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6704发布日期:2018-11-30 19:1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汽车等车辆的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上设置有各种保护装置。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前侧展开的正面安全气囊和在该乘客的外侧展开的帘式安全气囊。

由此,在汽车与其它汽车等发生碰撞时,因为正面安全气囊在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前侧展开,所以能够利用该展开的正面安全气囊,支撑向前侧倾倒的乘客。从而,能够保护乘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5167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即使在车辆上使多个安全气囊展开,在发生了意外碰撞的情况下,向前侧倾倒的乘客也有可能不撞上安全气囊,并且该安全气囊有可能不能充分承受乘客的载荷。

为了应对该意外的碰撞形态,考虑进一步追加安全气囊。但是,当在车辆上已经设置有正面安全气囊及帘式安全气囊时,也有可能不能确保用于使追加的安全气囊展开的空间。

因此,希望开发一种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的车辆用保护装置。

1)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包括:安全气囊模块,其包含安全气囊和使该安全气囊展开的充气装置;促动器,其以能够变更车辆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方式将该安全气囊模块安装于车辆;以及控制部,其基于用于预测车辆碰撞形态的输入信息、车辆碰撞时的输入信息及车辆的内部状况的输入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判断碰撞形态,并且控制通过促动器变更的车辆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相对位置关系。该安全气囊模块在车辆和安全气囊模块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促动器被变更的状态下,能够使安全气囊展开。

2).根据1)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促动器将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按照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车辆,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在通过所述促动器被旋转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安全气囊展开。

3).根据2)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通过所述促动器旋转的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并且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碰撞形态的判断结果,判断是否需要旋转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或者判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角,由此在判断为需要旋转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促动器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旋转。

4).根据3)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碰撞形态的判断中,判断以下中的至少一个:(1)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和撞击的输入方向的一致度、(2)伴随着撞击而来的乘客的倾倒方向和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的一致度、(3)撞击的大小、(4)有无乘客、(5)乘客的体型、(6)乘客的体重、以及(7)乘客和所述车辆的内装部件的距离。

5).根据3)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预计出所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旋转。

6).根据2)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具有通过所述安全气囊模块进行旋转而使厚度或形状在撞击的输入方向上发生变化的各向异性形状。

7).根据2)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具有沿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就座位置的一个或两个以上就座用的座椅,所述安全气囊能够在所述多个就座位置之间的区域展开。

8).根据2)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通过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进行旋转,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能够在所述旋转轴的周围发生变化。

9).根据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就座用的座椅,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安装于所述座椅,在所述座椅上设置有根据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角能够选择性地断裂的多个断裂部。

10).根据3)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判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角,使得乘客能够撞上展开后的所述安全气囊中的规定位置。

11).根据10)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具有在展开时乘客撞上的凹部或凸部,所述控制部判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角,使得乘客撞上基于所述安全气囊中的所述凹部或所述凸部的规定的撞击吸收面。

12).根据11)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车辆的碰撞预定速度及所述车辆的碰撞预定角度,判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角,使得乘客能够撞上所述撞击吸收面。

13).根据3)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判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角,使得乘客能够撞上展开后的所述安全气囊中的不同位置。

14).根据13)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车辆的碰撞预定速度及所述车辆的碰撞预定角度,判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角,使得乘客能够撞上所述安全气囊中的不同位置。

15).根据3)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促动器包括由所述控制部驱动,并且能够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旋转的联动机构。

16).根据2)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就座用的座椅,所述促动器包括:位移部件,其能够根据乘客相对于所述座椅的就座而进行位移;以及线或联动机构,其能够根据所述位移部件的位移而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旋转。

17).根据1)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促动器将所述安全气囊模块以通过一边改变方向一边移动而可摆动(回動)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车辆,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在通过所述促动器被摆动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安全气囊展开。

18).根据17)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促动器控制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摆动,并且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碰撞形态的判断结果,判断是否需要摆动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或者判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摆动量,由此在判断为需要摆动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促动器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摆动。

19).根据1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碰撞形态的判断中,判断以下中的至少一个:(1)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和撞击的输入方向的一致度、(2)伴随着撞击而来的乘客的倾倒方向和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的一致度、(3)撞击的大小、(4)有无乘客、(5)乘客的体型、(6)乘客的体重、及(7)乘客和所述车辆的内装部件的距离。

20).根据1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预计出所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摆动。

21).根据17)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就座用的座椅,所述安全气囊模块能够在就坐在所述座椅上的乘客的就座位置的周围沿所述就座位置的周向摆动。

22).根据21)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被控制为在指向所述车辆的外侧的方向上朝向乘客。

23).根据22)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能够摆动到在连接所述车辆的碰撞预定部和乘客的头部的直线上的位置。

24.根据17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

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内装部件,

所述安全气囊模块设置在所述内装部件的内部,在所述内装部件上,设置有根据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摆动能够选择性地断裂的多个断裂部。

25).根据17)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能够摆动,使得所述安全气囊能够朝向与所述车辆碰撞的碰撞物展开。

26).根据1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促动器包括由所述控制部驱动并且能够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摆动的线或联动机构。

27).根据17)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就座用的座椅,所述促动器包括:位移部件,其能够根据乘客相对于所述座椅的就座而进行位移;以及线或联动机构,其能够根据所述位移部件的位移而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摆动。

28).根据1)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促动器将所述安全气囊模块以沿着规定的轨道可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车辆,所述安全气囊模块在通过所述促动器被移动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安全气囊展开。

29).根据2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控制通过所述促动器移动的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移动,所述控制部基于表示所述车辆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判断(1)所述车辆的碰撞预测、(2)碰撞前的所述车辆的内部状况、(3)碰撞中的所述车辆的碰撞状态、及(4)碰撞中的所述车辆的内部状况中的至少一个碰撞形态,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碰撞形态的判断结果,判断是否需要移动所述安全气囊模块或者判断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移动量,由此在判断为需要移动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情况下,通过所述促动器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移动。

30).根据29)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碰撞形态的判断中,判断以下中的至少一个:(1)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和撞击的输入方向的一致度、(2)随着撞击而来的乘客的倾倒方向和所述安全气囊的展开方向的一致度、(3)撞击的大小、(4)有无乘客、(5)乘客的体型、(6)乘客的体重、及(7)乘客和所述车辆的内装部件的距离。

31).根据29)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预测出所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移动。

32).根据29)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在判断出乘客的就座位置的情况下,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移动。

33).根据29)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以所述安全气囊能够对乘客的特定部位展开的方式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移动。

34).根据2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就座用的座椅,所述安全气囊模块配置在所述座椅的前方,并且能够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

35).根据2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就座用的座椅,所述安全气囊模块配置在所述座椅的上方,并且能够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移动。

36).根据2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内装部件,所述安全气囊模块配置在所述内装部件的内部,在所述内装部件上,设置有根据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的移动位置能够选择性地断裂的多个断裂部。

37).根据29)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所述促动器包括由所述控制部驱动并且能够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移动的线或联动机构。

38).根据28)所述的车辆用保护装置,其中,在所述车辆上设置有就座用的座椅,所述促动器包括:位移部件,其能够根据乘客相对于所述座椅的就座而进行位移;以及线或联动机构,其能够根据所述位移部件的位移而使所述安全气囊模块移动。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地表示应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B是示意地表示应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A是表示图2所示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3B是表示图2所示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另一主视图;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控制部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的旋转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2)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俯视图(初始状态);

图5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2)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侧视图(初始状态);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2)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俯视图(旋转状态);

图6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2)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侧视图(旋转状态);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3)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俯视图(初始状态);

图7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3)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另一俯视图(旋转状态);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4)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俯视图(大人乘车的状态);

图8B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4)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侧视图(大人乘车的状态);

图9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4)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侧视图(孩子乘车的状态);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例5)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1A是示意地表示应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B是示意地表示应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3A是表示图12所示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3B是表示图12所示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控制部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的摆动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结构例2)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结构例3)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7A是示意地表示应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7B是示意地表示应用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结构例1)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9A是表示图18所示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主视图;

图19B是表示图18所示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另一主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8所示的控制部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的移动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结构例2)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构成元件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结构例3)的车辆用保护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说明的顺序如下所述。

1.车辆用保护装置(第一实施方式)

