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3735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包括与车辆顶部可拆卸连接的多功能平台舱体,多功能平台舱体顶部设置有活动舱门并通过舱门控制机构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连接,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所述舱门控制机构和起落架锁控制机构通过数据线与控制电路板连接,控制电路板通过外部电源连接线与电源连接,控制电路板通过电信号与遥控操作终端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让无人机可以随时起飞,不需要组装,携带运输方便可以固定在车顶行李架上,全天候存放,可以同时存放多架无人机,飞起后操控者能跟上,可以让其飞到极限航程,然后自动降落到指定地点,不飞时可以及时充电的特点。
【专利说明】
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外延设备和汽车外延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的民用无人机技术及产业正蓬勃发展,无人机技术越来越成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无人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无人机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无人机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使需求也逐渐增多,目前无人机的很多应用不方便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旋翼无人机。主要体现在:无人机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充一次电只能飞行几十分钟;稍微大一点的无人机携带不方便,需要折叠或者拆下旋翼,起飞前再组装等等;虽然旋翼无人机起降不需要专用的场地,但是其旋翼还是很容易出现碰到物体而损坏,或伤人等;由于无人机飞行速度可以达到1000米/分钟左右,最大航程在25公里左右,操控者步行不能跟上,很容易就超出控制范围,为了回收无人机,只能让其飞行一半航程距离就返回;等等,这些不足也限制了其应用,每次飞行的时间还没有准备时间长。怎样让无人机可以随时起飞,不需要组装,携带运输方便可以固定在车顶行李架上,全天候存放,可以同时存放I架或多架无人机,飞起后操控者能跟上,可以让其飞到极限航程,然后自动降落到指定地点,不飞时可以充电等等,这些问题,现有技术中的无人机相关配件都不能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让无人机可以随时起飞,不需要组装,携带运输方便可以固定在车顶行李架上,全天候存放,可以同时存放多架无人机,飞起后操控者能跟上,可以让其飞到极限航程,然后自动降落到指定地点,不飞时可以及时充电的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
[0004]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包括与车辆顶部可拆卸连接的多功能平台舱体,多功能平台舱体顶部设置有活动舱门并通过舱门控制机构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连接,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所述舱门控制机构和起落架锁控制机构通过数据线与控制电路板连接,控制电路板通过外部电源连接线与电源连接,控制电路板通过电信号与遥控操作终端连接。通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方便使用和安装,当需要使用的时候将多功能平台舱体安装在车辆顶部,当不需要使用或者不需要安装在车辆顶部时可以拆卸取下。通过设置活动舱门,可以由遥控操作终端通过输入开启舱门或者闭合舱门的指令传输到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通过接收到的指令对活动舱门进行开启和关闭。在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设置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可以由遥控操作终端通过固定无人机和无人机起飞的指令传输到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通过接收到的指令对起落架锁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实现在无人机降落到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时对无人机的起落架进行锁紧从而达到对无人机进行固定的效果。同时设置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可以同时容纳多架不同的无人机,提高了整体效率,当一架无人机的电量快要耗尽的时候,可以将该无人机停回多功能平台舱体,将另一架电量充足的无人机继续起飞继续未完成的任务,大大延长了无人机在外使用的时间,也能够更好的完成指定任务提尚效率。
[0005]进一步的,所述舱门控制机构设置在活动舱门两端,舱门控制机构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之间通过舱门控制电机连接,舱门控制电机带动舱门控制机构进行旋转。当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启舱门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舱门控制电机进行转动,舱门控制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舱门控制机构向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旋转,舱门控制机构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活动舱门往舱体外侧打开,从而实现活动舱门的开启。当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关闭舱门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舱门控制电机进行反向转动,舱门控制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舱门控制机构远离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舱门控制机构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活动舱门向内收起,从而实现活动舱门的关闭。
