经由线缆19连接于第三锁定装置15的杆部。即,第一杆81与内把手61的第一方向d1的旋转动作对应地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而使第三锁定装置15成为解除状态。

第二杆82与内把手61的第一方向d1以及第二方向d2的旋转动作联动地连接于内把手61,并且,经由第一卡合销87连结于第三杆83。

第三杆83经由第一卡合销87连结于第二杆82,经由第二卡合销88连结于第四杆84。

第四杆84经由第二卡合销88连结于第三杆83,并且,经由线缆17连接于第一锁定装置13的杆部,另外经由线缆18连接于第二锁定装置14的杆部。

第五杆85与外把手62的旋转动作联动地与外把手62连接,并且经由第三卡合销89连结于第六杆86。另外,第五杆85构成为在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与第一杆81以及第三杆83卡合。即,利用外把手62的旋转动作而第五杆85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第一杆81以及第三杆83与其联动地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

第六杆86经由线缆连接于释放致动器64,并且经由第三卡合销89连结于第五杆85。

即,在利用释放致动器64使第六杆86旋转时,第五杆85与其联动地旋转。

第一卡合销87基于童锁开关的规定的操作(童锁操作)移动,使第二杆82和第三杆83成为连结状态或非连结状态。此外,连结状态表示第二杆82与第三杆83联动的状态,非连结状态表示第二杆82与第三杆83相互独立旋转的状态。在以下说明中也一样。

第二卡合销88利用基于锁定开关的锁定操作或解锁操作的锁定致动器63的动作而移动,使第三杆83和第四杆84成为连结状态或非连结状态。

第三卡合销89配置在第五杆85与第六杆86相互连结的位置。基于规定操作,第三卡合销89向第五杆85与第六杆86不连结的位置(以下,称为“非卡合位置”)移动。此外,为了使第三卡合销89向非卡合位置移动而进行规定操作是指,例如在释放致动器64变为不动作时等,产生需要使第五杆85与第六杆86独立而旋转动作的情况。

传递机构65如以下那样动作。

在内把手61向第一方向d1旋转时,第一杆81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利用第一杆81的旋转,第三锁定装置15的杆部旋转,第三锁定装置15成为解除状态。即,滑动门10在全开位置被第三锁定装置15限制时,通过使内把手61向第一方向d1旋转,滑动门10能够移动。

在内把手61向第二方向d2旋转时,第二杆82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在经由第一卡合销87以及第二卡合销88将第二杆82、第三杆83、第四杆84连结起来的情况下,与第二杆82的旋转联动而使第四杆84旋转,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成为解除状态。即,滑动门10在全闭位置被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限制时,通过使内把手61向第二方向d2旋转,滑动门10能够移动。

在第二杆82与第三杆83非连结的状态以及第三杆83与第四杆84非连结的状态中的至少一方成立的情况下,第二杆82的旋转动作不向第四杆84传递。因此,即便在内把手61向第二方向d2旋转时,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也不动作。因此,在该情况下,在滑动门10位于全闭位置时,即便使内把手61向第二方向d2旋转,维持由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限制滑动门10的限制状态。

在外把手62旋转时,第五杆85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在第五杆85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第五杆85与第一杆81以及第三杆83卡合,因此第一杆81以及第三杆83与第五杆85联动而旋转。在第三杆83与第四杆84连结,滑动门10被限制在全闭位置或全开位置时,利用该动作,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成为释放状态,滑动门10能够移动。在第三杆83与第四杆84未连结时,第四杆84不进行旋转动作。因此,在滑动门10位于全闭位置时,即便使外把手62旋转,也能维持由第一锁定装置13以及第二锁定装置14限制滑动门10的限制状态。

另外,在内把手61或外把手62进行旋转动作时,释放致动器64动作,第六杆86旋转。第五杆85伴随第六杆86的旋转而向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因此与此联动,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的解除状态维持规定时间。由此,第一锁定装置13~第三锁定装置15在规定时间内处于释放状态,因此从在全闭位置或全开位置被限制的状态开始的滑动门10的移动变得顺畅。

参照图6,对基部31的各装置的配置进行说明。

基部31由树脂成形而形成。例如,基部31由发泡树脂形成。若使用发泡树脂,则与未发泡的树脂相比,能够增加基部31的厚度,由此,提高基部31的强度以及刚性。

在基部31的上缘设有切口部32。支承窗玻璃升降装置40的滑轮44的支承部33从切口部32的边缘突出。

基部31具有:中央部31x;在前后方向dy上,比中央部31x更靠近前方的部分即上方前部31a;比中央部31x更靠近后方的部分即上方后部31b。另外,基部31在上下方向dz上具有:上方前部31a的下方的部分即下方前部31c;以及在上方后部31b的下方并且比下方前部31c更靠近后方的部分即下方后部31d。中央部31x向上下方向dz延伸。

