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对中结构的船艇拖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3260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对中结构的船艇拖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艇拖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对中结构的船艇拖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船艇拖车,多具有支撑轮,支撑轮的作用在于针对船艇进行支撑,使船体托起,之后通过绳索等工具将船艇进行固定,可以对固定后的船艇进行拖运。

但是由于部分重量和体积较大的游艇,不适宜采用上述简单的拖车进行固定,原因在于如下:

1.中小型的游艇,其底部为V型的底,单单的竖直支撑还是不足的,需要对其斜面的船底进行支撑;

2.船艇在拖运时,最艰难的一步应当是如何将水中的船体托起并运送至拖车上方;

3.在船艇运上拖车时,可以采用船艇加速冲上拖车,无需机械托举,但是在实际船艇上车过程中,会有水流和海浪影响船艇的角度,使其在前进过程中难以保持对中的角度,如何实现水中自动对准并冲上拖车,仍旧需要对拖车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自动对中结构的船艇拖车,可以使船艇能够在运上拖车时能够自动对中,避免海浪等外界影响因素,无需后期校正;并且摆臂上的支撑轮可以迎合床底的斜面,给予其足够的支撑。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对中结构的船艇拖车,包括车架、车轮、承重滚轮装置、导向滚轮装置、位于拖车尾部的V型导板和上抬轮;

所述车架包括侧架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两端与侧架内表面固定;

承重滚轮装置通过第一支杆固定于支撑架的两端,承重滚轮装置包括摆臂机构和承重梁,所述承重梁通过枢轴可摆动的枢接于第一支杆上;

导向滚轮装置通过第二支杆固定于支撑架的两端,所述导向滚轮装置包括可沿船身前后纵向摆动的导向梁,以及至少两个横向摆动的摆臂机构;所述导向梁通过枢轴可摆动的枢接于第二支杆上;

所述摆臂机构包括摆臂和支撑轮;所述摆臂两端设有支撑轴,支撑轮枢接于支撑轴上,摆臂通过枢轴可摆动的构枢接于承重梁或导向梁上;

所述支撑轮上设有可供游艇支撑轴通过的通孔,所述通孔两端设有用于支撑轮相对支撑轴可发生侧向摆动的锥面,两个锥面的小端相对设置,通孔两端的孔径大于中部的孔径;

所述V型导板设置于两个导向滚轮装置的中部,所述上抬轮位于V型导板的中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自动对中结构的船艇拖车,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V型导板具有一个导向的作用,引导V型的船底部,使其在上拖车时可以对船艇具有一个引导的作用,使其能够自动对准拖车的正中部,无需人为校准;上抬轮可以将自动对准的船底向上抬起;因此在游艇加速移动到拖车上方时,可以使船底的最底端一边抬举一边对准拖车中部。

V型导板两侧的导向滚轮装置迎合船底的侧面,当游艇位于拖车上时,游艇对导向滚轮装置上的摆臂机构朝其内侧下压,使得摆臂上的两个支撑轮都能贴合在船底侧面,使得游艇在冲上拖车时,导向滚轮装置可以实时的给予游艇船底的侧面足够的校正力,避免歪斜。并且,由于摆臂上的两个支撑轮都能贴合在船底侧面,使得游艇在位于该拖车上时,稳定性更强,不会发生掉落的现象。

承重滚轮装置作用于导向滚轮装置相同,承重滚轮装置的承重梁无需像导向梁一样长,因为经过导向滚轮装置后的船艇已经完成对中,承重滚轮装置主要起到一个辅助对中和承重的目的。

二、支撑轮的通孔两端设有用于支撑轮相对支撑轴侧向摆动的锥面,支撑轮可根据船艇船底的结构做侧向摆动,减少支撑轮与船艇船底接触处的摩擦力,降低支撑轮与船艇的损坏率。支撑轮的通孔两端设有用于支撑轮相对支撑轴侧向摆动的锥面,支撑轮可根据船艇船底的结构做侧向摆动,以此来迎合船艇船底的结构,提高船艇停放的稳定性。

为了使支撑轮可以发生更多角度的倾斜翻转,本发明优选摆臂机构还包括限位单元,限位单元固定于支撑轴的外端,限位单元设有防止支撑轮脱出支撑轴的第一限位端,摆臂与支撑轴的连接处为第二限位端,所述支撑轮枢接于支撑轴上并在第一限位端和第二限位端之间自由移动。

支撑轮在第一限位端和第二限位端之间自由移动,通孔两端设有用于支撑轮相对支撑轴可发生侧向摆动的锥面,即支撑轮可在支撑轴上左右移动,在锥面上上下摆动,以此来迎合不同倾斜角度的船底结构,减小与船底之间的摩擦力,提高船艇停放的稳定性。