[0006]进一步的,所述起落架锁控制机构通过起落架锁控制电机与多功能平台舱体连接,起落架锁控制电机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进行旋转。当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固定无人机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起落架锁控制电机进行转动,起落架锁控制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向远离舱体底部平面转动,然后待无人机起落架落入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内,再通过起落架锁控制电机反向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向靠近舱体底部平面转动对无人机起落架压紧,从而实现对无人机起落架的固定。当控制电路板接收到无人机起飞指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起落架控制电机进行转动,起落架锁控制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远离舱体底部平面转动,使得无人机起落架可以活动从而使得无人机可以实现起飞的目的。
[0007]进一步的,所述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内设置有无线信号发射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末端设置有电信号触点。通过设置无线信号发射器可以更好的定位无人机的降落位置,使得无人机能够准确的降落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内部,无线信号发射器发出位置信号使得无人机能够接收到该位置信号并通过无人机上的定位系统对该位置进行定位,使得无人机能够准确定位并降落在指定位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舱门控制机构包括与活动舱门连接的第一支杆和与舱门控制电机连接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设置在活动舱门一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活动舱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杆与第一支杆所呈角度不小于90°。通过将舱门控制机构分为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能够更好的带动活动舱门进行开启和关闭,通过第一支杆与活动舱门所在平面垂直,可以在舱门控制机构进行转动的同时,更省力的情况下对活动舱门进行控制,能够使得舱门控制电机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更好的对活动舱门进行控制。如果第一支杆与活动舱门如果存在一定锐角且不设置在活动舱门一侧的中间位置,则会在对活动舱门进行关闭和开启的过程中使得活动舱门不能达到完全关闭的效果,同时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更容易损坏。由此可见,将第一支杆设置在活动舱门的一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活动舱门所在平面垂直,能够使得活动舱门达到更好的闭合效果,也可以避免舱门控制机构的损坏从而进一步的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设置第二支杆与第一支杆所呈角度不小于90°,即第二支杆与第一支杆所呈角度不是锐角,由于第二支杆是与舱门控制电机连接,主要是通过舱门控制电机带动第二支杆进行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支杆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活动舱门进行开启和关闭,通过将第二支杆与第一支杆之间的角度设置不是锐角,能够使得第二支杆在转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将动能传递给第一支杆推动第一支杆进行转动,相同的电机功率下,能够更快地完成活动舱门的开启和关闭,能够在节省一定的动能和电能,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设置在舱体两端,不影响舱体内无人机放置。
[0009]进一步的,所述电信号触点与无人机起落架上的无线充电端或者无线数据传输端连接。通过电信号触点与无人机起落架上的无线充电端或者无线数据传输端连接,可以在停放无人机时对无人机进行充电和数据传输的目的。
[0010]进一步的,所述多功能平台舱体与车辆顶部之间留有空间,并通过固定装置与车辆顶部的车顶行李架可拆卸连接。通过多功能平台舱体与车辆顶部之间留有空间,,保证多功能平台舱体不会打扰车辆的正常使用。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设置有缓冲平台,缓冲平台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减震块。通过在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设置缓冲平台,并在缓冲平台底部设置若干个减震块,可以实现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的减震效果,避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无人机造成损害,因为无人机大多相对比较昂贵,保证其完整显得特别重要。
[0012]进一步的,所述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通过在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上设置减震装置,可以更好的保证无人机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不会造成任何损坏。
[0013]进一步的,所述活动舱门与多功能平台舱体接触位置设置有缓冲装置。通过在活动舱门上设置缓冲装置,避免了活动舱门与多功能平台舱体的直接接触,防止活动舱门在关闭和开启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使用对多功能平台舱体造成磨损,进一步的延长其使用寿命O
[00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活动舱门,可以由遥控操作终端通过输入开启舱门或者闭合舱门的指令传输到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通过接收到的指令对活动舱门进行开启和关闭。当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开启舱门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舱门控制电机进行转动,舱门控制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舱门控制机构向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旋转,舱门控制机构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活动舱门往舱体外侧打开,从而实现活动舱门的开启。当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关闭舱门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舱门控制电机进行反向转动,舱门控制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舱门控制机构远离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舱门控制机构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活动舱门向内收起,从而实现活动舱门的关闭。