1-1.结构例1

1-2.结构例2

1-3.结构例3

1-4.结构例4

1-5.结构例5

2.车辆用保护装置(第二实施方式)

2-1.结构例1

2-2.结构例2

2-3.结构例3

3.车辆用保护装置(第三实施方式)

3-1.结构例1

3-2.结构例2

3-3.结构例3

<1.车辆用保护装置(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保护装置(以下,简称为“保护装置”)进行说明。该保护装置例如具有用下述的各结构例1~5进行说明的结构。

<1-1.结构例1>

首先,对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进行说明。

[应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

应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车辆1例如具有以下说明的结构。

图1A及图1B示意地表示应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车辆1的结构。其中,图1A是车辆1的俯视图,并且图1B是车辆1的侧视图。

此外,图1A及图1B中如下所示定义方向以及尺寸。将图1A及图1B中的左侧设为“前”、右侧设为“后”,并且将图1B中的上侧设为“上”、下侧设为“下”。另外,将图1A中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为“宽度”,将图1B中的上下方向设为“高度”。这些定义在后述的图2以后也是同样的。

车辆1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这里说明的车辆1例如是汽车。在前后方向的车辆1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乘客乘坐的乘客厢。在车辆1的前方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燃料发动机等的前车厢,并且在该车辆1的后方部,形成有可用作行李厢等的后车厢。

乘客厢由具有大致四边形等形状的地板11、竖立设置于该地板11的前方角部的一对A柱12、竖立设置于前后方向上的地板11的大致中央端部的一对B柱13、以及竖立设置于该地板11的后方角部的一对C柱14形成。一对A柱12和一对C柱14由一对车顶纵梁15连结。一对B柱13分别与前后方向上的一对车顶纵梁15各自的大致中央部接合。在一对车顶纵梁15之间配置有具有大致四边形等形状的车顶板16,并且该车顶板16与一对车顶纵梁15接合。

在地板11和一对A柱12之间配置有例如脚踏板17,并且在该脚踏板17的上方配置有例如仪表板18。在由仪表板18、一对A柱12、和车顶板16包围的空间内,嵌入有前挡风玻璃19。在一对C柱14之间的空间内,嵌入有后挡风玻璃20。

在一对A柱12和一对B柱13之间,配置有由一对A柱12分别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一对前车门。在一对B柱13和一对C柱14之间,配置有由一对B柱13分别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的一对后车门。其中,在图1A及图1B中,省略了前车门及后车门的图示。在宽度方向上的地板11的两端部,接合有一对侧梁21。

这样,设置于车辆1的乘客厢是具有大致长方体等立体形状的箱型空间。

另外,在宽度方向上的地板11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例如向乘客厢的内侧突出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22。在中央通道22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将燃料发动机的驱动力向后轮传递的驱动轴等。

在地板11的前方部安装有前排座椅,该前排座椅包括例如以在宽度方向上并排的方式配置的两个座椅(驾驶员座椅23及副驾驶座椅(ナビゲーションシート)24)。驾驶员座椅23是驾驶员可使用的就座用的座椅,副驾驶座椅24是驾驶员的同乘者可使用的就座用的座椅。驾驶员座椅23包含例如座部41和安装于该座部41的靠背部42。副驾驶座椅24例如与上述的驾驶员座椅23同样,包含座部41及靠背部42。在驾驶员座椅23的座部41和副驾驶座椅24的座部41之间配置有上述的中央通道22。在中央通道22的上方,配置有变速杆25、侧制动杆及作为内装部件的座间储物箱26等。其中,在图1A及图1B中,省略了侧制动杆的图示。

在驾驶员座椅23及副驾驶座椅24各自的前方,配置有例如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仪表板18。在驾驶员座椅23的前方,以从仪表板18向后突出的方式配置有方向盘27。

在地板11的后方部,安装有后排座椅,该后排座椅包括例如多个乘客可使用的一个座椅(横排长座28)。横排长座28例如与上述的驾驶员座椅23同样,包含座部41及靠背部42。该横排长座28例如具有与地板11的宽度同等的宽度。如上所述,横排长座28是多个乘客可使用的就座用的座椅,在该横排长座28上例如最多可乘坐3名乘客。

[保护装置的结构]

在该车辆1上,为了在碰撞时保护乘客等,搭载有保护装置2。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例如具有以下说明的结构。

图2表示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结构。

保护装置2具备安全气囊模块50、促动器61、以及控制部71。

安全气囊模块50包含安全气囊51、充气装置52、以及模块底座53。

安全气囊51是缝制成袋状的布等。

充气装置52包含收纳火药及高压气体等的小型罐等,使安全气囊51展开。该充气装置52与安全气囊51连结。

模块底座53是金属板等。在该模块底座53上固定有安全气囊51及充气装置52。

安全气囊51可从模块底座53向规定的方向(展开方向)展开。通过使安全气囊模块50进行旋转,该安全气囊51的展开方向可在该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轴的周围发生变化。

促动器61以可以变更车辆1和安全气囊模块5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方式将该安全气囊模块50安装于车辆1。具体而言,安全气囊模块50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可旋转。该促动器61包含旋转机构62、驱动电机66、联动机构(リンク機構)67、以及锁定机构68。

旋转机构62使安全气囊模块50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车辆1,并且包含固定板63及可动板64。固定板63及可动板64经由滚珠轴承相互重叠,并且可相互旋转。固定板63固定于车辆1。在可动板64上固定有安全气囊模块50的模块底座53。由此,安全气囊模块50以以旋转机构62的旋转轴为中心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车辆1。

驱动电机66包含直流电机等。该驱动电机66安装于旋转机构62的固定板63。

联动机构67包含多个齿轮等,由控制部71驱动。该联动机构67配置在驱动电机66和可动板64之间。由此,因为可动板64利用驱动电机66的驱动力进行旋转,所以安全气囊模块50相对于车辆1可相对地旋转。因而,联动机构67能够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此外,联动机构67也可以经由线(ワイヤ)将驱动电机66和可动板64连结。在这种情况下,线由控制部71驱动,并且安全气囊模块50可利用该线进行旋转。

锁定机构68在安全气囊51展开时,锁定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该锁定机构68包含设置在旋转机构62的固定板63上的钩等,通过在安全气囊51展开之前将钩挂在可动板64上,来阻止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由此,安全气囊模块50在通过促动器61变更车辆1和安全气囊模块5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状态下,能够使该安全气囊51展开。更具体而言,安全气囊模块50在利用驱动电机66旋转以变到规定的旋转角的状态下,能够使安全气囊51展开。

图3A及图3B表示图2所示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其中,图3A及图3B都是主视图。

安全气囊模块50例如设置在横排长座28的内部。详细地说,在横排长座28为三人就座的座椅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上的距横排长座28的一端部相当于该横排长座28的宽度的1/3的距离的位置,配置有安全气囊模块50,并且在宽度方向上的距横排长座28的另一端部相当于该横排长座28的宽度的1/3的距离的位置,配置有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机构62安装在高度方向上的靠背部42(座椅框架)的大致中央部。

安全气囊51的立体形状例如是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是所谓的各向异性形状(異方性形状)。以在与旋转轴一致的展开方向上安全气囊51可向前方展开的方式安装模块底座53。该安全气囊51以模块底座53为中心可以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展开。在初始状态下,安全气囊51可以在设置于横排长座28的多个就座位置之间的区域内展开成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该多个就座位置是多个乘客就座的位置,沿宽度方向排列。在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到旋转角为90度的状态下,安全气囊51可以在设置于横排长座28的多个就座位置之间的区域内展开成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

在横排长座28中的靠背部42设置有座套43,在该座套43上设置有例如根据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可选择性地断裂的多个断裂部81。多个断裂部81以旋转轴为中心从该旋转轴朝向周围的方向延伸,并且以每隔规定的旋转角排列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座套43的内部展开的安全气囊51通过利用断裂部81从座套43突破,能够展开到该座套43的前方。

以下,将上述的安全气囊51也称为乘客间安全气囊51。

控制部71判断后述的车辆1的碰撞形态,并且控制通过促动器61变更的车辆1和安全气囊模块50的相对位置关系。该控制部71包含微型计算机等。微型计算机包含CPU、ROM、RAM、输入输出端口及用于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系统总线等。ROM存储有用于控制保护装置2的动作的程序等。CPU主要将存储于ROM的程序读入到RAM内,并且执行该程序。由此,微型计算机作为保护装置2的控制部71发挥功能。