由于船底压在支撑轮上,支撑轮在歪斜时承重,其通孔内部的锥面与支撑轴的侧面并不是平行的接触,会导致锥面严重变形,因此优选的,当支撑轮侧向摆动至最大量时,所述第一限位端和第二限位端分别压紧于支撑轮通孔的两端,支撑轮的两个锥面均与支撑轴的外表面平行贴合,所述两个锥面关于支撑轮转动的中心面镜像对称。

当支撑轮侧向摆动至最大量时,第一限位端和第二限位端分别压紧抵接在支撑轮通孔的两端,支撑轮的两个锥面均与支撑轴的外表面平行贴合,即支撑轮的锥面与支撑轴之间的角度为0°,通过力与力的传递,将支撑轮表面所受的力向支撑轴轴向方向上分散,有效减小支撑轮所承受的力,减轻对支撑轮的锥面磨损变形,此种设置有效保证支撑轮的使用寿命,延长支撑轮的使用时间,两个锥面关于支撑轮转动的中心面镜像还对称设置,在摆动至最大量时,两个锥面分别和支撑轴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抵触,并且可以将左右的力进行抵消,最大限度降低变形。

优选的,所述导向梁上的摆臂机构均匀排列,导向梁上的枢轴偏心设置,所述枢轴到导向梁尾端的距离大于枢轴到导向梁前端的距离,使导向梁尾端朝下,迎合船底,避免刮擦船底。

优选的,所述导向梁上设有用于限制导向梁摆动角度的角度限位机构,所述角度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导向梁上的限位孔和固定在车架上的限位轴,限位轴与导向梁的枢轴平行,限位孔的直径大于限位轴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承重梁上的摆臂机构均匀排列,承重梁上的枢轴偏心设置,所述枢轴到承重梁尾端的距离大于枢轴到承重梁前端的距离,使承重梁尾端朝下,迎合船底,避免刮擦船底。

优选的,所述摆臂上的枢轴偏心设置,所述枢轴到摆臂内端的距离大于枢轴到摆臂外端的距离,使摆臂内端朝下避免翘起,迎合船底,避免刮擦船底。

优选的,所述上抬轮为中部凹陷的圆柱滚轮,更有利于对中。

优选的,支撑架中部水平两端倾斜向上翘起呈“﹝”形,承重滚轮装置通过第一支杆固定于支撑架倾斜的两端,导向滚轮装置通过第二支杆固定于支撑架倾斜的两端,通过倾斜摆放导向滚轮装置和承重滚轮装置,使之构成一个V型的支撑面,与船底的形状相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对中结构的船艇拖车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船艇拖车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承重滚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导向滚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导向滚轮装置侧视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施例中V型导板和上抬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中承重滚轮装置的固定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中摆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中摆臂机构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10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实施例中支撑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承重滚轮装置;10、承重梁;100、承重梁的枢轴;2、导向滚轮装置;20、导向梁;200、导向梁的枢轴;201、限位轴;202、限位孔;3、摆臂机构;30、摆臂;31、支撑轮;32、摆臂的枢轴;5、支撑架;6、侧架;7、V型导板;70、上抬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13所示的一种自动对中结构的船艇拖车,包括车架、车轮、承重滚轮装置1、导向滚轮装置2、位于拖车尾部的V型导板7和上抬轮70。

车架包括侧架6和支撑架5,支撑架5两端与侧架6内表面固定,支撑架5中部水平两端倾斜向上翘起呈“﹝”形,承重滚轮装置1通过第一支杆固定于支撑架5倾斜的两端,导向滚轮装置2通过第二支杆固定于支撑架5倾斜的两端。通过倾斜摆放导向滚轮装置和承重滚轮装置,使之构成一个V型的支撑面,与船底的形状相应,使得整个船体在进入时,两侧的支撑轮排列可以完全迎合船底的V型结构,保持其对中。

如图3所示,承重滚轮装置1通过第一支杆固定于支撑架5倾斜的两端,承重滚轮装置1包括了两个摆臂机构3和承重梁10,承重梁10通过枢轴可摆动的枢接于第一支杆上,承重梁10上的摆臂机构3位于承重梁的两端,承重梁10上的枢轴偏心设置,枢轴到承重梁10尾端的距离大于枢轴到承重梁10前端的距离。

使承重梁10的尾端力矩大于前端,承重梁10的尾端倾斜,迎合船底,使船艇在冲上拖车时更易进入,防止承重梁翘起而刮擦船底。

如图4所示,导向滚轮装置2通过第二支杆固定于支撑架5倾斜的两端,导向滚轮装置2包括可沿船身前后纵向摆动的导向梁20,以及至少两个横向摆动的摆臂机构3;导向梁20通过枢轴可摆动的枢接于第二支杆上;导向梁20上共设有4个均匀排列的摆臂机构3,导向梁20上的枢轴偏心设置,枢轴到导向梁20尾端的距离大于枢轴到导向梁20前端的距离。