中央部31x是在图6中由范围x2和范围y3规定的部分。上方前部31a是在图6中由范围x1和范围y1规定的部分。上方后部31b是在图6中由范围x3和范围y1规定的部分。下方前部31c是在图6中由范围x4和范围y2规定的部分(除中央部31x以外)。下方后部31d是在图6中由范围x5和范围y2规定的部分(除中央部31x以外)。此外,在基部31中,范围x1表示比范围x2更靠近前方的范围,范围x3表示比范围x2更靠近后方的范围。范围x1、范围x2、范围x3在前后方向dy上互不重合地邻接。另外,在基部31,范围y1表示比范围y2更靠近上方的范围。范围y1、范围y2在上下方向dz上互不重合地邻接。

在基部31的中央部31x的下部的内表面配置有窗玻璃升降装置40的电动机45以及减速机47。

在基部31的中央部31x的下部的外表面配置有窗玻璃升降装置40的鼓部43。

在基部31的上方前部31a的内表面配置有门开闭装置60。门开闭装置60、门移动装置50在前后方向dy上配置为将窗玻璃升降装置40夹持于之间。

另外,在基部31的上方后部31b的内表面设置有引导从各装置延伸的线缆17~19的引导槽34。引导槽34构成为从基部31的外表面向车宽方向dx内侧凹陷。

在基部31的下方前部31c的内表面配置有供电装置70。供电装置70配置在比窗玻璃4的移动范围的下限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此外,移动范围的下限端表示在窗玻璃4位于下止点时的窗玻璃4的下缘的位置。

在基部31的下方后部31d的内表面设有收纳门移动装置50的鼓部53以及电动机54的凹部35。凹部35构成为从基部31的内表面(配置有减速机47的部分的面)向车宽方向dx外侧凹陷。凹部35设于比窗玻璃4的移动范围的下限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即,鼓部53以及电动机54配置在比窗玻璃4的移动范围的下限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参照图7,对凹部35的一例进行说明。

例如,凹部35作为侧壁具有:底壁35a、包围底壁35a的周壁35b。底壁35a以凹部35朝向下方变浅的方式倾斜。周壁35b至少具有上侧壁35r、前侧壁35s、后侧壁35t、下侧壁35u。上侧壁35r、前侧壁35s、后侧壁35t以及下侧壁35u相对于基部31的内表面(配置有减速机47的部分的面)以接近垂直的角度(能够将基部31从成形模具拔出并且接近垂直的角度)延伸,上侧壁35r与后侧壁35t构成为呈90度或接近90度的角度(例如,80度~110度)。前侧壁35s以与窗玻璃升降装置40的鼓部43的配置部分不重合的程度向鼓部43靠近。即,鼓部43与凹部35在俯视时相邻。

在底壁35a设有用于定位电动机54的输出轴的定位凹部35e。

另外,在后侧壁35t设有供门移动装置50的第三线缆51以及第四线缆52插通的贯通孔35f。门移动装置50的鼓部53配置在比电动机54更靠近车宽方向dx内侧(车内侧)的位置。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滑动门组件30的优点进行说明。

(1)在滑动门组件30中,窗玻璃升降装置40和门移动装置50安装于基部31。

利用该结构,由于在基部31安装有各种装置,因此通过在滑动门10的内板12安装滑动门组件30,能够在该滑动门10安装各种装置。因此,与将各种装置分别安装于内板12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生产滑动门10的效率。

(2)窗玻璃升降装置40在上下方向dz上具有配置在不同高度的鼓部43和滑轮44。第一线缆41以及第二线缆42被直线地张紧。滑轮44配置在鼓部43的上方。电动机45相对于鼓部43配置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或比该鼓部43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以往,通过使电动机45相对于鼓部43配置在上方而缩短窗玻璃升降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提高了搬运时的空间效率。与此相对,在上述结构中,窗玻璃升降装置40组装于基部31,因此在不从基部31突出的范围内能够产生各结构的配置的自由度。因此,考虑到滑动门组件30的重心,能够将电动机45配置在相对于鼓部43大致相同的位置或配置在下方。