[00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设置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可以由遥控操作终端通过固定无人机和无人机起飞的指令传输到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通过接收到的指令对起落架锁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实现在无人机降落到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时对无人机的起落架进行锁紧从而达到对无人机进行固定的效果。当控制电路板接收到固定无人机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起落架锁控制电机进行转动,起落架锁控制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向远离舱体底部平面转动,然后待无人机起落架落入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内,再通过起落架锁控制电机反向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向靠近舱体底部平面转动对无人机起落架压紧,从而实现对无人机起落架的固定。当控制电路板接收到无人机起飞指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起落架控制电机进行转动,起落架锁控制电机通过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远离舱体底部平面转动,使得无人机起落架可以活动从而使得无人机可以实现起飞的目的。
[0017]3、本实用新型同时设置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可以同时容纳多架不同的无人机,提高了整体效率,当一架无人机的电量快要耗尽的时候,可以将该无人机停回多功能平台舱体,将另一架电量充足的无人机继续起飞继续未完成的任务,大大延长了无人机在外使用的时间,也能够更好的完成指定任务提尚效率。
[0018]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无线信号发射器可以更好的定位无人机的降落位置,使得无人机能够准确的降落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内部,无线信号发射器发出位置信号使得无人机能够接收到该位置信号并通过无人机上的定位系统对该位置进行定位,使得无人机能够准确定位并降落在指定位置。
[0019]5、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舱门控制机构分为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能够更好的带动活动舱门进行开启和关闭,通过第一支杆与活动舱门所在平面垂直,可以在舱门控制机构进行转动的同时,更省力的情况下对活动舱门进行控制,能够使得舱门控制电机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更好的对活动舱门进行控制。如果第一支杆与活动舱门如果存在一定锐角且不设置在活动舱门一侧的中间位置,则会在对活动舱门进行关闭和开启的过程中使得活动舱门不能达到完全关闭的效果,同时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更容易损坏。由此可见,将第一支杆设置在活动舱门的一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活动舱门所在平面垂直,能够使得活动舱门达到更好的闭合效果,也可以避免舱门控制机构的损坏从而进一步的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设置第二支杆与第一支杆所呈角度不小于90°,即第二支杆与第一支杆所呈角度不是锐角,由于第二支杆是与舱门控制电机连接,主要是通过舱门控制电机带动第二支杆进行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支杆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活动舱门进行开启和关闭,通过将第二支杆与第一支杆之间的角度设置不是锐角,能够使得第二支杆在转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将动能传递给第一支杆推动第一支杆进行转动,相同的电机功率下,能够更快地完成活动舱门的开启和关闭,能够在节省一定的动能和电能,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设置在舱体两端,不影响舱体内无人机放置。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放置在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多功能平台舱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图2中活动舱门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1中多功能平台舱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图4中起落架锁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1、固定装置,2、无人机,3、多功能平台舱体,4、车顶行李架,5、车辆,6、舱门控制机构,6-1、第一支杆,6-2、第二支杆,7、活动舱门,8、外部电源连接线,9、控制电路板,1、舱门控制电机,11、数据线,12、电源线,13、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4、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5、无线信号发射器,16、无人机起落架,17、遥控操作终端,18、电信号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27]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与车辆5顶部车顶行李架4可拆卸连接的多功能平台舱体3,通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方便使用和安装,当需要使用的时候将多功能平台舱体3安装在车辆5顶部,当不需要使用或者不需要安装在车辆5顶部时可以拆卸取下。通过固定装置I将整个多功能平台舱体3固定在车顶行李架4上,可以实现和车辆5固定为一体,无人机2是在整机状态下放置在多功能平台舱体3内可以随车辆5移动,需要起飞时可以随时起飞,不需要无人机2工作时就固定在舱内,不需要对无人机2进行人工搬运,减少操控者体能消耗,并可以方便的实现长途运输。操控者可以乘坐在车内,对无人机2进行跟踪操控,车可以载着操控者跟上无人机2的飞行速度,实现极限航程的飞行,提高每次的飞行效率,大大扩展每次的飞行任务工作范围。