使导向梁20的尾端力矩大于前端,导向梁20的尾端倾斜,迎合船底,使船艇在冲上拖车时更易进入,防止导向梁20翘起而刮擦船底。

如图5和图6所示,导向梁20上设有用于限制导向梁20摆动角度的角度限位机构,角度限位机构包括限位轴201,限位轴201通过支架等固定在车架上,限位轴201与枢轴200平行设置,导向梁20上开设限位孔202,所述限位轴201套设在限位孔202内,并且限位孔202的直径大于限位轴201的直径。当导向梁20上下摆动时,限位孔202内壁与限位轴201外壁接触,限制了导向梁20的摆动角度,通常摆动角度大于2度小于6度。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转轴5轴心与限位孔202内径切线的角度为9度,转轴5轴心与限位轴201外径切线角度为5度,导向梁20可摆动的角度为4度。其中由于限位轴201与枢轴200处于相同的水平面内,使得导向梁20向前与向后摆动的角度均为2度,前后对称摆动。

角度限位机构将导向梁20的摆动角度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能够防止单侧导向梁20摆动过大,或者两侧导向梁20的倾斜角度差距过大,而且能够通过调整限位孔202和限位轴201的直径就能调整摆动角度的范围,结构简单。同时在拖车运送游艇过程中,防止导向梁摆动角度过大而导致装载的游艇晃动过大,导致整个拖车不稳,提高了拖车的安全性。

如图9所示,摆臂机构3包括摆臂30和支撑轮31;摆臂30两端设有支撑轴,支撑轮31枢接于支撑轴上,摆臂30通过枢轴可摆动的构枢接于承重梁10或导向梁20上;摆臂30上的枢轴偏心设置,枢轴到摆臂30内端的距离大于枢轴到摆臂30外端的距离。

支撑轮是用于和船底接触,将船底从车架上架起,支撑轮采用塑料橡胶等材料,避免支撑轮硬度过硬刮伤船底。枢轴偏心设置,使摆臂30的内端力矩大于外端,摆臂30的内端向下倾斜,保证船底在进来时摆臂30朝下的,不会是的摆臂刮擦到船底,并且更好的迎合船底。

如图11至图13所示,支撑轮31上设有供支撑轴通过的通孔,通孔两端设有用于支撑轮31相对支撑轴可发生侧向摆动的锥面310,两个锥面310的小端相对设置,通孔两端的孔径大于中部的孔径。

由于锥面的存在使得船底在接触支撑轮时,支撑轮可以侧向摆动小幅角度,如图10所示,使之更贴合船底的角度。

如图11所示,摆臂机构3还包括限位单元8,限位单元8固定于支撑轴的外端,限位单元8设有防止支撑轮31脱出支撑轴的第一限位端81,摆臂30与支撑轴的连接处为第二限位端82,支撑轮31枢接于支撑轴上并在第一限位端81和第二限位端82之间自由移动。本实施例中的支撑轴长度大于支撑轮通孔的长度,使支撑轮可以在支撑轴上左右移动一小段距离,进一步增加调节角度和范围,其中D表示支撑轴的长度,d表示支撑轮通孔长度,D与d的差值即为支撑轮可以移动的距离。

如图12所示,当支撑轮31侧向摆动至最大量时,第一限位端81和第二限位端82分别压紧于支撑轮31通孔的两端,支撑轮31的两个锥面310均与支撑轴的外表面平行贴合,两个锥面310关于支撑轮31转动的中心面镜像对称。

当支撑轮侧向摆动至最大量时,第一限位端和第二限位端分别压紧抵接在支撑轮通孔的两端,支撑轮的两个锥面均与支撑轴的外表面平行贴合,即支撑轮的锥面与支撑轴之间的角度为0°,通过力与力的传递,将支撑轮表面所受的力向支撑轴轴向方向上分散,有效减小支撑轮所承受的力,减轻对支撑轮的锥面磨损变形,此种设置有效保证支撑轮的使用寿命,延长支撑轮的使用时间,两个锥面关于支撑轮转动的中心面镜像还对称设置,在摆动至最大量时,两个锥面分别和支撑轴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抵触,并且可以将左右的力进行抵消,并且两个锥面相对支撑轴的转动速度是一致的,因此不存在速度差导致的滑动摩擦,最大限度降低变形和磨损,延长支撑轮的使用寿命。

如图7所示,V型导板7设置于两个导向滚轮装置2的中部,上抬轮70位于V型导板7的中部,上抬轮70为中部凹陷的圆柱滚轮,V型导板7由塑料制成。

V型导板7对船底的棱部具有导向作用,使船底的棱边能够通过导板7自动对中,而上抬轮70用于船体的向上抬起,并且采用中部凹陷的圆柱形滚轮,可以使船体在上抬的过程中还能进一步对中。

本实施例中,侧架6、支撑架5、承重梁10、导向梁20和摆臂30均由铝制材料制成,铝制材料可以在表面形成氧化膜,防止海水对车身及各个零部件的腐蚀,提高其耐候性。

以上所述使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