在输入输出端口上连接有充气装置52、驱动电机66、锁定机构68及各种检测部等。各种检测部包含:从乘客厢拍摄车辆1的前方等车外的车外照相/摄像机(車外カメラ)72、拍摄车辆1的内部的车内照相/摄像机73、加速度传感器74、车速传感器75及转向角传感器76等。控制部71基于从上述的各种检测部输入的信息,控制保护装置2的动作。该控制部71通过促动器61控制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

[保护装置的动作]

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例如如下说明的那样进行动作。

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控制部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控制部71周期性地执行图4所示的动作。

控制部71在车辆1碰撞之前,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表示车辆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步骤ST1)

这里,表示车辆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例如包含如车辆1的外部的拍摄图像等那样用于预测车辆1的碰撞形态的输入信息、车辆1的碰撞时的输入信息、及如车辆1的内部的拍摄图像等那样表示车辆1的内部状况及外部状况的输入信息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该碰撞形态例如包含完全重叠碰撞(フルラップ衝突)、偏置碰撞、斜向碰撞及侧面碰撞等。完全重叠碰撞例如是在整个宽度方向上车辆1与对向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即车辆1和对向车辆在正对的状态下相互碰撞。偏置碰撞例如是在宽度方向的局部中车辆1与对向车辆发生正面碰撞,即车辆1和对向车辆在不正对而错位的状态下相互碰撞。斜向碰撞例如是在比上述的偏置碰撞更错位的状态下车辆1和对向车辆发生正面碰撞。侧面碰撞例如是其他车辆对车辆1的侧面发生碰撞。碰撞时的车辆1的行为及乘客的行为等根据该碰撞形态的差异而变化。

因此,在车辆1碰撞前的碰撞形态的预测判断中,控制部71首先基于表示车辆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具体而言,控制部71基于车辆1的外部的拍摄图像等,预测车辆1分别相对于前方车辆、对向车辆及建筑物的相对位置、车辆1分别相对于它们的相对速度,进而,预测安全气囊51的初始展开方向和撞击的输入方向的一致度、撞击的大小。

另外,控制部71例如基于车辆1的内部的拍摄图像等,预测有无乘客、乘客的乘车位置、乘客的体格(体型)、以及乘客的体重,进而,预测伴随着撞击而来的乘客的倾倒方向和安全气囊51的初始展开方向的一致度、以及乘客和车辆1的内装部件的距离。

这样,控制部71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此外,控制部71不仅在车辆1碰撞前的平常时间,而且在车辆1的碰撞中,也可以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接着,控制部71基于预测出的碰撞形态,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步骤ST2)。该旋转角既可以是离散值,也可以是连续值。

在由控制部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71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包含乘客间安全气囊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71基于乘客相对于横排长座28的乘车位置,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

具体而言,控制部71在三位乘客乘坐在横排长座28上的情况下,判断为不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

另外,控制部71在乘客仅乘坐在横排长座28中的外侧的就座位置上的情况下,判断为需要使安全气囊模块50以旋转角成为90度的方式旋转。

另外,控制部71在乘客的体格大的情况下,根据乘客的体格来减小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

在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的情况下,控制部71通过解除锁定机构68,并通过促动器61使安全气囊模块50驱动(步骤ST3)。即,控制部71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并且使安全气囊51展开。由此,能够使安全气囊51以不在与坐在横排长座28上的乘客之间产生间隙的方式展开。另外,通过在乘客载荷被输入的方向上加大展开后的安全气囊51的厚度,能够将该安全气囊51的厚度形成为能够承受乘客的载荷的厚度。其后,控制部71使锁定机构68工作。由此,安全气囊模块50被锁定成不能旋转的状态。

在不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的情况下,控制部71不使促动器61驱动,而结束动作。

这样,在车辆1碰撞前使安全气囊模块50适当旋转,并且控制部71通过进行与图4所示的动作不同的碰撞判断动作,来判断车辆1的碰撞的发生。

在碰撞判断动作中,控制部71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各种检测信息,判断车辆1是否发生碰撞。

在车辆1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控制部71向充气装置52输出点火信号。控制部71调整向充气装置52输出点火信号的定时,以使乘客能够在安全气囊51展开到最大尺寸的定时、安全气囊51即将变成最大尺寸之前的定时、或者安全气囊51刚刚变成最大尺寸之后的定时,撞上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模块50在充气装置52被输入点火信号后使火药点燃,从而将高压气体喷入安全气囊51内。由此,安全气囊51展开。安全气囊51在随着高压气体的流入而开始展开以后,通过利用断裂部81突破座套43,展开到最大尺寸。此后,当安全气囊51的内压进一步升高时,就开始从该安全气囊51释放气体,所以该安全气囊51变瘪。通过乘客撞上该展开后的安全气囊51,与该乘客撞上车辆1的内装部件等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护乘客。

另外,在车辆1碰撞之前,通过安全气囊模块50适当旋转,具有在一个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的安全气囊51可以以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的状态展开,或者可以以具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的状态展开。因为安全气囊51具有各向异性的形状,所以通过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能够使安全气囊51的厚度或形状在撞击的输入方向上发生变化。

在横排长座28上坐着三位乘客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安全气囊51不旋转,而是在初始状态下直接展开。因而,在设置于相邻的两位乘客之间的狭窄间隙内,能够使具有在一个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的安全气囊51展开成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乘客彼此直接冲撞。

在乘客仅乘坐在横排长座28中的外侧的就座位置上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安全气囊51以从初始状态旋转后的状态展开。由此,能够以难以在就坐在横排长座28中的外侧的就座位置上的乘客和展开后的安全气囊51之间产生间隙的方式使该安全气囊51展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安全气囊51展开成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该安全气囊51的厚度在左右方向上变大。由此,安全气囊51既能够承受乘客的载荷,又能够支撑该乘客。

[保护装置的作用及效果]

如上所述,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中,作为在坐在横排长座28上的多个乘客间的区域可展开的安全气囊51,使用利用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而使厚度或形状在撞击的输入方向上发生变化的具有各向异性形状的安全气囊51,并且根据碰撞形态使该安全气囊51旋转。由此,不管坐在横排长座28上的乘客的体格、乘客的人数及乘客的就座位置等如何,都能够利用安全气囊51支撑乘客。因而,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1-2.结构例2>

接着,对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进行说明。

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不同,具备在副驾驶座椅24的前方可展开的安全气囊51。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的结构及动作除在这里说明的结构及动作以外,其余都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结构及动作相同。

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对应的构成元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该构成元件的说明。

图5A及图5B表示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初始状态),并且图6A及图6B表示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到旋转角成为90度后的状态)。其中,图5A及图6A是俯视图,图5B及图6B是侧视图。

安全气囊模块50例如设置在仪表板18的内部。因此,安全气囊模块50配置在副驾驶座椅24的前方。

旋转机构62安装在设置于仪表板18的内部的转向支撑梁29上。转向支撑梁29从一对A柱12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延伸,并且固定在该一对A柱12上。

安全气囊51包含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的主体部54和从该主体部54向后方突出的凸部55。该凸部55是在安全气囊51展开后乘客与该安全气囊51撞上的部分。以安全气囊51中的主体部54在相对于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轴成微小角度的方向(展开方向)上可向后展开的方式安装模块底座53。该安全气囊51以模块底座53为中心可展开。在初始状态下,安全气囊51从副驾驶座椅24的前方向该副驾驶座椅24展开。另外,在安全气囊模块50以旋转角成为90度的方式向外侧(从车辆1的中心朝向外侧的方向)旋转后的状态下,安全气囊51以稍微向外侧倾斜的方式展开。由此,在从副驾驶座椅24观察时,凸部55向外侧移动。通过使安全气囊模块50进行旋转,安全气囊51的展开方向在旋转轴的周围发生微妙变化。

在仪表板18上设置有例如多个断裂部81。多个断裂部81例如从旋转轴朝向其周围的方向延伸,并且以每隔规定的旋转角排列的方式配置。由此,在仪表板18的内部展开的安全气囊51通过利用断裂部81突破仪表板18,能够从该仪表板18向后方展开。

