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1033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机动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类型的机动车,具有车身,该车身具有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车顶。



背景技术:

de102005002935a1公开了一种本类型的机动车。由于侧柱(在此被称作c柱)不能够下降,所以在该车辆中不能够实现真正的敞篷车感觉。

现有技术还公开了各种各样的敞篷车车辆,但它们通常运输能力非常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机动车,具有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车顶。该车辆一方面在车顶处于关闭位置时具有大的运输能力,另一方面在车顶处于打开位置时提供真正的敞篷车感觉。

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由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实现。

前车顶部分与两个侧柱、后车顶部分与两个尾柱可转动地彼此连接,由此这两个车顶部分都在与车身可运动连接的侧柱和尾柱的相应运动中也像相应柱子一样本身也摆入到车身中。由此可以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的车顶在其打开位置上置入到一种产生可与“通常”的敞篷车类比的感觉的位置。但仍旧由于存在侧柱和尾柱而在车顶关闭状态下产生具有比已知的敞篷车远远更大的运输能力的机动车。

由此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车顶的构件节省连同重量的节省和车顶操作的简化,即后车顶部分构成车顶箱盖,其为形成机动车的完美的外部形象遮盖前部的车顶、两个侧柱和两个尾柱。

为了实现侧柱的简单且可靠控制的运动,在本发明的一种非常有利的改进方案中提出,两个侧柱在各自的转动点处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车身上。

此外可以规定,两个尾柱相对于车身可转动地支承并且在各自的引导件中相对于车身可移动。通过这两个尾柱的可转动的支承和可移动性的组合,这两个尾柱虽然在车顶处于关闭位置时位置几乎竖直,但仍然毫无问题地移入到车身中,以便最终被作为车顶箱盖的后车顶部分遮盖。

为了提高根据本发明的车顶在其关闭位置和其打开位置上的刚性,此外规定,这两个侧柱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彼此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如此提供对乘客的简单保护,即将与相应a柱连接的挡风玻璃框架布置在如下位置上,使得挡风玻璃框架与车顶箱盖一起在车顶处于打开位置时形成用于处于机动车中的人员的翻滚保护。

如果还规定,后车顶部分在车顶处于关闭位置时贴靠在两个的侧柱上,则实现在关闭位置时车顶以及车身的特别高的刚性。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方案和改进方案由其余的从属权利要求得出。下面借助附图原理性示出本发明实施例。

附图示出: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其中车顶处于关闭位置;

图2示出图1的机动车,其中车顶处于第一中间位置;

图3示出图1的机动车,其中车顶处于第二中间位置;

图4示出图1的机动车,其中车顶处于第三中间位置;

图5示出图1的机动车,其中车顶处于第四中间位置;

图6示出图1的机动车,其中车顶处于第五中间位置;

图7示出图1的机动车,其中车顶处于第六中间位置;

图8示出图1的机动车,其中车顶处于其打开位置;且

图9示出图1的机动车,其中后盖板被打开。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机动车的侧视图,该机动车公知地具有车身2。车身2具有车顶3,该车顶如下面详细所述那样能够在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和图8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此外,车身2具有两个相对置的、即在车身2两侧的侧柱4和两个相对置的、即在车身2两侧的尾柱5,对此在侧视图中仅能分别看见一个。侧柱4和尾柱5在车顶3的关闭状态下构成了车身2的一部分。在前部区域中,车身2具有相应的a柱6,它们在朝向车顶3的后部的区域中终止在挡风玻璃框架7中。与a柱6类似,也可以以字母标记侧柱4和尾柱5,例如标记为b柱、c柱或d柱。但为了避免与当前车辆混淆并且基于机动车1在所示实施例中不具有在原本意义上的b柱的这一事实,所以放弃这样做。由于不使用b柱,进一步改进了机动车1的敞篷车感觉。

车顶3在当前情况下具有前车顶部分8和后车顶部分9。原则上在前车顶部分8之前还存在另一车顶部分或该前车顶部分8原则上可以被实施为两部分。但出于视觉原因且为了简化车顶3功能,在根据图1的关闭位置和根据图8的打开位置之间可移动的车顶3只具有前车顶部分8。该前车顶部分8可转动地与两个侧柱4连接,而后车顶部分9则可转动地与两个尾柱5连接。此外,这两个侧柱4和两个尾柱5都以能运动的方式与车身2连接。在本当前情况下,这两个侧柱4在各自的转动点10处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车身2上。类似地,这两个尾柱5在各自的转动点11处相对于车身2被可转动地支承。通过相应的转动点10和11得出了用于侧柱4或尾柱5的相应的转动轴。此外,这两个尾柱5在与转动点10和11一样都被示意性示出的相应的引导件12中相对于车身2可移动。侧柱4可以因此实施转动运动,尾柱5实施相对于车身2的组合式的转动和移动运动。