[0028]如图2和图3所示,多功能平台舱体3顶部设置有活动舱门7并通过舱门控制机构6与多功能平台舱体3侧壁连接,舱门控制机构6通过数据线7和电源线12与控制电路板9连接,控制电路板9通过外部电源连接线8与电源连接,控制电路板9通过电信号与遥控操作终端17连接。通过设置活动舱门7,可以由遥控操作终端17通过输入开启舱门或者闭合舱门的指令传输到控制电路板9,控制电路板9通过接收到的指令对活动舱门7进行开启和关闭。活动舱门7两端分别设置有舱门控制机构6,舱门控制机构6与多功能平台舱体3之间通过舱门控制电机10连接,舱门控制电机10带动舱门控制机构6进行旋转。当控制电路板9接收到开启舱门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舱门控制电机10进行转动,舱门控制电机10通过转动带动舱门控制机构6向多功能平台舱体3侧壁旋转,舱门控制机构6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活动舱门7往舱体外侧打开,从而实现活动舱门7的开启。当控制电路板9接收到关闭舱门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舱门控制电机1进行反向转动,舱门控制电机1通过转动带动舱门控制机构6远离多功能平台舱体3侧壁,舱门控制机构6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活动舱门7向内收起,从而实现活动舱门7的关闭。舱门控制机构6包括与活动舱门7连接的第一支杆6-1和与舱门控制电机10连接的第二支杆6-2,所述第一支杆6-1设置在活动舱门7—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活动舱门7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杆6-2与第一支杆6-1所呈角度不小于90°。通过将舱门控制机构6分为第一支杆6-1和第二支杆6-2能够更好的带动活动舱门7进行开启和关闭,通过第一支杆6-1与活动舱门7所在平面垂直,可以在舱门控制机构6进行转动的同时,更省力的情况下对活动舱门7进行控制,能够使得舱门控制电机10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更好的对活动舱门7进行控制。如果第一支杆6-1与活动舱门7存在一定锐角且不设置在活动舱门7—侧的中间位置,则会在对活动舱门7进行关闭和开启的过程中使得活动舱门7不能达到完全关闭的效果,同时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更容易损坏。由此可见,将第一支杆6-1设置在活动舱门7的一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活动舱门7所在平面垂直,能够使得活动舱门7达到更好的闭合效果,也可以避免舱门控制机构6的损坏从而进一步的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设置第二支杆6-2与第一支杆6-1所呈角度不小于90°,即第二支杆6-2与第一支杆6-1所呈角度不是锐角,由于第二支杆6-2是与舱门控制电机10连接,主要是通过舱门控制电机10带动第二支杆6-2进行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支杆6-1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活动舱门7进行开启和关闭,通过将第二支杆6-2与第一支杆6-1之间的角度设置不是锐角,能够使得第二支杆6-2在转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将动能传递给第一支杆6-1推动第一支杆6-1进行转动,相同的电机功率下,能够更快地完成活动舱门7的开启和关闭,能够在节省一定的动能和电能,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同时,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设置在舱体两端,不影响舱体内无人机放置。
[0029]如图4所示,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设置有两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通过数据线7和电源线12与控制电路板9连接,控制电路板9通过外部电源连接线8与电源连接,控制电路板9通过电信号与遥控操作终端17连接。实现无人机2降落和起飞过程都在多功能平台舱体3内,减少起降过程出现无人机旋翼因碰撞而损坏或伤人的可能性。在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设置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可以由遥控操作终端17通过固定无人机2和无人机2起飞的指令传输到控制电路板9,控制电路板9通过接收到的指令对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进行控制,实现在无人机2降落到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时对无人机起落架16进行锁紧从而达到对无人机2进行固定的效果。同时设置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可以同时容纳多架不同的无人机2,提高了整体效率,当一架无人机2的电量快要耗尽的时候,可以将该无人机2停回多功能平台舱体3,将另一架电量充足的无人机2继续起飞继续未完成的任务,大大延长了无人机2在外使用的总体时间,也能够更好的完成指定任务提高效率。根据需要放置多架无人机2,当一架或几架飞行,其余留在舱内充电,实现轮换飞行、轮换充电的功能,可以实现执行不间断的飞行任务。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通过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与多功能平台舱体3连接,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进行旋转。当控制电路板9接收到固定无人机2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进行转动,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通过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向远离舱体底部平面转动,然后待无人机起落架16落入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内,再通过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反向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向靠近舱体底部平面转动对无人机起落架16压紧,从而实现对无人机起落架16的固定。