以下,将上述的安全气囊51也称为正面安全气囊51。

与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相关的控制部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动作的整体流程)与参照图4说明的情况相同。

控制部71在车辆1碰撞前,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表示车辆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步骤ST1)。

接着,控制部71基于预测出的碰撞形态,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步骤ST2)。该旋转角可以是离散值,也可以是连续值。

在由控制部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完全重叠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7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旋转驱动包含正面安全气囊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判断为不需要旋转该安全气囊模块50。

在由控制部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斜向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7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包含正面安全气囊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判断为需要旋转该安全气囊模块50。该控制部71以乘客可以撞上展开后的安全气囊51中的规定部分(凸部55)的方式判断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即,控制部71判断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以使得通过以凸部55朝向与碰撞的预定角度相对应的撞击的输入方向或乘客倾倒的方向的方式使安全气囊50展开,来使乘客撞上基于该安全气囊50中的凸部55的撞击吸收面。另外,控制部71基于乘客的体格或乘客的体重、车辆1的碰撞预定速度、以及车辆1的碰撞预定角度,微调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以便能够利用凸部55支撑乘客。

在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的情况下,控制部71通过解除锁定机构68,并通过促动器61使安全气囊模块50驱动(步骤ST3)。即,控制部71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并且使安全气囊51展开。由此,能够使安全气囊51以凸部55朝向坐在副驾驶座椅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的方式展开。其后,控制部71通过使锁定机构68工作,将安全气囊模块50锁定成不能旋转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正面安全气囊51如图6A及图6B所示的那样展开。

在不需要驱动安全气囊模块50的情况下,控制部71不使促动器61驱动,而结束动作。在这种情况下,正面安全气囊51如图5A及图5B所示的那样展开。

如上所述,在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中,因为使安全气囊51以凸部55朝向坐在副驾驶座椅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的方式展开,所以该乘客倾倒而撞上展开后的安全气囊51中的凸部55。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碰撞形态如何,乘客都撞上安全气囊51中的规定部分(凸部55),并且该凸部55作为撞击吸收面发挥功能。由此,不仅在完全重叠碰撞时,而且在偏置碰撞时或斜向碰撞时,都能够利用安全气囊51中的凸部55支撑乘客。因而,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同样,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1-3.结构例3>

接着,对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进行说明。

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不同,具备在副驾驶座椅24的前方可展开的安全气囊51。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的结构及动作除在这里说明的结构及动作以外,其余都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结构及动作同样。

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相对应的构成元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该构成元件的说明。

图7A表示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初始状态),并且图7B表示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以旋转角为约30度的方式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之后的状态)。其中,图7A及图7B都是俯视图。

安全气囊51包含具有如大致长方体等那样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的主体部54和设置于该主体部54中的后方中央部的凹部56。

以下,将上述的安全气囊51也称为正面安全气囊51。

与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相关的控制部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动作的整体流程)与参照图4说明的情况相同。

控制部71在车辆1碰撞前,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表示车辆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步骤ST1)。

另外,控制部71基于预测出的碰撞形态,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步骤ST2)。

在由控制部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完全重叠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7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包含正面安全气囊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判断为不需要旋转该安全气囊模块50。在这种情况下,乘客的头部撞上凹部56的内部(最深部)。

在由控制部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斜向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7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包含正面安全气囊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判断为需要旋转该安全气囊模块50。该控制部71以一边使凹部56朝向与碰撞的预定角度相对应的撞击的输入方向或乘客倾倒的方向一边使安全气囊50展开的方式,判断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即,控制部71以通过凹部56朝向与碰撞的预定角度相对应的撞击的输入方向或乘客的倾倒方向,使乘客撞上基于该凹部56的撞击吸收面的方式,来判断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另外,控制部71基于乘客的体格或乘客体重、车辆1的碰撞预定速度、以及车辆1的碰撞的预定角度,微调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以便能够利用凹部56支撑乘客。具体而言,控制部71微调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角,以使乘客的头部不是撞上凹部56的内部(最深部),而是撞上该凹部56的内部(侧面部)。

在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的情况下,控制部71通过解除锁定机构68,并通过促动器61使安全气囊模块50驱动(步骤ST3)。即,控制部71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并且使安全气囊51展开。由此,能够使安全气囊51以凹部56朝向坐在副驾驶座椅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的方式展开。其后,控制部71通过使锁定机构68工作,将安全气囊模块50锁定成不能旋转的状态。

在不需要驱动安全气囊模块50的情况下,控制部71不使促动器61驱动,而结束动作。

如上所述,在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中,通过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能够使安全气囊51以凹部56朝向坐在副驾驶座椅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的方式展开。在这种情况下,乘客倾倒而撞上展开后的安全气囊51中的凹部56。并且,乘客的头部在凹部56的内部抵接的位置可以根据碰撞形态进行调整。由此,不仅在完全重叠碰撞时,而且在偏置碰撞时或斜向碰撞时,也能够利用安全气囊51中的凹部56支撑乘客。因而,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同样,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1-4.结构例4>

接着,对结构例4的保护装置2进行说明。

结构例4的保护装置2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不同,具备在副驾驶座椅24的旁边(侧方)可展开的安全气囊51。结构例4的保护装置2的结构及动作除在这里说明的结构及动作以外,其余都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结构及动作相同。

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相对应的构成元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该构成元件的说明。

图8A、图8B及图9表示结构例4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图8A及图8B表示例如大人乘坐在车辆1上的状态,并且图9表示孩子乘坐在车辆1上的状态。其中,图8A是俯视图,并且图8B及图9都是侧视图。

安全气囊模块50例如设置于副驾驶座椅24中的靠背部42的内部。

旋转机构62安装于上下方向上的靠背部42(座椅框架)的大致中央部。

安全气囊51具有如大致薄板形状等那样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

以安全气囊51在与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轴大致正交的方向(展开方向)上可向前展开的方式安装模块底座53。安全气囊51以模块底座53为中心可展开。在初始状态下,安全气囊51可以从副驾驶座椅24中的靠背部42向前方水平地展开。另外,在安全气囊模块50以旋转角成为规定的旋转角的方式进行旋转的状态下,安全气囊51可以向相对于水平方向仅倾斜了规定的旋转角的方向展开。安全气囊51的展开方向随着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而微妙地变化。

在副驾驶座椅24中的靠背部42设置有座套43,在该座套43上设置有例如多个断裂部81。由此,在座套43的内部展开的安全气囊51通过利用断裂部81突破座套43,能够向该座套43的外部展开。

以下,将上述的安全气囊51也称为侧安全气囊51。

与结构例4的保护装置2相关的控制部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动作的整体流程)与参照图4说明的情况相同。

控制部71在车辆1的碰撞前,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表示车辆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步骤ST1)。

该控制部71基于车辆1的内部的拍摄图像等,预测乘客的乘车位置、以及乘客的体格或乘客的体重,进而,预测伴随着撞击而来的乘客的倾倒方向和安全气囊51的初始展开方向的一致度、以及乘客和车辆1的内装部件的距离。

接着,控制部71基于预测出的碰撞形态,判断是否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及旋转角(步骤ST2)。该旋转角可以是离散值,也可以是连续值。

在乘客的体格为普通的情况下,控制部71判断为不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

在乘客的体格小的情况下,控制部71判断为需要使安全气囊模块50以旋转角成为规定角度(例如,10度)的方式向下旋转。

在需要旋转安全气囊模块50的情况下,控制部71通过解除锁定机构68,并通过促动器61使安全气囊模块50驱动(步骤ST3)。即,控制部71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并且使安全气囊51展开。其后,控制部71通过使锁定机构68工作,将安全气囊模块50锁定成不能旋转的状态。

在不需要驱动安全气囊模块50的情况下,控制部71不使促动器61驱动,而结束动作。

由此,能够根据在副驾驶座椅24上就座的乘客的体格而使安全气囊51展开。

如上所述,在结构例4的保护装置2中,通过使安全气囊模块50旋转,能够使侧安全气囊51展开成与坐在副驾驶座椅24上的乘客的体格等相应的状态。由此,在也考虑了乘客的体格等以后,不管碰撞形态如何,都能够利用侧安全气囊51支撑乘客。因而,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相同,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1-5.结构例5>