图2至7中以非常示意性地不按照比例尺的方式示出了车顶3在其在根据图1的关闭位置和根据图8的打开位置之间运动时的各个中间位置。在根据图2的位置上,两个尾柱5绕转动点11转动,由此后车顶部分9被侧柱4抬起。除了绕转动点11的转动,在此还沿引导件12发生一定程度的移动运动。引导件12可以例如实施为轨道的形式,但也可以设想使用丝杠,例如球循环螺轴和类似物。

在图3的位置上,尾柱5连同后车顶部分9都到达其向后转动的最远的位置,为此,即发生绕转动点11的转动,也发生沿引导件12的运动。

在图4的中间位置上,侧柱4绕其转动点10运动,由此前车顶部分8从挡风玻璃框架7松脱并且同样被抬起。尾柱5和后车顶部分9位于根据图3的相同位置。

在图5所示的位置,侧柱4和安装其上的前车顶部分8都到达其最上部的位置,这通过继续绕转动点10转动两个侧柱4实现。必要时,也可以类似于用于尾柱5的引导件12为侧柱4设置直线引导件。

图6示出前车顶部分8,其完成了向下运动到机动车1的车身2中。在此可以例如首先转动侧柱4,以便之后在相对于侧柱4摆动前车顶部分8时保持固定不动。当然也可以同时相对于车身2运动侧柱4和相对于侧柱4运动前车顶部分8。侧柱4可以在该状态下已经到达其在车身2中的最靠下的被放下的位置。

图7示出前车顶部分8的关闭位置,该车顶部分在此占据了其在车身2中的最靠下的位置,这通过相对于侧柱4进一步转动实现。当然前车顶部分8也可以在该位置进一步被向下放下,使其完全位于车身2内部。

图8中示出了车顶3的完全打开的位置,在该位置时,后车顶部分9以类似于前车顶部分8的方式相对于尾柱5翻转或转动并进而进入水平位置。在车顶3的打开位置上,后车顶部分9构成车顶箱盖,在下面设置着前车顶部分8、两个侧柱4和两个尾柱5。

在图8的打开位置上可以看出,挡风玻璃框架7在如下位置上或a柱6具有如此长度,使得挡风玻璃框架7在车顶3的打开位置上与后车顶部分9一起构成用于处于机动车中的人员的翻滚保护。

附图1至8示出车顶3的打开状态。车顶3的关闭、即车顶从根据图8的打开位置向根据图1的关闭位置的过渡可以以与上述方式相反的方式实现。

原则上,如果由于特定原因而有意义或有必要的话,则无论在车顶3打开时还是关闭时都可以采用与所示或所述顺序不同的确定流程。

图9中示出了后盖板或行李箱盖板13,其如常见那样位于机动车1的后部区域中,处于打开位置。后盖板13在本发明中在其下边缘上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车身2连接。由此能够使后盖板13从图1至8所示的竖直位置运行至图9所示的水平位置。车身2可以以未示出的方式具有开口,后盖板13能够从其水平位置内摆至或插入至该开口中。由此,为了装载机动车1的行李箱,人可以完全触及车身2的所述边缘。此外,后盖板13可以以未示出的方式具有能够移入到后盖板中和从后盖板移出的后窗,从而在车顶3的根据图1的关闭状态下能够关闭尾柱5之间的空间。

为驱动两个侧柱4和两个尾柱5,可以例如使用电机和/或液压缸或气动缸。此外可以使用合适的铰接装置,以便将前车顶部分8与两个侧柱5连接,将后车顶部分9与两个尾柱5连接。这种铰接装置原则上也能够用于相对于车身2驱动或引导侧柱4和/或尾柱5。为将车顶部分8和9与侧柱4或尾柱5连接,此外可以设有闭锁装置,其在附图中同样未示出。

两个侧柱4可以以未示出的方式在车身2的横向方向上、即在垂直于板面的方向上相互连接。这种连接尤其可以在侧柱4的上部区域中实现,因为由此不仅实现了特别大的刚性,也实现了用于后车顶部分9的被改善的支承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