当控制电路板9接收到无人机起飞指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起落架控制电机14进行转动,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通过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远离舱体底部平面转动,使得无人机起落架16可以活动从而使得无人机可以实现起飞的目的。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内设置有无线信号发射器15,如图5所示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末端设置有电信号触点18。通过设置无线信号发射器15可以更好的定位无人机2的降落位置,使得无人机2能够准确的降落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内部,无线信号发射器15发出位置信号使得无人机2能够接收到该位置信号并通过无人机2上的定位系统对该位置进行定位,使得无人机2能够准确定位并降落在指定位置。电信号触点18与无人机起落架16上的无线充电端连接。通过电信号触点18与无人机起落架16上的无线充电端连接,可以在停放无人机2时对无人机2进行充电,可以随时通过车载电源给实现给无人机2实时充电。。
[0030]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设置有缓冲平台,缓冲平台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减震块。通过在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设置缓冲平台,并在缓冲平台底部设置若干个减震块,可以实现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3的减震效果,避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无人机2造成损害,因为无人机2大多相对比较昂贵,保证其完整显得特别重要。
[0031]实施例二:本实用新型包括与车辆5顶部车顶行李架4可拆卸连接的多功能平台舱体3,通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方便使用和安装,当需要使用的时候将多功能平台舱体3安装在车辆5顶部,当不需要使用或者不需要安装在车辆5顶部时可以拆卸取下。多功能平台舱体3与车辆5顶部之间留有空间,并通过固定装置I与车辆5顶部的车顶行李架4可拆卸连接。通过多功能平台舱体3与车辆5顶部之间留有空间,可以使得在正常行驶过程中保证车内的通风,同时也保证多功能平台舱体3不会打扰车辆的正常使用。
[0032]多功能平台舱体3顶部设置有活动舱门7并通过舱门控制机构6与多功能平台舱体3侧壁连接,舱门控制机构6通过数据线7和电源线12与控制电路板9连接,控制电路板9通过外部电源连接线8与电源连接,控制电路板9通过电信号与遥控操作终端17连接。通过设置活动舱门7,可以由遥控操作终端17通过输入开启舱门或者闭合舱门的指令传输到控制电路板9,控制电路板9通过接收到的指令对活动舱门7进行开启和关闭。活动舱门7两端分别设置有舱门控制机构6,舱门控制机构6与多功能平台舱体3之间通过舱门控制电机10连接,舱门控制电机10带动舱门控制机构6进行旋转。当控制电路板9接收到开启舱门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舱门控制电机10进行转动,舱门控制电机10通过转动带动舱门控制机构6向多功能平台舱体3侧壁旋转,舱门控制机构6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活动舱门7往舱体外侧打开,从而实现活动舱门7的开启。当控制电路板9接收到关闭舱门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舱门控制电机10进行反向转动,舱门控制电机10通过转动带动舱门控制机构6远离多功能平台舱体3侧壁,舱门控制机构6在旋转的同时带动活动舱门7向内收起,从而实现活动舱门7的关闭。舱门控制机构6包括与活动舱门7连接的第一支杆6-1和与舱门控制电机10连接的第二支杆6-2,所述第一支杆6-1设置在活动舱门7—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活动舱门7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杆6-2与第一支杆6-1所呈角度不小于90°。通过将舱门控制机构6分为第一支杆6-1和第二支杆6-2能够更好的带动活动舱门7进行开启和关闭,通过第一支杆6-1与活动舱门7所在平面垂直,可以在舱门控制机构6进行转动的同时,更省力的情况下对活动舱门7进行控制,能够使得舱门控制电机10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更好的对活动舱门7进行控制。如果第一支杆6-1与活动舱门7存在一定锐角且不设置在活动舱门7—侧的中间位置,则会在对活动舱门7进行关闭和开启的过程中使得活动舱门7不能达到完全关闭的效果,同时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更容易损坏。由此可见,将第一支杆6-1设置在活动舱门7的一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活动舱门7所在平面垂直,能够使得活动舱门7达到更好的闭合效果,也可以避免舱门控制机构6的损坏从而进一步的延长其使用寿命。通过设置第二支杆6-2与第一支杆6-1所呈角度不小于90°,即第二支杆6-2与第一支杆6-1所呈角度不是锐角,由于第二支杆6-2是与舱门控制电机10连接,主要是通过舱门控制电机10带动第二支杆6-2进行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一支杆6-1进行转动进而带动活动舱门7进行开启和关闭,通过将第二支杆6-2与第一支杆6-1之间的角度设置不是锐角,能够使得第二支杆6-2在转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将动能传递给第一支杆6-1推动第一支杆6-1进行转动,相同的电机功率下,能够更快地完成活动舱门7的开启和关闭,能够在节省一定的动能和电能,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