接着,对结构例5的保护装置2进行说明。

结构例5的保护装置2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不同,具备在横排长座28的上方可展开的乘客间安全气囊51。

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的构成元件相对应的构成元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该构成元件的说明。

图10表示结构例5的保护装置2的结构。

促动器61包含旋转机构62、位移部件91、以及线92。

位移部件91配置于横排长座28的大致中央部(中央的就座位置),并且埋设于该横排长座28。该位移部件91根据坐在横排长座28(就座位置)上的乘客的重量而位移。

线92直接将位移部件91和旋转机构62的可动板64连结。

安全气囊模块50的结构例如与图3所示的情况相同。

安全气囊51例如具有在一个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该安全气囊51在初始状态下,可展开成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并且在安全气囊模块50以旋转角成为90度的方式进行旋转后的状态下,可展开成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

与结构例5的保护装置2相关的控制部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50的旋转动作的整体流程)与参照图4说明的情况相同。

在乘客坐在横排长座28中的大致中央的就座位置上的情况下,位移部件91根据乘客的重量进行位移,并且线92根据位移部件91的位移,使旋转机构62的可动板64旋转。

在乘客未坐在横排长座28中的大致中央的就座位置上的情况下,因为旋转机构62的可动板64不旋转,所以安全气囊51展开成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

在乘客坐在横排长座28中的大致中央的就座位置上的情况下,因为旋转机构62的可动板64以旋转角成为90度的方式旋转,所以安全气囊51展开成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

因而,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相同,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2.车辆用保护装置(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进行说明。该保护装置例如具有用下述的各结构例1~3进行说明的结构。

<2-1.结构例1>

首先,对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进行说明。

[应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

应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的车辆101例如具有以下说明的结构。

图11A及图11B是示意地表示应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的车辆101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1A是车辆101的俯视图,并且图11B是车辆101的侧视图。

车辆101的结构例如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车辆1的结构(参照图1A及图1B)大致相同。

即,车辆101具有乘客厢、前车厢及后车厢。该乘客厢由地板111、一对A柱112、一对B柱113、以及一对C柱114形成。一对A柱112和一对C柱114由一对车顶纵梁115连结,在该一对车顶纵梁115上接合有车顶板116。

在地板111和一对A柱112之间配置有例如脚踏板117,并且在该脚踏板117的上方配置有例如仪表板118。在由仪表板118、一对A柱112、和车顶板116包围的空间内,嵌入有前挡风玻璃119。在一对C柱114之间的空间内,嵌入有后挡风玻璃120。在宽度方向上的地板111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接合有一对侧梁121。

在地板111上形成有例如中央通道122,在该中央通道122的下方配置有驱动轴等。

在地板111的前方部安装有前排座椅,该前排座椅例如包括两个就座用的座椅(驾驶员座椅123及副驾驶座椅124)。驾驶员座椅123例如包含座部141和安装于该座部141的靠背部142。副驾驶座椅124例如与上述的驾驶员座椅123同样,包含座部141及靠背部142。在驾驶员座椅123和副驾驶座椅124之间配置有上述的中央通道122。在中央通道122的上方,配置有变速杆125、侧制动杆及作为内装部件的座间储物箱126等。

在驾驶员座椅123及副驾驶座椅124各自的前方配置有例如仪表板118。在驾驶员座椅123的前方配置有方向盘127。

在地板111的后方部安装有后排座椅,该后排座椅例如包括一个就座用的座椅(横排长座128)。横排长座128例如与上述的驾驶员座椅123同样,包含座部141及靠背部142。该横排长座28例如具有与地板111的宽度同等的宽度。

[保护装置的结构]

在该车辆101上,为了在碰撞时保护乘客等,搭载有保护装置102。

图12表示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1的结构。

保护装置102具备安全气囊模块150、促动器161、以及控制部171。

安全气囊模块150包含安全气囊151、充气装置152、以及模块底座153。

安全气囊151是缝制成袋状的布等。

充气装置152包含收纳火药及高压气体等的小型罐等,使安全气囊151展开。该充气装置152与安全气囊151连结。

模块底座153是金属板等。在该模块底座153上固定有安全气囊151及充气装置152等。

安全气囊151可以从模块底座153向规定的方向(展开方向)展开。

促动器161以可以变更车辆101和安全气囊模块15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方式将该安全气囊模块150安装于车辆101。具体而言,安全气囊模块150可以一边改变方向一边移动,即,可以摆动。该促动器161包含摆动机构162、驱动电机166、联动机构167、以及锁定机构168。

摆动机构162使安全气囊模块150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辆101。该摆动机构162包含以一端部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辆101的L字形臂163。在L字形臂163的另一端部固定有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模块底座153。由此,安全气囊模块150以以摆动机构162的旋转轴为中心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辆101。

驱动电机166包含直流电机等。该驱动电机166安装于车辆101。

联动机构167包含多个齿轮等。该联动机构167配置在驱动电机166和L字形臂163之间。由此,因为L字形臂163利用驱动电机166的驱动力可摆动,所以安全气囊模块150相对于车辆101可相对地摆动。因而,联动机构167能够使安全气囊模块150摆动。此外,联动机构167也可以经由线将驱动电机166和L字形臂163连结。在这种情况下,线由控制部171驱动,并且安全气囊模块150可利用该线进行摆动。

锁定机构168在安全气囊151展开时,锁定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该锁定机构168包含设置于车辆101的钩等,通过在安全气囊151展开之前将钩挂在L字形臂163上,来阻止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由此,安全气囊模块150在车辆101和安全气囊模块150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促动器161被变更的状态下,能够使该安全气囊151展开。更具体而言,安全气囊模块150在利用驱动电机166摆动到规定位置(摆动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安全气囊151展开。

图13A及图13B表示图12所示的保护装置10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其中,图13A是俯视图,并且图13B是侧视图。

安全气囊模块150例如设置在车辆101的内装部件即仪表板118的内部。

促动器161的L字形臂163以安装于车辆101的一端部位于副驾驶座椅124的下方的方式固定于地板111。该L字形臂163在从副驾驶座椅124向前方延伸以后,再向仪表板118的内部弯曲。安全气囊模块150在仪表板118的内部以朝向后方的方式安装于L字形臂163的另一端部。L字形臂163在初始状态下,从副驾驶座椅124笔直地向前方延伸。在该初始状态下,安全气囊模块150在副驾驶座椅124的前方,与该副驾驶座椅124正对。该L字形臂163通过利用驱动电机166进行驱动,以副驾驶座椅124为旋转中心可向左方向或右方向摆动。安全气囊模块150在乘客就座的副驾驶座椅124中的就座位置的周围,可沿其周向移动。

安全气囊151具有如大致长方体等那样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以安全气囊151可以向副驾驶座椅124笔直地展开的方式模块底座153。由此,安全气囊151即使在促动器161的L字形臂163从初始位置向左方向或右方向摆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与副驾驶座椅124相对的状态。即使在L字形臂163从初始位置向外侧方向摆动了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安全气囊151控制成朝向在车辆101的内部坐在靠近中央的乘客的状态。

在仪表板118上设置有例如随着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可选择性地断裂的多个断裂部181。多个断裂部181例如在配置于仪表板118的内部的安全气囊模块150的可动范围内,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由此,在仪表板118的内部展开的安全气囊151通过利用断裂部181选择性地突破仪表板118,能够从该仪表板118向后方展开。

以下,将上述的安全气囊151也称为正面安全气囊151。

控制部171判断后述的车辆101的碰撞形态,并且控制通过促动器161变更的车辆101和安全气囊模块150的相对位置关系。该控制部171包含微型计算机等。微型计算机包含CPU、ROM、RAM、输入输出端口及用于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系统总线等。ROM存储有用于控制保护装置102的动作的程序等。CPU主要将存储于ROM的程序读入到RAM内,并且执行该程序。由此,微型计算机作为保护装置102的控制部171发挥功能。

在输入输出端口上连接有充气装置152、驱动电机166、锁定机构168及各种检测部等。各种检测部包含:从乘客厢拍摄车辆101的前方等车外的车外照相/摄像机172、拍摄车辆101的内部的车内照相/摄像机173、加速度传感器174、车速传感器175及转向角传感器176等。控制部171基于从上述的各种检测部输入的信息,控制保护装置102的动作。该控制部171通过促动器161控制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