例如,以往的滑动门组件(没有门移动装置50的组件)由上滑轮、下滑轮、鼓部构成,并且鼓部和电动机配置在比下滑轮更靠近上方的位置。与此相对,利用上述结构,窗玻璃升降装置40具有在上下方向dz上配置在不同高度的鼓部43和滑轮44,并且,电动机45相对于配置在下方的鼓部43配置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或比该鼓部43更靠近下方的位置。因此,滑动门组件30的重心位于下方。由此,与以往滑动门组件相比,能够使安装有上述结构的滑动门组件30的车辆1的重心向下方移动。

(3)电动机54配置在比窗玻璃4的移动范围的下限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利用该结构,也能够使安装有滑动门组件30的车辆1的重心向下方移动。

(4)滑动门组件30还具有门开闭装置60。门移动装置50和门开闭装置60配置为在前后方向dy上将窗玻璃升降装置40夹在中间。

利用该结构,在安装有滑动门组件30的车辆中,滑动门组件30的重量以窗玻璃升降装置40为中心而不向前后一方侧偏移,滑动门10的重心平衡变得良好。即,滑动门组件30有助于滑动门10的重心平衡的提高。

(5)滑动门组件30具有:窗玻璃升降装置40、门移动装置50、门开闭装置60以及供电装置70。供电装置70配置在比窗玻璃4的移动范围的下限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

利用该结构,由于在基部31安装有供电装置70,通过在滑动门10的内板12安装滑动门组件30,能够与各种装置40、50、60一起地将供电装置70安装于滑动门10。因此,与滑动门组件30的安装不同地将供电装置70安装于内板12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生产滑动门10的效率。供电装置70配置在比窗玻璃4的移动范围的下限端更靠近下方的位置,因此根据与上述同样的理由,有助于使车辆1的重心移动。

(6)窗玻璃升降装置40的滑轮44安装于内板12。

在窗玻璃4停止于上止点或下止点的时点,电动机45使鼓部43的旋转持续进行。因此,在窗玻璃4停止在上止点或下止点时,第一线缆41的张力增大而在滑轮44的支承轴上作用有较大的力(以下,称为“冲击力”)。

因此,在将窗玻璃升降装置40的滑轮44安装于基部31时,窗玻璃4停止在上止点或下止点时产生的冲击力经由滑轮44作用于基部31。因此,如果窗玻璃4的开关的累计次数比允许次数大,则基部31可能劣化。关于这一点,利用上述结构,由于滑轮44安装于内板12,因此窗玻璃4停止在上止点或下止点时产生的冲击力的一部分作用于内板12而使冲击力分散。这样,抑制基部31的劣化。

(7)门移动装置50的鼓部53以及电动机54收纳在设于基部31的凹部35。凹部35构成为向车宽方向dx外侧凹陷,并且配置在鼓部43(第一鼓部)的旁边。

利用该结构,凹部35不仅具有收纳鼓部53以及电动机54的功能,还作为加强基部31的加强部发挥作用。通过将凹部35配置在窗玻璃升降装置40的鼓部43的旁边,而将电动机45与电动机54配置在靠近的位置,因此将安装于基部31的部件中的比较重的部件聚集在较窄的范围内。其结果是,与将这些重的部件配置在彼此远离的位置的情况相比,由于作用于基部31的扭矩或弯矩小,因此抑制作用于基部31的扭转应力、弯曲应力。由此,能够抑制基部31的劣化。

(8)在凹部35的周壁35b设置有供第三线缆51以及第四线缆52插通的贯通孔35f。

利用该结构,能够使第三线缆51以及第四线缆52朝向车辆主体2直线地延长。因此不需要越过凹部35的周壁35b来配置第三线缆51以及第四线缆52,因此能够使用于引导第三线缆51以及第四线缆52的构造简单化。

以下,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门组件30的基部31能够安装与上述所示装置不同的装置。例如,能够安装音响用的扬声器单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窗玻璃升降装置40的鼓部43与凹部35在俯视时相邻,但鼓部43与凹部35的排列方向不作限定。在图5所示的滑动门组件30中,鼓部43与凹部35在倾斜方向上相邻,但也可以配置为在上下方向dz或前后方向dy上相邻。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窗玻璃升降装置40中,一个滑轮44与一个鼓部43张紧线缆41、42,但不限于此。例如,在窗玻璃升降装置40中,也可以使两个滑轮与鼓部张紧线缆,也可以使四个滑轮与鼓部43张紧线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门开闭装置60具有多根杆81~86,但门开闭装置60的构造不限于此。另外,内把手61的构造也不限于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