[0033]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通过数据线7和电源线12与控制电路板9连接,控制电路板9通过外部电源连接线8与电源连接,控制电路板9通过电信号与遥控操作终端17连接。在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设置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可以由遥控操作终端17通过固定无人机2和无人机2起飞的指令传输到控制电路板9,控制电路板9通过接收到的指令对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进行控制,实现在无人机2降落到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时对无人机起落架16进行锁紧从而达到对无人机2进行固定的效果。同时设置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可以同时容纳多架不同的无人机2,提高了整体效率,当一架无人机2的电量快要耗尽的时候,可以将该无人机2停回多功能平台舱体3,将另一架电量充足的无人机2继续起飞继续未完成的任务,大大延长了无人机2在外使用的时间,也能够更好的完成指定任务提高效率。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通过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与多功能平台舱体3连接,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进行旋转。当控制电路板9接收到固定无人机2的命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进行转动,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通过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向远离舱体底部平面转动,然后待无人机起落架16落入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内,再通过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反向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向靠近舱体底部平面转动对无人机起落架16压紧,从而实现对无人机起落架16的固定。当控制电路板9接收到无人机起飞指令时,通过电信号控制起落架控制电机14进行转动,起落架锁控制电机13通过转动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远离舱体底部平面转动,使得无人机起落架16可以活动从而使得无人机可以实现起飞的目的。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内设置有无线信号发射器15,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末端设置有电信号触点18。通过设置无线信号发射器15可以更好的定位无人机2的降落位置,使得无人机2能够准确的降落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14内部,无线信号发射器15发出位置信号使得无人机2能够接收到该位置信号并通过无人机2上的定位系统对该位置进行定位,使得无人机2能够准确定位并降落在指定位置。电信号触点18与无人机起落架16上的无线数据传输端连接。通过电信号触点18与无人机起落架16上的无线数据传输端连接,可以在停放无人机2时对无人机2进行数据传输。
[0034]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设置有缓冲平台,缓冲平台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减震块。通过在多功能平台舱体3底部设置缓冲平台,并在缓冲平台底部设置若干个减震块,可以实现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3的减震效果,避免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对无人机2造成损害,因为无人机2大多相对比较昂贵,保证其完整显得特别重要。多功能平台舱体3侧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通过在多功能平台舱体3侧壁上设置减震装置,可以更好的保证无人机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不会造成任何损坏。活动舱门7与多功能平台舱体3接触位置设置有缓冲装置。通过在活动舱门7上设置缓冲装置,避免了活动舱门7与多功能平台舱体3的直接接触,防止活动舱门7在关闭和开启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使用对多功能平台舱体3造成磨损,进一步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00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辆顶部可拆卸连接的多功能平台舱体,多功能平台舱体顶部设置有活动舱门并通过舱门控制机构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连接,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设置有若干个起落架锁控制机构,所述舱门控制机构和起落架锁控制机构通过数据线与控制电路板连接,控制电路板通过外部电源连接线与电源连接,控制电路板通过电信号与遥控操作终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舱门控制机构设置在活动舱门两端,舱门控制机构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之间通过舱门控制电机连接,舱门控制电机带动舱门控制机构进行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锁控制机构通过起落架锁控制电机与多功能平台舱体连接,起落架锁控制电机带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进行旋转。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锁控制机构内设置有无线信号发射器,起落架锁控制机构末端设置有电信号触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舱门控制机构包括与活动舱门连接的第一支杆和与舱门控制电机连接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一支杆设置在活动舱门一侧的中间位置并与活动舱门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杆与第一支杆所呈角度不小于90° ο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信号触点与无人机起落架上的充电端或者数据传输端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平台舱体与车辆顶部之间留有空间,并通过固定装置与车辆顶部的车顶行李架可拆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平台舱体底部设置有缓冲平台,缓冲平台与多功能平台舱体之间设置有减震块。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平台舱体侧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车载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舱门与多功能平台舱体接触位置设置有缓冲装置。
【文档编号】B60P3/11GK205706360SQ201620582217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4日
【发明人】郭永, 姚小龙, 宋鹏鹏
【申请人】郭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