[保护装置的动作]

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例如如下说明的那样进行动作。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控制部1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控制部171周期性地执行图14所示的动作。

控制部171在车辆101碰撞之前,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表示车辆10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步骤ST1)

这里,表示车辆10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例如包含如车辆101的外部的拍摄图像等那样用于预测车辆101的碰撞形态的输入信息、车辆101的碰撞时的输入信息、及如车辆101的内部的拍摄图像等那样表示车辆101的内部状况及外部状况的输入信息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该碰撞形态例如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包含完全重叠碰撞、偏置碰撞、斜向碰撞及侧面碰撞等。碰撞时的车辆101的行为及乘客的行为等根据该碰撞形态的差异而变化。

因此,在车辆101碰撞前的碰撞形态的预测判断中,控制部171首先基于表示车辆10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具体而言,控制部171基于车辆101的外部的拍摄图像等,预测车辆101分别相对于前方车辆、对向车辆及建筑物的相对位置、以及车辆101分别相对于它们的相对速度,进而,预测安全气囊151的初始展开方向和撞击的输入方向的一致度、撞击的大小。

另外,控制部171基于车辆101的内部的拍摄图像等,预测有无乘客、乘客的乘车位置、乘客的体格(体型)、以及乘客的体重,进而,预测伴随着撞击而来的乘客的倾倒方向和安全气囊151的初始展开方向的一致度、以及乘客和车辆101的内装部件的距离。

这样,控制部171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此外,控制部171不仅在车辆101的碰撞前的平常时间,而且在车辆101的碰撞中,也可以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接着,控制部171基于预测出的碰撞形态,判断是否需要摆动安全气囊模块150及摆动角(步骤ST2)。该摆动角既可以是离散值,也可以是连续值。

在由控制部1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完全重叠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171判断为不需要摆动驱动包含正面安全气囊1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150。

在由控制部1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斜向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171判断为需要摆动包含正面安全气囊1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150。

另外,控制部171判断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角。该控制部171以能够使安全气囊模块150摆动到在连接车辆101的碰撞预定部和乘客的头部的直线上的位置的方式判断摆动角。

在乘客的体格大的情况下,控制部171根据该乘客的体格来增减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角。具体而言,因为在乘客的体格大的情况下,安全气囊151的变形有可能增大,所以控制部171减小摆动角。

在需要摆动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情况下,控制部171通过解除锁定机构168,并通过促动器161使安全气囊模块150驱动(步骤ST3)。即,控制部171使安全气囊模块150摆动,并且使安全气囊151展开。由此,能够使安全气囊151以从坐在副驾驶座椅1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朝向该乘客的方式展开。其后,控制部171通过使锁定机构168工作,在安全气囊模块150摆动后的位置,将该安全气囊模块150锁定成不能摆动的状态。

在不需要驱动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情况下,控制部171不使促动器161驱动,而结束动作。

这样,在车辆101碰撞前,使安全气囊模块150适当摆动,并且控制部171通过执行与图14所示的动作不同的碰撞判断动作,来判断碰撞的发生。

在碰撞判断动作中,控制部171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各种检测信息,判断碰撞的发生。

在车辆101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控制部171向充气装置152输出点火信号。该控制部171调整向充气装置152输出点火信号的定时,以使乘客能够在安全气囊151展开到最大尺寸的定时、安全气囊151即将展开到最大尺寸之前的定时、或者安全气囊151刚刚展开到最大尺寸之后的定时,撞上安全气囊151。

安全气囊模块150在充气装置152被输入点火信号后使火药点燃,从而将高压气体喷入安全气囊151内。由此,安全气囊151展开。安全气囊151在随着高压气体的流入而开始展开以后,通过利用断裂部181突破仪表板118,展开到最大尺寸。此后,当安全气囊151的内压进一步升高时,就开始从该安全气囊151释放气体,所以该安全气囊151变瘪。通过乘客撞上该展开后的安全气囊151,与该乘客撞上车辆101的内装部件等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护乘客。

另外,在车辆101碰撞之前,通过安全气囊模块150适当摆动,不管坐在副驾驶座椅1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如何,都能够使安全气囊151以从乘客倾倒的方向朝向该乘客的方式展开。

在碰撞形态为完全重叠碰撞的情况下,控制部171能够使安全气囊151在副驾驶座椅124的正面从前方向后展开。

在碰撞形态为斜向碰撞的情况下,控制部171能够使安全气囊151从坐在副驾驶座椅1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向位于斜后方向的乘客展开。

[保护装置的作用及效果]

如上所述,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中,在坐在副驾驶座椅124上的乘客的周围,安全气囊模块150可以沿其周向摆动。安全气囊151不管碰撞形态如何,都能够从坐在副驾驶座椅1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向该乘客展开。由此,例如,不仅在完全重叠碰撞时,而且在偏置碰撞时或斜向碰撞时,也能够利用从与乘客正对的方向展开的安全气囊151支撑该乘客。因而,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2-2.结构例2>

接着,对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102进行说明。

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102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不同,具备在如前挡风玻璃119的前方等那样车辆101的外部可展开的安全气囊151。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102的结构及动作除下面说明的结构及动作以外,其余都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的结构及动作相同。

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的构成元件相对应的构成元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该构成元件的说明。

图15表示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10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

促动器161的摆动机构162包含一端部以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辆101的长臂164。在长臂164的另一端部,固定有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模块底座153。

长臂164的一端部在发动机罩的下方固定于车辆101。长臂164在发动机罩的下方向后方延伸。安全气囊模块150在发动机罩的下方,以向前向上的方式安装于长臂164的另一端部。由此,安全气囊模块150按照以摆动机构162的旋转轴为中心可摆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辆101。该安全气囊模块150可以移动,以使安全气囊151能够朝向碰撞车辆101的碰撞物展开。

长臂164在初始状态下,向前后方向延伸。该长臂164利用驱动电机166,可以向左方向或右方向摆动。安全气囊模块150在车辆101的前端中央部的周围,可以沿其周向移动。

安全气囊151具有如大致圆柱状等那样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该安全气囊151可以在前挡风玻璃119的前方展开。

以下,将上述的安全气囊151也称为骑自行车者安全气囊151。

与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102相关的控制部1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动作的整体流程)与参照图14说明的情况相同。

控制部171在车辆101碰撞前,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表示车辆10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步骤ST1)。

该控制部171基于车辆101的外部的拍摄图像等,预测该车辆101与自行车碰撞的情况。

接着,控制部171基于预测出的碰撞形态,判断是否需要摆动安全气囊模块150及摆动角(步骤ST2)。

由控制部1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车辆101和汽车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171判断为不需要包含骑自行车者安全气囊1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动作。

在由控制部1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车辆101和自行车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171判断为需要包含骑自行车者安全气囊1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动作。

另外,控制部171判断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摆动角。具体而言,控制部171通过基于车辆101的移动方向及速度、和自行车的移动方向及速度,预测车辆101的碰撞预定部、以及碰撞后的骑自行车者安全气囊151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可以使安全气囊模块150摆动到在该骑自行车者安全气囊151的移动方向的延长线上的位置的摆动角。

在需要摆动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情况下,控制部171通过解除锁定机构168,并通过促动器161使安全气囊模块150驱动(步骤ST3)。即,控制部171使安全气囊模块150摆动,并且使安全气囊151展开。由此,能够使安全气囊151从骑自行车者在碰撞后进行移动的方向朝向该骑自行车者展开。其后,控制部171通过使锁定机构168工作,在安全气囊模块150摆动后的位置,将该安全气囊模块150锁定成不能摆动的状态。

在不需要驱动安全气囊模块150的情况下,控制部171不使促动器161驱动,而结束动作。

如上所述,在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102中,可以在前挡风玻璃119的前方为保护骑自行车者而展开的安全气囊模块150能够朝向该骑自行车者在碰撞后进行移动的方向摆动。由此,不管与骑自行车者的碰撞形态如何,安全气囊151都能够从该骑自行车者移动的方向展开,所以能够利用该展开的安全气囊151支撑乘客。因而,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相同,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2-3.结构例3>

接着,对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102进行说明。

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102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不同,具备在副驾驶座椅124的上方可展开的正面安全气囊151。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102的结构及动作除下面说明的结构及动作以外,其余都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的结构及动作相同。

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的构成元件对应的构成元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构成元件的说明。

图16表示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102的结构。

促动器161包含摆动机构162、位移部件191、以及线192。

位移部件191设置于副驾驶座椅124中的就座位置的下方。该位移部件191根据坐在副驾驶座椅124中的就座位置上的乘客的载荷可位移。

线192将位移部件191和L字形臂163直接连结。

在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102中,在乘客坐在副驾驶座椅124的就座位置中的大致中央部的情况下,位移部件191不位移。

与此相对,在乘客坐在副驾驶座椅124的就座位置中的、如施加给该副驾驶座椅124的载荷偏向一侧那样大致内侧部或大致外侧部的情况下,位移部件191进行位移。线192通过根据位移部件191的位移将L字形臂163向位移方向引导,使该L字形臂163摆动。

因而,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102同样,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3.车辆用保护装置(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装置进行说明。该保护装置例如具有用下述的各结构例1~3进行说明的结构。

<3-1.结构例1>

首先,对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进行说明。

[应用保护装置的车辆的结构]

应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的车辆201例如具有下面说明的结构。

图17A及图17B是示意地表示应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的车辆201的结构的图。其中,图17A是俯视图,并且图17B是侧视图。

车辆201的结构例如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车辆1的结构(参照图1A及图1B)大致相同。

即,车辆201具有乘客厢、前车厢及后车厢。该乘客厢由地板211、一对A柱212、一对B柱213、以及一对C柱214形成。一对A柱212和一对C柱214经由一对车顶纵梁215连结,在该一对车顶纵梁215上接合有车顶板216。

在地板211和一对A柱212之间配置有例如脚踏板217,并且在该脚踏板217的上方配置有例如仪表板218。在由仪表板218、一对A柱212、及车顶板216包围的空间内,嵌入有前挡风玻璃219。在一对C柱214之间的空间内,嵌入有后挡风玻璃220。在宽度方向上的地板211的两端部接合有一对侧梁221。

在地板211上形成有例如中央通道222,在该中央通道222的下方配置有驱动轴等。

在地板211的前方部安装有前排座椅,该前排座椅例如包括两个就座用的座椅(驾驶员座椅223及副驾驶座椅224)。驾驶员座椅223例如包含座部241和安装于该座部241的靠背部242。副驾驶座椅224例如与上述的驾驶员座椅223同样,包含座部241及靠背部242。在驾驶员座椅223和副驾驶座椅224之间配置有上述的中央通道222。在中央通道222的上方,配置有变速杆225、侧制动杆及作为内装部件的座间储物箱226等。

在驾驶员座椅223及副驾驶座椅224各自的前方配置有例如仪表板218。在驾驶员座椅223的前方配置有方向盘227。

在地板211的后方部安装有后排座椅,该后排座椅例如包括一个就座用的座椅(横排长座228)。横排长座228例如与上述的驾驶员座椅223同样,包含座部241及靠背部242。该横排长座228例如具有与地板211的宽度同等的宽度。

[保护装置的结构]

在该车辆201上,为了在碰撞时保护乘客等,搭载有保护装置202。

图18是表示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的结构的图。

保护装置202具备安全气囊模块250、促动器261、及控制部271。

安全气囊模块250包含安全气囊251、充气装置252、以及模块底座253。

安全气囊251是缝制成袋状的布等。

充气装置252包含收纳火药及高压气体等的小型罐等,使安全气囊251展开。该充气装置252与安全气囊251连结。

模块底座253是金属板等。在该模块底座253上固定有安全气囊251及充气装置252。

安全气囊251可以从模块底座253向规定的方向(展开方向)展开。

促动器261以可以变更车辆201和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方式将该安全气囊模块250安装于车辆201。具体而言,安全气囊模块250可以沿规定的轨道移动。该促动器261包含移动机构262、驱动电机266、联动机构267、以及锁定机构268。

移动机构262以可以使安全气囊模块250相对于车辆201相对移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辆201。该移动机构262包含固定于车辆201的长条导轨263。安全气囊模块250以可以沿该长条导轨263的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长条导轨263。

驱动电机266包含直流电机等。该驱动电机266安装于车辆201。

联动机构267包含线及线轴等。线轴安装于驱动电机266。线的一端部固定于安全气囊模块250的模块底座253,并且该线的另一端部固定于线轴。由此,安全气囊模块250利用驱动电机266的驱动力,可以沿长条导轨263移动。此外,联动机构267也可以包含多个齿轮等。

锁定机构268在安全气囊251展开时,锁定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该锁定机构268包含设置于安全气囊模块250的模块底座253的钩,通过在使安全气囊251展开之前将钩挂在长条导轨263上,来阻止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由此,安全气囊模块250在利用驱动电机266进行移动后的位置,能够使安全气囊251展开。

图19A及图19B表示保护装置20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其中,图19A及图19B都是主视图。

安全气囊模块250例如设置于作为车辆201的内装部件的顶盖231的内部。

促动器261的长条导轨263在横排长座228的上方,固定于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车顶横梁230。车顶横梁230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分别固定于一对车顶纵梁215。安全气囊模块250朝向下方安装。安全气囊模块250的初始位置是距宽度方向上的车顶横梁230的端部为相当于该车顶横梁230的宽度的1/3的位置。在该初始位置,安全气囊模块250位于设置在横排长座228的多个就座位置中的中央的就座位置和外侧的就座位置之间的区域内,并且位于这些就座位置的上方。另外,安全气囊模块250通过利用驱动电机66进行驱动,可以从初始位置开始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安全气囊25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该安全气囊251在安全气囊模块250从初始位置开始向左方向或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向横排长座228展开。

在乘客厢的天花板上设置有作为车辆201的内装部件的顶盖231,在该顶盖231上设置有例如根据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位置可选择性地断裂的多个断裂部281。多个断裂部281沿着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方向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由此,在顶盖231的内部展开的安全气囊251通过利用断裂部281选择性地突破顶盖231,能够从该顶盖231向下方展开。

以下,将上述的安全气囊251也称为车顶安全气囊251。该车顶安全气囊251可以向肩等乘客的特定部位展开。

控制部271判断后述的车辆201的碰撞形态,并且控制通过促动器261变更的车辆201和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相对位置关系。该控制部271包含微型计算机等。微型计算机包含CPU、ROM、RAM、输入输出端口及用于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的系统总线等。ROM存储有用于控制保护装置202的动作的程序等。CPU主要将存储于ROM的程序读入到RAM内,并且执行该程序。由此,微型计算机作为保护装置202的控制部271发挥功能。

在输入输出端口上连接有充气装置252、驱动电机266、锁定机构268及各种检测部等。各种检测部包含:从乘客厢拍摄车辆201的前方等外部的车外照相/摄像机272、拍摄车辆201的内部的车内照相/摄像机273、加速度传感器274、车速传感器275及转向角传感器276等。控制部271基于从上述的各种检测部输入的信息,控制保护装置202的动作。该控制部271通过促动器261控制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

[保护装置的动作]

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例如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进行动作。

图20是表示图18所示的控制部2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动作的流程)的流程图。控制部271周期性地执行图20所示的动作。

控制部271在车辆201碰撞之前,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表示车辆20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步骤ST1)

这里,表示车辆20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例如包含如车辆201的外部的拍摄图像等那样用于预测车辆201的碰撞形态的输入信息、车辆201的碰撞时的输入信息、及如车辆201的内部的拍摄图像等那样表示车辆201的内部状况及外部状况的输入信息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该碰撞形态例如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包含完全重叠碰撞、偏置碰撞、斜向碰撞及侧面碰撞等。碰撞时的车辆201的行为及乘客的行为等根据该碰撞形态的差异而变化。

因此,在车辆201碰撞前的碰撞形态的预测判断中,控制部271首先基于表示车辆201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具体而言,控制部271基于车辆201的外部的拍摄图像等,预测车辆201分别相对于前方车辆、对向车辆及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和车辆201分别相对于它们的相对速度,进而,预测安全气囊251的初始展开方向和撞击的输入方向的一致度、撞击的大小。

另外,控制部271基于车辆201的内部的拍摄图像等,预测有无乘客、乘客的就座位置、乘客的体格(体型)、以及乘客的体重,进而,预测伴随着撞击而来的乘客的倾倒方向和安全气囊251的初始展开方向的一致度、乘客和车辆201的内装部件的距离。

这样,控制部271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此外,控制部271不仅在车辆201的碰撞前的平常时间,而且在车辆201的碰撞中,也可以预测判断碰撞形态。

接着,控制部271基于预测出的碰撞形态,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安全气囊模块250及移动量(步骤ST2)。该移动量既可以是离散值,也可以是连续值。

在由控制部2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侧面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271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包含车顶安全气囊2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250及移动量。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271基于乘客相对于横排长座228的乘车位置,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安全气囊模块250及移动量。

在横排长座228上坐有三位乘客的情况下,控制部271判断为不需要使安全气囊模块250移动。

在仅在横排长座228中的外侧的就座位置上坐有矮个子的乘客的情况下,控制部271判断为需要使安全气囊模块250移动。该控制部271根据乘客的体格判断移动量,以使安全气囊251可以在该乘客附近展开。

在需要使安全气囊模块250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271通过解除锁定机构268,并通过促动器261使安全气囊模块250驱动(步骤ST3)。即,控制部271使安全气囊模块250移动,并且使安全气囊251展开。由此,能够使安全气囊251以不在坐在横排长座228上的多个乘客之间产生间隙的方式展开。其后,控制部271通过使锁定机构268工作,将安全气囊模块250锁定成不能移动的状态。

在不需要使安全气囊模块250移动的情况下,控制部271不使促动器261驱动,结束动作。

这样,在车辆201碰撞前,使安全气囊模块250适当移动,并且控制部271通过执行与图20所示的动作不同的碰撞判断动作,来判断碰撞的发生。

在碰撞判断动作中,控制部271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各种检测信息,判断车辆201碰撞的发生。

在车辆201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控制部271向充气装置252输出点火信号。该控制部271调整向充气装置252输出点火信号的定时,以使乘客能够在安全气囊251展开到最大尺寸的定时、安全气囊251即将展开到最大尺寸之前的定时、或者安全气囊251刚刚展开到最大尺寸之后的定时,撞上安全气囊251。

安全气囊模块250在充气装置252被输入点火信号后使火药点燃,从而将高压气体喷入安全气囊251内。由此,安全气囊251展开。安全气囊251在随着高压气体的流入而开始展开以后,通过利用断裂部281突破顶盖231,展开到最大尺寸。此后,当安全气囊251的内压进一步升高时,就开始从该安全气囊251释放气体,所以该安全气囊251变瘪。通过乘客撞上该展开后的安全气囊251,与该乘客撞上车辆201的内装部件等的情况相比,能够保护乘客。

另外,在车辆201碰撞之前,通过使安全气囊模块250适当移动,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使安全气囊251在该乘客附近展开。

在横排长座228上坐有三位乘客的情况下,安全气囊251在初始状态下直接展开。因而,能够使安全气囊251在相邻的两位乘客之间的区域内展开。即,能够以乘客彼此不直接撞上的方式使该安全气囊251展开。

在仅在横排长座228中的外侧的就座位置上坐有矮个子乘客的情况下,安全气囊251在安全气囊模块250被移动的状态下展开。由此,能够一边减小在坐在横排长座228中的外侧的就座位置上的矮个子乘客和展开后的安全气囊251之间产生的间隙,一边使该安全气囊251展开。

如上所述,在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中,能够使安全气囊251从横排长座228的上方展开,并且能够根据乘客的体格等使安全气囊251移动。由此,不管坐在横排长座228上的乘客的体格、乘客的人数及乘客的就座位置等如何,都能够利用安全气囊251支撑乘客。因而,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3-2.结构例2>

接着,对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02进行说明。

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02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不同,具备在副驾驶座椅224的前方可展开的安全气囊251。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02的结构及动作除下面说明的结构及动作以外,其余都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的结构及动作相同。

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1的构成元件对应的构成元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该构成元件的说明。

图21表示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02的构成元件的配置。

移动机构262的长条导轨263安装在配置于仪表板218的内部的转向支撑梁229上,并沿宽度方向延伸。转向支撑梁229从一对A柱212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延伸,并且固定于该一对A柱21。

安全气囊25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立体形状。以安全气囊251可向后展开的方式安装模块底座253。该安全气囊251可从模块底座253向后方展开。在初始状态下,安全气囊251可以从副驾驶座椅224的正面的位置向该副驾驶座椅224展开。另外,在从初始位置沿宽度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安全气囊251可以在从副驾驶座椅224稍向左右偏离的状态下展开。

在仪表板218上设置有例如多个断裂部281。多个断裂部281在旋转轴的周围以每隔规定的旋转角排列的方式配置。由此,在仪表板218的内部展开的安全气囊251通过利用断裂部281突破仪表板218,可以从该仪表板218向后方展开。

以下,将上述的安全气囊251也称为正面安全气囊251。

与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02相关的控制部271的动作(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动作的整体流程)与参照图20说明的情况相同。

控制部271在车辆201碰撞前,基于向输入输出端口输入的表示车身的内外状况的输入信息,预测判断碰撞形态(步骤ST1)。

接着,控制部271基于预测出的碰撞形态,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安全气囊模块250及移动量(步骤ST2)。该移动量可以是离散值,也可以是连续值。

例如,在由控制部2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完全重叠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27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包含正面安全气囊2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250及移动量,判断为不需要移动该安全气囊模块250。

例如,在由控制部271预测出的碰撞形态为斜向碰撞的情况下,该控制部271通过判断是否需要移动包含正面安全气囊251在内的安全气囊模块250及移动量,判断为需要移动安全气囊模块250。该控制部271以使安全气囊251朝向与碰撞的预定角度对应的撞击的输入方向或乘客的倾倒方向展开的方式判断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量。另外,控制部271基于乘客的体格或乘客的体重、以及碰撞的预定角度,微调安全气囊模块250的移动量,以便能够利用安全气囊251支撑乘客。

在需要移动安全气囊模块250的情况下,控制部271通过解除锁定机构268,并通过促动器261使安全气囊模块250驱动(步骤ST3)。即,控制部271使安全气囊模块250移动,并且使安全气囊251展开。由此,能够使安全气囊251向坐在副驾驶座椅2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展开。其后,控制部271通过使锁定机构268工作,将安全气囊模块250锁定成不能移动的状态。

在不需要移动安全气囊模块250的情况下,控制部271不使促动器261驱动,而结束动作。

如上所述,在结构例2的保护装置202中,安全气囊251可以向坐在副驾驶座椅224上的乘客倾倒的方向移动,并且安全气囊251可以向该乘客倾倒的方向展开。由此,乘客倾倒而撞上展开后的安全气囊251,所以不管碰撞形态如何,都会使乘客撞上该安全气囊251。另外,因为预先使安全气囊251移动,所以即使安全气囊251受到乘客斜向倾倒引起的载荷,也难以使该安全气囊251倾倒。由此,不仅在完全重叠碰撞时,而且在偏置碰撞时或斜向碰撞时,也能够利用安全气囊251支撑乘客。因而,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相同,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3-3.结构例3>

接着,对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02进行说明。

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02与上述的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不同,具备在横排长座228的上方可展开的安全气囊251。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02的结构及动作除下面说明的结构及动作以外,其余都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的结构及动作相同。

在下面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的构成元件相对应的构成元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该构成元件的说明。

图22表示结构例3的保护装置202的结构。其中,图22是主视图。

保护装置202的促动器261包含移动机构262、位移部件291、以及线292。

位移部件291设置在横排长座228中的外侧的就座位置的下方。该位移部件291可以根据在上述的就座位置中坐在横排长座228上的乘客的载荷而位移。

线292将位移部件291和模块底座253直接连结。

在横排长座228中的就座位置上坐有乘客的情况下,位移部件291不位移。

与此相对,在因在横排长座228中的外侧的就座位置上坐有乘客而赋予该横排长座228的载荷偏向一侧的情况下,位移部件291进行位移。线292根据位移部件291的位移使模块底座253向外侧移动。

因而,与结构例1的保护装置202相同,即使不重新追加安全气囊,也能够使可应对的碰撞形态的变型增加并保护乘客。

以上说明的几个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因而,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相关的详细内容不局限于在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种种变形,并且可以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